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7.文献综述《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来源:意榕旅游网
 0 / 7

0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胡斯怡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中文145班 1412100122)

摘要:从研究视角可将国内对傅译《高老头》研究分为作家、文本和读者三大类。作家层面研究内容广泛,又可分为人生经验和内在秉性两类,并探讨傅雷与巴尔扎克的共性。文本层面研究数目最多、最细致,又可分为词汇、语法语态、语用修辞文本表层和深层的“神似观”,同时涉及傅译《高老头》的“误译”现象。读者层面研究略单薄,存在研究空白。

关键词:傅雷;高老头;巴尔扎克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之一,傅雷、韩沪麟、林一鸣三位翻译大家都曾翻译过《高老头》,其中傅译《高老头》风格鲜明,激发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情。具体来说,国内对傅译《高老头》从研究视角可分为作家、文本和读者三类。

一、作家

就作家层面,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人生经验和内在秉性两类。

在所收集的傅译《高老头》国内研究中,几乎所有学者都肯定了傅雷认真严谨的翻译精神,依据的材料是傅雷三译《高老头》,其中窦璐描述尤为深刻,立足时代环境肯定傅雷孜孜不倦的翻译态度,指出傅雷“即便是在反右运动中被错误地戴上‘帽子’,他仍然默默地翻译它的巴尔扎克,后来党组织给他摘了帽子,他还是翻译他的巴尔扎克。”[1]

在肯定傅雷翻译韧性之余,学者还关注到傅雷法国留学经历对其译作带来的非凡意义。哈比芭、丁珊、窦璐、许钧、韩秋红、曹娴等人都肯定了法国留学为傅译《高老头》提供了法国文化知识,法国背景结合傅雷自身的本土文化修养,最终形成了傅译《高老头》这一伟大著作,丁珊概括性地将此将之称为“视域融合”。[2]然而,孙凯认为此过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翻译冲动”。[3]而窦璐视野更加开阔,谙熟哲学理论,除了关注到傅雷自身的法国经历,还指出傅雷的“主体能动性”,提出“法国留学经历对其译作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敬业精神、人生经验、运用专业修养和艺术修养,使得译本呈现出明显的译者个人风格。”[1]

1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除了关注傅雷法国游学经历对其译作的影响之外,有学者进一步探索,从傅雷与巴尔扎克之间的共性来探讨傅雷选择翻译《高老头》以及傅译《高老头》闻名的原因。

金圣华和丁珊都觉得傅雷的性格特点、文学观点与巴尔扎克现实文学不谋而合。前者认为巴尔扎克规模体制、写作手法与傅雷以人为研究对象、无所不包的文学观点的具有一致性[4];后者认为傅雷冷静含蓄、自律执着的性格正适合翻译巴尔扎克的写实作品[2]。陈伟丰更是敬佩傅雷,觉得傅译本脉络清晰,层次鲜明,超出了原作的语言水平[5]。

总体而言,学者从作家视角对傅译《高老头》的研究不仅让读者领略傅雷一代翻译大师严谨刻苦、追求极致的风貌,同时让读者明白译者人生经验、内在秉性与译作成败的重大关系,从作家视角对傅译《高老头》进行研究,可以说是展现了译者魅力之外,还揭示了一部成功译作所需要的因素。无论是窦璐的“主体性”、丁珊的“视域”、金圣华的“他的世界”、陈伟丰的“超出”,还是孙凯的“翻译冲动”,都向我们打开了一个详尽丰富的傅雷世界, 一个复杂多样的翻译世界,告诉读者翻译过程需要外在的知识接触和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而且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二、文本

在傅译《高老头》研究中,文本研究数量最为丰富、切入点最为多样,比作家和读者研究数目更多,更细致。具体而言,文本研究又可大致分为词汇、语法语态、语用文本表层研究和深层的翻译观研究。

1.词汇

在傅译的词汇方面,哈比芭研究尤为细致,既列出原作字词和意思,又对这些字词翻译作出自己评价[6]:

原作:bourgeoise.

