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众所周知,作家路遥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凭借自己对人生的准确把握,创作出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他的一篇篇小说就像黄土地上的山丹丹花一样平淡却清香四溢;像信天游的旋律一样质朴却荡气回肠。尤其是,路遥用他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美好的人性,满怀敬意地去挖掘那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在社会生活中去展现他们人性的光辉。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的农民,不论是丑是俊,是穷是富,是聪慧机智的还是憨厚老实的,都闪现出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美。
一、 路遥对黄土地的情结
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而作家的经历是他创作积累的源泉。正因为路遥有了种种真切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才有了对人生、人情的准确把握,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有了他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路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寄托,是他对人情世界的挖掘和人情美的尽情展示。
(一) 路遥的思想源于黄土地
路遥,是一个在农村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对于那一片曾经养过他的黄土地,对于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抚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与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山上的一树桃花、沟中的潺潺流水、夕阳中的袅袅炊烟、暮霭中飘来的几声信天游等许多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作家魂牵梦系的情感记忆。
黄土地的农村生活让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黄土地给他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他对生活及人情世界的理性思考和后来的作品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和奋斗精神的人
1
情的世界。在那块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路遥心中的“边城”,充满着人情味儿,是作者理想精神的一种寄托。
(二) 路遥艺术世界里的黄土地情结
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农民是饱含感情的,但他不仅把自己的挚爱投射在孙少安、孙少平这些乡里伟人身上,而是以人生成熟的眼光对每个人都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与宽容,在他看来“这黄土地上培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上,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悠长的情。黄土地成就了路遥,也构成了路遥的小说世界。路遥把黄土地赐予自己的才华和情爱回报给了黄土地,以他沉郁的笔触深情地表现着一代又一代黄土地上庄稼人苦难而又顽强的生活,吟唱着黄土地的宽厚与忧伤。
二、 人际关系中透露出淳朴的人性美
路遥独特的生命体验,艰难曲折的情感心灵历程,使小说《平凡的世界》呈现出温柔细腻又雄厚深沉的独特景观。小说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善无不表现出一种人情的美。至真至纯的人情美向纽带一样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人情,这人类最普通而又最神圣的精神之花,在路遥的小说中推到了美的极致。(一)、家庭中的亲情美
亲情是人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路遥作品“将农村一代又一代人
2
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融为一体,让严酷的人生氤氲着温暖的人情味。”《平凡的世界》对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表现得最为典型。
《平凡的世界》一书的主人公是孙氏一家。书中孙玉厚一家的生活是千千万万农民家庭生活的缩影,孙玉厚自幼丧父,是他供养母亲,将弟弟拉扯成人;为给弟弟娶媳妇,他背了多年还不清的债;当弟媳提出分家的时候,他让出了祖居的窑洞,自己携母带子借居他家;懂事的少安虽有一番人生理想,但在家庭生活中又成为传统伦理感情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为了弟妹的前程,不惜自己缀学,与父亲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担。生活实在是太沉重了,但生活在沉重生活中的少安、少平,兰香、兰花却不去咀嚼自己的痛苦,而将自己的义务给予长辈奶奶、父母,给予晚辈猫娃、狗蛋,同他们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体贴,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情感的支柱。这无不体现作者温暖的人情意识。
当妹妹兰香考上大学时,孙少平倾其所有为上大学的妹妹准备必要的衣物,连女孩所特有的用品都考虑到了。即使是一向冷酷无情的政治人物,作者也没有忘记为我们留下人情人性这美的空间:不断升迁的田福军没有忘记对侄女润叶的照顾与体贴。即使是对于自私阴险的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作者没有忘记发掘他们身上的那点人情的亮色。像整日四处游荡的王满银每逢春节的时候总要回家享受几天天伦之乐,还要为妻儿老人买一点东西。
(二)、社会中的人情美
除了亲情之外,路遥笔下还表现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关怀和体贴,并在人物身上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更加印证了“有人的地方就会觉得温暖”。如:孙少安千辛万苦办了砖窑场后,雇佣了村里许多人,对此少安是这样想的:“政策是政策,人情还是人
