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文阅读《粮食》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粮食》附答案详细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现代文阅读《粮食》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

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

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答案】①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第一自然段先写人们耳熟能详的场面,来自生活,非常亲切自然;然后将“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的人们与乡下种粮食的人做对比,引出话题。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答: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要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先锁定“篡改”这个词语所在的区域,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如果没有,就要求我们对文章进行梳理。在文本中找到第9、第10自然段,与“篡改”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出现(两段的开头句),再做适当的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答案】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

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第4自然段“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的动作描写,第6自然段“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属于动作描写;第5自然段中“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属于心理描写;第7自然段“猪娃子耶,回来哟!”属于语言描写;第6自然段中猪肥膘晃荡属于形象描写。找出了关键语句后,再将“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与第9自然段中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进行对比,可以概括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这个要点,以及爷爷奶奶对猪的感情。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黄土上,烈日下,风雨中,农民播种、拔草、收割,一年又一年,腰弯了,背驼了。那一粒粒饱满

的粮食里,流淌着农民的汗水、农民的心血。爱惜粮食,是对农民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畏。惜食惜福,从我做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文章先从问候语写起,引出粮食这个话题,显示出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然后以“养猪”这个农村生活场景,表达出珍爱粮食、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再写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不尊重、对粮食的“篡改”,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在校学习语文,接受阅读训练,目的在养成阅读能力,以这种能力到课外去进行广泛的阅读。现代社会,文

化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版物越来越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面对这种客观现实,人们要想多吸收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会阅读现代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