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二 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实验二 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长尾差动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2.掌握长尾差动放大电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了解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的频率特性,观察交流参数的特点

3.掌握差动放大电路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了解共模电压放大倍数的频率特性,观察共模参数的特点

二. 实验要求

1. 设计一个长尾式差放电路,要求空载时的AVD大于20 2. 测试电路中每个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和、γce、γbe值

3. 给电路输入小信号,在信号双端输入状态下分别测试电路的AVD AVD1 AVC AVC1

三.实验原理图

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原理图:

长尾式差分电路原理图

(根据上图测量结果可以验证:此电路空载时电压放大倍数大于20,满足题目中的要求)

四.实验步骤

1. 双端输出时电路图:

双端输出时电路图

根据上图可以算出双端输出时电压放大倍数AVD. AVD=1.936/0.04=48.4

(1) 测量此时静态工作点:

双端输出时静态工作点

β=Ic/Ib=706.35458/5.07201=139.3 (2) 求γbe

测量输入特性曲线原理图:

画出输入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

计算γbe

γbe= dx/dy=1.8553mV/276.0701nA=6.72KΏ (3)求rce

测量输出特性曲线原理图

画出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曲线

计算出rce=dx/dy=23.8095mV/1.1302nA=21.067KΏ 2.单端输出电路图

利用上图可以算出 AVD1=1.275/0.04=31.875 (1) 测量此时静态工作点如下:

β1=653.24080/5.55799=117.5 β2=758.0584/5.55670=136.4 (2)求管1的γbe

测量管1输入特性曲线原理图:

画出管1输入特性曲线:

管1输入特性曲线图

计算出管1的γbe=dx/dy=1.8248mV/312.5554nA=5.84KΏ

求管1的rce

测量管1输出特性曲线原理图

画出管1输出特性曲线图:

计算出管1的rce=dx/dy=23.8095mv/1.2569uA=18.943KΏ (2)画出管2输入特性曲线

计算出管2的rbe=dx/dy=1.8553mV/309.0370nA=6.003KΏ 画出管2输出特性曲线

计算出管2的rce=dx/dy=23.8095mV/1.2566uA=18.95KΏ

4.给电路输入小信号,在信号双端输入状态下分别测试电路的AVD AVD1 AVC AVC1 (1)测量AVD

前面已经测出,AVD=1.936/0.04=48.4 (2)测量 AVD1

前面已经测出, AVD1=1.275/0.04=31.875 (3)测量 AVC

AVC约为0

(4)测量 AVC1

AVC1=4.656/20=0.2328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AVD

(1)理论计算: AVD=

−β(R3//

R5

//rce)2R1+rbe

=

−139.3∗(10//4//21.067)

1+6.72

=−45.4

(2)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间的误差分析:(48.4-45.4)/48.4=6% 2 .AVD1

(1) 理论计算: AVD1=

−β1(R3//R5//rce1 )(R1+rbe1)+(R4+rbe2)

=

−117.5(10//8//18.943) (1+5.84)+(1+6.003)

=

422.9513.843

=-30.55

(2) 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间的误差分析:(31.875-30.55)/31.875=4% 3 .AVC

理论值应为0,实际测量时为4.71pV,二者很接近,误差可以看做为0%.

4.AVC1 (1) 理论计算: Avc1=(

117.5∗(10//8//18.943)β1(R3//R5//rce1) =1+β1)∗2∗R7+rbe1+R1(1+117.5)∗2∗8+5.84+1

=

422.951902.84

=0.2223

(2) 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之间的误差分析: (0.2328-0.2223)/0.2328=5%

六.实验小结

实验整体来说,原理、理论计算不难,难点在于调试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让它处在放大区,

否则做出来的结果误差很大。一开始做的结果和理论值竟然相差几倍,很明显三极管已经失真了,这时就需要调静态工作点。调工作点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实验一,看管的参数大致是多少的时候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