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最新)
一、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比较常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臧懋循编的《元曲选》和近人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
2、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3、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4、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祐的《离魂记》。
5、明代作家王九思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
6、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7、明代剧作家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
8、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兰亭会》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9、沈自徵
10、王衡的杂剧《郁轮袍》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5分)
1.院本
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演时用五人,作品均已失佚,仅《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等。
2、四声猿
《四声猿》:明代徐渭所作,即《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四剧。关于四声猿的命名,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听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其中《狂鼓史》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三、简答题
1、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
⑵文人地位的变化;
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答:关汉卿与马致远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比如《窦娥冤》以童养媳与高利贷者为主角,表现了一个童养媳的悲惨遭遇。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比如,在他现存的杂剧中,《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这是马致远与关汉卿剧作的一大区别,也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3、试以对石君宝《曲江池》的改编为例,分析朱有燉剧作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
答:朱有燉对儒、释、道三教均抱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对三教的肯定中,儒教仍是最基本的。作为皇室的一员,虽有政治上的倾轧,但对政权的维护则是至为重要的。加之朱有燉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故面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赞扬、关注,对戏曲教育作用的重视,贯穿了朱有燉的剧作。尤其是那些表彰贞节忠顺的作品。《曲江池》是朱有燉改编石君宝作品而成原因是因为朱有燉觉得石君宝原作在思想教育作用上有所欠缺,才重新创作《曲江池》剧本的。在改编中,朱有燉沿袭了元杂剧所确立的歌颂李郑忠贞爱情的主题,故事的发展脉络与元杂剧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共同指向是对道德操守的关注。
4、《齐东绝倒》是虽以《孟子》为主要材料来源,但没有用神圣之笔来写古之圣贤,甚至以一种玩笑的态度出之,全剧充满戏谑气氛,谐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背后是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谑浪中包含着借古讽今。
作者把一个复杂的题材处理得如此亲切轻松,也显示了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提示: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2、提示:
卓人月实际已经触及到吸取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为戏曲具有教育作用的,而这种教育作用的最高境界,就是由悲与死使人超脱于悲欢生死,其对当时戏曲状况的不满与批评,正表现对戏曲创作的新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最新)
一、填空题
1、南戏《白兔记》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
2、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如清代蒋士铨的《临川梦》就以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
3、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南词叙录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
4、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
5、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6、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7、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二胥记》则歌颂了伍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借兵复楚之忠。
8、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9、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会错认法来结撰情节,阮大铖的《春灯谜》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
10、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清忠谱》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二、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5分)
1、《小孙屠》剧写开封不得志的文人孙必达的故事,剧本表现的重点在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2.吴江派
明代传奇流派之一。领袖人物是苏州吴江人沈璟。沈璟对音律的重视,对本色的提倡,得到当时及身后不少剧作家的响应,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流派——吴江派。主要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徵等人。其中吕天成、卜世臣更是遵守沈璟的创作模式,不敢移动分毫。
三、简答题
1.简述南戏与北杂剧的不同
首先,在剧作的内容上,南戏作品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且南戏在剧中所表达的“情”是下层民众所共有的“情”,作家的个体意识在剧中的表达不强烈。而北剧作品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形象也较为单薄。同时剧本中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
其次,语言上,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而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
再次,南北剧作者在身份上的差异,也带来音乐曲律上的差异。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方言的影响,用韵混乱。而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在撰写剧本时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
2、提示:
首先,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造,作为南戏创作的范式性作品,给后来的创造以极大的影响。《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造的基本结构方式。
3、结合作品,分析汤显祖《邯郸记》唐传奇《枕中记》创作主旨上的差异。
提示: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但是作了一些改动和发挥。小说中梦幻部分的表现重点是人生之宠辱、穷达、得丧、死生。汤显祖的《邯郸记》则着重表达的是政治的荒唐与黑暗,涉及科举的腐败和官场的倾轧,并借卢生的梦境,嘲笑了恶之情。汤显祖在小说之外还加上了人生家庭遭际的感慨,透露了他在爱子死后的心情。
4、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答:⑴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
⑵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⑶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⑷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⑸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四、论述题
1、《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
南戏《荆钗记》与《张协状元》等谴责文人负心的作品不同,它借书生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人在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
高明《琵琶记》不再是对文人负心的批判,不再是对文人忠贞爱情的歌颂,而是对蔡伯喈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
2、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1)杜 丽娘的叫: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十女性的困境;(2)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3)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拄怀,代表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
汤显祖是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强调真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情对现实的超越。《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最新)
一、名词解释
1、志怪小说:即记神鬼怪异之事。神鬼怪异之事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虚构的想象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2、《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二、简答题
1、话本小说的特点?