词典:简单服务的宾馆,一般每顿饭的时候,客人在同餐桌团聚吃饭,每一位有单房间。 傅译:四十年来在巴黎开着一所兼包容饭的公寓

哈比芭评:他确认了神似理论的条件而且他保留原作的意义。 原作:Ce vieux rat sans queue 词典:那个没有尾巴的老耗子 傅译:你这个小(老)东西

哈比芭评:保留了原文中鄙夷不屑的语气。

2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原作:dormir comme une marmotte 词典:睡得像只旱獭 傅译:睡得很沉

哈比芭评:有中国文化味道,同时保留原作意思

除哈比芭研究傅译《高老头》词汇之外,韩秋红提到了Homme 、femme[7],曹娴提到了Roitlet、roi[8]。两人虽然没有像哈比芭追其溯源,而是直接夸奖了傅雷词汇翻译既尊重了原文,又具有中国特色。但是韩秋红和曹娴的文本研究更广,除了字词之外,还涉及语法、语用和整体的风格特色。韩秋红关注到了傅雷书名(高老头),地名(伏盖公寓),某些实词的翻译,指出傅雷翻译在考虑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用词丰富,色彩恰当并认为其在环境描写动人。而曹娴用释意理论关注到了傅雷翻译在具体文字之外,整体精神的把控。在词汇研究中,胡园园观察细致,研究傅译的感叹词,从感叹词领略傅译作品魅力。[9]

2.语法语态

在语法语态方面,曹娴认为傅雷根据中文习惯,重新组合了语法。[8]刘云虹研究傅译《高老头》的“时间状语”翻译,并与韩译对比的基础上,认为傅译完美再现原作。[10]毛莹关注到傅译的“未完成过去时”,觉得傅雷在文本转换时谨慎和妥贴。[11]个人认为,语法语态的研究对研究者的法语素养要求较高,比字词研究的难度更上一层,刘云虹和毛莹对傅译此方面的研究是难得珍贵的,但是通过与其他译本的比较方法来评判傅译未免有些不当,一是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完美无缺。以傅译和韩译为例,一些句子傅优韩劣,另一些句子傅劣韩优,研究中无论引用了傅优韩劣还是傅劣韩优的句子来评判全书的翻译水平,都会对另一方有所不公,因而个人更倾向于在与原作的对照,中法文化差异中评判一部书翻译水平的高低。

3.语用修辞

在语用修辞方面,李恬[12]指出傅译高老头运用了夸张、双关、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很好地解读了原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既紧张又略带残酷的氛围”。但许钧先生指出傅译《高老头》中“倘若”一词忽略了原文语体风格,可谓是个遗憾。[13]

4.误译

至于傅译文本中的“误译”现象。陈伟丰认为傅译对话中个别句子过于书面化,这与傅雷倡导的“读旧小说”不无关系,但仍承认四五十年代傅译文笔“非常通俗”、“非常通畅”、“非常大众化”。[5]与陈伟丰将误译归因“读旧小说”不同,孙凯认为这是对外文习惯的无意识就范,一言以蔽之“翻译冲动”,[3]无论是陈伟丰还是孙凯,都将误译归结为单向性原

3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因,认为中国背景太厚或者法国文化太浓。丁珊对“误译”的看法则采取了中庸态度,将误译归因为视域独立或排斥导致的知识匮乏。[2]虽然陈伟丰、孙凯、丁珊对傅雷误译的原因看法截然不同,但是都承认傅译总体上熟识法国背景环境,并将中国特色相融合,形成极具法国特色又不失本土味道的《高老头》。

字词、语法语态、语用修辞的表层研究条分缕析地剖解了傅译《高老头》的风格特色,研究文本中的翻译观则从另一维度展现傅译《高老头》的精彩之处。

在平明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高老头》序言中,[14]傅雷解释了重译《高老头》的原因,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论“神似观”该序言文字不多,字字珠玑,引发文学研究者的热烈讨论。

