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姓名:霍海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旅游管理指导教师:原梅生2009-03-23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并且旅游业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已经被看作在旅游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位、级别及其生命力的首要因素。因此文化旅游产业以它独特的资源为依托成为21世纪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并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就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有将旅游资源丰富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动态的过程来加以外化,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使其丰富无形的内涵外显出来,能够为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者所欣赏、所感受、所领悟,才有可能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产业优势。
山西省现有的旅游产品许多已经是成熟的,独具风格,非常有吸引力,五台山佛教胜地、平遥古城摄影节等,就是如此。全省有旅游景区景点220余处,初步形成太原、大同、五台山、临汾、运城、上党、阳泉7大旅游区,其中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被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景点20余处,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或具有垄断性资源的景区60余处。2007年,山西省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737888人次,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8529.29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 达到了22170.51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实现563.6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 581.57亿元。虽然旅游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更多的旅游资源急需整合,这种整合,不应该仅仅是站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样的层面,而应该从全局战略性的高度对待。否则,再好的项目也不足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文章主要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主要研究综述等;第二部分论述了文化旅游相关的概念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基
3
础理论。第三部分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目前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相关内容,包括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原则、以及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方式。第五部分是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资源 旅游产业 整合 山西
4
Abstract
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es, and tourism of a region often becom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tourists’ demands of cultural contents of tourist activities are raising increasingly.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factor, and the meaning decides the quality, level and vitality of tourism product. Because of thi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becomes the main direction in 21st century according to its unique resources. However, not all the tourism resources that have rich cultural meaning will become to attractive tourism products.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invisible, only by externalizing the rich invisible cultural mea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pecific embodied products or one dynamic procedure, and externalizing the rich invisible cultural meaning by a special, intuitionistic and sensate form, the meaning can be appreciated, aware and digested by tourism demanders of multi-layer, then the cultural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production advantages, and become to the industrial advantages.
The existing tourism products of Shanxi province have already matured, unique and attractive, such as Wutai Buddhist resort and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yao Photography Festival. Shanxi has more than 220 scenic spots which formed into seven major tourist areas that includes Taiyuan, Datong, Wutai, Linfen, Yuncheng, Shangdang and Yangquan. And five of them are national Scenic Spot areas; six of them are provincial scenic spot areas. More than 20 scenic spot areas are put into national travelling routes, and more than 60 areas are unique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2007, the number of inward passenger to Shanxi province has reached 737,888, the number of domestic tourism reception has reached 85,292,900 , the inward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has reached 221,705,100 U.S. dollars , the domestic tourism incomes has reached 56.367 billion yuan and the total tourism income has reached 58,157,000,000 yuan. Although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maintained a good momentum of rapid growth, there are more urgent needs to integrating tourism resources. This kind of integration should not only be with an eye to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but should be treated in the overall strategic height. Otherwise, no matter how good the project is, it could not be suffici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This paper mainly ha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laborate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in research summary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he related concept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 third par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Shanxi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s present situations, and
5
comes up with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The fourth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Shanxi which includes general situation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way that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s. The fifth part is mainly about suggestions which propose the integration of Shanxi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Cultural resources;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Shanxi province
6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所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不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1 绪论
1.1论文写作背景及意义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旅游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之一。旅游业既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它通过组织和引导人们游览祖国山河、参观历史遗迹、瞻仰革命圣地、体验民族风情,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近几年,山西省的旅游业得到很大的重视,但被视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却十分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71处,是全国总数的11.5%,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美称,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的建设,共同造就了山西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构成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目前,山西省推荐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一共有三条,包括晋北佛教古建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和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这些旅游线路和一些重要的景区,几乎都把文化两个字纳入自己向公众推荐的旅游主题,成为向旅游者号召的内涵之一。但是,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与其文化旅游资源对应的水平,已有的文化旅游产业只是对已知文化旅游资源冰山一角的开发和经营,并且地点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还难以承担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旅游企业虽然很多,但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却不多;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和自身的素质都无法达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住宿、饭店、交通等,都没有得到有力发展;旅游产品线路设计没有重点,主题不突出、特色不突出,无法吸引旅游者注意等等。所以,对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
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文化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出现在1995--1997年和2002--2004年两个阶段。国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比较深入,旅游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很早就被人所认知,但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专业名词的出现却是较近的事情,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1977年由美国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书中把旅游文化作为一章的标题,并提出“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1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2,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Reisinger (1994)认为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文化旅游除了一般的遗产旅游,还包括艺术、信仰、习俗等,例如民族宗教活动、风味小吃的品尝以及地方音乐戏剧舞蹈等等,同时,自然历史的旅游,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动植物的生态旅游,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赛事的体育旅游,以及农业旅游等都在文化旅游之列。
Jamieson(1994)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
从文化旅游需求来看,Bourdieu(1984)指出对文化产品的消耗是中产阶级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消费,例如体育、度假地等而产生的新的消费类型。Merriman(1991)研究了英国的博物馆的客源,发现经常光顾博物馆的是有地位、受过很好教育的人群。Walsh(1991)认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与新兴中产阶级和服务阶层有关。
因而,文化旅游同其它文化消费一样,是与收入的增长和受教育者程度的提高有关的。Mac Cannell(1993)、Richards(1994)、Stebbins(1996)区分了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和真正的文化旅游者,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者是指那些对特定的文化有特殊的喜好,在文化旅游中明确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旅游者。Stebbins(1996)称这类游客为文化旅游的“中介”。
大众文化游客是最主要的游客,这类游客的出游动机不完全是文化吸引,有的游客虽然对文化感兴趣,但其出游时还可能有探亲访友等其它动机。有的游客出游目的不是文化,文
12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M].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Thorburn A.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Does It Work Within EuroPe [J].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1996
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化旅游只是附带活动等。大众文化游客喜欢比较成熟的产品,但是有的大众文化游客通过旅行累积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性知识,对文化的了解和期望也较高。
在国内,文化旅游一词在旅游学的书籍中很常见到,有关旅游与文化之间密切联系的论述也颇为常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李一平(Yiping Li,2004)以香港遗产旅游地为例,说明了遗产地被游客选择的原因包括:遗产旅游资源有不同的功能、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代表着香港传统文化特性;遗产地有助于游客了解香港早期社会生活、文化和社会变迁;遗产地旅游资源较集聚,有助于集中展示遗产魅力。张跃西(1996)、李英雄(1997)等提出了竹文化旅游、汉字修学旅游等的构想,并对其进行了市场定位,提出了有关宣传促销和产品开发策略。吴忠军(1998)、刘晓春(2002)等对民俗旅游的概念和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探讨。刘滨谊(2004)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了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并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王云龙(2003)通过对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界定了会展旅游的概念,认为会展旅游业是旅游业利用会展业的旅游属性和依托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形成的新型产业。杨丽霞(2004)等通过对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蒋志杰等(2004)以江南水乡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以“环状”为特征,并总结了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最后提出了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建议。 1.2.2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是二战以后区域开发研究中出现的新内容,它发展迅速,尤其是近20年来,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从轻理论重实践的传统开发模式走向理论实践并重的现代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列。在这一研究范围内,学者们重视的是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如,Campell(1967)解释了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的不同旅游空间模式,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可能性。Mariot(1969)提出了连接常驻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三种不同的旅行线路,即直达线路、游憩线路和返回线路;认为直达线路和返回线路有时在空间上是重复的,主要是提供一种节点间直接的连接途径。Lundgren和Hill(1977)提出国际旅游流动的核心---外围模式。他们在这一模式中把旅游产品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认为,旅游地的
