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三 辛亥革命

专题三 辛亥革命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入:我们常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艰难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因为中华民族始终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

师:请同学们回忆19世纪中国都有哪些阶层对救国救民道路进行过探索? 生: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生:革命。

师:这里有一段关于革命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来看一下。

过渡:视频很很简短,影视中的人物名叫秋瑾,她为何要为革命抛家弃子、慷慨赴死?又是要革谁的命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年代,学习辛亥革命。 师: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指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而广义上指从兴中会成立到民国成立,孙中山等人为推翻清统,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过渡: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爆发的呢?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师:同学们可以从以下6点思考:

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专制统治危机加剧;

师:19世纪的中国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请同学们看两幅图。 生:第一幅说明列强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师:从外部环境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争相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生:第二幅清政府增加苛捐杂税,统治腐败。

师:从国内环境看,清政府为了赔款加紧收刮百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起来革命。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师:那面对内忧外患,垂死挣扎的清王朝企图通过什么方式来挽救自身危机呢? 生:实行“新政”和宣布“预备立宪”。 师:新政是否如愿以偿呢?请看以下两则材料。 „„

师:新政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反清斗争不断高涨。但清政府奖励实业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过渡:我们再来看清政府成立的内阁,反映了什么问题?

师:清政府成立的内阁也是不折不扣的皇族内阁,权利仍然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

1

当支持清政府的立宪派识破骗局后,大失所望,逐渐与清王朝分道扬镳,使清王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总之,清王朝已经走到末路,不变则亡,变则速亡!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清政府在新政中提倡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大批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回国积极宣传,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如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师: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些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组织基础。

师: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些组织都受地域限制,力量过于分散且没有完备的纲领,难以采取大规模统一行动,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革命组织来领导革命。为此,成立了同盟会。

„„

师: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是核心,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共和国,推翻封建统治的政治理想。

⑤军事基础——革命派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派发动了十多次起义,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军事基础。

起义名称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时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11年 领导人 刘道一 秋瑾、徐锡麟 孙中山、黄兴 孙中山、黄兴 起义名称 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失败 泄密,提前起义失败 枪炮被拦,失败 孤军奋战,失败 师:但这些起义由于没有发动群众和统一领导,起义屡屡失败,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影响最为深远,黄花岗起义损失了大部分革命精英,如林觉民、方声动、余培伦等,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过渡:正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令革命党人没想到的是,在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并发展成星火燎原之势。

5.有利条件——四川保路运动;

师:清政府紧急从湖北调新军入川镇压,武昌变成了一座空城,这就给酝酿已久的革命党人一个千载难逢绝佳时机。

2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爆发:

①10月10日晚上9点,工程八营二排排长陶启胜巡查时看到士兵金兆龙正在擦枪,就去质问他:这么晚不睡觉抱着枪干什么?想造反啊?金兆龙抱着枪,一言不发。陶启胜伸手从金兆龙床头摸出一本小册子,是孙文写的《革命方略》。

顿时两眼冒火,冲上去怒骂道:好你个金兆龙,原来你是孙文乱党,快把枪交出来! 金兆龙回答说:老子就是要造反,怎么了!

②两人扭打在一起,由于陶启胜身强力壮,金兆龙被一拳打倒在地,于是对程正瀛说:“你个龟孙子,还不动手,更待何时?”程正瀛反应过来后举起枪托,朝着陶启生脑门狠狠砸下去,陶启胜头晕目眩,拔腿就往外跑。边跑边喊:有人造反了!程正瀛赶紧追上去,一枪打中陶启胜,陶启胜应声而倒,就这样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了。

③晚上10点半革命党占领军火库楚望台,凌晨5点占领湖广总督府,11日早上占领整个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不到一个月,十五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名存实亡。 2.高潮:

①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南京)

过渡:中华民国成立后,除了采取了一些除旧布新的措施,还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巩固革命果实并限制袁世凯独裁。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师:《临时约法》共7章56条,规定国家的性质、政体、领土和人权等多方面内容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师:第二、五条体现了什么原则?(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辛亥革命之前国家权利属于君主,人民没有权利可言。而现在法律明确规定人民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等多项基本权利,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第五十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师:第十六、三十、五十条体现了什么思想?(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孙中山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三权之外加入监察、考试两权。创立了五权宪法理论(中山装最典型代表)。对总统权利加以限制,以确保民主共和制度。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师:第四十五条体现了什么制度?(责任内阁制)

3

《临时约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参议院有权决定一切法律,包括对临时大总统选举与任免的最后决定权,这样做可以否定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防止袁世凯独裁。

师(总结):所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宪法保障。

师:那么,我们怎样评价这部法律呢?

首先,《临时约法》不仅体现民主精神,还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次,《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通过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避免独裁。尽管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帝制,但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只会被人民唾弃。

过渡:虽然民国颁布法律巩固革命果实,但最后还是被袁世凯窃取,共和制度名存实亡。那么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呢? 3.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师:袁世凯之所以夺取革命果实,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①军事实力强,有政治手腕;

袁世凯本来就掌握北洋六镇的新军,加上被被载丰逼迫辞官时他就谋划一切。 ②帝国主义扶植;

西方列强并不是真心希望中国实行民主,更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自己在华的实际利益。于是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他们在华统治的代理人。 ③君主立宪派支持; ④革命党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革命党不仅没有提出反帝口号,而且幻想帝国主义的同情与支持。不仅组织涣散,而且不懂得发动群众。加之革命经验不足,革命果实必然要落到反动势力手中。 过渡:既然袁世凯已经窃取了革命果实,那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呢?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评价辛亥革命成功或者失败,主要是看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否达到。 师:在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反帝反封建,孙中山等人只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没有完成反帝任务。

师:孙中山等人发动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驱除鞑虏(即推翻满清的统治)。所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在哪些方面取得功绩。

政治上: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专制,而民国建立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政体。建立这种民主新政权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4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略)

民国政府颁布了很多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此时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占有绝对优势,但如果没有这些措施,也许就不会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普通百姓从之前的臣民变成国家的主人,不仅提高了参政的热情,而且促进思想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任何复辟帝制的企图都将会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而破产。 社会风俗:推进风俗文化的近代化;(图片略)

师:民国政府还要求剪辫,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裹脚,树立民国新气象。 师(总结):总之,辛亥革命后社会面貌有了大改观,虽然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仍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想,我们不能要求过高。正如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

师升华:

重温辛亥革命,也许我们更能读懂秋瑾以及众多革命先烈为何不顾生死投身革命,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依然面临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我想我们不但要继承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更要发扬革命先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基础 2.经济基础 3.组织基础 4.军事基础 5有利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爆发

2.高潮: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果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功绩 2.局限性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