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凡教育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舷窗(xián) 序跋(bá) 木讷(nà) 唾手可得(tuò) B、蹲踞(jù) 竹篙(gāo) 狡黠(xiá) 未雨绸缪(móu) C、镣铐(liào) 熟稔(rěn) 梵文(fán) 一骑红尘(jì) D、谄媚(chǎn) 濡湿(rú) 糟粕(bō) 蛙声呱呱(g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融洽 吞噬 谍谍不休 暝思苦想 B、扭怩 嫣然 坦荡如砥 鸦鹊无声 C、宣泄 幅员 痛心疾首 金碧辉煌 D、斐页 淳朴 毛骨耸然 揠苗助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5.12地震 、玉树地震、北京雾霾、H7N9、雅安地震,让我们想到了多难兴邦。 B、人们之所以怀念雷锋,原因就是因为在他身上凝结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传统美德。 C、欧盟委员会已达成初步共识,认为Windows捆绑IE浏览器的行为遏制了其他浏览器产品的公平。 D、辽宁舰首次靠泊青岛某军港,这标志着我航母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 4、请为右图拟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结合画面内容用20左右...的字数阐述标题的含义。 (5分)
标题(2分): 含义(3分): 5、古诗文默写。(共8分)
( 1 ) ,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 ( 2 )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 雪》)
(3)古诗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的句子,请写出你熟悉的两句:“ , ”。
(4)雅安地震,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当天就亲赴现场指挥救灾,慰问灾民,我国现阶段领导人身上真正具备了范仲淹所提倡的“ , ” 的政治抱负。(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来回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陈后主陈述自己当年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6、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阅读下面名著中的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甲】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拉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乙】唐僧将孙悟空赶走后,后来唐僧遇难被黄袍怪施法变成老虎,A主动去花果山找孙悟空,孙悟空赌气不跟A回去,A揣摩孙悟空的心理,编出黄袍怪侮辱孙悟空的话,成功激怒孙悟空去救师父。
1
(1)【甲】段中的“他”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的最大的梦想是 。 (2)【乙】段中的 “A”是 ,出自小说《 》,通过这件事体现了A具有 的优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狐山作怪妖魔,这个是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碳屑凑成皮肉。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显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中呈真面目。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
这段说的是哪一个情节? 主要人物是谁?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
材料二:某政府网消息3月5日,中午就餐高峰,记者在某学校观察到,有剩饭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1小时后,回收处旁的两个泔水桶已经快被“喂饱”。工作人员说一天下来回收的泔水大概在300斤左右,相当于每人要浪费1两饭菜。针对此现象,该校启动拒绝浪费“光盘行动”。 (1)在材料一画线处补充一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B、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
