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七年级(上)月考地理试卷(12月份)(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七年级(上)月考地理试卷(12月份)(附答案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七年级(上)月考地理试卷(12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巴黎圣母院(如图)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巴黎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50,正搭起脚手架进行维修工程的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火势蔓延速度很快,难以控制。在紧张围观的人群注视下,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被烧断,坍塌倒下。据此完成1-2题。 1巴黎圣母院所体现的宗教建筑风格是(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2该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多属(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 D.混血人种

复活节岛位于(27°S,109°W),面积约160km2

.历史上人类对该岛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文明从繁荣到衰退。阅读材料及表格,完成3-4题。 3

年份(公元) 居民人数 事件 400﹣800 7﹣1000 人类登岛,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人口增长 1500﹣1650 10000﹣20000 人口激增至峰值,大量砍树建屋、造船、建造石像 1650﹣1722 20000﹣3000 森林消失,社会结构崩溃 1722﹣1877 3000﹣111 欧洲文明侵入,贩卖奴隶,瘟疫流行,当地文明消失 1960年至今 6000 居民融入现代生活,主要发展旅游业 岛上人口达到峰值时,人口密度约为(单位:人/km2)( )

第1页 共18页

A.125 B.8

C.1630

D.12

4

年份(公元) 居民人数 事件 400﹣800 7﹣1000 人类登岛,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人口增长 1500﹣1650 10000﹣20000 人口激增至峰值,大量砍树建屋、造船、建造石像 1650﹣1722 20000﹣3000 森林消失,社会结构崩溃 1722﹣1877 3000﹣111 欧洲文明侵入,贩卖奴隶,瘟疫流行,当地文明消失 1960年至今 6000 居民融入现代生活,主要发展旅游业

复活节岛历史进程中符合人地和谐发展理念的是( )

A.15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B.1500年以后为了满足需求大量砍伐树木 C.1722年以后因外族入侵导致当地文明消失

D.1960年以后利用石像等古迹发展旅游业

2019年4月10日21时,美国、中国、智利、比利时、丹麦和日本等国同时发布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据图2EHT (事件视界望远镜)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黑洞照片分别以英语、汉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日语发布,其中在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分别是( )

第2页 共18页

A.西班牙语、日语 B.英语、汉语 C.英语、西班牙语 D.汉语、英语

6黑洞照片是由分布在全球的八座射电望远镜虚拟出一个地球大小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捕获的。对图中望远镜的位置,描述错误的是( )

A.aef 所处位置地壳不稳定 B.b位于欧洲大陆上

C.c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 D.d位于大西洋中的岛屿上

7 如图是我国某地简图。读图,在甲城区扩展的过程中,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我国2018年环境日的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读晋中四监测点空气质量表,回答8-9题。 8

监测点 太谷 介休 灵石 榆次 AQI 47 52 53 42 第3页 共18页 级别 一级 二级 二级 一级

AQI即空气质量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污染越严重。表中监测点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太谷 B.介休

C.灵石

D.榆次

9

监测点 太谷 介休 灵石 榆次 AQI 47 52 53 42 级别 一级 二级 二级 一级 下列行为对改善空气质量有帮助的是( ) A.开私家车上班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公交上学 D.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

某学校气象小组经常开展观察和记录有关天气的活动,如图是该小组观察当地的3日~6日的天气预报情况。据此回答10-11题。

10当地雷雨天气出现在(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11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由此分析判断这几日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12 2018年春节期间,一场67年不遇的持续性大雾天气,使得琼州海峡停航14次,加之春节黄金周自驾游返程高峰,在海口三个港口附近滞留上万辆汽车,数万名旅客无法及时出岛。据此回答,此次事件说明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方面是( ) A.农业

B.工业 C.军事 D.交通

第4页 共18页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13-14题。 13对该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C.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

14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约是( )

A.1300米 B.300米

C.1800米

D.500米

如图是“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5-17题。

1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从两极向赤道逐渐降低 B.从平原向高原逐渐升高 C.从陆地向海洋逐渐降低 D.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16关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最低

B.世界七块大陆中,非洲大陆20℃以上气温面积最大 C.澳大利亚大陆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

第5页 共18页D.每条等温线走向都是与纬线平行

17关于甲地和乙地气温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纬度位置相近,年平均气温相差不大 B.甲地与乙地年平均气温相差不到10℃

C.如果乙地年平均气温比甲地高24℃,则甲地比乙地高近4000米

D.甲乙两地气温不同,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

18读我国某河流局部流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河流流向正确且流速最快的是( )

A.向东北甲→乙

B.向西南乙→甲

C.向北甲→乙

D.向南丙→乙

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测量时,雨量器要水平放置在相对开阔、较少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准确记录降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在降雨结束后,要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降雨的降水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据此完成19-20题。 19雨量等级划分

