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三上学期1⽉第五次联考
⼀、现代⽂阅读(35分)
(⼀)现代⽂阅读(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5题。材料⼀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新的禅宗戒律,⿎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活、品位、嗜好连成⼀个共⽣循环的⽣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常修⾏必不可少的部分。唐代⽂⼈雅⼠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谈悟道成了⼀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在茶⽔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陆⽻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陆⽻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雅兴,于是\"茶道⼤⾏,王公朝⼠⽆不饮者\"。唐代名茶尽出⾃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或由驿递送达对⽅。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的交往⽅式,体现了君⼦之交淡如⽔、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名⼠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传花⽅式营造氛围,⾏\"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化中⼼,官⽅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摘编⾃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有删改)材料⼆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献研究所研究员蒋⽂中⽼师,担任中国国际茶⽂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奖⾸届国际⼗⼤杰出贡献茶⼈\"称号。《光明⽇报》记者就\"茶⽂化\"对他进⾏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化源远流长,⽽源于⾃然的茶可谓⼤⾃然给⼈类的宝贵馈赠。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态理念?
蒋⽂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茶、槽、桡、蔽、茗、莽、葭等。⾄唐代及⾄陆⽻撰写《茶经》之后,\"茶\"字才被划掉⼀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表⽰草⽊,\"⼈\"表⽰中国⼈,上⾯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发明了⽤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在草⽊间\",⼜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中间的\"⼈\"字)⼗\"⼋⼗\"(\"⽊\"字)=⼀百零⼋,故⼀百零⼋岁的⽼⼈被称为\"茶寿⽼⼈\",寓指爱茶饮茶,遵循\"⼈在草⽊间\"⽣态⾃然简单的⽣活,⼈便能健康长寿,活到⼀百零⼋岁。从⼀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态⽂明,⾛健康⽣态绿⾊有机环保的路才有未来更⼤的发展,才能让绿⽔青⼭变成⾦⼭银⼭。记者:从我国博⼤精深的茶⽂化⾥如何感受\"天⼈合⼀\"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中:中华⽂明对⼈类世界的⼀⼤贡献,就是⽣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然\"与\"天⼈合⼀\",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化中道家最朴素的⽣态⽂明思想。作为产⽣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与⾃然浓郁的⽣活⽓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与⾃然和谐相⽣的⽣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然,以简为德,在精⾏简德中实现⼈与⾃然的和谐统⼀,在怡然⾃得返璞归真中,修⾝养性,达到⼈与⾃然的和谐统⼀。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化应该着重倡导怎样的精神?
蒋⽂中:中国茶⽂化中,饮茶不只是⼀种⽣活⾏为,也是⼀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可以是⼈类⽂明史的活化⽯。在世界三⼤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思想的核⼼,也是中国茶⽂化的核⼼价值观。\"和\"之意⼤处来说是整个宇宙、⾃然界呈现统⼀的状态,⼩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和能财源⼴进,⼈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不同\"\"和谐相⽣\"之道,以中华茶⽂化之\"和\"诠释⼈类⽂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智慧的⼈⽣哲学和世界观。在⼈与社会\"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家共同构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的多元,包容践⾏着\"和⽽不同\"的理念。
(摘编⾃任维东、李曾驿《茶⽂化,蕴藏着哪些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唐代饮茶之风的盛⾏源于佛教的推动,当时的僧⼈⼤多喜爱饮茶,茶也成为他们和⽂⼈雅⼠交往的媒介。B.陆⽻鄙弃原始、粗放的饮茶⽅式,他改进了烹茶之法,使饮茶具有了⽂⼈雅兴,因此王公朝⼠⽆不喜欢。C.渴望健康长寿的⽼⼈从\"茶\"字中获得启⽰,⼈要⽣活在草⽊间,爱茶饮茶,追寻⾃然简单的⽣活状态。
