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意榕旅游网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初探

朱云浩,余佳乐

(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武术走进校园,是武术的新使命。但在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授,而忽视它作

为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任务。武术不能仅仅当做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去看待,而是要回归它作为文化符号的实质。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校武术课程应该本着“立德树人”的思想,重视武德的教育作用,把强化武德教育作为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的第一任务。武术课程要采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热爱国家为荣,以热爱社会主义为荣的新武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武术课程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以往武术教育的经验,提出建构“融、熔、荣”三融新思想,为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命力。搭建以“融”促“熔”,以“熔”兴“荣”的武术课程发展新格局。使武术课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高校武术课堂,具体落实习总书记“课程思政”思想添砖加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扬。

关键词: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武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高校武术课程发展也在逐

渐深入。武术进入校园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但是,武术作为一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教学目标偏颇、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这亟需我们去解决。王岗教授在之前提出“武术教育不能等同于教人练拳”,但是高校武术课程并未充分发挥武术的育人作用,仍然停留在技术传授的层面。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建构“融、熔、荣”的新思想,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发挥武术的育人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奠定基础1高校武术课程的当下困境1.1教学目标偏颇

武术进校园在如今是非常热门的事情,但是学校武术教育活动并没

有深入。我们只是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在推进,但忽视将它当做一

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来传承。就像是引进西方的体育运动一样,武术课变成了单纯教授运动技术的课程。知识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既然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就要根据武术具有的身体文化特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武术课在校园开展情况差强人意,探其究竟,主要是我们对中国武术作为高校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属性没有认识清楚,对武术学科知识依然模糊不清,对作为身体价值

[2]

意义的武术课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明确。武术课不同于普通的体育课,武术课不仅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的学生,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1.2教学内容单一

基金项目:南昌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KT-18-18)作者简介:朱云浩(2000-),男,安徽宣城人,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通讯作者:余佳乐(1992-),男,湖南岳阳人,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收稿日期:2019年9月24日。

通过“翻转校园”前测结果生成的数据,分析各班学生对该语法模块的掌握情况,结合小组上交的语法问题汇总,明确学生们在该语法模块下的欠缺与困惑之后,进行二次备课,修改教案和教学PPT等,重新调整教学计划。

在课前线上自学与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按照二次备课计划有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线上自学情况,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梳理与总结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2)针对课前学习及前测时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分类讲解,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3)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该模块下的语法基本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如相似语法点的对比分析,易错点的识别,讲解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其深层次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4)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该语法模块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同时,为了更好的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在该语法模块讲解完毕后,要求学生在“翻转校园”平台上完成本语法模块的后测,并反馈测试结果,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语法点给与再次补充讲解,并通过布置课后线上练习作业,巩固重难点。

5)课程结束前,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布置下一次线上预习任务。4结论

通过开展“线上学习+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来,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场挑战。是新观念对观念,新方法对旧方法,传统对流行的剧烈碰撞。然而,在这种新的变革下,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语法学习后,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提升,但作为新事物,它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简述如下:4.1学生方面

大部分学生能够用心学习,保质保量的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同学自控能力不强,无法抵挡网络娱乐的诱惑,利用线上学习时间浏览其它网页,聊天等等。显然,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是实施线上学习的一大难题。

小组合作是翻转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针对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分组讨论,贡献集体智慧,确实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134

果。然而,在开展翻转课堂的的小组活动时,有时讨论的效果并不十分

理想。主要问题体现在,组内成员合作不够主动,讨论不够深入,讨论时间固化等等。因此,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实现小组合作的高效性,也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之一。4.2教师方面

至从开展教学改革以来,教师们无论是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还是课堂管理能力等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也经常能听到有些教师抱怨道:课前既要制作微课,教学课件,又要设计课堂教学;既要建立题库,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又要搜集前测结果数据,调整课堂设计等等。课前准备时间太长,这无疑是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其次,教学微课与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求老师们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讲授英语的老师多数只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无疑为老师们课前准本带来了困难。

最后,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很大,课堂上经常要播放音频,视频,PPT,有时网络或硬件设备出现问题会出现课堂难以操控的局面。

正如上述所言,目前在刚刚开展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制作线上学习内容,备课时间长,课堂设计与管理等,较之以往的传统课堂相比,确实为教师们开展教学带来了困难,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随着教学模式的日益成熟,网络优质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平台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完善,必定会逐渐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解放教师的工作时间,同时,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会不断得到满足,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教师的最终工作价值。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田爱丽.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战德臣王立臣王杨萧潇.MOOC+SPOCS翻转课堂大学教育教学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B.S.布鲁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19年第10期

我国高校武术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武德教育的缺失,武德是一名武术人的行为规范,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武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武德教育的效果不如技术教学表现明显,使得老师更偏向于技术教学而忽略了武德教育;而且武德教育的内容大多是在言传身教中体现,且需要贯穿整个课堂,使得教师在武德教育的具体操作层面具有难度。2高校武术课程的未来之路2.1以身体道,技德兼修