3
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和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这种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少安升腾起某种庄严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则使人性美得以升华。
孙少平奋不顾身地从洪水中救出伤害过他的侯玉英,从供销社保释郝红梅,以打掉饭碗为代价,把打工妹小翠救出火坑,并拿出自己仅存的一点血汗钱送她回家;当师傅煤矿遇难后,他觉得“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自己的灾难”,并对惠英嫂家庭负起了“全部责任”,这可说是绝对无私的仁爱美德。
再如李向前,他痴爱田润叶,却没有回报,作家借润生之口写道:“两年来,他跟着姐夫学开车,姐夫不理姐姐如何对他不好,却像亲哥哥一样看待他。姐夫真是忠厚人,不仅对他家,就是对世人都有副好心肠。他常对人说,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多做点好事,做了好事,自己才能活得心安……”言语之中无不闪耀着人性善的光环。
路遥笔下人物也充满社会责任意识。孙少平劝阻哥哥不要和胡永合到省城投资拍电视剧,他却说:“钱来自社会,到一定时候,就有必要将一部分钱再给予社会,哪怕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这何尝不是以“国”为家、以“社会”为家的社会责任感?后来,孙少安捐款修建学校就印证了这一点。田晓霞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洪灾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人情美的精神境界的升华。
爱和善可以包容一切,使人情变得博大,所以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好人”,几乎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这些“好人”总能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希望的彼岸。即便存在一些道德、性格、生理缺陷的人物,但作者还是没有从人格上根本否定他们。正如他说:“从感情上来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地只顾指责甚至嘲骂丑化他们。”这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感悟与认识,对人情的赞美和弘扬。
4
三、 在平凡的爱情中闪耀出高尚的人性美
在路遥的作品中爱情呈现出圣洁、纯真的审美倾向。爱情不仅被当作人的美好情感得到肯定、赞美,更被当作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表现。爱情主题中圣洁情感的凸现使人性的丰富性得以表现。
(一)、纯洁、美好的情感
少安与润叶,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却因地位的不同、贫富的差距导致了一场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小时候,少安和润叶“能玩在一起,渐渐的,他们就像好的谁也离不开谁了。”少安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润叶就经常从家里偷出饭来给少安吃。十一岁那年,润叶还亲自给少安缝裤子,少安也在外面充当着润叶的保护神。当他们渐渐长大,少安因家庭的原因做了农民,而润叶则在县城吃上了公家饭,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消退,相反却得以升华,他们产生了爱情的火花。“如果一生非要和一个男人在一块过日子的话,她第一个就想到了少安。他对她来说,就像自己家里的人一样习惯和亲切。”“她无论是走路、吃饭、工作,面前总是站着个孙少安……”爱情的力量使美丽善良的润叶陷入了“痴迷”。当少安得到润叶的爱情信号后,“曾站在公路上幸福地哭起来。那时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他的胸膛里汹涌澎湃;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世界都眉开眼笑,成了另外一种样子”。然而,少安最终向现实妥协了,他想:这是不可能的,“难道贫困农民孙玉厚的小子,就能和干部的家庭联亲?这简直就是笑话。”少安拒绝了润叶的爱情,并不是他对这份爱无动于衷,事实上,恰恰是爱之深才拒绝了这份真挚的情感。
少平与晓霞都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窥视世界的好奇心,志同道合使两个热血青年走到了一起。上高中时,晓霞的美丽、大方和上进心就给少平以鲜亮的感觉,而少平不俗的气质和强烈的求知欲也使晓霞愿意和他接近。他们在一起读书、看报,谈论读书
5
心得,讨论国内外时事,知识成了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书刊成了连接他们灵魂的纽带,他们的情感自然升华着。高中毕业后,少平回到乡下当了农民,而晓霞则上了大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心一点点地向对方靠拢。终于,晓霞开始“总是想着他,她常有点心神不安地等待星期六的到来。这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牵动了她内心那根感情弦索……田晓霞觉得,她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孙少平这个人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必须分开两年。于是,两人约定,两年后就在黄原古塔山古塔旁的湖畔上相见。然而,命运是无情的,在一次抗洪斗争中,田晓霞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了!当少平得知这个令他无法接受的消息后,“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手指头塞进嘴里,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的抽搐成一种怪模样,发出了一声长嚎……”少平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一向坚强的他被击垮了。他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不,绝对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或许你只受了点伤,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由此可见,少平与晓霞之间的真挚、纯真爱情是多么令人感动!
