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烟粉虱研究进展

烟粉虱研究进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南农业科学 烟粉虱研究进展 吴秋芳 ,一,花蕾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安阳工学院农业工程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从烟粉 ̄,[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分类、~ 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形态变异、寄主范 围、危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综述了烟粉虱的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烟粉虱;起源与分布;防治对策;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06)06—0019—06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 薯上首次发现了新北区的烟粉虱,被鉴定为甘薯粉 界性的害虫。原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区,20世纪80 虱(Bemisia inconspicua)[11]。关于烟粉虱的真正起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烟粉虱借助 源地目前还不能确定,有证据表明,烟粉虱起源于亚 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苗木迅速扩散,在世界各地 洲、非洲或中东[12,133。也有人认为烟粉虱起源于巴 广泛传播并暴发成灾,现已成为美国、印度、巴基斯 基斯坦或印度,因为有2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种(B 坦、苏丹和以色列等国家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 capitat和B graminosus)是印度特有的种,在巴基斯 虫[1.2],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坦北部和西部地区,13emisia属的寄生蜂种类丰富, 我国烟粉虱的发生始记载于1949年L3j3,但过去种群 应当是属的起源中心l143。 数量低,发生较轻不需防治,很长一段时间不是我国 目前,烟粉虱已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中 的主要经济害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烟粉虱 北美、南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阿根廷、意大 相继或同时在我国广东、福建、北京、河北、天津、新 利、英国、埃及、苏丹、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 疆、山西等地暴发,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4--6],成 度尼西亚等都有分布。烟粉虱在我国的广东、广西、 为我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目前,已引 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 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学者的普遍重视,密切关 西、北京、台湾、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安徽、 注着它的发生动态。因此,就烟粉虱的起源、分类与 贵州等20个省份都有分布 分布、生物学特性、形态变异、寄主范围、危害、防治 对策等的研究现状阐述如下。 2生物学特性 1分类、起源与分布 2.1生活史 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卵、若虫、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粉虱亚科,小粉虱属, 成虫3个阶段。若虫3龄,通常将第3龄若虫蜕皮 依据烟粉虱的适应范围和传毒能力不同,可分为A、 后形成的蛹,称伪蛹或拟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 B、E、J、非木薯、木薯、秋葵、Sida等生物型u.7j,其中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年可以发生11~15 B型烟粉虱的寄主范围最广、产卵量大和传毒能力 代[ ~1 8_,且世代重叠。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 最强,几乎遍布全世界。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 时间各不相同,在25℃条件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 初,B型烟粉虱在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5亿 要18--30 d不等。成虫的寿命为10~22 d,每头雌 美元以上[8,9]。烟粉虱首先报道于1889年,在希腊 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 的烟草上发现,被命名为烟粉虱[Aley rodes tabaci 200粒以上[19]。也有报道,烟粉虱以26~28℃为 (Gennadius)][9I。18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甘 最佳发育温度,在此温度条件下,卵期约5 d,若虫期 收稿日期:2006一O1—23 作者简介:吴秋芳(1974一),女,河南安阳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病虫草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5 d,成虫寿命3O~60 d,完成1个世代仅需 19--27 d。 