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岁月 传递爱心
尊敬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
感谢贵会给我们靖远人们多年来的支持与帮助,感谢贵会给予我们工作团队的这次千载难逢的赴台感恩之旅。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你们的善行义举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自从我们工作团队做慈济工作以来,工作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做事浮浅,有时态度不端正,没有结果,现在是雷厉风行,言必信,行必果,知道了人生最高的的境界就是帮助别人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屈指数来,搞慈济工作已6个年头了,在这期间充满着沧桑与快乐,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我们的脚印如同慈济人的脚印一般,踏遍了靖远贫困山区的角角落落,正如王副总所说的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在上书写历史,我们在印证历史,我们的工作就是历史的见证。工作期间我们发现有许多家庭十分困难,但孩子品学兼优,家中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及生活费,为此,王主任开会说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慈济人能帮助我们,我们不是也可以帮别人吗?在王主任的倡导下,给我们团队的每一个师兄师姐发了竹筒,我们每天早上上班就把买菜所剩的零钱贮入竹筒,历时一年半,我们就把我们的贮钱汇集起来救助了7个贫困生, 1、李芮:在靖远二中高二凌云班就读,家住靖远县五合乡白崖河村,家中8口人,2004年父亲因病死亡,爷爷、奶奶、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爷爷奶奶年迈无力,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一人支撑。2、陈国琴:家住靖远县五合乡白茨林村,在靖远二中高二凌云班就读,97年父亲死亡,母亲后来改嫁,现和爷爷奶奶、妹妹生活,一家4口人,3:杜进士:家住靖远县北滩乡中滩村,现在靖远一中高二四班就读,一家6口人,爷爷年迈体弱长期服药,母亲患慢性肾炎不能下地干活,爸爸种地兼打工,两个妹妹均读书。4、关玉珠家住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在靖远一中高二英才班就读,一家6口人,父亲常年患支气管炎,母亲患皮肤病爷爷75岁,哥哥妹妹均在靖远一中就读。5、王
克鹏:家住靖远县高湾乡马寨村展岘社,在靖远二中高二三班就读,家中8口人,爷爷奶奶多年瘫痪在床,人多地少,母亲长期有病,兄妹三人均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靠父亲一人支撑。6、王生丽,靖远县兴隆乡马尾村163号,在靖远县一中高二四班就读,单亲家庭,母亲在县城租房打工,一家五口人,两个妹妹一个哥哥,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打工维持。7、刘兴芳家住靖远县高湾乡葛淌村,磨儿沟社,现在靖远县四中高三二班就读,一家6口人,家庭成员父母亲,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患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肩负重担,积劳成疾,哥哥外出打工出车祸,给哥哥看病家中债台高筑。下图为具体场景:
十月寒冬,天气寒冷,在靖远县政府视频会议里却春意浓浓,室内充满着一片欢声笑语。时值2011年10月30日,今天我们慈济办的工作团队和慈济会的颜邵璇等两名记者在这里隆重举行慈济爱心牵手捐资助学发放仪式,这次捐资的对象是我们做水窖时实地走访时的7名同学,其中高三年级1名,高二年级6名,各学生均品学兼优,家庭困难,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单亲家庭,有无父母由爷爷奶奶抚养的,有家庭健全疾病折磨致贫的。这次捐资的资金来源是慈济办的7名工作人员在平时的生活中节约下来,汇集而成的,共募捐资金4900元,人均700元
。会上王主任对各位
同学进行了勉励,希望他们一心一意认真学习。不要为上学的经济问题而发愁,放下包袱,树立自己的理想,为自己锁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位同学都非常感激,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好好回报社会。他们说是“爱”给他们注入了活力,给了他们动力,他们要把这一片爱心传递下去,让世界充满爱。
会后,我们慈济办的同志和学生们进行了分享和合影。
学生们个个意气奋发,有的要立志考军医大,将来治病救人,有的要考师范大学,将来教书育人,有的将来当企业家也做慈善事业,他们各自描绘着自己的蓝图,但在我们心中顿觉助学道路的艰辛漫长,这只是万里长征跨开了第一步,以后的资金的来源无着落无方向。目前急待解决的贫困生就有80名,还有很多很多的也在嗷嗷待哺.为了帮助靖远县
贫困家庭品学兼优学生完成学业,让他们在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得到慈济会爱心援助,完成学业,成为有责任心、有慈善心、有爱心的社会有用之才,用责任心和爱心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单靠项目办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现实状况我们真是力不从心,一筹莫展。我们在工作当中调查靖远一、二、三、四中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生就有260人,为此我们经会议研究决定不得不向贵会求助,具体建议如下:
高中生每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学年补助1000元,把爱心助学工程落到实处,且持续长足发展。
另外,为了点燃“竹筒岁月,传递爱心”的火种。我们还在2011年3月15日在刘川乡来窑慈济大爱村 发放竹筒 178户,老百姓非常支持我们的做法,他们说,你们是人民的好干部,要是干部都像你们就好了
图为慈济项目办
工作人员现场发放竹筒 有一位老人是周万江母亲她激动地说:“ 台湾人是我们的救星,我们早有此想法,就是不知道往哪捐款,现在有方向了,人在困难时给一口,强如富裕时给一斗 ,台湾人在我特困时这个节骨眼 上 给我盖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周万江母亲百感交集,诉
说自己历经的沧桑,感激慈济人
慈济办工作人员深入农户
发放竹筒和农户深
图为王会富讲解竹筒的来历、目的及意义 。
, 尊近的台
湾慈济基金会,我们绝不辜负你们的重托和殷切期望,把你们的项目落实好,精心打造出精品样板工程 ,使靖远山区老百姓早日致富奔小康。
感恩 !
靖远县慈济项目办公室
2012年2月2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