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梅兰芳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因戏成名,为戏所苦。

已经是第三遍看《梅兰芳》了,每次感觉,都不一样。影片三段式的结构,以死别,生离,聚散为主题。这样的结构,从一开始,就为影片描上了一道悲剧色彩。

影片的开头,畹华打开了一个颇为神秘的箱子,拿出一封大伯留给他的信。大伯说:“就因为没穿红,让人赏咱一纸枷锁。”语气之无奈,道明了当时戏子地位的低下。大伯的那句:“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令人映像十分深刻。纸做的枷锁,轻轻一用力,就能挣破,但大伯却挣不破,也不能挣破。正如他没法挣破,戏子地位低的这一个事实。也因此,大伯说希望梅兰芳能够离了梨园行,打个退堂鼓,永远也不唱了。大伯希望梅兰芳做个有尊严的平凡人。但幼年的梅兰芳却身不由己,还是只能继承了三世祖传的伶人行当。

画面转到十年后。众人的喝彩声,催促着梅兰芳上台。于是梅兰芳这边的戏刚完,就匆匆忙忙的赶到场子那,顾不得之前被钉子扎伤的脚。只因为一句:“畹华,你红啦。”,因为红了,所以不得不顾场子,再痛,流再多血,也只能忍着。再红,又如何?伶人的地位,依旧低下。而后,在一片喝彩声中,梅兰芳打赢了前任“伶界大王”十三燕,从此,梅兰芳的时代到来了,同时,梅兰芳也带上了大伯不想让其带上的那个“纸枷锁”。

大伯对梅兰芳一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甚至超越了剧中的任何一个人。虽然最后,梅兰芳并没如大伯所愿的做一个平凡人,但大伯的话,却指引了梅兰芳一生的道路。

孟小冬,一个差点就改变梅兰芳一生的人。最让人记得的,是她那句:“畹华,别怕!”这一句“别怕”,可看出孟小冬是理解梅兰芳内心的疾苦的人。她的出现,让梅兰芳孤独的人生出现了能得到幸福的希望,让梅兰芳切切实实的,只想做个平凡人,跟孟小冬在一起。但他却不能,现实像一道墙一样,阻隔在了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纵然情深,奈何无缘。记得梅兰芳要跟孟小冬去看电影那一幕。就当两人要去时,戏园子老板却来找他,让他去救场。但梅兰芳,只想像个凡人一样,和孟小冬去看这场电影,而不像因为救场,就错过这么一次。于是他对老板说:“去不了,我有急事。”老板笑道:“还有什么事比救场急?”梅兰芳有点不悦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浑呢?”老板说:“您不是这样的人。”梅兰芳盯着老板说:“我要就是那样的人呢?”这一幕,可以看出,梅兰芳努力的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奈何,却始终抓不住。正如福芝芳对孟小冬说的:“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因此,他只能做舞台上的梅兰芳,而不能做平凡人的梅兰芳。

之后,梅兰芳想跟孟小冬在一起,却被众人阻拦。邱入白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于是,孟小冬离开了,因为她懂梅兰芳,所以即使她爱他,也不得不离开,只能留下一句让人心酸的:“畹华,别怕!”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梅兰芳并不屈服在日本军人的脚下。透着病态的苍白的脸,留着胡须,看似糟蹋,却足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气节。梅兰芳平日里的温和,平淡,却在一句“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之下,展现出了其铮铮铁骨的一面。不同于邱入白的难以自持,在面对日本人的刺刀时,梅兰芳一句:“你们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还有谁会怀疑其血性方刚?既然已经孤独了,那么就应当片尘不染。

而后,邱如白对凡人的梅兰芳的理解,福芝芳成为梅兰芳真正能够依靠的亲人,而梅兰芳,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真正的男人。这一切,在影片的最后,为影片在悲怆之中挽留住了一丝温情,多多少少,给影片添加了一点温馨。

影片的最后,梅兰芳一身白衣,朝着众人微微欠身,说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这就要扮戏了。” 繁华落尽,流云归天。抛开绚丽的舞台,梅兰芳,也只是个孤独的红尘梦里人。因为要扮好戏,所以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扮的戏真。

看完《梅兰芳》之后,心里总有那么一丝难过。脑里总闪过梅兰芳在大雪纷飞的纽约街头踌躇前行的那个寂寥的背影。梅兰芳是个绝世的艺术家,但他也是个孤独的凡人。在经历了“死别”、“生离”、“聚散”之后,梅兰芳的悲怆变得更加深沉。当看到影片的最后时,我不由想起苏轼的行香子中的一句:

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