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 (2) 。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 (2)yì 语言 B.(1)wú 不 (2)yù 告诉 C.(1)wú 不 (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 (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
【原文】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 ) ..(3)不取直而归 ( )(4)遂殴宦官 (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陈万年教子
【原文】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注释】
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②戒:同“诫”,教训。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欲杖之 ( ) 具晓所言 ( ) ..咸叩头谢曰 ( ) 大要教咸谄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句子:
大要教咸谄也。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五、陈元方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练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翻译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4、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六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闻准入相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谕其意 ( ) .
2、翻译句子:
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七、楚人学舟
【原文】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 ..2、解释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八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1)解释下面句子。
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杜子是用什么方法说服楚庄王不攻打越国的?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九、楚子发母(节选)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日:“士卒得无恙乎?”对日:“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日:“将军朝夕刍豢⑦黍粱③。”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日: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异日,有献一囊糗精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②【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③【黍粱]好粮食。④【内】通“纳”,接纳、进门。⑤【注】倾倒。⑥【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⑦【糗(qiǔ)鞴(bèi)】干粮。④[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士卒得无恙乎? ( ) ②子发于是谢其母。(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使人数之日:“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1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处之不易
①
【原文】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⑧
⑨
④
⑤
⑥
⑦
②
③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辄拾以啖之 盘外无余肴 ..亦缘其性真素 勿以我受任方州 ..2、翻译句子。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3、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十一、打捞铁牛
【原文】:
宋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④
⑤
①
②
③
【注释】:
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 ( )募能出之者 ( ) ..徐去其土 (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 ) ..2、翻译句子: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十二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 .
②君不知故人,何也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杨震拒金”一事表现了杨震的 品质。
十三、啖菱
【原文】
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②①
【注释】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仕于南方 ( )(2)席上啖菱 ( ) ..(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也 ( ) ..2、翻译句子:
其人自护所短。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下列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 )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5、下列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6、翻译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十四
【原文】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
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约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瘤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不顾而去焉。(薛用弱《集异记》)
⑩
⑧
⑨
⑦
⑤
⑥
④
①
②
③
【注释】
①闲:爱好。 ②应制:奉皇帝诏令。 ③阛阓(huánhuì):街市。 ④赘:肿瘤。 ⑤缒(zhuì):牵连。 ⑥洎(jì):及。
⑦颡:额,脑门子。⑧缣(jiān):这里指绢。 ⑨盖:因为。⑩鬻(yù):卖。 【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即就观之(靠近) B.顷刻将绝(死亡) ..C.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可怜) D.不顾而去焉(照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于是两眼为赘所缒 山峦为晴雪所洗 B.而瘤赘应手而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即于脑后下针寸许 信义著于四海 D.则以缣物奉焉 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
十五
【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⑥
⑦
⑤
③
④
①
②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
【注释】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文中加点字:
(1) 前后类如此 ( )(2)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 ) ...(3) 往往以多相夸 ( ) .3、翻译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十六、董行成
【原文】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练习】
1、根据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十七、董遇“三余”读书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 )②忘恩负义 ( )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④曹刿请见 ( ) ..2、下面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十八、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2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⑦
十九、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家,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
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 )(2)是山余亦未登 ( ) ..(3)愚公年且九十 ( )(4)翌日,二翁偕往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差矣,汝之言!
(2)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3、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④
③
①
②
二十、樊重树木
【原文】: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释】
①樊重:人名。②梓漆:梓树和漆树。 【练习】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 )(2)咸来求假焉 ( ) ( ) ...(3)然积以岁月 (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时人嗤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怅恨久之有C.亲戚畔之固,固不可彻 .B.何陋之..D.汝心之.3、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 启示: 。
二十一、范元琰为人善良
【原文】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 ①菘:白菜。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元琰遽退走 (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 )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 )自是盗者大惭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①
①
②
二十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练习】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 义: 。 .②辄以水沃面 音:( ) 义: 。 .③食不给 音:( ) 义: 。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 义: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翻译句子: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二十三、废弈向学
何良俊
【原文】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⑦
⑧
⑨
⑩
③
④
⑤
⑥
①
②
【注释】
①魏甄琛:人名。 ②苍头:仆役,仆人。③仕宦:做官。 ④即:那就。 ⑤乃:副词。却,竟然。 ⑥向京:来京。⑦赤彪:人名。 ⑧许:处所,地方。 ⑨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⑩优:好,长进。
【练习】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是( ) A.颇以弈棋废日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或时睡顿,则杖之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十四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④)与时驰(⑤),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
【注释】:①行:品行。②澹泊:对功名利禄持淡漠的态度。③淫慢:不专心及骄傲的态度。④年:年华。⑤驰:流逝。
10.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俭以养德:用俭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B.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 C.意与日去:意志随着时间消磨。 D.悲守穷庐:悲凉地守着那贫瘠的山峦。
11.你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对诸葛亮作简要评价。 启示: 。 评价:
二十五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 ..
