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航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100031)揖摘要铱本文以《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和《初学满文指蒙歌》两本古籍为依据,对清代满文避讳制度予以梳
理,希望对读者解读满文古籍、档案有所帮助。
揖关键词铱满文;避讳;名讳揖中图分类号铱
K206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揖文章编号铱1009-3036(2019)02-0094-02
我国古代汉文典籍、档案、书法作品中存在大量需要规避皇帝名讳的现象,如果读者阅读时疏于对此类书写差别的留意,便容易造成误读、曲解,清代满文亦如此。本文以《钦定清汉对音字式》(以下简称“对音字式”)和《初学满文指蒙歌》(以下简称“指蒙歌”)两本古籍为依据,对清代满文避讳制度予以梳理,希望对读者解读满文古籍、档案有所帮助。
一、满文避讳制度概况
满文避讳制度源于汉文,是满洲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文化的结果,在世祖福临之前并不施行避讳制度,这一特点从皇帝名讳便可一观。
满文与汉文的构词方式不同。汉文是由单独的汉字作为构词单元组成词组,即单字的概念,比如圣祖名讳“玄烨”由“玄”“烨”、两个汉字构成,这两个汉字作为构词单元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表达其他意义的词组,如紫禁城北门—“玄武门”,因“玄”字犯皇帝讳改名“神武门”;满原名——
文则不同,单词由字母构成,字母不具备独立含义,单词成为表意的最小单元,因此传统的满文名讳并不存在避讳一说;本文讲到的清代满文避讳制度,准确来讲应该是非传统满文名讳的避讳制度,圣祖以后的9位皇帝,名讳均为汉文,满文名讳则由汉文音译而来,此种音译相当于用满文为汉字注音,读音相同的汉字满文音译均相同,满文避讳制度亦由此而生。
二、满文避讳制度浅谈(一)不避讳现象
清代世祖以前的皇帝名讳为传统的满文名讳,需译作汉文时则选取相同读音的汉字表音,早期古籍中选用汉字
不统一的情况亦时有出现。如上文所述,传统的满文名讳并不施行避讳制度。
具体皇帝名讳如下:
太祖名讳“努尔哈赤”由满文“nurgaci”音译而来,太宗名讳“皇太极”由满文“hvwang
taiji”音译而来,世祖名讳
“福临”由满文“fulin”音译而来。同样,被追封的肇、兴、景、显四祖皇帝名讳分别由满文“mengtemu”“fuman”、、“taksi”、“giocangga”音译为“孟特穆”、“福满”、“塔克世”和“觉昌安”。这7位皇帝不施行避讳制度。
此外,清代汉文避讳制度中规定,文宗奕詝的“奕”字,穆宗载淳、德宗载湉的“载”字,逊帝溥仪的“溥”字,不避讳,满文同汉文,此三字分别音译为“i”、“dzai”、“pu”,不施行避讳制度。而逊帝溥仪的“仪”字,满文音译为“i”,与满文中表示“他、她、它”的单词写法相同,不施行避讳制度。
(二)避讳现象
从对音字式和指蒙歌两本古籍来看,二者对清代满文避讳制度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对音字式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高宗弘历敕撰,武英殿刻本,笔者参考版本为光绪十六年(1891年)刻本,具有高度权威性;指蒙歌则为民间启蒙读物,抄本,权威性稍差。
1、相同记载
圣祖玄烨,“烨”字音译为“yei”,同音字译作“ye”;世宗胤禛,“胤”字音译为“in”,同音字译作“yen”;高宗弘历,“弘”字音译为“hung”,同音字译作“hvng”;“历”字音译为“li”,同音字译作“lii”;
仁宗颙琰,“颙”字音译为“yung”,同音字译作“yong”;宣宗旻宁,“旻”字音译为“min”,同音字译作“min”,并
窑94窑
揖作者简介铱李易航(1990-),男,辽宁沈阳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副主任科员,助理馆员。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宁”字音译为“ning”,同音字译作“niyeng”;
文宗奕詝,“詝”字音译为“ju”,同音字译作“jv”;穆宗载淳,“淳”字音译为“xun”,同音字译作“xuwen”,并强调舜帝不需避讳;
2、差异记载
圣祖玄烨,指蒙歌载:“玄”字音译为“hiowan”,同音字译作“siowan”。对音字式无记载;