2.2生活习性 ’ 刚孵化的烟粉虱若虫在叶背爬行,寻找合适的 取食场所,数小时后即固定刺吸取食,直到成虫羽 化。成虫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 随着新叶长出,成虫不断向上部新叶转移。故出现 由下向上扩散危害的垂直分布。最下部是蛹和刚羽 化的成虫,中下部为若虫,中上部为即将孵化的黑色 卵,上部嫩叶是成虫及其刚产下的卵。成虫喜群集, 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3形态特征 烟粉虱卵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大多散 产于叶片背面。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 呈深褐色。若虫共3龄,淡绿至黄色。一龄若虫有 触角和足,能爬行迁移。第1次蜕皮后,触角及足退 化,固定在植株上取食。三龄蜕皮后形成蛹,蜕下的 皮硬化成蛹壳。蛹壳淡绿色或黄色,边缘薄或自然 下垂,无周缘蜡丝,瓶形孔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 顶部三角形,具有1对刚毛,尾沟基部有5~7个瘤 状突起。成虫体淡黄白色,雌虫体长(O.91±0.04) mm,翅展(2.31±0.06)mm;雄虫体长(0.85± 0.05)mm,翅展(1.81±0.06)mm,翅2对,翅白色, 被蜡粉无斑点。前翅脉1条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 合拢呈屋脊状。 4形态变异 烟粉虱的形态特征变异很大,给种类鉴定带来 诸多不利,产生许多异名。烟粉虱的异名有22 个[19]。其形态变异最常见的是寄主相关变异 (Hostcorrelated variations),其形态随寄主不同而改 变。这种寄主相关变异的・般规律是:在具毛的叶 上发育的蛹壳,体型较小,边缘深陷,背面乳突或刚 毛较长;而在无毛的叶上,体型较大,边缘整齐,背面 乳突和刚毛短。形态的改变是烟粉虱对微环境的一 种适应u引。 5寄主范围 烟粉虱是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而且其寄 主范围一直在增加。据Azab等[2o]报道,烟粉虱在埃 及的寄主至少有155种植物;Mound and ls B J 1978年的《whitelfy 0f the w。dd》一书中列出了300多 种寄主植物;2O世纪80年代Greathed[ ]报道,烟粉 ・20・ 2006年第6期 虱的寄主植物包括74科420种,而B型烟粉虱的寄 主范围更广,估计已超过500种。 目前,烟粉虱的寄主估计已超过600种。除危 害经济作物外,还广泛分布在观赏植物和野生杂草 上。严重受害的经济作物有甘蓝、青花菜、花椰菜、 茄子、番茄、黄瓜、甜瓜、西瓜、南瓜、西葫芦、棉花、甜 菜、豆菜、芝麻、花生、马铃薯、甘薯、烟草、苜蓿、向日 葵;花卉有一品红、扶桑、蜀葵、秋葵、木槿、秋海棠、 万寿菊、夹竹桃、南天竹等;药材有黄芩、地黄、桔梗、 黄花等;杂草有田旋花、矮牵牛、灰菜、苦苣菜等。在 我国,烟粉虱的寄主尚未有完整的记录。根据罗晨 等[22 J对北京部分地区进行的初步调查,得到烟粉虱 的寄主有24科74种(变种);邱宝利l23]对广州地区 进行调查,一共调查到寄主46科,123属,176种(变 种)。张丽萍[24 J报道,山西省烟粉虱的寄主植物有 27科103种(变种)。 6危害 烟粉虱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 失。据报道,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由烟粉虱传毒而引 起的卷叶病使早期受害棉花产量损失高达 80%[ 引。Singh 1999年报道,卷叶病可使棉花铃数 减少15%~87%,铃重降低0~39%;棉株上部受 害,减产58%;全株受害,减产69%l 引。因Bt转基 因抗虫棉体内的缩合单宁含量减少[25】,烟粉虱在美 国的危害程度更加严重。有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O 年里,美国因烟粉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 过1O亿美元[26]。据调查,在北京,烟粉虱对黄瓜、 番茄、茄子、甜瓜和西葫芦危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时 可达70%以上[27,28],山西省也曾致使萝卜田减产 4O%左右[3 0l。 6.1危害方式 烟粉虱对寄主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3个方 面:一是直接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植物衰弱、干枯;二 是若虫和成虫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分泌大量 的蜜露,诱发煤污病,严重时叶片呈黑色,影响植物 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大大降低了蔬菜作 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植物的观赏价值;三是传播病 毒病,后者所造成的危害比前两者要严重的多。据 报道,烟粉虱还能在3O多种植物之间传播7O多种 病毒病[29 l。烟粉虱传播的病毒主要包括番茄黄卷 叶病毒(TYLCN)、莴苣黄卷叶病毒(LIYN)、花叶病 毒(JMV)、金色花叶病毒(AGMV)、非洲木薯花叶 病毒(ACMv)和新旧大陆联体病毒等。在我国,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南农业科学 粉虱至少可以传播5种病毒,包括番茄黄曲叶病毒 (TYLCV)、番茄曲叶病毒(TomI,CV)、南瓜曲叶病 毒(SqLCV)[ 。 6.2危害特征 ’ 合治理的方针,除科学合理地施用化学农药进行化 学防治外,应注重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的综合 运用。 8.1农业防治 烟粉虱对不同植物表现不同的危害症状,在棉 花上危害时,使得叶片正面呈红褐色斑点,严重时造 成黄斑,蕾铃脱落,分泌的蜜露使得棉纤维品质和产 8.1.1选择抗虫品种烟粉虱除危害多种蔬菜、花 卉外,还寄生多种杂草,同时传播病毒。种植抗虫或 抗病毒的作物品种可减轻受害程度,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目前,已选育出一些抗烟粉虱或其所传 病毒的作物品种。