C、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D、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
(2)为材料二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4分)
簸箕:野地上走出来的野孩子
用来纺织簸箕的叫做簸箕柳,簸箕柳又叫杞柳,长在一大片茫茫的野地里。野地就是野地,不适合生长庄稼,但并不妨碍长草。能长草的地方,就能生长葳蕤的杞柳丛。
野地里的野风吹过,吹落沾满柳叶的露珠,吹出沙沙的声响,像弹奏一曲委婉的春之圆舞曲。在我的眼神里,杞柳像是正值豆蔻年华的乡间少女。柳叶的眉,柔软的腰,叶片上晶莹的露珠,就是杞柳清澈明亮的眼睛。这些可爱的乡间少女啊,用来纺织簸箕,你想会多么充满灵性。洁净的阳光下,母亲坐在庄稼院里,一身粗布衣,一双灵巧的手,金闪闪的谷粒在簸箕里,跳跃,滚动。抖掉土,抖落空空的秕子,抖落混杂在谷物里轻盈的草籽。
我见过祖父在月光下纺织簸箕的样子。亮闪闪的篾刀蘸着月光,在青石板上细细打磨。那些削来的柳条,祖父用折断的筷子,轻轻一撸,就褪下青绿的衣衫。剥好皮的柳条不能太干,太干了容易折断。所以,我会经常看见祖父把放在小仓库里的杞柳条搬进小院,靠在土墙上,排排站好。祖父说,风干的柳条需要雨露的滋润,这样才能保持柔软的筋骨。一根柳条的柔软是你难以想象的,祖父把它们握在手里,左插右穿,甚至拗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弯,柳条也不会折断。月光下的祖父,像一个资深的编织艺术家,手中的篾刀,从容地在手中挥来挥去,柔韧的柳条像细细的银色丝线,刺绣着大地上的水墨。
经风历霜的杞柳条,看惯了野地上的风景,一闪身走进庄稼院,一样不改农人质朴的样子。闲暇的时候挂在山墙上,和杞柳框,杞柳纺织的土篮呆在一起。有时还有一只绿蝈蝈,住在祖父为我
2
编织的小笼子里。明媚的秋夜,月亮在云层里穿行,瓦砾下的蟋蟀和笼子里的蝈蝈一唱一和,滴滴,铃铃。作为一件朴拙的农具,簸箕的光阴也是这般从容。
簸箕主要的功用是用来选种。每逢播种的季节,母亲会坐在门前的树墩上,筛簸粮食。我学不来那样娴熟的动作,1,2,3,4,2,2,3,4.像在做一套舒展筋骨的广播体操。左手抓住簸箕的边缘,右手轻轻一抖,簸箕里面就起了一阵清凉的风。吹走了尘土,秕子和草籽。右手抓住簸箕的边缘,左手轻轻一颤,颗粒饱满的谷物就聚拢在一起。如此循环往复,二百多斤精挑细选的种子,就装满了蛇皮袋子。只等父亲的牛鞭轻扬,就撒落在整整齐齐的田垄上,等待春风唤醒幼苗,等待夏雨拔节鲜活的生命历程。
簸箕有时也做盛放东西的器皿。是在青苗不接的时令,母亲看看已经见底的粮囤,叹了一口气,从阳光下的山墙上取下那面方方正正的簸箕。去借吧,乡间的借借还还从来没有人斤斤计较,但母亲却清楚记得簸箕上正数几根编织的柳条,还债的时候,会多出两格来。轻借重还,暗含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相互理念。
我仔细端详一面经风历雨的簸箕,上面还残留着祖父篾刀的光芒,深处的纹理依稀透着母亲温暖的气息。柳木片的簸箕口,微微上翘,像一只饮尽百味,尝遍五谷的舌,苦也有过,甜也有过,更多的是曾经尝过那么多劳动的欢乐。金黄的牛筋丝线,依然泛青。簸箕的边缘,是祖父从集市上买回的一杆青竹。用锋利的篾刀细细剖解,就融进了婉约的山情水韵。它们是否在想念家乡,或者早已熟识了这个简陋的庄稼院,暮鼓晨钟,朝外相伴,早与一根根柔软的杞柳条结下千里情缘。
我从不怀疑杞柳的坚韧,就如始终相信农业才是尘世的根本。窗外的世界在日新月异,行走的速度在以遗忘的方式提升。那么,作为一只老去的农具呢,你的心情是否也在疲惫中深深质疑?到处是冷色调的塑造与打磨,随处可见漂浮的白色垃圾,它们到来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却需要百年千年的漫长光阴,才能缓慢分解。
落满尘埃的簸箕啊,和别的农具一起在庄稼院里渐渐老去。连同幼年的那只蝈蝈笼子。有时我会站在屋檐下静听,穿过层层风雨,穿过深深结垢的鼓膜,才能听见农业深处压抑的呼喊。
野地上的杞柳丛,很多年前就消逝在乡村的视野之外。所有务虚的树种一律被迫栽植成一行行高大的速生杨。我怀念那些柳条轻舞的光阴,就如同在坚硬的时代,总想找回一丝柔软来填充冷清的梦境。在梦里,只有柳叶的眉,柔软的腰,露珠在叶片上晶莹的眼神,轻抚大地累累的伤痕。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中“野孩子”的含义是什么?(3分)
9、文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从题目看,本文写作的对象是“簸箕”,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母亲、爷爷?(4分)
10、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在我的眼神里,杞柳像是正值豆蔻年华的乡间少女。柳叶的眉,柔软的腰,叶片上晶莹的露珠,就是杞柳清澈明亮的眼睛。
(2)月光下的祖父,像一个资深的编织艺术家,手中的篾刀,从容地在手中挥来挥去,柔韧的柳条像细细的银色丝线,刺绣着大地上的水墨。