世宗胤禛,对音字式载:“禛”字音译为“jen”,同音字译作“jeng”;指蒙歌载:“禛”字音译为“jen”,同音字译作“jen”,并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
仁宗颙琰,指蒙歌载:“琰”字音译为“yan”,同音字译作“yan”,并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对音字式无记载;
德宗载湉,对音字式载:“湉”字音译为“tiyan”,同音字译作“tiyan”,并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指蒙歌无记载。
3、满文避讳制度梳理
因对音字式权威性远高于指蒙歌,除相同记载以外,对二者间差异笔者认为应以对音字式为主、指蒙歌为辅。下面笔者以此为依据对清代满文避讳制度予以梳理。
太祖努尔哈赤,满文为“nurgaci”,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满文为“hvwangtaiji”,不避讳;世祖福临,满文为“fulin”,不避讳;圣祖玄烨,音译为“hiowanye”;
世宗胤禛,音译为“in
jen”,同音字译作“yenjeng”;
lii”;
高宗弘历,音译为“hungli”,同音字译作“hvng
yei”,同音字译作“siowan
仁宗颙琰,音译为“yung宣宗旻宁,音译为“min
yan”,同音字译作“yongning”,同音字译作“min
yan”“yan”,字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niyeng”“min”,字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
文宗奕詝,音译为“iju”,同音字译作“ijv”;穆宗载淳,音译为“dzai德宗载湉,音译为“dzai
xun”,同音字译作“dzaitiyan”,同音字译作“dzai
xuwen”“xun”,字用于舜帝时不避讳;tiyan”,“tian”字在左下角加点以示区分;
逊帝溥仪,音译为“pui”,不避讳。4、其他记载
清代满文避讳制度,除规定皇帝名讳需要规避以外,另外规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和关圣帝君的名讳亦需规避。
对音字式和指蒙歌均载:孔子名讳“丘”字,音译为“kio”,同音字译作“kiyeo”,并强调圜丘不需避讳;
对音字式载:关羽名讳“羽”字,音译为“yui”,同音字译作“ioi”。指蒙歌无记载。
通观有清一代,满文避讳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前期受汉文化影响较小,并不施行避讳制度;中期国力强盛,避讳制度施行严格;后期因国力衰微、内忧外患,避讳制度的施行亦由此相对宽松。同时,读者在阅读满文古籍、档案时,亦应对成文时间予以留意,早期的典籍自然不会对后期皇帝的名讳作以规避。
笔者在写作本文之时仅研读了对音字式和指蒙歌两本古籍,二者所记所载恐非全面准确,加之笔者学识累浅,如有谬误纰漏,深望读者批评指正。葺
阴编辑辕李勇
(上接第93页)前,大家再跪地祈祷今年发财,在一片祈祷声中,燃放爆竹,在爆竹声中,把财神送回天庭。这样,整个除夕所要祭的“五道山神”,也就是所谓的迎送财神的仪式才算真正结束。至此,大家就可以回到地窨子房中或马架子的工棚里,自由自在地打牌、推牌九、打麻将等娱乐。
五、清代黑河采金人春节期间从事的重要活动初一要拜父母和至尊至敬的亲戚,一般拜年都不送礼(因各种礼品均应在年三十前送完),只是到一起相互问候、恭喜发财。初二、初三各金班集体相互拜年,或个人到同行家拜年。初四这天一清早,全体金班人员要在把头的
带领下,一齐来到做碃的矿井里,操起各自的工具,让金锹、金镐、小推车、淘金溜槽都象征性地动一动,不干活,动完后,仍然回到金班过年。直到初六,采金人的年才算过完。这天清早,金班人要带上鞭炮,到碃上先燃放一会儿后,才开始新一年的正式劳动。
纵观上述清代黑河采金人的春节习俗,不难看出:勤劳质朴的黑河采金人,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新春神的赐福中,并通过这些寄托,让困惑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些活动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采金工人纯洁、善良的美好愿望。葺
阴编辑辕王洪举
窑95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