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一直以来都被冠以“枯燥”“乏味”等形容词,简单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新课程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理解教材科学使用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达成是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数学素养的养成的首要要素,因此我们要在深入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地使用教材。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
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障。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各种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能够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改变,从小事做起。比如在一节课结束时,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并且让学生将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
五、丰富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
六、提高师生交流的顺畅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带有一种明显的目标趋向。只有保证这种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有效,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呢?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情感上和身体上和学生平等,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沟通不是强迫式的,这种交流也不是对答式的,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课堂上,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它们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最大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
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知活动,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是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是广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