如少毛的比多毛的棉花品种能够 量大大下降。在西葫芦上危害造成银叶病。在番茄 上危害造成果实成熟不均匀。在一品红上危害导致 白茎,叶片黄化凋落。在萝卜上危害导致白化,无 味,重量减轻。在韭菜甘蓝等叶菜上危害造成叶片 萎缩、黄化、枯萎。 7抗药性 7.1对常规农药的抗性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Dittrich首次报道苏丹 棉田的烟粉虱产生抗药性以来,烟粉虱对大多数常 规农药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 剂皆产生了不同程度抗性。Prabhaker等证实,美国 南加州的3个烟粉虱种群对倍硫磷、马拉硫磷和对 硫磷有中等抗性,而对氯氰菊酯表现为高抗。 7.2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的抗性 1999年,Devine等人监测到烟粉虱对灭幼宝的 抗性为600倍。1993年,吡虫啉在西班牙防治蔬菜 上的烟粉虱, 由于施药次数较多,1994年其抗性个 体频率已达到45%,1995年5月上升至83%,说明 其抗性发展很快。 7.3交互抗性 昆虫一旦对某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也容易对 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相同的其他种类杀虫剂产生抗 性。Cahill等在1995年测定了烟粉虱对3种有机磷 药剂的抗性(Monocrotophos,profenofos and chbpy— rifos),发现有机磷药剂间存在广泛的交互抗性。因 此,对烟粉虱抗药性的监测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减缓其抗药性的发生,应注意限制杀虫剂的使 用次数,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 杀虫剂。 8防治对策 对于烟粉虱的防治,一方面由于农民在其大发 生时常滥用化学农药,使烟粉虱抗药性增强,也杀 伤了天敌,降低了自然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烟 粉虱体表密被一层蜡粉,杀虫剂很难渗入其体内,化 学防治亦难以进行,因此,对烟粉虱的防治应采用综 忍受烟粉虱的危害。BGL,一种高抗棉花曲叶病毒 (CLCV)的品种在苏丹已成功地种植多年[31]。TY 一20,一种抗番茄黄曲叶病毒(TYLCV)的番茄品 种于1998年育成并大量推广【32J。 8.1.2清洁田园彻底铲除病株及杂草,并加以销 毁,降低初侵染源。 8.1.3培育无虫苗,切断通过秧苗传人大棚的途径 即冬、春季育苗房与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清除残 株杂草,熏杀残余成虫,培育无虫苗进行定植。 8.1.4尽量少种烟粉虱的越冬寄主针对烟粉虱 在我国北方保护地越冬的特点,在保护地秋冬茬栽 培烟粉虱不喜好的半耐寒性叶菜如芹菜、生菜、韭菜 等,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 8.1.5避免保护地果菜类混栽 避免果菜混栽以 免形成烟粉虱的桥梁作物,另一方面在作物生长期 间,结合整枝打权,摘除带虫老叶并带出田外妥善处 理。这样可以减少烟粉虱传播的范围。 8.2物理防治 8.2.1阻止隔离烟粉虱的主要寄主是温室蔬菜 和花卉,在建设棚室时要注意用细的纱网封闭门窗 或建立隔离门,可有效地减少烟粉虱的进入。或者 用轻质纤维网覆盖在新种植的作物上,让成虫无法 在植株上产卵。 8.2.2利用黄板诱杀 根据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 趋性的特点,可以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其 方法是将涂有黏油的橙黄色纤维板和硬纸板悬挂于 植株顶端。 8.2.3高温闷棚 高温闷杀法防治烟粉虱可减少 用药次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降低农药污染, 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防治该虫的有效措施。具体处 理方法是:室温45~48℃,相对湿度为90%以上, 闷棚时间保持2 h,烟粉虱的死亡率可以达到 100%[33]。 8.3 生物防治 在烟粉虱的可持续治理中,生物防治占有重要 ・2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地位。据有关资料,烟粉虱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在 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寄生性天敌有 55种,主要是恩蚜小蜂属(Encasia)和浆角蚜小蜂 倍液、昆虫几丁质酶抑制剂25扑虱灵(Buprofezin tisoprocarb)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0%吡 虫啉(Imidacloprid)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天 属(Eretmocrus);有114种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 (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花蝽和一些捕 王星乳油1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 成虫消失后lOd内再追杀1次,以消灭新孵化若 虫[32,36]。 食螨等。有7种虫生真菌,主要是蜡蚧轮枝菌 (Verticillium lecani)、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口 rodis)、玫烟色拟青霉(Paceilomyces fumosoroseus)、 9研究方向 白僵菌(Beau ̄geri bassiana)等[34J。在世界上许多国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烟粉虱是一个比原来所 家利用天敌控制烟粉虱已取得了成功。