本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武德教育应被放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首位。从进入场地向教练行礼、切磋武艺时点到为止等日常小事入手向学生灌输武德理念。另外,武术教学内容应在强化套路教学的同时,把技击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避免冗长复杂、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要短小精炼,从单招入手,学会攻防对接。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动作的实际用途,并教授一些防身技术,例如“乌龙缠臂”、“金丝缠腕”、刁手擒拿等等,使得学生练习武术塑造形体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卫防身技术。2.2扎根传武,因地制宜

学校武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传统武术为根基,编写教材应多汲取传统武术的精华,可以向民间比较著名的老拳师虚心讨教对某些招式、腿法、拳法独特的见解。作曲家到民间采风,从民歌中获得灵感,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歌曲;画家到民间写生,从青山绿水间汲取营养,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卷。武术教练和运动员也可以学习这种做法,对传统武术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可以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如此一来,传统武术不仅有了用武之地,反过来也是对传统武术的改造与完善。

在确定以传统武术为教学蓝本后,国家应制定推出统一的指导性教材,各地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本地特色编写地域性教材,例如福建、广东可以编写南拳,河南编写太极拳、少林拳,山西以形意拳为主,陕西以洪拳为主等等。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使得国家统一教材与地域性教材、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让学校武术焕发新的活力。

2.3革故鼎新,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校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武术教学内容创编要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一看就喜欢,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同时武术课程的入门技术不要过于复杂,让他们容易上手,接触过后再逐渐进步。最近,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组织创编的段位制套路中,涵盖打、踢、靠、摔、拿等技法,按层次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可以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提供

借鉴。

[3]

武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多看、多想、多练。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可能很多学生还无法理解上一个动作技巧,马上又要开始下一个动作练习。长时间跟不上教学节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想法,如此一来便不利于武术课程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课下有充分的的时间去了解、学习武术。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全国各地各门派的武术动作讲解视频以及图文解释,甚至可以加入与武术相关的影片视频,将这些资源分门别类,通过武术类课程自主学习网页开发、微课建设等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完善自己课上没理解透彻的动作,还能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他的拳术或者腿法进行练习。2.4深入考查,科学考核

武术的考核不同于其他科目,不能仅以理论成绩分好坏,也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就断定一名学生的技术水平高低,武术的考核应在考虑理论成绩的同时重视实际当中的运用水平以及习武者的道德水平,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习武者尽管有着高超的本领也不能算一名真正的武术人,这也要求我们深入日常的学习生活,通过同学互评、社会评价等方式去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要建立考评方式多样化、参考对象多元化的科学考核体系。2.5奏响改革“三重唱”:以“融”促“熔”,以“熔”兴“荣”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开拓者和中国梦的践行者。[4]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需要坚持文化自信,进而促进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武术领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教育实践

作用,建构“融、熔、荣”的新思想,使武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高校课

堂中具体实践国务院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扬。

“融”即融入中华武术传统美德。中国的武术,以防身为目的、以强身为动力、以切磋为日常、以身手为载体、以武德为归宿。武德是习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高尚情操。武术的各门派也都通过制定自己的戒律来规范门徒的言行举止,维护门派内部的秩序,并通过“三不传”、“五不教”、“十不传”等向习武者灌输武德理念。武术并不仅仅为了追求纯粹的胜负,更多的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止戈即为武。高校武术课程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应将中华武术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教学、训练,使学生无时无刻感受武术的魅力、理解武术的内涵。

“熔”即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淳化风气、涵养心气、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可以有效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国家的“维”、“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信仰与追求,聚讼不已,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如同行尸走肉,最终会被时代淘汰。”韩国跆拳道以“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为其武道精神,日本空手道通过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儒家和佛教禅宗思想,并融合武士道精神,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武道文化。这二者不仅在本国得到普及,在世界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展,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的多发期,思想领域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统一思想、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民成为首要任务。高校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思想建设尤其显得重要。在高校武术课程中培育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混乱,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荣”即以国家为荣,以社会为荣。思想决定行动,要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普及正确的荣辱观,就要使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得学生在武术课程当中不仅可以学到武术相关知识,也能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健康心理,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课程思政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和平发展时期的英雄事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以祖国为荣,与祖国同心”的新风尚,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高校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在今后的高校武术课程中要搭建以“融”促“熔”,以“熔”兴“荣”的课程发展新格局。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融入中华武术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让他们形成以国家为荣、以社会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发挥武术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3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习武者产生积极影响。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应重视武术的教育作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建构“融、熔、荣”的新思想,搭建以“融”促“熔”,以“熔”兴的武术课程发展新格局。使武术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岗“武术教育”.不能等同于“教人练拳”——从知识解构出发破解学校武术教育百年困局.青少年体育,(2018)05

[2]陈勤,周惠新.教化视域下高校武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A].中华武术·研究,(2018)06

[3]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A].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2-0134-04

[4]李涛,张文婷.2018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报告

2019年第10期

135

“亲社会”“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