D.构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思想,这与茶⽂化中\"和敬\"的价值观相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墨客以茶赠友,友⼈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的交往⽅式,体现了君⼦之交的风雅,丰富了茶⽂化的内涵。B.唐代名⼠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赋诗联句,展⽰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成为⼈才交流平台。C.\"茶\"中蕴含着⼈与⾃然浓郁的⽣活⽓息和浪漫的艺术情调,现代⽣活节奏加快,饮茶有益于⼈们修⾝养性。D.中国的茶⽂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民的⽣活智慧和⽣活情趣,是中国儒释道⽂化的⼀个侧⾯映照。3.下⾯的茶礼、茶俗中,不能作为⼈类⽂明史\"活化⽯\"的⼀项是(3分)
A.⽩族以\"⼀苦、⼆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客⼈,各味俱全的茶,蕴含着世事感悟。
B.宁夏回族将茶看作是爱情的信物,男⼥青年在定情时,男⽅要给⼥⽅送茶定礼,称\"拿茶\"。
C.我国南⽅湿热之地的⼈们喜欢在炎热的夏天喝杯凉茶,因为它有清凉、⽌渴、⽣津之功效。D.现代婚礼上仍有新婚⼉媳给公婆躬⾝奉茶的环节,以表⽰组成新家庭后对长辈的敬奉。4.请结合材料⼀分析唐代茶⽂化的特点。(4分)
5.材料⼆中记者的访谈问题是如何设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现代⽂阅读(本题共4⼩题,16分)阅读下⾯的⽂字,完成6~9题。蜀道上的梦想李春雷
西安到成都,乘⾼铁,最强烈的感觉闪。
8.这篇散⽂采⽤多种风格的语⾔展现古今的蜀道,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4分)9.⽂中两个画线句前后关联,请联系全⽂分析作者的匠⼼。(6分)
⼆、古代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的⽂⾔⽂,完成10~14题。
义宁元年六⽉甲申,李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有与之偕⾏,⽈\"吾⼉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之。\"时军⼠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苦,遇敌则以⾝先之。近道菜果,⾮买不⾷,军⼠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及民皆感悦。⾄西河城下,郡丞⾼德儒闭城拒守,⼰丑,攻拔之。执德儒⾄军门,世民数之⽈\"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主,取⾼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遂斩之。⾃余不戮⼀⼈,秋毫⽆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悦。渊喜⽈;\"以此⾏兵,虽横⾏天下可也。\"遂定⼊关之计。壬戌,军贾胡堡,去霍⾢五⼗余⾥。代王侑遣虎⽛郎将宋⽼⽣帅精兵⼆万屯霍⾢以拒渊。⼋⽉⾟巳旦,东南由⼭⾜细道趣霍⾢。渊恐宋⽼⽣不出,李世民⽈\"⽼⽣勇⽽⽆谋,以轻骑挑之,理⽆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汝测之善。⽼⽣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霍⾢城东数⾥以待步兵,世民将数⼗骑⾄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怒,引兵三万⾃东门南门分道⽽出。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南原引兵驰下,冲⽼⽣陈,出其背,世民⼿杀数⼗⼈,两⼑皆缺,流⾎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已获⽼⽣矣⽼⽣兵⼤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数⾥⽇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攻具,将⼠⾁薄⽽登,遂克之。渊赏霍⾢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同,渊⽈\"⽮⽯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节选⾃《通鉴纪事本末·⾼祖兴唐》)
10.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渊兵复振因传/呼⽈/已获⽼⽣矣/⽼⽣兵⼤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数⾥/B.渊兵复振/因传呼⽈/已获⽼⽣矣/⽼⽣兵⼤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数⾥/C.渊兵复振/因传呼⽈/已获⽼⽣矣/⽼⽣兵⼤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数⾥/D.渊兵复振因传/呼⽈/已获⽼⽣矣/⽼⽣兵⼤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数⾥/11.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甲申,古代⼲⽀纪⽇法,以⼗⼆天⼲和⼗地⽀两两相配,也可⽤于纪年纪⽉。B.⼘,古⼈⽤⽕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推测吉凶。后亦指⽤其他⽅法预测吉凶。C.郡,古代的⾏政区域名。在春秋以前,县⼤于郡;到了战国以后,郡⼤于县。D.鸾,传说中凤凰⼀类的神鸟。常常\"鸾凤\"合称,喻指贤⼈俊⼠、美⼈、夫妇。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李渊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当时⼠兵是新集结的,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李世民与他们同⽢共苦。