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选修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人教版复习特
训第五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下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
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
回复。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
孝,悌等内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闻之,大喜 使使以闻大王
B、失其所与 , 不知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C、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
【解析】:
1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序天伦之乐事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径须沽取对君酌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的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
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共处,就无所谓人
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2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衣吃上肉
食,老百姓不饥饿挨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人,从来还没有。 D、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他主动来了,就要让他安定下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 D、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答案】:
【解析】:
3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刃相如 B、舍相如广成传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毕礼而归之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一向)躬亲抚养(亲自) B、晚有儿息(子)责臣逋慢(逃脱) C、逮奉圣朝(及)除臣洗马(除去) D、具以表闻(准备)刘病日笃(病重)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4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先之 【答案】:
【解析】:
第11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5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注释:①滫瀡(xiū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下列句子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倚:灾祸 B、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是:提宾标志,不译 C、非特负足下也 特:特意
D、其实出矣 其实:那(你的)真实情况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奇物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
B、柳宗元引用颜回、曾参的事例,目的是要鼓励朋友学习先人的安平乐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愤世嫉俗,鞭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6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②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答案】: 【解析】:
7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8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第12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 C、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9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②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答案】:
10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解析】:
11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12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第13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彘:是指猪。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妻适市来 适:到;往 B、妻止之曰 止:制止;劝阻 C、特与婴儿戏耳 特:只是 D、顾反为女杀彘 反:反而
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交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婚姻不幸经过以及殉情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篇《孔雀东南飞》的由来。
B、文段(二)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要孩子跟自己去集市,对儿子说:“我从街上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C、曾子等妻子从街上回来,便准备把猪抓来杀给儿子吃。
D、曾子认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和老师(学者)那里学来,需要父母和学者们的教导。
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答案】:
13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解析】:
第14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诮:讥讽
14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B、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极:尽情享受 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哀:怜惜 D、累于此者既佚矣 佚:散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自己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边颐养天年时给自己改号为六一居士。 B、作者将自己的号改为六一居士既是为了逃避名声,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的乐趣。 C、身体上的劳累和内心的疲惫使得作者面容憔悴,精神衰竭。
D、五种物品给作者带来了乐趣,但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作者认为也应该离职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答案】: 【解析】:
第15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15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16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谈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批把他逮捕归案。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②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
【答案】:无 【解析】:
17 / 18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18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