例如:小黑 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 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 J, 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35J。玫烟色拟青霉 (Paceilomyces m啪 跏s)在美国已作为微生物杀 虫剂用于扶桑、一品红等烟粉虱的防治,推荐使用量 为3 kg/hm2,每隔5~7 d施用1次,连续使用2~4 次[ 。另据报道,美国环保局最近登记一个名为白 僵菌GHA(Beauveria bassiana strain GHA)菌株的 生物农药产品,其商品名为Myeot rol生物杀虫剂, 有效成分实质是真菌孢子,主要用于控制蔬菜和棉 花上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这一新的生物 农药已在美国田纳西州和亚利桑那州进行了小规模 田间试验,它将成为对烟粉虱产生抗性的常用农药 的替代品,很好地应用于综合防治中。总之,加强天 敌资源的调查引种、保护和利用天敌以及筛选有效 的生物药剂可以缓解一味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带来的 压力和烟粉虱抗药性的产生。 8.4化学防治 烟粉虱体表密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 化学药剂难以防治,且目前已对许多化学药剂产生 了抗性,但在发生初期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仍是非 常重要的应急防治手段。常规用药方法主要有2 种。 8.4.1烟雾法22%敌敌畏烟剂0.75 kg/hm2,于 傍晚前将大棚密闭熏烟,可杀灭成虫。或在花盆内 放锯末后洒80%敌敌畏乳油0.45~0.75 ̄/hm2, 放上几个烧红的煤球即可。 8、4.2喷雾法在烟粉虱发生较轻时,及时喷药, 一定要喷在植株叶片背面,动作尽量轻、快,避免成 虫受到惊动飞移。可轮换使用的药剂有:1.8%阿维 菌素类杀虫剂(1.8%爱福丁Abamectin)2 000 3 000倍液、植物源杀虫剂6%绿浪(烟百素)(Ni 。 tine+tuberostemo nine+toosendanin)乳油1 000倍 液、40%绿菜宝(Abamectin+dichlorvos) ̄L油1 000 ・22・ 认识的更复杂的生物群体。我国烟粉虱研究基础薄 弱,许多省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所以大量的研究需要 从零点或基础阶段起动,特别对以下方面应加以重 视。 9.1烟粉虱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已研究的较为清楚,其生 物学特性报道的较多,但由于各地环境因子有所不 同,害虫的活动时间也有所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其 在各地的生物学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烟粉 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活史、行为以及对寄主植 物选择的差异,旨在开拓控制害虫的新途径。 9.2该虫的种群结构以及自然种群生命表 此研究报道较少,为系统了解其种群在1个世 代不同发育阶段的存亡情况及环境因素在影响种群 数量消长中的作用,需组建其自然种群的生命表。 9.3防治对策和措施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导 适度开发和应用安全性高、残留低、无公害、生 物活性高、使用费用低、选择性高的符合生态要求的 新农药。 9.4烟粉虱的风险性研究 9、4.1烟粉虱成灾机理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利用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分析害虫发生的生态适宜度,阐 明异常气候对害虫成灾的影响,提示其种群区域发 生的规律。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手 段,研究烟粉虱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信号识别与传递、 协同进化、植物防御机制等,以发展与环境相容的害 虫控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途径。如:目前国外已发 现含棉酚高的棉花品种对烟粉虱具有抗性。1996 年,巴基斯坦释放了6个抗棉花卷叶病的品种。同 时还开发了抗烟粉虱的西红柿、花生和南瓜等品种。 9.4.2烟粉虱成灾的风险性研究结合植物布局、 气象因子、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统计学的综合分析, 为害虫的早期控制和预警提供科技信息。 9.4.3烟粉虱应急防治与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 烟粉虱在短短的几年内已扩散到全国大部分适宜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南农业科学 I=l ] 生区。对于扩散后期的侵入型害虫,其控制策略应 转入持续控制。从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应尽快 开展烟粉虱应急防治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为其控 [7]Petting T M.The Bemisia tabaci species complex[J]. Crop Protection,200l,(20):725—732. [8]Perring T M.Identiifcation of fl whitelfy species by ge— 害减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9.4.4烟粉虱现代检疫技术研究 外来物种入侵 正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之一,它所造成的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 nomic and behavioral studis[eJ].Science,1993,259(1): 74—77. [9] Gennadius P.Disease of tobacco plntaations in Trikonia: the al ̄rodid of tobacco[J].Ellennike Georgia,1889,6 (5):l一3. . 