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②遣:派。深造次:频频拜访。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点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3.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 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 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 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作者用“窈窕”一词形容春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草儿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美好姿态。“绿”则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变绿的过程,突出了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结合全词,“”、 “”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解把:解得,懂得。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日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1)前两联由近及远描写旅夜所见。请选择你所喜欢的近景或远景诗句,作简要赏析。 (2)“飘飘”在诗中是飘零、漂泊的意思;“沙鸥”是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请结合上述词语和创作背景,简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 蓼茸③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20.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 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无
3.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的赏识,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故答案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的赏识,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赏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诗句的特点,理解诗句的内容,阐述诗句表达的情感。 4. (1)杨柳;燕子
(2)甲诗后两句借杨柳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乙诗借“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表达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同时这些描写中也写出了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一首,前两句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可见借“杨柳”写诗人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处境。第二首,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凸现燕子的可爱之态,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可见借“燕子”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2)第一首,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二首,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表现出燕子对诗人的亲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杨柳;燕子;
⑵甲诗后两句借杨柳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乙诗借“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表达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同时这些描写中也写出了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 (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分析】(1)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是: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所以,诗句中的“圣明”指的是“皇帝”;“肯”是“岂肯、哪能”。据此作答。
(2)诗人把自己的诸多感慨融于眼前的景物上——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之情和思家念亲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⑵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关键语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仔细分析理解诗句,注意诗句中的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6.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
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7.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8.C
解析: (1)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
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鸣(从“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选择一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C
【解析】【分析】(1)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但王维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这一联运用了想象、夸张、动静结合、互文等手法,选择一种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ABD赏析正确。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赏析错误。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故答案为:⑴ 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鸣(从“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选择一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⑵C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表达技巧主要包: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裁;④结构技巧;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⑵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9.无
10. (1)待汝成阴系钓舟。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借“千嶂里”的广阔来衬托“孤城”的渺小,从而巧妙的借景抒情,突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孤寂愁苦;同样董颖以“万顷”之大来衬托“双鸥”之小,借景抒情,突出了离别时的孤寂和伤感。
11. (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2)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分析】⑴根据“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可知“尽”“乱 ”二字的主语为“百花”“莺”,描写的内容便明确了。再根据画面的内容大意及上句中的“凄凄”以及“春半”的时节,即可确定描绘的景象特点了。
⑵“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触发情感的直接原因,“宦情羁思共凄凄”是点明写作背景、人物心境关键的语句,也是间接原因。
故答案为:⑴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⑵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12. (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言之有理即可)
13.D
解析: (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4. (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15.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16. (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17.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18. (1)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
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示例二:(远景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结合创作背景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19. (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20.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这句诗意思: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得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作者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