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公将驰之 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 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二十六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
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二十七、管宁割席
②
③
①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华捉而掷去之 ( ) ( ) ..②歆废书而观 ( ) ( ) ..
③又尝同席 ( )④宁读如故 ( ) ..2、翻译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
4、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又 尝 同 席 读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观
5、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二十八、管仲不谢私恩
【原文】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适幸及齐不死 ( )(2)如子之言 ( ) ..(3)封人怨之 ( )(4)我且贤之用 ( ) ..2、选出与“自鲁之齐”中的“之”用法相当的一项 ( ) A.乌封人跪而食之B.如子之言C.我且贤之用D.辍耕之垄上 3、翻译句子: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
二十九、贯月槎
王嘉①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②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③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④,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⑤,亦谓挂星
槎。
(选自《拾遗记》)
注:①王嘉:晋代陇西安阳人。著有志怪小说《拾遗记》十卷。②巨槎(chá):水中浮木,竹筏,船。③海人:航海的人。④一周天:绕天一周。⑤贯月槎:即巨槎,通到月球里的船。
17、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周而复始”的意思。
周而复始: 18、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王嘉便想象出了一只登月的“巨槎”。这只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当时航海人看到的情形是: 19、把“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三十
灌夫有服,过丞相。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丞相肯幸临夫安敢以服为辞请语魏其侯丞相旦日早临。”许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悦,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前戏许灌夫,实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曰:“丞相昨日幸许过魏其侯,魏其侯夫妻置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鄂而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释:①灌夫:字仲孺,汉景帝、武帝时大将。②有服:有孝服在身,指在丧期。③过:拜访,探望。④魏其侯:即窦婴。⑤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仲孺有服 会宾客大宴 ..B、夫以服请,宜往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乃驾,自往迎丞相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魏其侯夫妻置具 或置酒而招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用“/”给文中画“ ”线的句子断句。
丞 相 肯 幸 临 夫 安 敢 以 服 为 辞 请 语 魏 其 侯 丞 相 旦 日 早 临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灌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十一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节选自《华佗传》)
⑤
①
②
③
④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 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2分) A.斯须尽服之。 之: .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三十二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⑤
⑥
①
②
③
④
注:①汝南:地名。②袁奉高:和后文的黄叔度都是郭林宗的朋友。③鸾luán:车;轭è:驾车时套在脖子上的曲木。④弥日信宿:指住了几天。⑤陂bēi:池塘。⑥器:气量、气度。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鸾不辍扼 辍: .(2)诣黄叔度 诣: .
2、你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做人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三十三、《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宿于逆旅( ) ②良宵难遣( ) ..