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大城市之间的水平旅游流动和由大城市向非城市型旅游胜地扩散的垂直流动。R.W.Butter(1980)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该理论对旅游开发在时空上的推演过程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Lundgren(1982)又对旅游的空间等级体系作了分析,认为地区之间的旅游流动可以看作为目的地之间,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Miossec提出了国际旅游模型中的四个不同旅游功能圈层,认为这些功能圈层的形成是由旅游资源、旅游动机、旅游方式及成本等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一些积极因素如,成本、资源等会丰富和完善这种理想的圈层结构,进而会促进这种空间结构的拓展。后来又对该模式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时序演化与旅游开发过程的关系。Opperman(1993)在Miossec模式基础上提出,整个国家旅游开发的整体格局是旅游者依据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选择的结果3。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1980—1984年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起始阶段。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这一时期的研究多是关于加强旅游横向联合、发展区域旅游的。如,杨时进(1981)、东陆(1983)、肖锋(1984)等人都在文章中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改革思想。1985—1991年,为探索尝试阶段。全国各地出现旅游联合的潮流,都在热情探索、尝试旅游联合。这一时期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两个特点。一、加强了对具体区域的旅游联合发展的探讨。如,有很多学者对闽南三角地区、沪港地区、“大桂林”旅游区和京津冀等地区的旅游业联合发展进行了探讨。二、提出了合作发展的“大旅游”的观念。1986年召开的上海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上海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1992—1998年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深入。逐步走出地域和行政区划所限定的地域范畴的研究和思考,加强了对国际旅游合作的探索,并且合作构想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旅游合作的具体运作方式的探讨。1999年至今,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提升发展阶段,郑耀星、李树民等(1999)探讨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如,旅游联合促销途径的探讨等4。
34
袁尧清.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4
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2 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理论综述
2.1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
2.1.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一个在发展中的概念,在我国,魏小安 (1987)最早提出“文化旅游”一词,但是他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概念,认为“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强调旅游业的文化特点,是为了使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得以更顺利地实现。”5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概念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蒙吉军和崔凤军在《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旅游等6;白槐于1991年在他的《旅游文化论文集》中提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7;Jamieson(1994)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于岚认为,文化旅游不宜泛化,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提出较好,应局限于民俗文化层。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是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经历。郭丽华于1999年指出“文化旅游”不是一种产品,不可与观光、度假、休闲等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相提并论;丁丽英于2002年指出文化旅游不是一次经历,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必须与各种旅游产品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意识融入到观光、度假等旅游产品服务中去,使游客在观光、度假的过程中领略目的地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出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则是一种旅游的方法,认为此方法是一种突出旅游吸引物文化气息的创意,而此方法也是清代旅行家
5
6
魏小安.1987,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A].旅游发展与管理Iq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 7
白槐.旅游文化论文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
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孙家诠所说的“游亦有术矣”其中的“术”之一8;李江敏、李志飞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以观光、参与等行为做媒介,通过了解与熟悉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文化特性来达到增加知识与陶冶情操的目的的旅游活动;张国洪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现象的了解、体验和感受,达到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特点、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满足精神休憩的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2.1.2文化旅游资源
最早把文化旅游资源分出来的是末武直义(1984),在自然、人文二分法之下,人文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和产业・经济有关的旅游资源3大类。李瑞、王义民(2002)认为:“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要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9吴芙蓉(2005)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10因此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论是在外在形式或内在形式上都能体现出某种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 2.1.3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资源原本都是分布在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企业组织甚至家庭之中,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已经转化成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如人文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场所、实景演出场所等。可是,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文化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它不仅仅是“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相关产业的结合,还联系着文化产业,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
89
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观察家视野,2002
李瑞,王义民主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10
吴芙蓉.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
6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2.2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相关内容
2.2.1基本概念
1.整合(integration)作为普通词语,由来已久。作为术语,首先被用在数学(积分、积分法)和物理学(匹配),并已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时间上排列,最早的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他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法则基础上构建起社会进化理论,通过对社会的“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和“相互依赖”的分析,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概念。在斯宾塞的理论中,整合的对象成了社会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了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同时也包括了抽象的虚化的概念。“整合”可理解为“整体”、“结合”、“集成”和“同化”等,但似乎都没有“整合”达意。“整合”既准确表述了事物间的动态作用又强调了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
2.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旅游产品整合
旅游产品是指提供给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它可分解为三个核心:①旅游吸引物;②旅游交通;③旅游经营接待。其中旅游吸引物的地位和作用是主要的,这是引发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目的的对象,而旅游交通和接待服务是实现旅游目的的手段。
旅游产品整合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经营接待三者的协调,而是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即旅游产品整合是指以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为主线,应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系统的、全面的、跨区域的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也就是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开发旅游产品,即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既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避免了各种地区旅游产品的雷同;既使浓缩凝固了的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呈现出图、声、像的完美结合的一种历史再现,又使自然旅游资源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淡化人文痕迹,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4.多元整合
资源整合是发展文化旅游的最佳途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协作的产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景点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在这个大产业内互相依赖、互相合作,才能形成令人
7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满意的旅游产品。多元整合将是今后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整合按范围划分为局部整合与总体整合:局部整合是在局部范围内小规模地加以调整和重新配置。而总体整合(又称全方位整合)是从系统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总体规划和调配。 2.2.2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相关理论
1.密度依赖理论
密度依赖理论(Density Dependence)是组织生态学的一支分支,组织生态学是通过研究生命个体的生存竞争活动用其与所处环境的相应关系来解释社会经济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的一支理论,目前在管理学和组织学方面运用得最为广泛。该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中的种群大小受环境中未耗竭资源数量的限制,环境内的资源丰富程度及相应的供给是决定组织内竞争者数量和竞争者程度的首要因素。在研究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时,把文化旅游开发地视为某一组织,那么就可以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源整合进行分析。任何一处旅游开发地都存在一系列用于开发的资源,它们可能相互关联,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也有可能毫无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对它们进行开发都需要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它们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客源市场。由此可以把这些旅游资源视为旅游开发地的组织构成,把它们争夺资金投入、客源市场的竞争行为视为生物种群的生存竞争。这时根据“密度依赖”理论可以发现,当某一旅游地的游客总量减少,资金投入总量降低,也就是说旅游地这一组织内的未耗竭资源数量受到限制,环境内资源丰富程度受到影响,那么,对于旅游地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其面临的就是加剧的竞争环境,当这种竞争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未耗竭资源数量到达临界时,该文化旅游地就会最终放弃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或经营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提升该组织内未耗竭资源的数量,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引入资源,二是转变组织内的不可使用资源为可使用资源,从而改善组织内种群的资源环境,缓解竞争关系。对于旅游地而言,这就意味着提升该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客源和资金,这也正是旅游地内资源整合的最根本动力。
2.生物地理学的竞争排斥理论
竞争排斥理论(competitive exclusion)认为,没有两个共享同一资源需要的物种可以在同一环境内持续共同生存。具体地说,两个物种如果依赖相似的环境,便会占据许多相同的生态位,而生态位重叠的必然结局便是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竞争,并且当物种所依赖的资源相似性越高,相互间的竞争越激烈,以至于造成一种或更多种物种的灭亡。如果把旅游地内的
8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旅游资源看作是某一生物物种,那么当两个旅游地进行整合时,这些生物物种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地的承载量在上升,另一方面,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将面临新旅游资源的移入以及由此而加剧的竞争关系。尤其在原有旅游资源所占据的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原来的目标客源市场)和新移入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时,竞争更加激烈,并会威胁它们的共存。
所以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要完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并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存,关键是尽量减少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也就是说不同地域要根据自身的旅游开发状况和资源特点,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给以不同的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需求,减少它们间的竞争而加强合作。这也是大旅游原则的集中体现。
3. 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共生”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在现代生物学著作中,“共生”被认为是一种相互性的活体营养性联系。从理论上讲,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11。共生的结果,往往使双方更能适宜环境,从而导致了生物的进化。“共生”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利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模式。“生”不仅仅包含存在,生存,不是事物的简单延伸,而是吸收了新的质、新的内涵、新的要素,从而有着改进、提高、优化、发展含义。“共生”也就是共存、共在、共荣、共利。“共生”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的共同存在;二是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需求的、动态的、活生生的;三是“共生”包含了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共生的内涵就是两者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组织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能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是促进组织内部创新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下,地域在整体利益的驱动下,地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包括整合的内容、领域、范围、形式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最终实现地域旅游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共进多赢。
4.产业集群理论
明确的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在此书的“再版介绍”中作者写道:“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里,我引
11
刘建国.当代生态学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P30-39.
