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宏君 朱玉芳
(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23 )
【摘 要】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内学者们积极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CNKI收录的361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为例,对2009年—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可视化计量分析,科学、客观展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的演进轨迹,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主题热点;演进历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能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热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各年份的研究热点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的特征。因此,深入挖掘近十年来各个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对于科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数据来源
在文献检索方面,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09年至2018年,检索文献资料来源形式为“期刊”,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去除有关会议信息、访谈以及报告等相关资料;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检索词,在“篇名”范围内选择“精确”检索,共检索到研究论文3613篇,各年份检索文献数量见表1。
表1显示,2009年至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升较快;尤其是2014年以后,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数量突飞猛进,每年文献增长数量较上一年度均超过百余篇,表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在逐年上升。
2.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
本文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2009年—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3613篇文献主题热点演进情况进行分析。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选择“Time zone”(时区)功能,间隔期限设置为1年,其他选择默认设置,进行研究热点时区演进分析,绘制出“2009年—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热点时区演进图谱(图1),科学、客观展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演进历程。
图1显示了2009年至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热点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研究发现,各年份研究热点有相同之处,如各个阶段基本上都包括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等关键热点,但也具有一些能够体现其阶段与时代特征的主题热点:
2009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较为重视“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就业竞争力”,研究涉及到“企业”“企业管理”“人事局”,关注的区域主要为“上海市”等。
201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注重“实践”“培养路径”及“创业大赛”方面;被研究的组织机构主要为“民办高校”,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201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对象开始关注“高职院校”和“地方院校”,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深入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积极开展“实证研究”。
2012年,教育部就“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做好计划与实施工作。相应地,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同时,开始关注“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2013年,除了继续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还注重对人文视野下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强调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
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热点范畴与网络结构变动较小,国内学者较为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等。
2015年,学者们开始重视“互联网+”和“新常态”背景下的
图1 2009年-2018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主题热点时区演进图谱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注重时代背景下的“创业教育”研究。
2014180
2015326
2016719
2017994
20181138
总计3613
表1 2009年-2018年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文献数量统计表
文献年份数量(篇)200914201028201153201262201399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专创融合课程项目(2019)和应用型课程《组织行为学》(2018)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首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201911417SJ016)。
10劳 动 保 障 世 界创新创业2016年,我国学者在继续关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高校的“创业大赛”,注重“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激励机制”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辅导员”等。
2017年,积极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加重视,并开展了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研究。
2018年,在关键的主题热点之外,开始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
3.未来展望
基于2009年—2018年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特征,以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深入开展,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除了“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关键热点外,“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长效机制、大学生创新(上接第9页)件皆由法院内部的民事法庭按照民事争议的程序处理,即我国劳动司法机构属于“兼审非独立型”机构设置和运行上也存在缺陷,劳动仲裁机构与行政权密切联系,难以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和影响;一裁终局效力不大,法院能对其采取不予认可的粗暴干预;裁审衔接不到位,审判忽视仲裁结果重新开始,耗费资源,仲裁裁决缺乏监督,裁审机构互相推诿;法院和仲裁机构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差异,时效规定和证据规则等均不统一,导致裁审结果不一致。
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些在目前机制内调整的建议,如成立裁审协调小组,研究分析案件,在裁审机构间进行协调;出台一部较为完整的关于裁审衔接的司法解释,建立效力约束关系;扩大一裁终局范围;实行仲裁员质量责任制。也有学者提出对机构组成重新建构。肖海英借鉴南非的机制,提出可尝试设立诸如劳动专属法院、私人争议处理机构、集体谈判委员会等争议处理机构,在非司法手段解决争议不成功的情形下,及时给予司法救济和保障。侯玲玲建议设立单一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从瑞典劳动法院看,劳动法院比单一仲裁机构更具优势,体现在司法独立性和争议处理的权威性上。现阶段建议在法院内部设立劳动法庭,作为专门行使劳动争议审判权的特别审判机构,其审判组织遵循劳动争议处理的“三方原则”。王全兴有类似观点,指出我国现有裁审机构均不足以支撑单一机构模式,主张现阶段就实行单一劳动仲裁机构模式,其优势在于减少了劳动争议处理的环节,有利于劳动争议的迅速解决;赋予了仲裁的终局效力,增加了仲裁的权威性;减轻了法院系统的负荷,保证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两人对于现阶段的建议不同,侯玲玲的做法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对现行制度冲击不大,对最终目标的看法则是一致的,即建立单一的劳动司法机构模式,要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路,现阶段的逐步调整很为关键。
四、关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调整的其他建议
除了上述就劳动争议分类处理、调解制度、裁审模式和机构上的调整与完善外,也有学者在其他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立足国情:一是劳动力供求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运行对政府干预有着强烈的需求,二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并行,政府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主导者,对于劳动争议的处理和劳动关系的协调,既有责任也有优势,
创业服务平台和新生态等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重要热点。
参考文献:
[1]戴秋花,张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51-53.
[2]周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及培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104-105.
[3]陈艾芳,王锋,刘子超.“互联网+”环境下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141.
[4]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1-62.
[5]谢晓默,林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影响因素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6(9):49-53.
通讯作者:房宏君(1974—),男,黑龙江鹤岗人,博士,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教融合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是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处于主要地位,四是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宜轻易改变政府主导的既有格局。从上述几点能看出特别强调了政府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张宪民在研究中指出政府介入劳动争议处理基本上依赖于信访或行政协调方式。各级信访部门在介入劳动争议处理时各自为政,不具规范程序且行政干预成分很大,显得秩序混乱,法外施恩现象比比皆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包括政府在内各主体的关系和定位也需要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M].法律出版社,1997.
[2]常凯.我国劳资集体争议的法律规制体系建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62-72+160.
[3]曹燕.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困境与突破[J].河北法学,2012(5):112-115.[4]程延园,谢鹏鑫,王甫希.我国集体争议处理制度:特点、问题与机制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4):27-33.
[5]侯玲玲.中国和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217-220.
[6]沈建峰.德国集体性劳动争议处理的框架及其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3):67-72.
[7]李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理性检讨与改革前瞻[J].中国法学,2013 (4): 158-168.
[8]程延园,谢鹏鑫,冯娇娇,王甫希,徐晓世.劳动争议调解会损害劳动者权益吗? ——劳动者的让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9):93-101.[9]王全兴,侯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8):18-22.[10]蔡德仿.东盟国家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72-76.
[11]肖海英.论南非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27-31.[12]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中国劳动,2007 (1):18-22.
[13]张宪民,郭文龙.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J].中国劳动,2006(6):20-23.[14]明娟,王明亮,曾湘泉.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3):82-88.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