降水等级用语 12小时降水总量(mm) 24小时降水总量(mm) 小雨 0.1﹣4.9 0.1﹣9.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雨 15.0﹣29.9 25.0﹣49.9 暴雨 30.0﹣69.9 50.0﹣99.9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A.下雨时将雨量器搬放到室外,不下雨时搬到室内 B.降水过后,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降水量 C.降水量的单位为毫升

第6页 共18页

D.将雨量器水平放置于平坦开阔地

20雨量等级划分

降水等级用语 12小时降水总量(mm) 24小时降水总量(mm) 小雨 0.1﹣4.9 0.1﹣9.9 中雨 5.0﹣14.9 10.0﹣24.9 大雨 15.0﹣29.9 25.0﹣49.9 暴雨 30.0﹣69.9 50.0﹣99.9 大暴雨 70.0﹣139.9 100.0﹣249.9 特大暴雨 ≥140.0 ≥250.0 小明在天气预报网上看到江苏省的降水量预报图,估计南京(大雨)24小时的降水量可能为( )

A.40毫米 B.20毫米

C.55毫米

D.65毫米

二、非选择题

21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气温分布,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___,高纬度地区气温________;从全球看,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________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第7页 共18页 (2)同纬度地带,海陆气温不同。一般,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_,海洋气温________,冬季相反。

(3)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年均温明显________(高、低)于周围地区。

(4)综上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________和________。

22根据表中的气温、降水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补充完成如图1中7﹣﹣12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该地气温最高月出现在________月,据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6、7、8 三个月为夏季。该地降水最多在________月,约为86毫米。

(3)根据图和表说出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某地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2.8 13.6 14.9 16.4 18.9 19.8 22.5 22.7 21.7 19.2 16.7 14.1 降水(mm) 60 86 60 30 6 2 0 1 7 13 26 79 (4)降水量的测量装置(如图2)是________。

2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无可避免地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8页 共18页

(1)为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兴趣小组应选择的资料有:________。

(2)读图一从地形类型看,我国约65%的人口主要分布________地区。

(3)海陆位置与人口分布:从海陆位置看,图三反映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4)纬度与人口分布:我国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5)综合归纳:我国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地形________、气候________的中低纬度地区。

(1)读图比较东南亚和北非的传统民居各有什么特色?________。

(2)东南亚和北非任选一地分析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________。

2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我国和世界人口分布为主,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下面是他们的探究程序,请你与他们一道完成探究过程吧。 (探究主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探究资料)

(6)从世界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亚洲的东部、________、欧洲西部和________洲东部等,它们都位于________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

图二中C区紧邻温暖的大西洋,但人口稀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第9页 共18页 ◎ 第10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七年级(上)月考地理试卷(12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2.

【答案】 B A

【考点】

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 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解析】

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风光旖旎;千年古都罗马、音乐之都维也纳、艺术之都巴黎,精湛典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风格各异;西班牙的斗牛场、意大利的狂欢日以及慕尼黑的啤酒节。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在全世界有7亿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该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在中国被称为回教。

世界三大人种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和非洲北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部及美洲的局部地区。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该建筑属于基督教建筑。

由图可知,此建筑为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教堂,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国和非洲北部。依据题意。 3-4 【答案】 A D

【考点】

爱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

【解析】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总人口÷面积。

复活节岛上创造过辉煌和文明,但这种辉煌是建立在森林砍伐、土地滥用、过度渔猎基础上的。欲壑难填终于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丧失。15世纪后,岛上的大棕榈树灭绝了,森林的消失导致水土流失,文明走向了终结…”。

念的是1960年以后利用石像等古迹发展旅游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5-6 【答案】 B D

【考点】

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 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

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解答】

英语使用的范围最广,和其早期拓展的殖民地统治有关,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因其是汉族的主要语言,使用汉语的总人数超过13亿。

读图分析可知,aef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该处位置地壳不稳定,b位于欧洲大陆上,c位于南极大陆上,纬度位置最高,d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屿上,故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

【答案】 B

【考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

读图可知,甲城区向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和地势低平的地区扩展,因此在甲城区扩展过程中影响因素最小的气候。根据题意。 8-9 【答案】 D C

【考点】

空气质量及其评价方式 【解析】

【解答】

空气污染指数指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当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时,空气质量级

从图中看出,岛上人口到达峰值数为20000人,因此该岛人口密度=总人口÷面积=20000÷160≈125人/km2。 别是一级,空气质量状况是优,当空气污染指数在51﹣100之间时,空气质量级别是二级,空气质量状况是

复活节岛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导致文明消失;该岛历史进程中符合人地和谐发展理

良。

第11页 共18页 ◎ 第12页 共18页

空气污染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大力倡导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可以提高环境质量。

【解答】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分析表格资料可知,榆次的AQI即空气污染指数最小,空气质量最好。 【考点】