9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入了‘集群’概念,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12。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该书还指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从而形成持续创新动力,可见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难以相比的,产业集聚只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能形成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因此,从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阶段来看,产业集聚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产业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形成集群效应,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二是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三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四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五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在竞合博弈中获益。
5.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于19“年首先提出的。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弗里德曼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coreRegions)和边缘区(PeriPheralRegions)组成的。核心区主要是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围区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核——边缘理论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在发展中,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或扩散起主导作用,外围区依附于核心区而发展。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
在区域旅游整合中,不同区域在旅游资源、交通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会存在明显差异。
1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10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品味高、可进入性强、基础设施良好的区域会逐步发展成为核心区,核心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会向外围辐射,形成与核心区紧密联系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是主次相连、密不可分的,两者通过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外围区为核心区提供资源和地域空间,使核心区的扩散得以实现;核心区为外围地区输入资金、技术、客源、人才等要素,使外围区发展壮大。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核心区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当前,生产力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壮大,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旅游核心区就会超出原有的地域范围向外转移和延伸,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新的核心区。
1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3.1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山西省是国内闻名的文化大省,特别是现有的可以说是精品和极品的文化资源,都是山西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又是山西省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共六千多个,旅游从业人员达百万,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文化旅游业被列为8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实现581.57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0.2%。2008年山西旅游业总收入的增幅在持续三年35%以上增长幅度后,也首次出现30%以下的增速,增速为27.12%,这其中当然可能受2008年的冰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山西省并没有正确评估那些旅游地区的文化价值,也没有把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和发展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导致山西省虽然旅游业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在全国达不到中等之位。
3.2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3.2.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具体表现为:旅行社发展不足,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游览经营初级化,还是小农式的、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文化旅游产品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质量低,数量少,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文化旅游娱乐业严重滞后;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合理,经营不灵活,效益不高;相关产业还没有被组织到旅游产业结构中来,服务还没有衔接起来。
2000年至2007年,山西省旅行社的数量平均每年以24.5%的速率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未带来多少实际的经济效益。2008年,山西省共有668家旅 行社,在全国排第13位。然
1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而,由于各市的旅行社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有的市县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有的县区旅游市场还未开发,严重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全省668家旅行社中,仅太原市就有各类旅行社202家,占全省总数的30.6%;全省119个县区中,有31 个县区没有组建旅行社,其中忻州8个县没有,大同7个县没有,临汾5个县没有,长治、吕梁各3个县没有;全省49家国际旅行社有20家设在太原市,占全省总数的40.8%。在全省29家出境游组团社中,太原市有14家,占全省总数的48%,朔州、阳泉、吕梁3市尚未组建出境游组团社。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闻名中外的古城平遥、永济等重点旅游区至今没有组建国际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各自为营单打独斗。“在全省668家旅行社中,小规模经营占多数,旅行社业务单一,实力普遍较弱,全行业整体呈现‘小、散、弱、差’的状况,即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散、核心竞争力弱、经营业绩差。”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太阳感慨地说。事实上,尽管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但多数旅行社的经营业绩却鲜有起色,而且营业额越大,亏损也越大。据统计,2007年,全省旅行社营业收入 17.61亿元,其中,营业收入为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家,仅占全省旅行社总数的0.6%。营业收入为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旅行社4 家,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25家,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42家,100万元至500万元的246家,100万元以下的283家。292家国 内旅行社全年亏损1008.48万元,占全省旅行社总数的44.24%。在全国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双百强”评比中,我省旅行社连续5年榜上无名。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省的大型旅行社至今没有实现规模经营,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网络,各家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中、小型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没有专业分工,仍然是“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还有一些旅行社组成了松散型的联合体,但没有资产纽带关系,只是临时业务协作伙伴;多数旅行社各自为营,单打独斗,未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的经营格局,致使全省旅行社行业发展缓慢。
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多是一日或两日游,并且都是各自旅游,没有统一线路,像是五台山、云冈石窟、乔家大院、大槐树祭祖、黄河壶口瀑布多是两日游,并且在景区游览时,也没有相对较大型的娱乐文化演出或是表演,这样根本无法深入了解山西的文化特色,了解山西的风土人情;如果遇到较长的旅游时间,每次出游却只能选择一个产品路线,没有相对较集中的整合线路。在这点上西安市的文化旅游线路就相对较好,旅行社之间客源资源共享,可以充分整合客源,做到不浪费信息资源;而在其最知名的华清池和大唐芙蓉园都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表演,充分让游客感受陕西的文化特色,是游客对陕西独特的文化记忆深刻。 星级饭店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山西省的旅游饭店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尤其
1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是高星级饭店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星级饭店333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46 家,三星级115家,二星级165家,一星级2家。已有的7家五星级饭店,使山西省五星级饭店的数量排名从全国倒数第4位跃居第18位,翻开了星级饭店史上的新篇章。即便如此,山西省星级饭店发展的速度仍远远跟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仍无法适应我省旅游产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我省有些市的星级饭店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出现高星级饭店发展太快、低星级饭店反而出现萎缩的现象。 3.2.2旅游景点分散,交通不便利
山西省文化旅游景点很多,但都相对比较分散,而通往每个景点之间的交通也很不方便,往往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2007年8月山西省旅游集散中心在全省推出“山西省旅游年票”即“旅游一卡通”,其宗旨是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吸引众多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企业加盟,让市民享受到更 多的优惠和便利。市民只需花100元钱,即可购买一张“旅游一卡通”,游客凭此卡,可在一年时间内无限次免费游览全省33个旅游景点,同时可在另外26 个旅游景点享受6折至9折不等的优惠。表面上看来“万事俱备”,只需开门迎客了。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旅游一卡通”运行仅两个月,各种问题便凸显出来,买卡的市民越来越少,咨询电话日渐稀落,反倒是投诉电话一天天增多。 原来,在“旅游一卡通”确定的30多个免费景点中,仅有1/3的景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榆次老城、太行水乡、榆次后沟、太谷三多堂、永济万国寺等景 点,还有些“看头”;剩余的景点大多是用来凑数的,属于“冷线路”;至于五台山、平遥、云冈石窟等热门景点,却一概被“排除在外”。 更有问题的是对待“旅游一卡通”有的景点要么冷漠地称“不知情”,要么干脆不买账,游客感觉吃了亏,纷纷向要退票,最终只能“暂停‘旅游一卡通’的业务,正重新调整新的旅游线路及价格。” “旅游一卡通”仅限于门票上的免费或优惠,解决不了市民最关心的交通问题。由于这些免费景点布局过于分散,市民为省几十元的门票,自己坐车从南跑到北,还有吃、住等相关问题,都要自己操心。这样折腾下来,不仅省不下钱,还平添许多麻烦,倒不如直接跟团出游,即省事,又省心。解决不了旅游景点的交通问题,配套设施跟不上,游客就会望而止“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和景点协调、沟通,游客进不了景点门,旅行社及景点的诚信度就会受到质疑,致使“旅游一卡通”的整体策划流于形式,只是听起来“很美”。
1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表1 山西省“旅游一卡通”免费景点13 序号 1
地区 晋中
景区名称
山西榆次后沟农耕文化景区
首张 门票价 免费
30
备注
通票35元(5元主博物馆)
2 晋中 榆次老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免费 60 3 晋中 太谷县孔祥熙宅园管理处 免费 4 晋中 太谷三多堂开发有限公司 免费 35 5 晋中 介休市博物馆(后土庙) 免费 10 6 晋中 介休秦柏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免费 25 7 晋中 介休张壁古堡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免费 40 8 晋中 寿阳县五峰山龙泉寺 免费 9 晋中 龙泉国家森林公园 免费 30 10 晋中 渠家大院 免费 40 11 晋中 麻山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免费 20 12 晋中 九沟 免费 20 13 长治 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黑龙潭景区 免费 50 14 长治 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紫团山景区 免费 30 15 长治 长治沁源灵空山景区 免费 35 16 长治 仙堂山旅游区 免费 30 17 长治市武乡 武乡板山风景区 免费 20 18 长治市武乡 武乡太行龙洞 免费 50 19 长治市武乡 武乡八路军总部砖壁 免费 40 20 长治市平顺 平顺县西沟 免费 20
藏兵洞10元、
21 长治市平顺 太行水乡 免费 无通票 大云院10元、
恐龙谷28元
22 晋城 晋城市青莲寺 免费 20 23 晋城 南洋风景区 免费 24 晋城 晋城市玉皇庙 免费 10 25 晋城 柳氏民居 免费 30 26 晋城泽州 泽州珏山旅游开发公司 免费 30 27 晋城市阳城 天坛山 免费 20 28 永济 宰相别墅 免费 29 永济 王官峪景区 免费 30 永济 永济万固寺 免费 25 31 临汾 临汾仙洞沟风景区 免费 25
13
山西省旅游网http://www.sxly.org/ly1/onews.asp?id=562
1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表2 山西省“旅游一卡通”打折景点14 序号 1 2 3 4 5 6 7
地区 永济 永济 永济 永济 永济 临汾 临汾
景区名称 永济普救寺 永济五老峰景区 五老峰索道
首张 门票价 6折 6折 5折 6折 6折 6折 6折 5折 6折 6折 7折 7折 打折 8折 6折
50 42 80 50 25 30 50 50 35 30 50 60 55 40 125
备注
上索道50,下索道30