社会的发展都潜藏着巨大的破坏性。当前,烟粉虱 [10]Quaintncae A L.Contirbution towards lf monograph of 尤其银叶粉虱在我国个别地方似有发生的迹象,其 一旦被认定后,通过现代检疫技术将之控制在有限 的空间,在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9.4.5烟粉虱的抗性治理(IRM)研究 烟粉虱对 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应加强 对烟粉虱的综合治理(IPM)/,杀虫剂抗性治理 (IRM)和杀虫剂的使用技术研究,通过优化杀虫剂 的使用而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以保持杀虫剂对 烟粉虱的长期防治效果。 自1996年烟粉虱在我国广东珠海、东莞菜田发 生危害至今,烟粉虱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 西等20个省区造成大面积危害,成为我国经济作物 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在烟粉虱的防治措施中,化 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还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随之而来的抗药性问题也将 不容忽视。抗性治理成败的关键是建立早期的预警 系统,只有在抗性水平没有上升之前就采取措施,才 能使抗性的发展得到延缓,这就需要加强抗性监测 的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抗性的突然暴发,预防和延缓 抗药性的产生,从而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提 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Brown J K.The sweet potatoor silverleofwhitenise:bio— types of Bemisia tabaci oraspeciesco complex[J].Ann Rev Entomol,1995(40):511—534. Brown J K.Current status of Bemis/a tabaci as fl plant pest and virus vector in ̄ytems worldwild[J]. FAOPlant Plot Bull,1994(42):1—32. 周尧.中国粉虱名录[J].中国昆虫学,1949,3(4):l—l8. 罗晨,张芝利.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研究 概述[J].北京农业科学,2000,18(增刊):4一l3. 陈连根.烟粉虱在园林植物上危害及其形态变异[J]. 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5(3):186—189,208. Ren S X。Wang Z Z,Qiu B L,ct a1.Tlle pest status fo Bemicia tabaci in China and non-chemical control strate— gise[J].Entc ̄nol Sin,2001,8(3):279—288. the American aleurodidae[J].Tech Ser Bur Entomol USDA,l90o,10(8):9—64. [11] Mound L.Host—correlated variation in Bemis/a tabac/ (C ̄]nBdius)(Hcs'r ̄tera:Aleyrodidae.)[J].Proc R OSc OLnd(A)。1963。A(38):171一l80. [12]Cock M J W Ed.Bemis/a tabaci:fl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cotton whitefly with na annotated bilicgraphy[M]. Ascot U K:FA0/CAB.1986.121. [13] Mound L A,Halsey S H.Whitefly of the world[M]. British Museum and John Wiley&Sons London,1978. 340. [14] Avidov Z.Bionomise of the tobacco whitefly(Bemis/a tabaci)in israel[J].Isr Ktavm,1956,10(7):25—41. [15]AzabAK,MegahedMM,El—MirsawiDH.Onthe biol— ogyofBemisiatabaci(Genn.)[J].BullSOcEntomolE— gypte,1971,9(55):305—315. [16] Bulter G D Jr,Henneberry T J,Clayton T E.Bem/s/a tabaci(Honxsptera:Aleurodidae):development,oviposi— tion nad longevity in relatino to temperature[J].Ann Entomol Soe mA,1983,23(76):310—313. [17]Husain M A,Trehan K N.The life history,bionomise nad control of the whitenY of cotton(Bemisia gossyp— ipemM.&L.)[J].Indina J Agrie Sci,1993,30(3): 701—750. [18]E M丹齐格,J III申杰罗夫斯卡娅.棉粉虱[J].植物 检疫,1990,4(5):24. [19] Und L A,Halsey S H.Whitefly of the world[M]. British Museum and John Wiley&Sons London, 1978.340. 一 [20]AzabA,MegahedMM,El—MirasaiwHD.Onthe range of host—plnats of Bemisia to ̄lci(Genn.)