17.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2分)
18.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
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三十四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
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①②
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
乃至于此也。”(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③
三十五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节选自《华佗传》)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 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A.斯须尽服之。 之: .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
2.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三十六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三十七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
③④
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
⑥⑦
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笔记卷》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
⑤
①
②
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解释文中加点词。
(1)类( ) (2)是( ) (3)夸( )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
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 2、B
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翻译】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
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 1、B 2、C
3、(1)守信用,重情谊。(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翻译】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 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翻译】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 2、A
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
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翻译】
开始时,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到陕(也就是陕西一带)做官去的时候,正赶上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很恭敬的升帐,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啊?”张咏慢慢的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答案:
1、(1)听说、听到(2)恰好 (3)明白 2、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3、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答案:
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答案:
(1)人的智力(或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眉毛。
(2)比喻说理及摆事实,分析楚国的弱势,让楚庄王清醒认识楚国的形势。 (3)知人易,知己难。真正的明智是具有“自知之明”。
10.①疾病 ②道歉(谢罪或认错)(共2分,每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11. (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2.深明大义,教子有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翻译】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
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答案:
1、啖:吃。肴:莱。其:他。以:因为
2、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
答案:
1、①将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满,充实
2、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答案:
1、举:推举、选拔、推荐 何:为什么 2、把这个(它)送给他们(子孙),不也(很)丰厚吗 3、廉洁自律
答案:
1、(1)仕:做官 (2)啖:吃 (3)或:有人(有的人) (4)以:用来 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个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3、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出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该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 4、D 5、B
6、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日,土产,强,知) 7、略
答案: 1、D 2、AC
3、①狄梁公为此悲伤了好一会,说:“我能给他医治。” ②我因为急病人所急,为他医治罢了,不是靠行医为生的。 4、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主动救助,不为名利
答案: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 (2)这 (3)夸耀(炫耀)
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 6、开阔的胸襟。
【翻译】
怀州河内县的董行成能测出谁是小偷。有一个人从河阳长店偷了行人的一头带皮袋的驴。天刚刚亮,到了怀州。董行成到了街上,看见了,喝斥道:“站住小偷!马上从驴上下来!”于是抓住了小偷。人们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董行成说:“这头驴走的很急,人也大汗淋漓,不是走远路的。看见人就牵住缰绳绕过,是害怕的表现,由此便可知道。”于是啄着小偷送到县衙,有丢失驴的主人在找驴,果然如他所言。 答案:
1、神探(或:破案高手)
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答案:
1、(1)离开(2)给(3)他(4)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 来报答您的大德。
【翻译】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答案:
1、①背 ②背弃,辜负 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参考答案:
21、(1)喜欢 (2)听到 (3)拍(击)(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 22、B (2分)
2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2分,意思符合即可) 2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答案:
1、(1)离开(2)这(3)将近(4)一起,一同
2、(1)你的话错了(不对)!(2)现在(如今)我们才过60岁,有什么老呢(怎么会老呢)!
3、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等 【翻译】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答案:
1、(1)从前 (2)都、借 (3) 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答案:
1、(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 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
3、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行力,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答案: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翻译】
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都,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执掌蜡烛照着下棋,仆役有时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差我替你执掌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原意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跟前去借书研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 答案:
1、答案:C。日:一天比一天,修饰“优”。A、B、D中的“日”意思和用法分别是:A.时间,名词;B.太阳,名词;D.天,量词。
2、B(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A、C、D均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用杖打、击鼓进军、走上前。)
3、(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 4、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二)10.D
11.启示:淡泊名利方可树立宏伟之志,有志才会好学(1分),而身心宁静才会学有所成,才能实现远大理想(1分)。(大意对即可) 评价:①有统一中原的大志,有超人的才学和智慧;②忠君爱民;③鞠躬尽瘁;④淡泊名利,修身养性,治理国家主张赏罚分明等;⑤感情用事,专权,过于谨慎。(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
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吧,大概就像这样的吧! 答案:
1.①仔细 ②因为 2.A(助词,无义。)
3.欲速则不达 4.C
5.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译: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急躁鲁莽,就会给自己招来失败。 答案: 1、A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3、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翻译】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答案:
1、①捉:捡 掷:扔 ②废:放下 观:观看 ③曾经 ④原来、以前
2、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3、略。言之成理即可。
4、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5、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 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翻译】
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答案:
1、(1)到 (2)你 (3)恨 (4)将 2、D
3、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4、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答案:
17、(2分)一圈又一圈地轮转,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说明:只答出其中一个意思给1分,全答给2分;用自己的话答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也可给2分。
18、(2分)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说明:答错不给分。
19、(2分)航海人能望见它的光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是星星月亮忽隐忽现。说明:直译或意译均可给2分。
20、(2分)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说明:只要说出古文“月”字和一双脚印的象征意即可给2分。 答案: 1、C
2、丞相原先是开玩笑答应了灌夫,实际上并没有去的意思。 3、丞相肯幸临/夫安敢以服为辞/请语魏其侯/丞相旦日早临 4、是一个说话算话(信守承诺、言出即行)的人。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2分。
参考答案:22.A代“药汤” 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参考答案:23.C 评分标准:2分 答案:
1、辍:停止诣:到、去、前往、拜访 2、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学会与人相处 16.①旅店②排遣,消遣
17.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18.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答案:
21.⑴屡次 ⑵拜访 ⑶到 ⑷接近,靠近 (每小题1分,共4分)
22.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分)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2分)
