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治
污
政
策
的
有
效
执
行
?
这
个
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在投入巨额资金 与出台众多政策的背景下,淮河治污形势依然严峻, 并为下一步淮河污染以及其它水系污染的有效治理 提供借鉴。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是我国政府 开展的第一项大规模的治污工程。国家先后召开了 7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会议和执法检查 现场会,沿淮四省政府也把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采取了结构调整、工 业污染防治、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治理农业面源污 染等一系列措施。颁布了我国历史上首部流域法规— — 《淮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制定了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防治目标 管理、督查、通报、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跨界污染纠纷 协商和上下游污染联防等多项制度,投入了巨大的 人、财、物治理淮河的污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淮 河的污染治理距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问题依然 很严重。淮河治理数l0年来,政府制定了众多政策,投 入了巨额资金,但为什么污染情况依然严重?根据 相关资料,综合各方对淮河污染问题的观点主要是: 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 关系;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把关不 严,未通过环评就开工;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 设滞后;企业超标反弹严重;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 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等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直观 的描述性分析,而没有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 方行为选择的内在利益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就此, 作者想通过建立博弈论分析模型对政策执行过程中 相关主体当地政府、污水处理厂、污染企业的行为的 选择进行利益动因分析;通过对公众在政策执行过 程中的外部监督作用对政策执行的激励强化作用进行利益分析,从而对
淮
河
治
污
政
策
的
执
行
进
行
深
层
次的政策评估,以便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 建议,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从以上模型分析结论可以看出,淮河污染
治
理
政策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现实缺少有效监 督体制的情况下,作为政策执行的三方主体:当地政 府、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都扮演了理性“经济人”的 角色,都试图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取高的收益, 通过不断的利益调适,达到了一种利益的均衡,即: 政府在自己“孩子”——污水处理厂“面子”工程的掩 饰下,可以降低其行政动作成本,减少必要的监督检 查,同时,也给排污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使 其能够有机会直排或者偷排,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 了企业效益,履行纳税人义务,增加地方财政收人, 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直控模式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把政府规
模
搞的很大,建立庞大的环境保护部门,投人大量的财 政资金进行环境监督,需要多少资金就花多少钱。 但目前我们的现实情况是无法走“大政府”的路子, 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减少人数,缩小规模,降低预 算,这样政府直控型模式就受到了客观限制,与当地 的情况不符,当地政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就会在保 护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降低行政成本问权衡,
由于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和执行人员任期内的“本 位”意识,在舍与得的平衡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选择 那些政绩明显的工作方式,从而产生了淮河污染久 治不好的问题。淮河流经的大多是河南、安徽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域内各地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重经济发展轻环 境保护”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一些企业的违法排 污行为,当地政府部门并非不知情,很多却采取了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包庇纵容的态度。根据资料,目前,淮河流域工
业
结
构
仍
然
是
以
重
污染行业居多,造纸、化工、饮料、纺织、食品这五个 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大概是26.6 ,但这5个行业产 生的COD和氨氮占到工业排放的78.4 和94. 2 ,其中不乏偷排、超标排放污水者。甚至淮河流 域一些大型企业,包括河南莲花味精、蚌埠丰原集团 等知名企业,也存在偷排污水的违法行为。这些企 业只顾自身利益,把“环境成本”转嫁给了下游。由 于淮河流域经济不是很发达,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是发展经济。在面对经济和环境矛盾时,对效益好 的“纳税”企业进行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默 契,“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使得这些企业敢于 以身试法。通过博弈论分析,作为政策执行的三方主体,在 利益互动中达到了一种平衡,没有一个外部的监督