11、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3分)
3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2分)
蕨菜,被袒护的“温柔的杀手”
①备受人们喜爱的“蕨菜”,被赋予许多美名,如拳菜、佛手,龙爪菜等。中国吃“蕨菜”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搜神记》就曾记载:“郗鉴镇徒,二月出错,有甲士折蕨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出一小蛇。”这个记述很有意思,似乎在暗示什么。《本草纲目》则记载,蕨菜分为绿蕨和紫蕨两种,人们通常把绿蕨叫做羊蕨,把紫蕨称为牛蕨。羊蕨翠绿、茎细、肉薄;牛蕨紫黑、茎壮、肉厚。二者都是别具风味的野生蔬菜,全株入药,可以解除疮毒、去热利尿,对痢疾等病也有一定疗效。
②蕨菜如今有“山菜之王”的美誉,街市上到处都有叫卖,甚至有了专门的加工工厂,将其装在很精美的盒子里售卖。传说中,蕨菜不仅安全、无污染,还有着丰富的营养。可实际上,“蕨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在几个大洲都有,并被发现它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③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蕨菜”能够造成牛中毒。大量食用蕨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而吃得不是那么多的,骨髓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白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大出血等症状。而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20世纪60年代,又有研究证实了蕨这种植物还能够导致动物的癌变。
④“纯天然”的野菜居然能够致癌?这太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了。而蕨菜又是第一个,或许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致癌的食用植物。 于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想搞清楚其中究竟是什么物质会导致癌变。在接近20年的时间里,许多人的尝试都失败了。看起来,这种致癌的物质很不稳定,也很难被分离出来。
⑤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学家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一种叫做原蕨苷的物质。从那以后,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各种测试,发现用它来喂食动物,确实出现前面所说的那症状。而生化实验发现,它还可以跟氨基酸发生反应,能够破坏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它的毒性比想象的还要强。更糟糕的是,它可以从母牛的食物转移到牛奶中,也能够分散到水和土壤里。如果母牛吃蕨的话,小牛即使不吃牛奶也会出现蕨中毒的症状。这可能也就解释了:蕨生长旺盛地区的人,哪怕不吃蕨菜,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要高得多。
⑥不过,人们对“野生蕨菜”“天然食品”的溺爱,使得原蕨苷虽然被捉拿归案了,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远离蕨菜。毕竟,有时候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在人身上出现,而癌症的发生率本身也不是那么高——增加了一两倍,人们不一定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另一方面,人们吃的蕨菜只是细嫩的芽——是不是它的作用也像姜一样是“老的辣”呢?或者,人们吃蕨菜的时候经过加工烹饪,会不会就破坏了它的毒素呢?
⑦科学实验发现,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细嫩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让人稍微心安的是,新鲜的蕨菜又苦又涩,除了个别无限追求“原汁原味”的人,一般在食用之前,人们会先将新鲜蕨菜用草木灰或者碱水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原蕨苷的含量。
⑧不过,这样的处理只是降低,而不是消除。对于人类来说,吃一些经过处理的蕨菜,大致不会像牛那样破坏骨髓,或者像羊一样失明。但是,慢性的毒害,比如致癌,会不会出现呢?