永济鹳雀楼 永济黄河大铁牛 临汾尧都博物馆尧庙 华门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临汾新博园生物观赏有限公司(尧庙
8 临汾
海洋馆)
9 临汾市洪洞 洪洞广胜寺 10 临汾市洪洞 苏三景区 11 临汾市洪洞 洪洞大槐树 12 晋中 常家庄园 13 长治 凤凰欢乐谷(待定) 14 晋中 乔家大院 15 忻州 芦芽山漂流 3.2.3体制制约了投资问题的解决
投资缺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除了像介休绵山那样由个人投资的极少数项目外,大多数旅游单位都缺乏投资。山西省目前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7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2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但是因投资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已有很多因年久失修而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对于山西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投资保护,通过文物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资,而这远远不够。在《山西省文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省情的社会力量投资文物保护政策和制度,积极吸纳国内外资金,继续引导省内民间资金依法进入文物事业及其相关产业”15。而这只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冰山一角,对于文化资源的投资不仅仅要用在保护上,更多的是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宣传,形成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产品。 3.2.4产业化环境有待改善
商业、银行、保险、电信、交通、旅游产品、旅游培训、旅游救援、出境业务等部门和
1415
山西省旅游网http://www.sxly.org/ly1/onews.asp?id=562
山西省文物网http://www.sxcr.gov.cn/zzjg/show.php?itemid=565
16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单位,,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尚没有进入情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产业化环境。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它是多个相关产业结合的产物,要提高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一定要全方位结合相关产业。推进民歌、舞蹈、戏曲、剪纸、皮影等民俗风情的市场化开发;增加旅游商品的种类,重点开发杏花村汾酒、面食、剪纸、木版年画、平遥推光漆器、新绛云雕、漆刻器、大同铜器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加强对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旅游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多层次、特色化的餐饮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大型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分档次发展各类酒店,积极发展星级酒店,强化星级饭店推广,加快高星级饭店建设,提高中低星级饭店质量;全面发展各类文化娱乐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和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型文化活动;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
17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方式分析
4.1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分析
如果能用一个字概括山西的话,那这个字必定就是“醇”了,醇美的建筑,醇香的神话,醇厚的民风,醇化的戏曲,醇和的酒香……
如果说山东的古迹都进了博物馆的话,那么山西的古迹都遗落在了民间;如果说陕西的文物都埋藏在地下的话,那么山西的文物都散驻在了地上。
山西是块古老的大地,古老得让人难以想象,地球上有了人类活动以来,特别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山西大地就一派繁花似锦,星光璀璨。
“人说山西好风光”,首先是山西地质地理地貌奇特多变。山西东依太行山,西牵吕梁山,头枕恒山险要;北有桑干河、滹沱河,汾河从吕梁山出发,穿山越谷逶迤东来,然后沿中央盆地一路南去汇入黄河,于是就构筑了锦绣的山川水势,地下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养育了三晋儿女。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百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早期就有了人类活动,5000年前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正源,这文明就象汾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流向四面八方。从上古时代到清末封建制在中国的灭亡,三晋大地负起了过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据有关统计,山西现已保存下来的文化遗迹至少也不下上万处吧。
过去有一句话,叫“山西出将,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话不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出了许多彪炳青史的大军事家,我们耳熟能详的象卫青、霍去病甥舅二人,北击匈奴,保了汉朝边疆安宁,留下了“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千古佳话。还有汉末的过关斩将,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的忠义将军关羽,曹魏名将,“威镇逍遥津”的张辽;憨直勇猛的后被尊为“门神”的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等等......但要说“山西不出相”这话就有点儿悖谬了。山西有一个小村庄叫裴柏村,仅这个村的裴姓家族在历史上就出了59名宰相,历经汉唐宋千余年。恐怕其它省份无出其右。至于官作到六部尚书、侍郎、御史这样的中枢官员就车载斗量了。由此可见三晋大地是人文荟萃之地。
踏上三晋大地,在城市、乡镇中行走,虽然在感觉上山西确实比东部地区落后了些、但看了不时闪现出的保存完好金碧辉煌的庙宇、完整的古城,还有虽显沧桑但还古色古香的民居,一种历史感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有学者说三晋至少有八种文化类型,但最能代表三晋
18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文化的当属佛教文化、晋商大院文化、根组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 4.1.1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1.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而作为佛教文化载体的寺庙便成为文化精品传于后世,并日益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佛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的佛教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五台山和大同云冈石窟。
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最早时间,学说界诸说并存。但东汉传入说却永远否定不了,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可。即五台山佛教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5年)传入的,仅次于当时国都洛阳。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最早建筑的寺庙,仅次于建于洛阳的白马寺。五台山佛教的传入,远远超于四川峨眉、安徽九华、浙江普陀,位列四大名山之首,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正是五台山佛教传入时间最早,寺庙建筑最早,这就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台山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古代许多的佛教经典中,多次记述了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之地,即文殊菩萨的道场。唐代景龙四年(公元97年)天竺三藏菩提留志于长安崇福寺译出《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那国,佛教经典中也译作震旦。佛教徒认为,五台山就在中国东北方,五台山古名五顶山,进一步证明了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随着佛经的传播,在全国佛教徒中,开始形成了对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信仰。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代宗批准不空三藏奏疏,尊文殊菩萨为天下寺宇斋堂中的“上座”,钦定普贤、观音为文殊菩萨的侍者。从此,文殊菩萨就居于观音、普贤、地藏诸菩萨之首。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天下各著名寺院为枢纽,通过遍布全国的大小寺院形成网络,使文殊信仰推行全国。五台山成为僧俗尊崇的文殊信仰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殊荣与地位。
在长达2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历代皇帝大都以儒教治国,同时利用佛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为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所以历代皇帝莫不倾仰灵山,或亲临礼拜,或节诏颁敕,或敕建寺宇,或度僧驻锡,极大地促进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发展。五台山地灵人杰,历代皆
19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高僧辈出,斐声中外。许多高僧都著书立论,建坛讲经,并以所宗佛教宗派,阐发奥旨,弘扬佛法。遂使五台山不仅成为全国的华严宗中心,同时有唯识、法华、律宗、净土、密宗、禅宗等宗派,历代各有传承,绵延不绝。致使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佛教僧侣,慕名到五台山学法取经,传戒受戒,又大大扩大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影响。五台山佛教圣地被列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不仅享誉全国并为世界瞩目。
2.晋商大院文化
晋商荣耀和财富,已随历史远去,但晋商大院却因旅游开发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沿着大运公路走进晋商大院,便是走进了晋商文化的脉络,在晋商大院里转进转出,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本关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晋商历史的大书。透过那精致富丽的天井,抬头似乎就能一窥晋商五百年的兴衰。从此只能感慨:山西归来不看院!
常家庄园:燕居咏怀的惬意,儒商风范。常家庄园豪迈恢弘,规模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透过城门洞望进去,鳞次栉比的宅第拥普条宽阔的古街,接着是街市、牌楼、戏台、深宅高院……庄园融院落与园林于一体,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宅第庭院外,最大的看点还有那极富江南情调的园林.面积达八万平方米的静园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私家园林,亭榭楼台点缀其间,北派质朴大方与南派小巧细腻浑然一体。
曹家大院:富可敌国,“金太谷”的流金岁月。曹家家族是“金太谷”的首富,靠种豆、卖豆腐起家,成为关外有名的大商,在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曹氏家族聚集在北恍村,其建筑以按“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为代表。曹家大院是幸存下来的“寿”字宅院,又称“三多堂”,意为多福、多寿、多子。
乔家大院:大红灯笼的独特韵味。乔家大院是晋商大院里最出名的一个,但其规模并不大,是一幢城堡式建筑。登高俯瞰,院落布局似一个大双“喜”字。院中有院、院内套院,进门便是一条石铺两道,6个大院分列甫道南北两侧,20个小院和三百余间房屋非常严谨地藏于其中,从雨道转身拐进一个门,里面别有洞天,院内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品.人物、花卉、松竹、瓜果,内容绝无重复,乔家也是个民俗学的殿堂,院中的牌匾、雕刻等细节都包含着浓郁的民俗,很有讲究。除了古朴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乔家大院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大红灯笼几乎成为晋商大院旅游开发的代表,而独独乔家大院里的红灯笼,让人感觉格外有韵味。置身幽暗走廊中或华丽的飞檐斗拱下,会有很的空间感,透过天井或是俯视层层叠叠的屋脊,似乎能看到弥漫大院上空封建家族的文化气息,压抑还是凝聚,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渠家大院:传奇却在铁华僻静处。渠氏家族是祁县商人的代表,从小商小贩起家,到清代
20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成为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三晋源”等金融票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渠家大院位于古城区的东大街上。东大街是条晋商老街,整条大街古色古香,街道两侧排列着明清时代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斗行、当铺等数百家商业铺旧址和巨商大贾的豪宅大院,建筑古朴雄浑、飞檐挑角、梁枋交错。不少商号开辟成了展示晋商文化的博物馆,如茶庄博物馆、珠算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晋商镖局博物馆、度量衡博物馆等。徜佯街上,时空宛若倒流回明清。渠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现被开辟为山西晋商文化博览馆,是全国首家全面展示晋商文化的博物馆。它像个阅尽沧桑的老人,守着夕阳,静静地讲述着晋商的传奇。也可以在院中静静地想些事,可以和院前蹲着的当地人聊聊天。不少当地人对财富的看法很平淡,大概是见多了财富的变更,所以就有了份超脱与从容。昔日“富甲天下”的荣耀已逝去,自得其乐地生活似乎就成了当地人的达观境界。
王家大院:黄土地上的“民间故宫”。灵石,据传因隋文帝巡游恰有陨石落地而得名。王家大院屹立在一个黄土丘上,山丘并不巍峨,王家大院却很有气势。王家大院是城堡式格局,自西向东延伸,从低到高逐步扩展,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修建起“五巷六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鼎盛时共建有8888间半品级房屋,仅比紫禁城少1000间,面积却比故宫大出十万余平方米,所以有“中国民间故宫”的美称。现开放的王家宅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东大院又称作高家崖,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城堡式建筑群。东大院到西大院由一座悬空石桥联结,西大院又称红门堡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矩形建筑群,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登高俯瞰,一个大而明显的“王字”跃入眼帘,突显民间故宫的壮观气势。王氏家族有很深的“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的观念,建筑都严格遵循封建制度的等级规定,尊卑长幼、男女内外毫不越矩;也用来显示财力权力、文化品位,书法匾额、楹联处处竭力显示耕读之家的儒雅。
3.根祖文化
