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论文: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
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作为孩子在学校的主要引导者,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兼教育专家鲁稚女士的《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一书。读完之后感触很深,就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本书中,作者就平凡孩子的教育问题深入探讨,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骤,不仅从一位母亲的角度讲述了她历经十余载、锲而不舍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已经人性化施教的丰富感悟,也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角传达了她人性化的家教理念:孩子的培养是一次充满喜悦的发现之旅,平凡的孩子也能成才!在这个神奇的过程中,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现孩子,培养孩子适合社会的心灵与体魄,并努力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很重要。人生是否成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标准就在自己的心里。
譬如网络高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个
网络高手,你一坐到电脑前就感到充实,感到生命有意义,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但假如你一坐到电脑前就有一种堕落感,你不认为这是你应该过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网络仿佛是海洛因,给你一时的兴奋,然后陷你与更大的空虚,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那么你的技艺再高,也只是个失败者。
人对待自己的家庭,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标准都只有一个——它是不是你想要的!
所以我们无权安排孩子的未来,也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因为只要他自己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标,他只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幸福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自己成长的空间,让他自己尝试,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好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狐狸的故事》。一只母狐精心照料着一群小狐狸,努力教它们各种生存的技巧。当小狐狸长大到应该独立的时候,母狐狸就把它们赶出家门。小狐狸拼命想回到窝里,但母狐却一反常态,龇牙咧嘴,拼命把它们赶走。最后小狐狸无计可施,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再也不回来。这个场面很残酷,却让你不得不佩服狐狸的生存智慧。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即使我们确确实实是正确的,也不要采取强硬的姿态非让孩
子接受不可。在态度上委婉一些,多一些技巧,让孩子能够接受。假如你已经都做到了,孩子仍然不领情,那就让他去尝试吧,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如果那结果是好的,说明他坚持对了,错的是我们;如果结果是坏的,他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有些遗憾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
再说孩子的选择不一定就比我们的安排差,孩子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所以更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安排,而是让他学会自己选择,自己安排,自己思考,自己有主见。这个过程中付出一些代价是有必要的。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便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唯唯诺诺的、没有想法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老师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