(二)、笼罩着母性之爱的感情
作品中的贺秀莲不仅是少安生活的贤内助,而且是他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当孙少安处于窑厂倒闭、债主逼门的困境时,是秀莲用自己的温暖、博大的胸怀慰藉着他心灵的痛苦,最终帮助他走出事业困境。此时,少安对秀莲的感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患难夫妻的恩爱,也有脆弱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之情,这在小说中也有明确的抒写:“感情丰富的男人啊,在这样的时候,他对女性的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含对妻子、母亲、姐姐、和妹妹的多重感情。温暖的女人的怀抱对于男人来说,永远就像港湾对于远航的船、襁褓对于婴儿一般重要。这怀抱像大地一样宽阔而深厚,抚慰着男儿们创伤的心灵,给他温暖、快乐和重新投入风暴的力量!”
孙少平在与田晓霞有着浪漫爱情的同时,却对惠英嫂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每次
6
下井,他总能听到惠英嫂那关切的叮咛“千万操心些……”。而井下繁重的劳动之后,他又是多么渴望在惠英嫂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某种松弛,可以说危险的工作环境、漂泊无依的揽工生活使少平对惠英嫂产生了一种儿子对母亲的依恋。特别是在田晓霞丧生后,他对惠英嫂的感情需要更急切,同时也变得更心安理得。
田润叶虽然不爱李向前,但当她得知向前出车祸失去双腿后,“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复苏”,“而且突然间对向前产生了一种怜爱的情感,她甚至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在这样的时候,她要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来”!她决定立即回到他的身边,于是她走进病房,掏出手帕,轻轻地揩掉病人眼边的泪水,“当李向前睁开眼睛,看见为他揩泪的不是护士而竟然是润叶的时候,那神态猛然间变得像受了委屈的孩子重新得到妈妈的抚爱,闭住自己的眼睛只管让泪水溪流似的涌淌”。从此以后,田润叶不仅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而且还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丈夫,重新唤起他生活的勇气。此种感情正如小说中所说的“她现在对自己的丈夫有一种深厚的怜爱的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四、在苦难命运中放射出高昂的人性美
(一)、苦难人生中的奋斗美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借助孙少平写给妹妹的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认识与思考:“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深切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使路遥的作品不仅直率细腻地描摹苦难,还展现了人们面对苦难所焕发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从13岁就缀学,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撑一家老小的吃
7
穿用度,还供养弟妹上学。结婚后,他进城拉砖、烧砖窑、承包砖厂,少安依靠辛勤和智慧终于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然后他不仅为父亲营造了气派的窑洞,还为双水村建立了第一所“私学”,深得父老乡亲的青睐。而热衷于开会的孙玉亭,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偷窃发家的金富,他们的贫穷、堕落恰恰从反面印证了劳动是美的,是有价值的。
少平只身踏上通往黄原的打工之路,他揽小工、下煤井历尽艰辛。在黄原揽工,他虽书生出身,但却要求自己比一般工人做得更好。这不仅是为了挣高工资,而是要在出色的劳动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和赞扬。特别是到大牙湾煤矿后,面对具有生命危险的矿井,许多城市人后悔莫及,他却坚持出满勤。初到煤矿时被人瞧不起的寒酸的农村青年孙少平,半年后为帮助城市人而以“救世主”的身份购买了他们最值钱的家当。他成了征服者,虽然这是和平而正当的征服,但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被占有。少平依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征服了曾经不可一世其实却不堪一击的城市人,确立了自己在宿舍不可动摇的尊严与地位。
(二)、对人在邪恶环境中努力抗争的赞美