与大运高速公路平行延伸的是山西境内的一条老铁路——同蒲铁路。这条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路,起初是阎锡山统治下的窄轨路。由于车不同轨,省际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闭塞封锁的管理.给山西的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同蒲路的南段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改为标准轨,它无端地约束了我们漫长的岁月。如今大运高速公路宛如玉带临风,成为同蒲线的姊妹,这两条路又如鸟之两翼,带动着山西的腾飞。
在这“窄轨文化”统治最久的南同蒲,换句话说是大运高速路的晋南段,散落着无数颗璀璨的珍珠,那就是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先民们留下的文化。几乎从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女蜗、精卫,到历史记载中的重要人物事件都有在这里活动的记载,而追思祭祀他们的殿宇
2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楼台又成为今天的观光胜地。
华夏始祖之根:晋南地区在现今行政区划中又分为两部分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让我们先从临汾地区谈起。一是尧庙尧陵有古风:临汾古称平阳,春秋时已有这个地名。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临汾作为帝尧之都,有许多关于尧的胜迹。这些古迹中首推尧庙。尧庙在临汾市城南4公里的尧庙村,这个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不断增建、修葺。在尧庙的东北40公里,有尧陵与之呼应。尧陵位于临汾郭村西、涝河北。尧陵竦峙高达50余米,周长80米。陵前松柏掩映,涝河水经过南流。尧陵前有唐代初年创建的祠宇,唐太宗征辽时曾驻跸于此,并谒陵造像。祠内现存有山门、牌坊、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整个尧陵布局井然,清幽雅致。祠内尚有古碑十余通,多为记载尧王功绩和尧陵沿革诸事。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0年)尧陵碑上所刻尧陵全图,供游客参考。二是古槐落叶亦归根:距临汾30公里就是著名的明代移民的地方——洪洞大槐树。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初年,曾经有过几次规模很大的移民活动,出发地点即在大槐树下。经过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乱,中原人口骤减,一些地方成为“千村万户生荆棘”的无人区。而在山西,此时成为战争的后方,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在朱元璋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他下令把晋南的人民迁移到中原。到明成祖朱棣时,又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把晋南百姓大规模迁往北京。几次移民都在洪洞大槐树下集结,在奔往异乡的路上,百姓们回眸遥望大槐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据说,这里曾经有一株汉代古槐,今已不存。而且第二代古槐也已枝衰。所幸树根处又发新芽,也渐成大树。在今古槐公园内,有“古大槐树处”碑亭,亭上楹联: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思。道出人们怀乡之情。
儒、道文化的奇葩:沿着中条山、傍着黄河南行,但见沿途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四时常绿之木,八节不败之花。这里古代称河东,如果我们在这里寻根问祖,可以从古人说的“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得到启发,找到舜耕作过的历山……但是我们认为在这一地区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除了关帝庙外,还有道家始祖吕纯阳、王重阳他们的“道场”。一是出水当风神来笔:永乐宫,位于苗城县城北3公里处的龙泉村,座落在西周时古魏国都城的遗址上。永乐宫是一处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古建筑,它的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存世壁画的艺术瑰宝,可以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纯阳殿为祭祀吕洞宾而建,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到成仙得道,普济众生的神话连环画故事。永乐宫原建于永乐镇。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处于淹没区内,从1975年起,历时7年,才将其全部迁移至芮城县城北今址。二是盛餐依旧在:在河东故地,可凭吊的古迹还有许多:可以印证尧时期文化的襄汾丁村遗址、
2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晋国的新田遗址,这里出土过举世震惊的《侯马盟书》;有丰都大帝幽冥世界的蒲县东岳庙、隰县小西天又把游客带向33重天;万荣飞云楼与秋风楼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永济万固寺多宝塔与普救寺莺莺塔并肩矗立,共振风铃;夏县有司马光故里,河津有薛仁贵寒窑;人杰地灵,闻喜裴氏宰相第,物华天宝,运城银湖盐卤之乡……
4.红色旅游文化
红色旅游,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产品。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三大根据地之一的山西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游客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能够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山西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现存约1460处,其中近500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的平型关战役遗址(灵丘县)、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煤峪口矿);朔州市的李林烈士陵园(平鲁区);忻州市的高君宇纪念馆(静乐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五台山)、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五台县)、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五台山)、忻口战役遗址(忻州市)、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定襄县);吕梁市的红军东征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交口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殉难处(兴县)、刘胡兰纪念馆(文水县);太原市的太原解放纪念馆——牛驼寨烈士陵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晋中市的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左权县)、左权将军殉难处(左权县)、尹灵芝烈士陵园(寿阳县)、大寨(昔阳县);长治市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武乡县)、“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武乡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黎城县)、“小平桥”和“伯承桥”(黎城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沁源县)、上党战役纪念馆(襄垣县)、太行太岳烈士纪念馆(长治市)、西沟(平顺县);晋城市的锡崖沟(陵川县)。
山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部门要抓住大好机遇,推动山西红色旅游大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尽快把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成为山西旅游产业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4.1.2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析
1.文化底蕴深厚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尧舜禅让,稷播百谷、仓颉造
2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遗迹遍布山西。一个家族自汉至隋唐,千年不衰,出现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位中书侍郎,8位皇后及王妃,21位驸马,这个家族姓裴,在山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山西。唐时有两位出色的女性,一位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一位导致了开元盛世的终结,这两位女性是则天武后和贵妃杨玉环,她们都出生在山西。在蒙古、印度、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阿拉伯国家的市场上留下了“山西帮”的足迹。中国最早的票号业务辐射其间,而总部却是一个个深宅老院,这些老院在山西。中国有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叫平遥古城,在山西。中国唯一一座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存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它的地点在山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关云长出生在山西。荀况、柳宗元、罗贯中、王羲之出生在山西。司马光、白居易、吕布、貂禅在山西。
说不尽的山西事,道不尽的山西情,山西的背后深藏着一笔厚重的财富。 2.文化与自然资源融合一体
山西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而由于这些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使得和它常常成为文化旅游资源的背景,两者在特定的环境中,使旅游地形成一种综合的组合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
3.文化资源地域广阔
全省有旅游景区景点220余处,初步形成太原、大同、五台山、临汾、运城、上党、阳泉7大旅游区,其中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6处,被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景点20余处,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或具有垄断性资源的景区60余处。2001年全省接待 国际旅游人数19.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47万美元。
4.旅游产品独具特色
被誉为“明清时代北方民居建筑明珠”的晋中晋商大院和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的晋南根祖文化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它们是山西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所谓“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博大丰厚,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品
2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位均居全国前列。现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其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处,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其中国家级5座,省级11座16。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达119处之多,位居全国之首。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之一,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巩固提高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一批以山川风光、自然生态和民俗民情为特色的新项目相继开发并推向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山西近年来先后组织了“飞跃黄河”、“壶口漂流月”、“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平遥古城赏灯会”和“关公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2001年古城平遥和国际摄影节首次嫁接,举办平遥国际摄影节,之后更名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每年举办一次.这一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山西的旅游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成功开辟了欧洲市场.此外,山西省一些旅游景点还积极与影视界合作,比如《康熙王朝》、《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乔家大院》的热播,为其拍摄地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带来大量客源,尤其是皇城相府由原来的旅游“冷点”变为“热点”,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五台山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地,是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现存寺院三百余处。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建筑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北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圣地,传播着道教文化.道教还有著名的纯阳宫、龙山石窟。儒教有著名的晋祠、文庙;另外还有古老的清真古寺。
2.晋商文化旅游资源
“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称雄商界5个多世纪,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款业务的“日升昌”票号。深厚的金融、商务文化附在祁县、平遥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上,构成了一大文化特色。山西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发源地之一它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古朴珍美的戏曲文物,以及规模宏浩的戏曲剧种,为我国戏曲的光辉增添了流光滋彩的一页,从而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17。
3.根祖文化旅游资源
以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史前三圣尧舜禹建都立业的活动遗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为主线;以中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洪洞大槐树,被尊为“武圣”、在东南亚等华人积聚地有广泛影响的关公故里及中国最大的关帝庙,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历史
1617
杜玉琴.发展山西旅游文化问题的初探[J].经济问题,2002
山西概述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3445/63559/4351570.html
2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铁牛群,《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被誉为元代壁画艺术宝库的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垣曲黄河小浪底库区,以及陶寺遗址、丁村文化等众多人类早期著名文化遗址等等构成根祖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内容.