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日本中山调查了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之后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而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的发生率一直很高,1990年进行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⑩看来,“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着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可是,当全人类都在袒护它的时候,它即使是个“杀手”,也被推崇的“非常善良”。
12开头引用《搜神记》里的内容,主要作用是 : (2分)
4
13、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而蕨菜又是第一个,或许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致癌的食用植物。 ..
14、第⑥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说出主要的两种,并选择其中的一种具体分析。(4分) 15、“蕨菜致癌”这个结论的科学依据在哪里?(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1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复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 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 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 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6.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援疑质理: (2)临池学书: 17.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8.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用原文回答)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吃苦精神的?(2分)
19.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3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22-23 题(4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2分)
5
21.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2分)
四、作文(50分)任选一题作文 22.(1)题目:
不该丢失的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辉煌灿烂,而有的人却一生暗淡无光?”弟子问大师。 大师从地上捡起两根柴,说:“这两根柴,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柴。” 说完,大师点燃其中的一根柴,对弟子说:“你看,现在这两根柴就有质的区别了,一根柴发光发热,一根却没有。其实,每根柴都具备了发光发热的潜能,只不过有的柴没点燃而已。”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主题,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6
600字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解析:A缺少主语,删去“随着”;B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C成分残缺,“公平”后加“竞争”) 4、【示例一】标题:圆梦之旅;含义:画面中,父子俩(师生二人)乘坐以书籍为帆的飞船,向着梦想境界进发。
【示例二】标题:学海无涯书作帆;含义:右图中两人驾着以书为帆的阅读之舟,向前方驶去。表明阅读给我们驶向成功的动力。
7
【示例三】标题:导航;含义:画面中,孩子指着明星,大人掌舵,以书为帆,驶向前方。表明孩子的阅读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 5、(1)妇姑荷箪食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1) 祥子、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或: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买车)
猪八戒、西游记、随机应变(或聪明)
(2)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李逵 张顺 7、(1)B (2)“光盘行动”进校园 二、(一) 8、(1)编织簸箕的材料杞柳长在不适合长庄稼的茫茫野地里,它们是野地里的孩子;(2)野风、露珠赋予杞柳“乡间少女的灵性”;(3)爷爷用杞柳编织成簸箕、柳框、土篮、蝈蝈笼等,爷爷赋予了它们的生命,它们彷佛是爷爷创造出来的“孩子”;(4)孩子是值得爱惜的,表明作者对杞柳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任意三点给满分)
9、(1)借物抒情 (2)文章以“簸箕”为线索,写母亲、爷爷和“簸箕”有关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他们心灵手巧、勤劳质朴,坚韧务实、知恩图报的美德。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10、(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杞柳比作豆蔻年华的乡间少女,将晶莹的露珠比作杞柳的眼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杞柳柔美、清纯的姿态,抒发了我对杞柳的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将月光下编织簸箕的祖父比成资深的艺术家,祖父编织簸箕的过程就像是用银色丝线刺透图画,生动形象的赞美了祖父的心灵手巧,引人遐思,让人真切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美好。 11、田园式的乡间生活正在迅速地消逝(1分)取而代之的城镇生活,虽然建设速度极快,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缺少一种温情(1分)抒发了作者对逝去的农村田园生活的怀念和痛惜之情(1分) (二)12、说明中国吃蕨菜的历史非常悠久。13、不能删,“或许”表示不肯定,如果去掉就表示蕨菜肯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致癌的使用植物,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4、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们并没有远离蕨菜的原因 作比较:突出说明癌症的发生率本身也不是那么高人们不一定能直观的体会到。列数字:具体说明了癌症的发生率本身也不是那么高,人们不一定能直观的体会到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蕨菜嫩芽的作用(没答出分类别的扣一分)
15、(1)20世纪60年代研究证实了蕨这种植物会导致动物癌症,一种叫原蕨苷的物质正是导致癌症的元凶(2)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山居民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3)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 16、(1)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2)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
17、(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 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
18、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 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21.“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2. 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