在研究傅译《高老头》文本中,修文乔、曹娴、金圣华皆认为傅译《高老头》蕴含了傅雷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翻译观念。修文乔认为傅雷首先关注的是原文思想气韵的传达,而不是一味追求和原文形式的对等[15];曹娴利用释意理论认为傅雷不断强调对原文的深刻透彻理解[8];金圣华更为概括,将傅译《高老头》归结为八个字“妙悟原文,离形得似”。[4]而哈比芭更进一步,以《高老头》中的动物名儿翻译为例子,说明“神与形的完全统一”只能作为翻译理想追求,不能凭其不足否定“神似说”理论。并将“神似说”与西方“对应”理论相对比,认为两者皆促进现有翻译标准反思。[6]孙凯则关注于傅雷“神似”以外的“形译”努力,指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多少掩盖了傅雷翻译冲动的一面——“神似”也许只是理论家傅雷的权宜之计,“形神兼具”才是译者傅雷的最高理想。不能一言以蔽之“神似说”,而应该找出其在“神似”之外追求“形译”的努力。[3]许均对傅雷评价最高,把傅译提升到审美领域,认为傅译将古典美学运用于其翻译理论。[16]李淼在许均的基础上,认为傅雷神似观是对严复“三难”的重要补充,和西方理论学家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息息相通。[17]

三、读者

与傅译《高老头》作家、文本百花齐放的讨论场面不同,读者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明确从读者视角研究傅译《高老头》的是李景瑞教授。[18]李景瑞认为傅雷在俄苏文学盛行的年代选择了法国文学,符合当时读者的阅读需求,傅雷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精益求精的质量刚好符合读者的审美追求,读者能从中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胡安江认为傅雷以目标读者为翻

4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译价值取向的“本土化”语体选择标准成就了其翻译作品在读者中的恒久魅力。[19]在其他诸如李淼、许钧、杨晓敏、胡安江等学者研究中,都认为傅译“高老头”具有本土特色。遗憾的是,并没有深入挖掘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

总体来说,国内研究者对于傅译《高老头》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作家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数量丰富,内容精彩,读者层面的研究却略显单薄,存在研究空白。在研究中还发现,大部分研究属于肯定式研究,笔者并不是怀疑傅译《高老头》的语言水平,傅雷无疑是中国伟大的翻译家,《高老头》也是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但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翻译著作之余,能否打开视野,思考如何把中国名著成功推向世界呢?毕竟许多外国名著成功地引了进来,国内本土的名著却呈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尴尬局面。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如有不当,敬请提出。

5

胡斯怡:国内傅译《高老头》研究述评 2016/12/2

【参考文献】

[1]窦璐.从译者主体性论傅雷翻译官[J].文学观察,2011

[2]丁珊.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傅雷译作《高老头》[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2) [3]孙凯.从三版《高老头》看傅雷的“翻译冲动”[J].法国研究,2013(1) [4]金圣华.傅雷与他的世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5]陈伟丰.谈傅雷的翻译[J].翻译通讯,1983

[6]哈比芭.从《高老头》与《贝姨》看傅雷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韩秋红.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D].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2016 [8]曹娴.释意理论视角下《高老头》的两个译本分析[D].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1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9]胡园园.叹中入境——浅议傅雷作品中的感叹词翻译[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4

[10]刘云虹.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要素——兼评《高老头》的两个译本[J].四川外语学校学报,1997

[11]毛莹.《高老头》三个译本中的时态诠释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12]李恬.《高老头》的语用特征及修辞特点[D].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0 [13]许钧.关于风格再现一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J].南外学报,1986 [14]傅雷.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M].开明出版社,1951 [15]修文乔.从傅译副文本看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 [16]许钧.傅译巴尔扎克的启示一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J].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17]李淼.从《高老头》看傅雷的翻译风格[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8]李景瑞.傅雷被“捧高”了?

[19]胡安江.译者的隐身——论傅译作品的语体选择[J].中国翻译,2009

[20]杨晓敏.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J],科技视界,2013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