4.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山西作为革命根据地.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和文化,现存许多体现革命历史的珍贵场所,如屯留县上党战役主战场和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左权县、武乡县境内的八路军总部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的白求恩纪念馆;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黎城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旧址等,这些地方现都成为老一辈忆旧,新一代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生动的课堂。 4.1.4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劣势分析
1.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a.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山西,文化遗存遍布各地,有大同云岗石窟和平遥古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五台山佛教圣地;有中国金融鼻祖的晋商大院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多山且多名山:“华北屋脊”的五台山,北岳恒山,道教圣地北武当山等众多的名山;有壶口黄色大瀑布和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有壮观的太行山峡谷景观等。独特的民俗风情,面食之乡、民歌的海洋、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可见,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山西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b.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包机国际航线不断增多,大大增强了山西旅游的可进入性。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临近省市以及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客源市场。同时,山西的旅游产品也培养了一定的国际客源市场,寻根祭祖、宗教朝圣对海外华人、日、韩等东南亚汉文化圈有独特的吸引力,平遥古城为中心的晋商民俗文化在法、德等西欧国家产生了共鸣。
c.新的历史阶段为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发展良机
一是山西积极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加快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假日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进一步繁荣,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将大规模
26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创4A级景区等活动,为山西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文化旅游资源劣势
a.基础设施差,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力度不够
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娱乐设施落后、场所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未迈开步伐,旅游购物基本处于空白,交通状况虽有改善,但许多景区之间和景区内的交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平遥古城、芦芽山等一些重点景区,游客来了吃不好,住不下,饭店的档次和整体服务水平偏低。山西文化旅游资源体现了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山西旅游并没有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古代文化艺术现场感觉。历史文化多为隐形存在,有形小、无形多。清徐人建起的“三国城”曾火姗一时,但好景不长,“三国城”收人逐年递减,关键在于游客置身于其中体会不到三国时期深厚的文化底班,没有文化底落的文化旅游是不长久的.如何让游客看到这些文物古迹时就能融于一种历史的氛围、文化的氛围中,是山西的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重中之重。
b.景点分散,交通不便
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游成为一件较为艰苦的磨练,道路条件和客运经济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山西景点只适于自驾车或随团旅游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笔者在自助旅行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去往五台山的路程,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走高速路,大部分的路程是国道甚至是普通的公路,并且由于管理松懈,路面损坏非常严重,使得去往五台山的路程十分难走,往往需要数个小时;晋商大院在游览过程中没有形成旅游带,游客往往无法在一次行程里完成;红色旅游带更是由于处在山中而无法顺利到达。
c.文物古迹的破坏,资金缺乏
山西本身就多风沙、多煤尘,而工业污染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外地游客极为失望。历史文物月不可再生资源,一且遭到破坏便不可再现。大同云岗石窟石像的长期风化磨蚀,永济黄河大铁牛的长期载化剥落,人为的破坏古建筑等,这些文物破坏问题依然存在。争取尽快找到较理想的保护措施,挽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山西旅游产业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山西在全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资金间题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d.旅游产品宜传力度小,知名度低
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近年来,五台山的游客人数却不及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许多国外游客人境旅游,很少来朝拜五台山佛教圣地,欣赏山西的古建筑艺术,感受晋
27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商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外游客不了解山西悠久深厚的历史底组和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人甚至不知道五台山在山西。因而可以肯定我们的文化宜传与文化大省的地位相差甚远。如何扩大山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已经是今天山西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山西大部分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1999年上千万人次的出游,深刻地表明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把旅游作为本地区的主要产业来抓。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旅游品牌,如生态之旅、塞外之旅等。所以想吸引众多游客的注愈力,只能与众不同,有自己旅游产品的特色,另辟新径,创立山西旅游品牌。
4.2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原则
1.自愿参与地域合作原则
旅游产品整合虽提倡从时空角度系统开发旅游产品,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明,形成千差万别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也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之内,不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的约束,合作各方本着发展的共同愿望自愿参加地域旅游合作,并在合作框架中享有发展的平等的维和权利。
2.市场导向系统合作原则
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的方式推进地域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地域旅游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地域旅游合作发展方向,同时保持发展的供需平衡、调度有序。
3.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
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和合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旅游资源、产业建设、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的方面的优势集成和互补,合作各方应主动改善合作环境、深化合作内容、落实合作措施、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推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
4.生态文化保护原则
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超载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为人类亮出了黄牌,生态保护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正致力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新型旅游方式正在形成,所以旅游产品整合时,应表现出高度的自然倾向性和社会适应性。同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其目的是既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要有利于文化完整性的保护,文化旅游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景观。因此,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兼顾,保护第一原则。
28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4.3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方式研究
4.3.1文化旅游区域整合
从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来看山西省旅游区域整合大致可分为四块,晋北佛教与古建筑区域,晋中晋商文化区域,晋南黄河根祖区域和晋东南的红色旅游区域。
1.晋北区域主要是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忻州和朔州市,主要景点包括大同市的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忻州市的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雁门关、杨忠五祠、徐向前故居,朔州市的应县木塔、崇福寺、旧广武城及明长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
2.晋中区域主要是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和阳泉市,景点主要包括太原市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牛驼寨烈士陵园,晋中市的榆次老城、常家庄园、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何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绵山、左权将军殉难处,吕梁市的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后土祠、西口古渡、万家寨引黄工程等。
3.晋南区域主要是临汾市、运城市,主要景点包括临汾市的尧庙尧陵、洪桐大槐树、壶口瀑布,运城市的解州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小浪底水库景区、黄河铁牛和大禹渡。
⒋晋东南区域主要是长治市和晋城市,主要景点包括,长治市的八路军总部寨上旧址、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城隍庙,晋城市的皇城相府、太行太岳烈士陵园等。
4.3.2文化旅游产品路线整合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旅游吸引物、交通、住宿、娱乐等的组合,是由多种异质成分组合而成的综合体,主要以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个旅游点或旅游城市合理地贯穿起来的路线。实际上,它是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项目的特别功能,考虑到各旅游要素的时空联系,从而设计成的旅游地旅游服务项目的合理组合,在形式上表现为单一旅游产品组装成成套旅游产品线路的形式。
1.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横向整合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横向整合是以对山西省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为目的的特定精品产
29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品线路,主要是五大类:
a.晋商文化游线路:它集中展示了晋商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今上百年的辉煌历史,从太原(晋祠\双塔寺)——榆次(榆次老城\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平遥(平遥古城\文庙)——介休(后土庙\绵山)最后到灵石(王家大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的晋商昔日的辉煌,更是领略民居艺术的享受。
b.宗教古建游线路:山西至今保存着自汉代以来兴建和修复的许多著名寺庙和佛教石窟,以佛教为内容的历代壁画、雕塑、碑幢、寺塔等文明古迹遍布全省,主要路线是:太原(天龙山石窟)——忻州——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浑源(恒山寺庙群\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这条线路是山西古建筑群最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
c.寻根觅祖游线路: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史前的尧、舜、禹曾建都生活在山西晋南一带,这里也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的发源地之一等等,主要线路是太原——洪桐(大槐树\苏三监狱)——临汾(尧庙\尧陵)——万荣(后土庙)——芮城(大禹渡\永乐宫)——运城(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
d.黄河文明游线路:黄河文化以及与之相融合的黄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精华和核心,而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集中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古文化,这条线路主要是太原——偏关)万家寨水利枢纽)——河曲(娘娘摊)——交城(玄中寺\挂山)——文水(则天圣母庙)——汾阳(杏花村酒厂)——吉县(壶口瀑布)——河津(龙门)——永济(普救寺\黄河铁牛)——平陆(三门峡水库景区)——垣曲(小浪底水库景区),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e.红色经典游线路:山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浸透着民族解放战争烈士的鲜血,坚挺着民族的脊梁,灵邱烈士陵园——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徐向前故居——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太原牛驼寨烈士陵园——孙中山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碑——左权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五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长治上党战役北关战斗遗址——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临汾烈士陵园,在这里可抒报国之志,发爱国之情,感受太行山的铜墙铁壁,饱览壮美的山西风光。
2.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线路纵向整合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线路纵向整合比较适合第一次到山西或是相对山西省文化内涵有个整体了解的旅游者,通过短暂的游览对山西文化有个整体了解,根据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经
30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济圈域为主体的“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发展空间格局,整合山西省文化旅游产品线路。
主要是:
太原(晋祠)——大同(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朔州(金沙滩\应县木塔)——忻州(五台山\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吕梁(皮影戏博物馆\杏花村酒厂)——临汾(大槐树\尧庙-华门\壶口瀑布)——运城(普救寺\永乐宫\解州关帝庙)——晋城(皇城相府)——长治(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中(绵山\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娘子关)——太原(天龙山石窟\山西博物院) 4.3.3文化旅游市场整合
旅游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的潜在的购买者18。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客源。从空间范围来讲,一般旅游目的地的客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专门前来目的地的外地游客:二是从外地前来,把目的地作为一个过境地,只做短暂的停留和游览的游客;三是目的地本地的游客。旅游市场整合就是要利用各自区域的原有的市场关系(三种市场关系),通过畅通游客的进出通道和旅游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促使客源在不同旅游区之间流动,从而扩大各个区域原有的市场范围,即“你的市场是我的市场,我的市场也是你的市场,大家共享大市场”。
旅游市场整合的关键是要形成“客源互流系统”,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扩大市场范围。“客源互流系统”的基础是交通建设,主要包括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通道建设和整合区域之间的通道建设。目的地与客源地的通道建设要快速、直达和舒适;整合区域之间的通道建设要便捷、交通衔接要好。但“客源互流系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系统,她实际是一个市场开发系统,她的核心思想是“客源共享”或称为“客源交换”,她的依据是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的现实性,即只有跨区域旅游线路符合了市场的需求,才能导致客源在跨区域之间的流动,也只有了这种可能性,跨区域交通系统建设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形成“客源互流”。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整合要做到旅游企业相互间的沟通、协作,建立旅游企业群落, 共享已有的旅游客源资源、共同开发新的客源资源,才更具竞争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实现市场联合。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整合主要是通过旅游企业、个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达到旅游客源资源的共享、旅游设施的共享、旅游从业人员的共享,通过从管理体制上下手,对旅游者的食、住、行、
18