力量是很难改变这种情况的,而在对相关资料的分 析时发现,淮河治理过程中,对污水处理厂和排污企 业的监督方面(如图1所示),当地政府是主要的监 督主体,对污水处理厂和排污企业分别进行监督。 随着政府公开和信息化政府的建立,公众也开始通 过政府公开的有限的政务信息,对政府的行政行为 进行监督,而对于污水处理厂和排污企业,公众只在 发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以后才会去向政府部 门反映情况,由政府部门再去解决。其他时候公众 对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情况都是经由政府了解 到的“二手”情况。使得污水处理厂和排污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造成了监督体制的不力。治污政策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就要去改变政策 关连各方的利益格局,进而来影响各方的策略选择, 为政策提供一个有利的执行环境。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污水处理厂,政府
扮
演
的
角
色就是他要建污水处理厂,他要管污水处理厂,同时 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问题,政府就不好管,因为是自 己的儿子,就不好罚它,或者执法,对他进行处罚。 而在采用BOT模式后,污水处理厂作为企业,政府 就可以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首先,政府部门会从执 法的角度,去进行监督、管理污水处理厂。第二个就 是污水处理厂项目的主管单位,也会去来监督是不
是正常运营了,是不是污水有偷排这样的现象,或者 说这样的行为。另外环境监测技术部门也会由于工 作要求会去连续,不定期的,随时的进行抽样监测。 因为企业和政府之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污水处理 厂只要交换合格的达标排放的污水,政府才付给处 理厂费用,这样如果不达标,政府不付费用,这样就可以保证污水处理稳
定的达标
排放,也
就克服了过
去传统体制下的污水处理厂因为受高额运营费用的 限制,经常开开停停,成了样子工程,花瓶工程这样 的弊端。正是政府监管不到位,才造成了企业偷排污染 的现象盛行。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利用群众的监督来
及
时
有
效
的
掌
握
企
业
偷
排
信
息,并对企业的偷排现象进行有力的处罚,来遏制企 业偷排污染的行为。环境监督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环境政策效率状 况。环境政策效率是环境监督程度的函数。环境监 督一般有三种形式:自我监督、互助监督、第三方监 督。自我监督是通过内在的约束来遵守环境政策规 定的,这种监督成本最低,但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的 话,效果很差。互助监督和第三方监督是外在监督, 其中互助监督是围绕环境权益所进行的博弈行为的 结果,即在当地政府与污水处理厂,当地政府与企业 之间应引入社会公众作为第三方的监督力量。形成
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如图2),来保证政策得到 有效的执行。分别用烘箱法和标准法测定3种浓度的标准样品和3种环境样品,各测定6次,结果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法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采用 烘箱法可以代替压力蒸汽消毒器或民用压力锅进行 消解,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易于操作,也消除 了压力蒸汽消毒器或民用压力锅的高压隐患,是一 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分析 一、淮河污染现状
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一位记者来到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的一条污水沟,旁边是即将收割的麦田和居住的人家。记者说,走近这条污水沟的时候,便闻到一股难闻的氨水气,污水非常浑浊。沿着这条污水沟向前不到200米,就是淮河的主干道,污水沟入河口的河床已经变成了黑色,淮河干道的水面并不比污水沟清澈,渔民在划船的时候,水面上随之翻起黑色的污泥。
2、岸边居民还得借水喝。记者采访时看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围绕着整个居住区,到处都是生活垃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腐臭,有的已经和污水混在一起,就这样天天流进淮河里。他们知道这样会污染淮河水,但是没有人对这里进行管理,他们都是城市居民,但是垃圾却没有人清运,几十年来他们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些令人作呕的垃圾。记者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对身边成堆的垃圾熟视无睹,正漫不经心地吃着零食。这些堆成山的垃圾只不过是一年之内形成的。那么几十年来的垃圾都去了哪里呢?老人这时候把他们房子上的水渍指给笔者看。涨水,垃圾就被冲到河里去了。原来,一到汛期淮河涨水,小岛就会淹在水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岛,而这些垃圾就随着上涨的淮河水,被淮河消化掉,淮河成为巨大的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场。周围的居民
告诉记者,由于受到污水影响,他们的地下水都不能喝了,每天要到别人家四处借水喝。淮河污染给淮南市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威胁已经近在咫尺。
3、七年没开工的污水处理厂。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污染还在加剧。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淮河19个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其中,淮南市在安徽省沿淮城镇中,污水排放量位列第一,两项重要的污染指标C
O
D
和
氨
氮
的
排
放
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