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New Curriculum Research 结合实际准确定位 推动师撞重业建设与发展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 罗天群 摘要: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保持和发展师范特色,发挥师范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是 社会赋予高等师范教育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师范专业;定位;师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O14)05一【)037—02 一、结合实际。准确定位。明确师范专业建设和发展 成为我校师范专业的发展目标。要使“特色”、“龙头”和 的方向 “引领”实至名归,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于师范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问 其次是师范专业的服务面向问题。这里包括两种定位。 题。笔者认为,贵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师范专 一是服务区域定位: “面向省地中心城市为主和广大农村 业培养目标定位可以表述为:面向省地中心城市及广大地 地区”:二是服务层次定位: “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辐射 区,培养热爱基础教育、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度了解基 小学和学前教育.同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优秀生源”。上述 础教育改革、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强、能快 定位.主要考虑是要将我校师范专业服务面向与部属重点 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变化、在中小学拔尖并起示范 师范大学及地方一般师范院校进行较准确的区分。部属重 作用的师资。 点师范大学师范专业一般瞄准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特大城 首先是我校师范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作为全省排名第 市、省会城市培养人才,且升学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地 一的省属重点大学,我校师范专业具有70年历史。为我省 方一般师范院校则以培养县乡农村中小学师资为主。例如, 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全省具有较高的社会影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7年,本科生考研升学率一般都保 响和声誉。 而,继续“保持和发展师范特色,发挥教师 持在40%左右,而我校2009届考研升学的比例则为 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我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理应 5.56% 分运用这些理论:再次,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崇高的 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 职业理想,培养职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 及管理的重要课题。 要具有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恪尽职守的教师是要付出努 力和巨大牺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要爱岗敬业,乐 参考文献: 于奉献,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 [1]周连浩.在建设中陶冶在实践中升华——中等职业教育师德 2.建立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良好的师德建设要有与 建设初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 之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师德 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 规范,建立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综合考评机制。进行 f21X/ ̄春岩等.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开发中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的构 师德考核时,要实施民主评价.将教师考评中的学生评教、 建[A】.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lnterna・ 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C].Wuhan:Hubei 教师互评及教师自身评价整体结合起来.重点考查教师的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8). 教学态度、职业道德等情况。其中,职业道德是教师考评 [3】杨阿丽,王见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J1_沈阳师范 的重要内容。实行过程中,应保证考评的民主、客观和公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正性,充分发挥教师考评工作的导向作用。要符合时代要 [4]王冬杰等.浅析职业学校实验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有效 求.建立高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评体系,对师德建 途径fJ].职教论坛,2009,(S1). 设进行细化和量化,并依据师德建设要求构建相应的奖惩 『51雷裕祯,曾阅林.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以江西 机制。还应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作 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9). 用。对于一些违背师德的教师应给予处罚,将奖惩机制真 (编辑:易继斌) 正落实到工作上,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学 NewCurriculumResearch>>38 I专业新经略 二、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保持和发展师范特色,发挥 师范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是 社会赋予我校师范专业的重大任务 自1941年我校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以来, 我校师范专业已有近70年的历史。这70年,我校为全省 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中,绝 大部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涌现出象“全国优秀教师”、 “特级教师”、思南中学李开中,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 范”、“特级教师”、六盘水市二中校长刘纯斗, “全国优 秀教育工作者”贵阳十九中校长肖贤彩等优秀人才。走进 全省各地中小学.都能听到和看到社会各界对我校毕业生 的高度赞誉。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成绩和良好社会声誉的 取得。是我校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为中心,以 教师教育为特色,大力建设和发展师范专业的结果。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 革的不断深入,自本世纪初以来,我校师范专业开始面临 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师范教育影响较大的社会和教育领域 的重大变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的建立及由此带来的用人机制的改变;二是高等教育大 众化和由此带来的生源、就业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高 校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的深刻影响:三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四是由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 非师范院校及更广泛的社会人才资源加入了师范教育体系 的竞争。这种情况在我校师范专业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因此,摆在我校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与时俱进,铆 足力量,加强师范专业改革和建设,保持和发展师范特色, 继续发挥我校在全省师范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我省基础 教育改革和发展:二是无所图谋地“吃老本”.听任师范教 育落后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逐渐丧失师 范这块阵地。很显然,放弃原有的师范特色和优势,听任 师范专业逐渐丧失竞争力,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可以 肯定地说,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提供其他优质服务, 仍然应该长期成为我校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我校 核心竞争力和赢得社会声誉的主要阵地。总之,与时俱进, 加强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已成为我校当务之急,这正 是本文研讨的起因。是为了引起全校高度重视.达成共识, 组织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到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建 设中来;也是研讨师范专业改革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问题,为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作好理论准备;更是 将研讨作为师范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筹备和启动.以此为起 点,全面开展师范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工作。 三、营造浓厚的师范文化。构建优秀基础教育师资培 养平台。造就优质师资 师范大学要造就优质师资,不是哪一个领导、哪一个 教师、哪一次会、哪一堂课、哪一种制度就能办到的事情, 也不是一朝~夕之功。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师范文化” 的营造和传承的问题。师范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课堂教学 为主战场。学校、学院和广大教职T应该树立“教学T作 是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核心任务”和“为基础教育输送 优秀师资,关乎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意识,从培养模 式,经费,制度等方面搭建有利于优秀教师培养的平台。 教师应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行为世范”、 “教有法而教 无定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为人师 表”的师范精神,潜心教学,结合培养优秀师资的素质要 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 法.以突出的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受益,并对学生的师范 素质产生潜移然化的深刻影响。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师范氛围,搭建锻炼平台, 也能使学生的师范素质得到真正锻炼和提高。可组织各种 与教师专业成长相关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术讲座、 教育科研、技能比赛、教学观摩等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延 伸到中小学中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教 师教育特色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四、对我校师范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几点思考 首先,找准切人点,深度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 范大学的龙头和引领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为基础教育培养 优质师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研 究和师资培训等服务。要通过充分的调研,找准基础教育 改革、特别是即将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需求和困 难,结合我校在学科、教师及资源上的优势.选拔学有专 长的教师深度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 固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切实发挥“引 领”作用。在起步阶段,建议集中力量先与一两所中学开 展重点合作.待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后再扩大合作范围。 其次。要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与师范专业建设的相关课 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出台相关激励机 制,引导全体教师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开展教育教学 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以此带动教学质量的提 高。要鼓励教育教学科研,特别是与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 教育相关的科研.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摸清教 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师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总之,要 在我校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三足鼎立 的局面,在科研领域充分体现师范特色。 再次,要明确学校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在师范专业改革 和建设中的职责和努力方向。学校层面,要出台师范专业 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激励措施,为师范专业的改革和 建设建立起高效的制度及其他资源平台。要在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上构建起有利于优秀教师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 同时统筹学校的资源力量,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各学院 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师资和其他资源情况.发挥学院主动 性、创造性,改革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 方法,并主动与中小学联系,合作开展诸如学生实习、教 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引领等工作。 (编辑:左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