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1-7每题2分,8-25每题3分,共6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持之以恒(héng) ... B.诘难(nán) 锲而不舍(qiè) 味同嚼蜡(jiáo) ... C.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狂妄自大(wàng) ... D.诓骗(kuāng) 豁然贯通(huò) 袖手旁观(guān) ...

2、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

, ,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 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A.生活如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B.生活如山,循径登山,宽容为径,方知山之高大。 C.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D.生活似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4、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与大义担当。

B.有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阳光、空气、水和笑容。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每次施工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考虑和讨论到底要不要把这棵树移走? 5、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

A.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B.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C.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你色盲啊?连红绿灯都不分!”

1

D.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 6、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眼里常含泪水”是一个动态描写,表达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与“我”的心中。

7、 下列对诗歌《乡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漫的生活历程,由家国之思上升到个人的故乡之思。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回答8-10题。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克尔。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8、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的一项 (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2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9、文中举古登贝尔克的事所证明的观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B.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持之以恒的尝试的重要性。

10、对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B.等待新创意的形成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C.第二段画线句改成“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各种知识都要精通”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相同的。

D.第二段中加点词语“这种情况”指的是:渊博的知识随时都有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回答11-13题。

①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②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③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④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⑤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他们,(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⑥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3

⑦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1、为选文第⑤段括号处选择一组关联词语 ( ) A、然而 即便 也 B、尽管 不过 却 C、但是 因为 所以 D、不过 虽然 但是 12、下面对相关段落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直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B、第③段采用设问句式引出后面的论述,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C、第⑥段中“小”与“大”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留意细小想法的重要性。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让人们相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3、分析选文内容,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要产生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是要去探求新的思路,去运用所学的知识。

B、相信灵感在创新方面的作用,但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C、要想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片段,完成14-16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 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

14、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

意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广大人民。 ... D.“一味”一词写出了国民党在为中国社会发展谋求新生路的过程中执着坚..定的精神。

15、对文中有关“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信力”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对地、物和国联的盲目迷信。

B.“他信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反动政府的虚弱本质。 C.“自欺力”在文中具体指人民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 D.“自欺力”是仿造词,它有力地揭穿了国民政府的自欺欺人。 16、对语段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开头用三个句子反复强调“是事实”,强有力的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B.作者抓住敌论以偏概全的薄弱环节,运用了驳论证驳倒错误论点。

C.文段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揭露悲观论者由“他信”走向“自欺”。 D.文章语言泼辣,富于嘲讽,如“总自夸”“一味”等句都鲜明的体现了这点。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完成17-19题。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7 、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

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中国从古以来就不缺乏“脊梁”。

1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5

A、 加横线句中的“正史”一词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作用。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中的“中国人”,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的“地底下”,是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D、“那简直是诬蔑”中的“简直”一词表达了作者极端愤慨之情。 ..

19、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划曲线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用以论证作者所提出的观点。 B、选段是从间接的角度反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 C、“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一句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25 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A. 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C .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D. 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21、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A、夫子何命焉为? 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B、吾既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向楚王报告过这件事了。 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可以说是明白事理。 D、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我请求不要让宋国攻打我国了 2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此为何若人? .. B、将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 ..C、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23.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

24.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B.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2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

7

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第二卷 (非选择题 共32分)

二、(本大题共 8道 小题 ,共 8 分) 26、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 。(《望江南》 ) ②___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 ③_______ _,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 ) ④________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 ⑤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 (《望江南》 ) ⑥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 ⑦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孟子二章》 ⑧ ,出则无敌国处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27--29题。(共6分)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27. 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但屡顾帝( ) B. 益死之速耳( ) ..2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29. 内容把握。(2分)

东方朔言“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的计谋“奇”在何处?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30—35题。(共15分)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作者: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

8

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

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9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30、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3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

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

32、第⑤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33、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2 分)

34、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五、名著阅读:(3分)

35. 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 》 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出现的两位老师分别是 和 。

10

语文月考答案:

选择题:

1B 2C 3A 4D 5A 6D 7A 8C 9B 10C 11A 12A 13B 14D 15C 16A 17B 18A 19D 20C 21D 22D 23C 24D 25 C 26略 27、顾:回头看 益:更加

28、武帝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2分)

29、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失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近即可得全分。)

30.(4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答到2点给4分,意合即可) 31.(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2分)

32.(4分)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1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2分,意合即可)

33.(2分)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答到一条线索且说理充分给2分)

34.(3分)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2分)。

35、无常 寿镜吾 藤野先生

11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