答: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⑹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人话\",中间或结尾常穿插诗词韵语。
2、《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在诸葛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在诸葛亮身上,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诸葛亮出山本身,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此后他一生的行动,就是报答刘备的这种\"恩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例证:白帝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事必躬亲)
3、林冲手刃仇人的那把解腕尖刀,却又是一种写法:林冲被发配沧州,高俅派陆谦跟随来谋害。林冲得知这一消息,怒火中烧,便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边。大街小巷寻了三五日不见仇人,又被抬举去管草料场,复仇的事便渐渐懈怠下来。此后作者对那把尖刀再不提起,粗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忘记,可是待草料场火起,林冲破门而出,手刃仇人时,用来结果陆谦性命的正是这把一度“迷失不见”的解腕尖刀。前面写到买解腕尖刀,后面就一定要派上用场,可见作者精细的用心。
4、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内涵都比较复杂的人物,其悲剧是一个追求者的悲剧,她不是一个很肤浅、很软弱、安分认命、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的人物,而是一个富于生命活力的、不安分的、进取型女人,不是一个天生的坏女人,她的恶德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可悲的是以恶抗恶,悲剧在于是想当男人手中的玩物而不可得,在可悲的人生追求中,她的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滋生、发展、膨胀了种种的恶德和秽行,从其一生的恶行恶德和悲剧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安分的女性所经历的灵魂的躁动和痛苦,也看到了《金瓶梅》的写实精神和写实风格。
5、简析孙悟空\"强者为尊\"思想的时代特色。
答:⑴孙悟空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对立的\"强者为尊\"思想,是带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市民意识的表现。
⑵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要求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也与当时出现的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这样的自觉意识有关。
三、论述题
1、《三国演义》是把刘备作为正面的理想人物来刻画的,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仁君的典型,但在小说对他的具体描写中处处看出他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基本特点---虚伪。在小说中,既写了刘备长厚仁义的一面,也写出他虚伪狡诈的一面,如在他图霸称帝这一问题上。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对他的多智的描写,是很玄的,把他当作“神”来写,今近于妖。
2、谈谈你对《西游记》的童话性质的认识。
提示:
第一,人物形象的动物性,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
第二,《西游记》的童话性质远不止于艺术形象的动物特征,它的童真童趣还有更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在《西游记》所创造的充满童趣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听到明中叶以后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的回声。它暗含着当时社会思潮中寻求精神解放与回到心灵原初状态的普遍向往。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最新)
一、名词解释
话本:民间说话人讲说故事的底本。一般有小说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多用浅近文言,粗具长篇规模。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和《全相平话五种》等。
脂评本:在1791年高鹗和程伟元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步小说长期以八十回抄写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抄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回首总批、眉批、夹批、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其他还有常(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绮园、鉴堂等,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二、简答题
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小说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
提示:
这主要表现在两类。一类是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和新追求。最突出的作品是它主要有两类,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莘瑶琴爱上并嫁给了小商贩秦重,反映了真挚的爱情在市民阶层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者以悲剧的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或者以喜剧的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反映了封建社会礼教对情的扼杀,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2、试结合作品,分析《聊斋志异》的奇幻色彩。
提示:
奇幻是《聊斋志异》在艺术描写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其艺术想象之丰富、大胆、奇异,在古今中外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人物形象多为花妖狐魅、神鬼仙人,他们一般都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的环境或为仙界,或为冥府,或为龙宫,或为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比如《劳山道士》中道士的剪纸如镜,《巩仙》中巩仙的袖子等,这些场面和细节的想像;比如《罗刹海市》中的想像世界等。《聊斋志异》还通过奇幻世界表现了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比如《席方平》中的阴界,《续黄粱》中的梦境等。
3、提示:
曹雪芹的少年生活在一个跟清王朝有着特殊关系的贵族之家,显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贵族阶级的穷奢极侈、腐朽没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因此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利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重要生活基础,《红楼梦》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时代的痛苦、时代的思考和憧憬。
4、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红楼梦》细节描写的丰富,精雕细刻,却不露丝毫人工斧凿痕迹,十分真实自然;同时含意丰富、深刻,却出以平常,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比如第四十回中的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同是笑,而且是同一个场合被同一事件依法出来的笑,他写来却是各具面貌,同中有异,真可谓百态千姿,一笑传神;一些看似琐细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常常含蕴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
5、晚清谴责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出现在晚清时期。主要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谴责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比较粗糙,只注意写病态,不注意塑造典型形象,而且结构松散,情节单调。
其特点是:数量相当可观;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的一些重要特点,如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三、论述题
1、这指出了《儒林外史》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特色,并且指示了它的讽刺小说的类型。
第一,《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不合理。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的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
第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描写上。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A.不孤立地写人,而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的。
B.在写人物时,《儒林外史》从不站出来说好说坏,他的爱憎感情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之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这种手法,就是鲁迅所赞扬的“婉而多讽”。
第三,《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A.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B.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
C.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D.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E.在情节发展中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煞风景。
F.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
2、提示:
《聊斋志异》除了少数篇章是写的现实故事以外,多数都是充满奇异幻想的花妖狐魅的故事。但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异世界中,却充满了人间气息,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重大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人生。可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它反应的社会人生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二,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三,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四,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五,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
为了充分反映社会人生,《聊斋志异》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法。第一,它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奇异。奇幻本身并不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自由,更加充分地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因此,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才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第二,它具有曲折奇峭的情节。蒲松龄精心地组织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吸引读者,或者炫弄技巧,为曲折而曲折,而是为了充分地展示社会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第三,它具有诗情浓郁的意境。《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主要表现在将作者所热爱和歌颂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加以诗化,以此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