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作者:蔡锦双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1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实践性作业就是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业形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课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

一、查阅型作业

查阅型作业,即学生根据需要,进行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查阅资料的作业。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教学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并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点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合理方法,让学生独立使用现有的工具书,尤其要鼓励他们到网络中查找资料,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二、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即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体验,可以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丰富生活知识,养成主动参与、提取生活知识的习惯。 1.体验父母和教师的生活

家庭是生活的第一世界。体验父母的生活,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父母的了解和热爱,并感受到不同的精神鼓舞。教师是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解最透彻的人,也是学生最崇拜的偶像。体验教师的生活,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尊敬,并受到人格魅力的熏陶。 2.体验大千社会里的生活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教师要着手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现象,发表独特见解,使学生的生活洋溢时代的气息。教师可以随机布置学生体验左邻右舍的百姓生活,采用写日记、课前小演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三、操作型作业

操作型作业,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但可以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还能深化知识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

1.画图画,再现情境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的经验,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看电视,感官体验

只要是学生亲眼看到的,就一定能加深印象,激发探究意识。 3.养“宠物”,体会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给人以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作业中,针对这样的课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养些小螃蟹、金鱼、花草等。学生自然兴致勃勃,而且会把这些小东西看成他们生活中的“宠物”,从中也能得到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四、表达型作业

表达型作业,即把学生自己积累的语言,以及课堂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把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相关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编演课本剧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 2.开展小辩论

辩论是一种综合能力,反映语文的整体素质。开展辩论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并积极进行逻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时刻倾听和反驳对方的论述。这样的辩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有根据述观点

现行教材中,每个单元后,大都有口语交际课。在口语交际课后,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 五、阅读型作业

阅读型作业,即开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

课改对课外阅读量作了大幅度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扩展学生课外的阅读面,对各个年级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作业,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总之,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充满创新与情趣的实践性作业,是促进学生发展智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主要目标。 【责编 田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