[J].Bull SOc Entc ̄nol Egypt,1970,32(54):319—326. [21]Greathead A H,I-Io6t plants In,M J W Cock Ed.Be— misia & ——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e cottno whiteflywith an annotatde bibliography[M].Ascot U K: Fo亿AB,1986.17—25. [22]罗晨,张君明,石宝才,等.北京地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调查初报[J].北京农业科学,2000, 18(增刊):42—47. ・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6期 化感物质及其收集方法综述 江贵波0一,曾任森 ‘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2.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化感物质的收集是化感作用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很多化感作用研究缺乏对化感物质规 范的收集方法。对国内外常用的化感物质收集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 题。 关键词:化感物质;化感作用;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Q9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06)06—0024—04 化感作用(AUelopathy)源于希腊语“Allelon(相 成为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农业生产中的轮 互)”和“Pathos(损害、妨碍)”[1-3],它的概念于1937 作、间作、套作等的合理安排以及农作物病虫草害的 年由Molish首先提出 J。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 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包括微生物)通过本身产生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化感物 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或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相 质的收集(Collection)是化感作用研究中一个非常重 互排斥和促进的作用。化感作用的媒质被称为化感 要的环节,确定化感作用大小,化感物质的分离、鉴 物质(AUelochemicals),它是指植物所产生的影响其 定以及化感作用机理研究都必须先进行收集,它影 他生物生长、行为和种群生物学的化学物质,不仅包 响到化感物质能否得到有效分离和准确鉴定。由于 括植物间的化学作用物,也包括植物和动物间的化 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都是一些 学作用物。化感作用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已 不易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而且浓度较低,又易受到 收稿日期:2006—01—13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T'哪(Y0504) 作者简介:江贵波(1973一),男,广东揭阳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化学生态研究。 [23] 邱宝利,任顺祥,孙同兴,等.广州地区烟粉虱寄主植 物保护学报,1965,4(1):103. 物调查初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4):43 [31] Horowitez A R.Managign resistnace tO insect growth —47. regulator,pyriproxyfen,in Bemisia tabaci[J].Pest ̄ide [24] 张丽萍,张文吉,张贵云,等.山西烟粉虱寄主植物及 cSience,1999,55(3):272—276. 其被害程度调查[J].植物保护,2005,31(1):24—27. [32] 向玉勇,李子忠,张帆.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研究进展 [25] 牛巧鱼.白粉虱对美国棉花生产的为害及防治措施 [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9(4):352—359. [J].中国棉花,2000,27(10):8—9. [33] 王红静,范惠菊.高温闷杀法防治烟粉虱[J].蔬菜, [26] White J.Silvedeaf whitefly extends range[J].California 2003(10):30—31. Agricdture,1998,11(52):6—7. [34] 张世泽,万方浩,花保桢,等.烟粉虱的生物防治[J]. [27] 张芝利.关于烟粉虱大发生的思考[J].北京农业科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1):57~60. 学,2000,18(增刊):1—3. [35] 李典谟.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 [28] 张慧杰,张战备,雷逢进,等.重要经济害虫烟粉虱的 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发生[J].昆虫知识,2002,39(1):79—80. 539—547. [29] Berlinger M J,R Dahan.Breading for resistance tO virus [36] 石宝才,罗晨,张君明,等.12种药剂对烟粉虱Bernis/a transmission by whiteflies in tomatoes[J].Science and tabaci田间药效试验[J].北京农业科学,2000,18(增 Its Appliae Tion,1987,8(4):783—784. 刊):48—54. [30] 柯冲,孙介菲,范怀忠.番茄黄顶病的初步研究[J].植 ・24 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