气温的分布规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A、多开私家车出行,排放的尾气增加,易造成空气污染,故A不可取; B、露天焚烧垃圾,会造成空气的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故B不可取; C、乘公交上学,绿色出行,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C可取; D、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易造成空气污染,故D不可取。 10-11 【答案】 B C

【考点】

常用天气符号与天气图 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解析】

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只有认识各种天气符号,才能看懂天气预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解答】

读图可知,3日和6日的天气是多云,4日是雷雨,5日是阴天。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读图可得,这四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5日,其气温日较差是22﹣18=4℃。 12

【答案】 D

【考点】

影响农业的因素 【解析】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天气影响着交通、农业、军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 【解答】

阅读题干可知,大雾天气导致琼州海峡停航14次,海口三个港口附近滞留上万辆汽车,数万名旅客无法及时出岛,此次事件说明天气对交通的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3-14 【答案】 B B

第13页 共18页 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示位于范围为29°30′N﹣30°N.可判定,其位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温带地区。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ab两处温差为27﹣24=3℃.若a处海拔为800米,则b处海拔为800米﹣3℃/0.6℃×100米=300米。 15-17 【答案】 D B C

【考点】

气温的分布规律 【解析】

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世界上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地形地势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低。

【解答】

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即从赤道向两极逐渐较低。

读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南极地区气温最低;故A错误。 非洲大陆20℃以上的气温范围最大;故B正确。

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故C错误。

等温线大致和纬线相平行,还要受到地形地势和海陆因素的影响,故D错误;根据题意。

甲乙分别指的是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相差较大;两地年平均气温相差10℃

第14页 共18页

以上;如果乙地平均气温比甲地高24℃,(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气温下降0.6℃)则甲地海拔比乙地高4000米左右;两地气温的差异是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18

【答案】 C

【考点】

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解析】

依据图中所示的内容分析解答。 【解答】

从图中的气温和河流分布来看,该地区是山地的山谷部位,从气温的分布来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甲到乙河段地势从高到低,且温度变化大,说明该地地势落差大,依据图中的指向标,甲到乙流速最快,且从南向北流。 19-20 【答案】 D A

【考点】

降水的分布规律与分布图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与成因 降水、降水量及测定

【解析】

雨量器是测定降水量的常用工具,测量降水时,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较少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准确记录降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在降雨结束后,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直接测量,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降雨的降水量。

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解答】

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较少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不能经常移动位置,A错误、D正确;

在降雨结束后,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直接测量,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降雨的降水量,B错误; 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C错误。

读图可知,南京的降水属于大雨,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大雨24小时降水总量为25.0﹣49.9mm。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高,低,两极,纬度因素 高,低 低

海陆,地形地势 【考点】

第15页 共18页 气温的分布规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解答】

世界气温分布,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从全球看,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 同纬度地带,由于海陆性质不同,海陆气温也不同。一般,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势高低也会影响气温。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年均温明显低于周围地区,影响原因是地势高。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综上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地势等。 22【答案】

如图:;

8,2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B

【考点】 降水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解析】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先将资料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一条曲线,即气温年变化曲线。再将资料中各月的降水数据用长方形柱状图标注出来,即为气候资料图。【解答】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先将资料中7~12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一条曲线,即气温年变化曲线。再将资料中7~12月的降水数据用长方形柱状图标注出来,即为气候资料图。

北半球的6、7、8月为夏季,该地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8月,据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地降水最多在2月,约为86毫米。

由图和表信息可知,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气温特点是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降水量的测量装置是图2中的B雨量器与量杯。

23【答案】

北非传统民居墙厚窗小平顶;东南亚传统民居屋脊坡度大,门窗比较大

第16页 共18页

干栏式的民居(高脚屋)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根据该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湿热,理由是屋脊坡度大,门窗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且防潮湿

【考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

读图可知:北非传统民居墙厚窗小平顶,墙厚有利于隔热,窗小有利于阻挡风沙的进入;东南亚传统民居屋脊坡度大,门窗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且防潮湿。

传统的民居反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干栏式的民居(高脚屋)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根据该民居建筑外貌分析,当地气候特点是湿热,理由是屋脊坡度大,门窗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且防潮湿。 24【答案】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七 平原 沿海

我国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平坦,温和

亚洲南部,北美,中低,C区处于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考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变化与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解析】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 【解答】

为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兴趣小组应选择的资料有: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七。 从地形类型看,我国约65%的人口主要分布平原地区,该地区地形平坦。

从海陆位置看,图三反映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该地区交通运输便利。 我国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我国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形平坦、气候温和的中低纬度地区。

从世界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等,它们都位于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图二中C区是非洲北部,紧邻温暖的大西洋,但人口稀少,主要原因是:C区处于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第17页 共18页 ◎第18页 共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