张慧霞,佘可文.山西旅游开发与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游、购、娱全面涉及,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组成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采取由松散向紧密过渡的结构方式,逐步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旅游产业。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业、餐饮业、酒店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娱乐业,通过各个产业的整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达到6790个。其中,旅游中等职业院校14家,23家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旅游景区(点)632处,正式对外开放的220余处,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和景区20余处,世界遗产2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67家( 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3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5家,A级景区7家),6家景区列入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各类旅游接待设施3998个(含宾馆、饭店、招待所、疗养院、度假村等)。其中星级饭店 335家(五星级7家,四星级52家,三星级121家,二星级154家,一星级1家)。旅游餐饮单位368个。旅行社712家(国际社52家,国内社66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6个(国家级37个,省级57个,普通点42个)。旅游运输单位52家,旅游生产销售单位164个,旅游娱乐单位724家。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机构117个,各类旅游管理人员1165人。各类旅游学校及旅游专业招生总人数为6425人,毕业总人数为3148人,在校总人数为15356人,在职专业教师642人。持证导游14854人,较上年增加4914人。19
山西省旅行社行业目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状况, 当务之急是加快旅行社行业的战略结构调整,通过股份制、多元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进行运作。如大型旅行社可通过联合、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组建大旅行社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中型旅行社要调整经营思路,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针对某些群体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实现专业化经营;小型旅行社通过加盟或内部改造,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代理销售,通过代理来实现网络化。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按照统筹规划、尽力而为、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转变,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体制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的设施建设,以达到文化旅游景区点点相连,点线结合。加强全省餐饮行业协会建设,不断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控制餐饮价格、规范餐饮食品安全标准,提高卫生质量,提高旅客满意度,把山西旅游促销与美食文化宣传结合起来。加快省内酒店业发展,实现品牌化和标准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反映本土文化的主题酒店,成立知名酒店连锁集团。加快省级文化娱乐产业集团、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娱乐产业园区建设,发利用山西省文化遗产、努力培育市场,扩大观众面,
19
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
3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把发展演艺业和旅游、餐饮、休闲、体育等活动结合起来。 4.3.4文化旅游形象整合
建立区域统一的旅游总体形象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迈向实质性的重要标志。统一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有利于区域的对外宣传和促销,同时,塑造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也是进行区域旅游品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内的各合作单元可在对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内在和外在价值进行提炼,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显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并用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用具体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
1.形象定位:在对山西旅游形象的定位中,除了继续发扬山西的人文资源优势外,还应将其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也开发利用起来,形成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了突出体现这一理念,山西的旅游形象应该定位为“山水画中的历史文化摇篮”。
2.设置旅游地地标:在旅游地户外广告宣传与地标相应的人文活动内容,改变过去单调地在高速公路两旁的墙体上,或是上方的悬挂物上做景点宣传的状况,并应注意广告牌上国际语言的运用,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而是整个世界。
3.新的旅游地纪念品设计。只将旅游者吸引到景点来是远远不够的。游客们希望买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曾经去过哪些地方,也愿意购买一些有特色的商品送给亲朋好友。然而,山西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尚待加强,许多游客都反映山西旅游纪念品的款式、品种较为单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与改正的地方。其实山西的工艺美术品相当丰富,有“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的“平遥推光漆器”,有“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有“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晋南“平阳木版年画”,这些工艺品不仅闻名全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此外,山西的青铜器、陶瓷、雕塑、壁画,广泛散落于民间的剪纸、刺绣艺术,以及一些文物古建筑等都具有独特的人文与审美价值,应该做好与之配套的宣传和开发工作。可以借鉴天津古文化一条街的管理模式,建设旅游纪念品集中买卖区;可以提供场所和相关材料,让游客自己按照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制作商品,寓购于娱之中;还可以通过销售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微缩模型等小工艺品刺激旅游消费。形成旅游纪念品多层次、多价位的格局,让游客各有所需、各有所取。
4.开展适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旅游地的文化活动可以让游客充分感受地方特色,提高游客参与性,而举办旅游活动就是旅游形象的塑造过程。山西可以适时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创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比如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的系列活动、2004年的榆次中国民间艺术节,还有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民间的社火活
3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动,如太原铁棍、太原锣鼓、太谷灯展、威风锣鼓、倒悬花鼓、绛县鼓乐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文化。可以组织当地的居民将这类文化与景点有关的历史演绎出来,将游客带入历史的画卷之中,增加该旅游地的历史气氛。
3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还需要相关产业的合作来达到,但主要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因此得出以下建议。
5.1实施政府主导,完善配套政策
山西的旅游开发主打“文化牌”,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无论在挖掘文化内涵,还是营造文化氛围与声势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政策不系统、不配套,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和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配套政策。从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看,相关政策的制定至少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文化资源为牵引力吸引投资,加大对资源的文化挖掘力度;二是应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特别是要注意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因素,从多渠道获取投资;三是要对旅游点居民的转产、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文化资源成为他们提高收入的新增长点;四是鼓励科学研究人员投身于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评估、规划等论证中,为政策决策和开发过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五是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山西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政府还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领域,以项目带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快全省景区交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出入。二是高标准建设旅游酒店、商点、别墅群、景区等,提高硬件设施和接待能力,满足游客旅游、购物、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出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加快高速公路沿线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构建高速公路沿线旅游繁荣带。四是以国家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契机,抓紧做好革命遗址修复建设工作。
5.2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宣传力度,树立区域旅游形象
旅游产业是以感觉和阅历作为商品,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一地的旅游,往往能激发另一地的旅游欲望因此,旅游的市场开拓,要打破省域界限,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市场联合、客源共享。一方面加强旅游区内合作,延长游客在山西的逗留时间,进一步扩大旅游收益。
3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另一方面促进旅游区间合作,利用相近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相邻地市的旅游合作,提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加大旅游行业的整合力度,提升整体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对占龙头地位的旅行社,应在现有相对经营较好的国有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组建旅行社业的集团公司、集团化的旅游饭店、旅游客运公司、旅游景点开发公司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懂旅游、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引进资金和设施,加大政府的投入,逐渐打造山西旅游产业的巨舰,使之科学、协调、持续地发展。
设计主题形象口号一是要向游客展示山西的魅力,在旅游市场上营销山西;二是要引导游客在观赏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山西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神奇壮美的光。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其次是科学地运作。从具体运作看,除了选择辐射全国的大众媒体向游客宣传形象外,还应借助于先进的网上技术做形象广告。策划多种突出山西文化特色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等公关项目。主动到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国外进行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或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开设窗口或进行旅游展览和联合宣传等。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促销,为山西文化旅游营造一种庞大的声势,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山西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
5.3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体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一是要把没有挖掘出来的文化内涵努力挖掘出来;二是已经挖掘出来的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三是注意挖掘因旅游发展所孕育的新旅游文化。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根据文化资源的特征和市场裕求,在深刻挖掘其文化内肠的基础上,确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主题和方向,力求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产品的主题越鲜明,产品的文化内翻才能体现得更深广,吸引力就更大。近年来,山西的大院文化为国内旅游界予以肯定并广泛流传,大院精致的建筑、独特的格局、浓郁的礼仪风俗,吸引了大盈的游客。“大院游”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必须深刻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其文化特色。山西不仅要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显现的文化旅游资源,还要重视对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业是能很好体现知识创新的领域,故文化挖掘应与旅游创新结合起来,使文化成为经济资本、生产要素,并使其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具体地讲,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和“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品”,营造旅游“新形象”,再通过整合营销,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旅游产业“创新链”,从而促进山西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6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5.4实现促销手段的创新
山西文化旅游产品在以往的市场促销工作中,都单一地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做过宣传促销,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这不是我们的产品缺乏魅力,而是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缺乏对产品进行具有文化特征的精包装。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旅游文化服务。我们的产品打的是文化品牌,就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做文化的文章,用文化包装促销旅游产品。
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厚重,但外界知道的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对外的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手段不够多。乔家大院通过一部《乔家大院》电视连续剧推向了全国,旅游者接踪而来,每到黄金周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使它的旅游收入节节攀升。全省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制作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旅游资源影视资料,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工具广泛向国内外宣传。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外宣传促销的投入。通过细分国内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促销全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国内利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电视台大力宣传,国际上向客源目的地的国家将视影资料翻译成不同的语种,运用现代化和国际通用的手段,采用外国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还要做到一是举办一些文化专题性研讨会、辩论会,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山西讲学,畅谈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建筑文化等,扩大山西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通过文化传媒传播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引导人们通过参与旅游消费获得文化陶冶,激发人们参与古老文化巡礼的热情。二是建设文化基地。通过文化部门在几大文化旅游区建设古建艺术研究基地、作家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文化教育基地。把文化基地的建设作为旅游产品促销的一个新渠道。还可利用名人效应,精心策划弘扬文化旅游产品,精品精包装。发展山西文化旅游还可以采取新的宣传手段——网络营梢。网络营销是基于营销原理,根据文化旅游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图像、声音等效果进行网页设计。山西文化旅游要办好自己的网络,利用高科技的网络营销,有声有色的给入境和国内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想要了解的资料和信息。
5.5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是特色之基。因此,要通过对山西各方面的发掘以及对各种文化的挖掘,构造山西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框架,重点培育与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旅游精品,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旅游经济。旅游业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支柱产品