23.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3分) 24.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3分) 答案:
参考答案:22.A代“药汤” 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参考答案:23.C 评分标准:2分
答案:
14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15 (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16 (1)答: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17 答:要点: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答案:
8、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9、(1)像 (2)这 (3)夸耀(炫耀) (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10、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11、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12、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13、开阔的胸襟。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②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俑《过庭录》,有删改)
【注】①负:凭仗。②规:劝诫。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则有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略无阙处(《三峡》) C. 乐:然则何时而乐耶 钟鼓乐之(《关雎》)) D. 斯:微斯人 斯是陋室(《陋室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语段【甲】中第一,二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3)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解析】【分析】(1)A项,国都/国家;B项,处在/地方;C项,喜悦,愉快/使……快乐;D项,均是指示代词,“此;这”的意思。 (2)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3)抓住关键句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一段,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等可知其描绘的是萧条阴冷的景象;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体会其抒发的是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从“秦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可知其描绘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根据“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借忘”“喜洋洋”等可体会其喜悦的情感。
(4)根据两文的内容和主旨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⑶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⑷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造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州知州(的位置)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范仲淹和他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答。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 ,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 ,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此即日习于傲矣________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 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 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答案】 (1)实现远大目标;振奋精神;偏偏简陋的房屋;习惯,熟悉 (2)C
(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4)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焦躁)
(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②励精: 振奋精神 ;③ 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 ;④ 习:名词,习惯,熟悉 。
⑵A表目的,来 /认为。B 那么/表转折,可是,却。C都是顺接连词。D以为 /被。故选C。
⑶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澹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句意是: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⑷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作答。甲文写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 ,句子是 “遂成枯落”,乙文强调“平心静气”。两文都提倡“静”,就是要静心,心态平正,不能“ 险躁”或“焦躁 ”。 ⑸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故答案为:⑴① 实现远大目标 ;② 振奋精神 ;③ 偏偏简陋的房屋 ;④ 习惯,熟悉 。 ⑵C;
⑶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⑷① 遂成枯落 ;② 平心静气 ;③ 躁(险躁/焦躁) 。
⑸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
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 (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 ;② 微:表假设, 如果没有 ;③ 使:动词,派,让 ;④ 食:动词,吃,给……吃 。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 句意是: 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⑶ 甲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⑷ 文中赵威后认发展壮大国家,要做到“ 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 ”,归纳为: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故答案为:⑴① 探求 ;② 如果没有 ;③ 派,让 ;④ 吃,给……吃 。
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⑶ 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⑷ 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 ⑶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句意,判断属于那种表达方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 ……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④去国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是通假字,“国”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要理解为“国家”。
(3)本文第一段首先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写第二年滕子京取得的政绩,这句话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
(3)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这种人即上段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因此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这篇文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嘱咐作者写的,因此也有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的意思。
(4)此题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把自己的悲喜与国家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古仁人这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北宋;文正
⑵①原有的;②同“嘱”,嘱托;③详尽;④国都 ⑶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⑷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
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汉字的书写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而书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字写准确,而且要求规范、美观。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⑸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 , 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 , 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________) ②耳新乎其所闻(________) ③非丝非竹(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
B. 甲文写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携出游,前后呼应,歌声不断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欧阳修虽遭贬,但他并不消沉,而是为政一方,造福一方。 C. 甲乙两文都写了太守的醉和众宾的欢,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变化,更能表现作者爱好游乐的性格。
D. 在滁州西南泉水边,有“丰乐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丰乐亭”的东边,地势比“丰乐亭”高。欧阳修与众宾客游乐时,一般是在“丰乐亭”饮酒喝茶,有时醉了或感觉疲劳时就到“醒心亭”去眺望风景。
(5)(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2)B
(3)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A
(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新”:使……(感到)新鲜。“丝:弦乐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D.都是“用”之意。故选B。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地。“乎”:于。“其”:这。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判断句的翻译。
(4)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太守的乐。主要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所以“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守的欢乐”错。故选A。
(5)比较阅读。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的“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可分析“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几句,即可得出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⑵B;
⑶ 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A;
⑸ “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掌握常见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注意结合句意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重点思想情感的归纳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
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 ,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
④
, 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
即解舟⑦ , 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⑶“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⑷(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⑸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⑵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⑷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
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