《平凡的世界》中作家曾借少平之口对人作了高度的评价:“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粗俗、文化粗浅,但精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作家这种对人的肯定、赞美,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体悟与认识:“从感情上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地只顾指责甚至嘲笑丑化他们。”
乡土政治家田福堂是中国畸形发达的政治行为的产物,但考虑到他只是一个文化程度
8
和职务都很低的农民时,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活动的田地、面对的对象和挑战没有使田福堂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的才智却可以使许多平庸的政治人物黯然失色。
金俊武虽不是作家着意塑造的主人公,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能人。他不仅光景在村中拔尖,同时也是双水村的领导之一,而且还是唯一敢和田福堂分庭抗礼的硬汉。他一方面以勤劳、务实的态度对待土地、对待生活。另一方面严格地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尽心竭力地维护金姓家族的名誉利益。作家为这样的硬汉安排了一次次的人生打击:弟弟俊斌为公丧生,居住的窑洞和祖坟被迫迁移,弟弟俊斌媳妇王彩娥与孙玉亭的“麻糊”事件,哥哥俊文与侄儿偷窃、被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一个在农村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硬汉在接二连三的灾难后,对人生的态度却逐渐趋于平和。他可以为了侄儿金强的婚事主动去拜访自己最看不起的孙玉亭,他可以坦然接受了金光亮家的蜜蜂在自家的果树和荞麦花上采蜜,还有金光亮因此致富后的张狂。他还坚决制止了妻子在自家果树上喷些‘六六六’的建议,可见金俊武虽然个性强,但他从来不做损人不利己的“短事”。他只想老老实实种地,堂堂正正做人,守护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普通人物,但他们不因自己地位低下而自轻自贱,而是体现出一种潇洒、高贵、自尊的人格美。他们尽力维护人性的完美,不因生活所逼而改变善良的天性,并在可能的范围里表现出了积极的抗争,闪现出了人情和人性的美丽光环。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会冰冷”这是作者对人情的感叹; “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利?荣誉?是的,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路遥就是这样竭力地将平凡苦难的生活人性化、人情化,以此满足人的心灵对
9
于尊严、体面的渴望,满足人们对于更为内在的幸福感的渴望。
在路遥的众多创作中,《平凡的世界》 可谓是一座艺术的丰碑。他歌颂了人性美,灌溉了一个干渴的时代。通过对人的交往、理解、爱、以及自我实现中表现出的善良、同情、正义等一系列的描写,激发了我们去重新诠释自己的人生。
人性的善和人情美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看到的,这是人们拥有的一笔无形的财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利益或金钱所迷惑,但人性不可泯灭,人情世界的美好不能丧失。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家庭也罢,甚至是个人都应该谨记自己是一个社会中的人,要有一颗真心,当别人有危难时,要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其实,喜欢路遥的作品就是因为从字里行间能看到阳光,觉得生活的艰难中充满了希望,一个“情”字浓厚、深沉并且恒久迷香。
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但人情却永远不会淘汰,因为是人性中最根本最纯真的情感。我们呼吁善良美好的人性永恒,我们赞扬美好人性的回归,我们记住路遥,记住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个生命都像作家所希望的那样:远离贫穷、亲近文明、追求平等与博爱。让我们诗意地栖居,让我们高贵地生活着。
参考文献
【1】 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 路遥.《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 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4】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5】 韩玉珠.《尽情映现普通人的奋斗精神美——评路遥作品的审美追求》.《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