37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的支撑。支柱产品即精品要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精品的打造,要高品位、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具体讲就是:培育晋北宗教古建文化、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晋南华夏根祖文化、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四大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云岗石窟、五台山风景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太原晋祠、永济鹳雀楼、恒山、绵山、太行山大峡谷、芦芽山等精品,形成以观光游览、生态休闲、修学度假、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山西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打造出山西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山西需要从这些精品线路中,提炼出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融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于旅游产品之中,使旅游精品不断推陈出新,增强旅游产业的后劲,带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5.6吸引资金,保护文物古迹,推动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
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不可恢复性的,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文化资源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庞大的资金不是政府能独立完成的,除了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外,还要广泛吸纳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等社会资金。保护文物要利用法律手段严格禁止对文物古迹的人为破坏,使旅游资该的保护走上法治轨道.加强管理,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葺的投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修葺过程中,以保持原貌为准则,防止失去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另外,我们要加强对文物保护方法的科技攻关,利用高科技减小或防止自然原因对文物的侵蚀。
保护文物古迹,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山西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和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的区域,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这大大削弱了当地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其他优势的发挥,而口碑的作用又影响着潜在旅游市场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山西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且自然景观壮丽奇特,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就决定了其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5.7促进与相关产业的互动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各要素(饭店、交通、旅行社、餐饮、娱乐、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整体发育水平较低。目前,省内高星级饭店较少,只是个别城市有接待大型会议及高档消费的能力;餐饮以酒店内餐饮为主,社会餐饮发育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体系;娱乐设施较少,基本未形成产业规模;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不成体系;这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显然是不相称的,须尽快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会议接待设施建设,
38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为开发会展、商务旅游奠定基础。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产业。旅游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促进旅游业的壮大。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应把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宣传本市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树立最佳人居城市和最佳创业城市的形象,实现旅游与诸产业的相互促进。
政府对各相关产业要转变观念,倡导整合;建立模式,引导整合;制定政策,保障整合;组织协调,促进整合。在“吃、住、娱、购”等薄弱环节上要下硬招、出特色、出精品,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动机,增强游客二次消费的机遇和质量,推进旅游企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39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结论
21世纪是人类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出游已从单纯欣赏自然风光为目的,上升到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人文氛围为目的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已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热点和发展方向。山西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大省,但其文化旅游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优劣势的研究,提出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方式内容和整合建议,做出以下几点创新:
1、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即一个分析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对分析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一个理论工具。
2、论证了一个理论观点,即通过对山西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是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别具特色,使得它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山西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但发展优势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迫切需要多方位的资源整合。
3、提出了一个产业整合模式,即通过对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根据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原则,得出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包括文化旅游区域整合、文化旅游产品路线整合、文化旅游市场整合和文化旅游形象整合等四方面的内容,对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整合。
4、提出了一个政策体系,即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开发,旅游的开发、管理等多个部门要实现现实意义上的整合。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区域合作和政府主导;加强文化深度开发和文化底蕴的开发,注意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景区的建设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宜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创立山西省文化旅游品牌,并且要吸引资金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需要对方位产业相结合才能发展的产业,同时它也需要产业自身的合作,山西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更应该加以利用,发展山西经济。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的内容是分广泛,它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只在实践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摸索。但是由于知识的有限和各方面原因,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和完善。
40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M].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
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2】张跃西.论发展竹文化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6 【3】李英雄.汉字修学旅游刍议[J].旅游学刊, 1997
【4】吴忠军.民俗旅游学论纲[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 1998 【5】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
【6】王云龙.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兼论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J].旅游学刊,2003 【7】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 2004 【8】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4
【9】蒋志杰,吴国清.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 2004 【10】袁尧清.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
范大学,2004
【11】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4 【12】魏小安.1987,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A].旅游发展与管理Iq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13】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 【14】白槐.旅游文化论文集[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 【15】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观察家视野,2002
【16】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17】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18】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0 【19】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0】李瑞,王义民主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1】吴芙蓉.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 【22】张翼.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社会学者的“整合”观[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 【23】王力.略论“文化整合力”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3
【24】刘鸿雁.旅游生态学应用的一个新领域[J].生态学杂志,1994
41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25】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 【26】刘建国.当代生态学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0-39. 【27】袁纯清著.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8】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
【29】昊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0】山西旅游概述 www.tydao.com/
【31】山西概述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32】杜玉琴.发展山西旅游文化问题的初探[J].经济问题,2002 【33】张慧霞,佘可文.山西旅游开发与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4】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5】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6】刘连银、周方涛,区域性旅游协作好处多[M].市场经纬,2001 【37】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 【38】赵玢岩.浅谈旅游资源整合[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39】[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40】山西省旅游网http://www.sxly.org/ly1/onews.asp?id=562 【41】山西省文物网http://www.sxcr.gov.cn/zzjg/show.php?itemid=565 【42】孙冬玲.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合作新形式[J].甘肃农业,2005 【43】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J.经济地理.2002 【44】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85.207-215.
【45】Thorburn A.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Does It Work Within EuroPe [J].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1996
【46】Reisinger Y.Tourist—Host contact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J].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4
【47】Jamieson W.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Tourism. Canadian Tourism
Bulletin[J].1994
【48】Bourdieu P,Darbel A,Schnapper D. The Lve of Art: Europe and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
【49】Merriman N,Beyond the Glass Case: the Past,the Heritage and The Public in
42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Britain[M].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50】Walsh K.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 Modern
World[M]. London: Rout Ledge.1991
【51】Mac Cannell D. Empty Meeting Grounds[M] London: Routledge.1993 【52】Richards G.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 [A]. 1994
【53】Stebbins RA. Cultural Tourism as Serious Leisure[J].Annu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54】Yiping Li. Applicability of the market appeal-robusticity matrix: a case study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4
【55】Andreas M.Riege, Chad Perry, Frank M.Go.Partnersships in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A System-Oriented Approach Between Australia, New Zealand,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2001
【56】Robert D Winsor.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 from a Bilgeographic
Perspective: An Extension and Elaboration of Organization ecology[J].Advance in Competitive Research,1998
43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致谢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此刻,论文写作进入倒计时,心情更加跌宕不定。在此,我只能用笨拙的语言来表达我诚恳的感激之情。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原梅生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学术作风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朴实无华的品格给了我无穷的启迪。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初稿完成直至最后定稿,都凝结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在此,我向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位老师在我研究生期间对我生活和学习的关怀,感谢您们平时的严格要求,为我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谢谢您们的辛勤传授!
再次,感谢各位同窗好友、师兄妹们对我的论文完成的帮助,感谢我的在外地的好友们在生活上的关心。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三年来的全力支持,使我能够始终保持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完成三年的学业。
最后要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本文的专家学者们!
44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浅谈中国古代天体神话与民俗文化.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第1期,P203
45
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霍海丽
山西财经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D16191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