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与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生活供水系统都要求24 小时不间断供水,近年来在农村,打深水井已非常广泛。本文介绍了水源井建设过程中,农民为饮水安全自主打深水井,改变以往一井一户,变为一井多户,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水源井在抗旱方面起很大作用。
标签:饮水;抗旱打井;建设管理;分析
引言
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和抗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生活供水系统都要求24 小时不间断供水,村镇供水系统同样有此要求。
1、科学规划,合理布置井位
依据单井的出水量进行控制,以面积定井位,提高单井灌溉面积。过去在打井过程中,由于土地是分散经营,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地块相临的农民,经济条件都比较好,你打井,我也打井,各打各的井;经济条件不好的,你不打井,我也不打井。都打井,井距过密,抽水干扰大,水位变幅剧烈,设备投资、耗能增加,并形成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开采;都不打井,即使出现了特大早灾也难以找到一眼救命的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置井位,通过联户打井,变“一井一户”为“一井多户”,实现了打井数量最少,工程和设备投资最省,水资源利用调配最合理,控制灌溉面积最大,井灌区的效益最高。
2、抗旱水源井建设
由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的分散经营曾一度使灌溉农业的优势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在第二轮土地承包过程中,对于不同等级的地块,由于采取“见地分一块”的分配方法,每个农户分得的土地比较分散。在连续多年发生的大早中,对于每个农户来讲,无法进行集中联片浇水灌田。尽管农民对打井抗早、增加自身收人已经有了较高的认识,但由于土地过于分散,从而限制了农户打井抗旱的积极性。示范区建设以来,在抓好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打井抗早的新方法,通过认真总结和吸收示范区内一些农户的打井經验和做法后,提出并推广了具有指导抗旱水源井建设作用的新模式一联户打井。
所谓联户打井,就是相邻地块的几家或更多农户联合起来,共同筹集资金打一眼抗早水源大井。在联户打井过程中,自发性的联合打井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在乡(镇)、村等基层党组织提倡和引导下进行的。在打井的投入上,以国家补助为辅,以群众投入为主,广泛筹集资金。联户打井和以往打井方式相比,优势在于:一是可以减少每户承担的打井费用,一眼井打完到机泵配套所需费用至少6000-7000 元,多则上万元,这对每个农户来说,费用不算少数。而联户打井后,
每个农户只需出资几百元至千元左右,就可以保证用井灌田。二是有效增加灌溉井的利用率。由于用水户数增加,自然增加了井灌面积,从而避免了过去“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发生,使灌溉井的效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更好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以往打井,不管地多地少一般为一户一井,这样做不但浪费打井资金,降低井灌效益,而且由于盲目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有的农田井供水不足或无水可供而报废。四是增进了农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抗旱水源井管理
抗旱水源井工程建设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多年来,在国家的积极支持下,抗早水源井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随着井的数量增加,也暴露了我们在管井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那就是管理责任上的不落实。过去我们打的一些抗旱水源井,投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大多数为国家或集体,这种管理方式与农村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不相适应。其管理的责任没有具体落实到人,处于名日“有人管,实则无人问”的状态,致使有些井的设备丢失或损坏,国家财产受到一定损失。另外,因没有人具体负责管理,井的运行费用也不好落实,使一些井闲置起来。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以往在抗旱井的管理上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求,要在井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一种抗旱水源井有效的管理机制。
经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和吸收示范区内联户打井、农户管井的经验和做法后,提出并推广了具有指导抗早水源井管理作用的新方式一“井长”负责制。所谓“井长”,就是在联户打井或国家投资补助联户打井的形式下,由农户选出一名在打井时投人较多或在其中威望较高,说话办事能力较强的人作为管井的负责人,在井的建设、日常管理、维修养护、使用、有偿供水等一切涉井事务,均由“井长”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做出最后决定,属于一种典型的民主管理形式。
4、抗旱水源井效益
抗旱水源井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井灌优势,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那么,单井的灌溉面积和浇灌农作物品种的优劣是充分发挥井灌效益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认真总结和吸收示范区内过去一些农户用井经验和做法,围绕一井多用,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为有了水源做保证,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无水灌田,靠天吃饭了,就可以根据市场的行情种植一些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抗早水源井的最大效益,是真正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根本问题;是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其抗旱水源井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必将在今后抗早水源井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在国家关心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今后农村饮水安全与抗旱工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刚.住宅小区小流量变频供水系统的设计及控制[J].给水排水,2006,32(6)
[2]刘志伟.几种变频供水设备的应用与控制[J].给水排水,2001,27(9)
[3]樊建军.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