B.李世民攻占西河后,只杀了守城官员⾼德儒,没有侵犯百姓的财物,附近百姓都⼼悦诚服,于是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C.李渊率军攻打霍⾢,⽇暮时分,下令登城,⼠兵们没有攻城战具,就徒⼿搏⽃,登上城头,攻占了霍⾢,⼤获全胜。D.有⼈认为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受同等封赏,李渊却说作战时不分贵贱,⾏赏之时,也要⼀视同仁,不能有区别对待。13.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及民皆感悦。(2)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14.⽑泽东曾说\"⾃古能军⽆出李世民之右者\",请以霍⾢之战为例,分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这⾸宋诗,完成15~16题。夜坐杨万⾥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唤看渠。向来诸⽼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茅庐。只愁夜饮⽆供给,⼩⾬新肥半圃蔬。
15.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灯光摇曳着殷勤劝⼈读书,隔窗窥看的素⽉调⽪地唤⼈看她;拟⼈⼿法让诗歌灵动活泼。B.颔联中诗⼈对历代先贤的观点进⾏了批判,表达了⽴志勤奋读书、超越前⼈的决⼼。
C.颈联写诗⼈苦读不倦,双鬓已如⽩雪,以时间和空间两个⾓度来组织画⾯,意境深远动⼈。
D.尾联写\"愁\"却全⽆愁情,有清丽美好的春⾬园蔬为诗⼈助兴,愁去喜来,风格婉转风趣。16.全诗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遭谗被贬的痛苦中也有隐退的念头,他在《离骚》中想象了⾃⼰纵马于兰椒并茂的⼭岗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别论战》中,齐军⼤败时,曹别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仔细观察后给出了可以继续追击的正确决定。
(3)\"中原\",本意为\"天下⾄中的原野\",后演变为华夏⽂明和中华⽂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中原\"⼀词也常被写进很多古诗⽂中,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字运⽤(20分)
(⼀)语⾔⽂字运⽤I(本题共3⼩题,10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村庄坐落于黔中,()。充满灵性的⼭泉从长满青苔的崖缝汩汩冒出,泉⽔激⽯,泠泠作响,飞花溅⽟。从我记事时起,这涧清流就_________着村⼦⾥的家家户户。⼈畜饮⽔、洗菜涮锅、养鸡喂猪、浆洗⾐物等,都离不开这眼泉⽔;同时,它还灌溉着村⾥的数百亩良⽥。
清溪冬暖夏凉,冬天不涸、夏天不涨,即便⼭洪_________,流淌的⽔仍然像往常⼀样清澈透亮。溪⾥有细鳞鱼、⽯蚌、青蛙、⽩虾、螃蟹等⽔⽣动物,⼀有闲暇,村⾥的⼩伙伴们就三个⼀群五个⼀伙地去捞鱼捕虾、捉蚌摸蟹。在岁⽉的浸润和溪⽔的濯洗下,那美好的记忆反⽽愈发清晰起来。
⼭因⽔⽽多情,⽔因⼭⽽妩媚,⼀⽅⾃然的⼭⽔养育⼀⽅淳朴的⼈。家乡的⼭⽔之所以令漂泊在外的游⼦如此_________,正是因为⽆论岁⽉如何变迁,她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命,恩泽着万物,守护着这⼀⽅百姓。伫⽴在溪畔,深情凝视这_________的⼀涧清流,此时此刻,我的⼼中⽣发出许多感慨。18.依次填⼊⽂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滋养 爆发 寤寐思服 源远流长B.滋养 暴发 魂牵梦萦 ⽣⽣不息C.滋润 爆发 魂牵梦萦 源远流长D.滋润 暴发 寤寐思服 ⽣⽣不息19.下列填⼊⽂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3分)A.万叠苍莽的青⼭和千顷蓊郁的⽵海孕育了⼀涧清冽的溪流B.万叠青⼭的苍莽和千顷⽵海的翁郁孕育了⼀涧溪流的清冽C.⼀涧清冽的溪流被万叠苍莽的青⼭和千顷荼郁的⽵海孕育着D.⼀涧清冽例的溪流由这万叠青⼭的苍莽和千顷⽵海的翁郁孕育
20.⽂中画波浪线的句⼦可以改写成;\"沉淀着时光、哺育着⽣命、恩泽着万物的她始终默默地守护着这⼀⽅百姓。\"从语义上看⼆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表达效果更好?(4分)(⼆)语⾔⽂字运⽤(本题共2⼩题,10分)阅读下⾯的⽂字,完成21~22题。
_________,我们不需要种地,也不需要绿⾊植物,⽽以太阳光、⽔和⼆氧化碳为原料,在⼯⼚⾥就可以像植物⼀样源源不断⽣产出淀粉,你是否会感觉遥不可及?然⽽;在不久的将来,_________。
⾃合成⽣物学诞⽣以来,⼈们就开始尝试⼈⼯构建⾮⾃然途径,实现⼆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以突破植物媒介光合作⽤的瓶颈。但是,因为技术路线不清、瓶颈问题难测,这条科研之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业⽣物技术研究所通过6年技术攻关,在⼈⼯合成淀粉⽅⾯_________,国际上⾸次在实验室实现了⼆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这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颠覆性技术。
21.请在⽂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如果你是⼀名到研究所采访的记者,请就这⼀研究成果为你主持的\"创新改变世界\"栏⽬设计两个问题。(4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全⾯理解漫画材料,以\"接⼒\"为话题写⼀篇⽂章。
要求选准⾓度,确定⽴意,明确⽂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语⽂参考答案
现代⽂阅读选取的是“茶⽂化”的相关内容,材料⼀重点谈唐代茶⽂化的发展,材料⼆是新闻访谈,谈茶⽂化的内涵,意在引导学⽣了解茶⽂化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化,并关注其现实意义。此材料既引领学⽣关注现实,⼜考查学⽣信息处理的能⼒。1.D解析:A项,“唐代饮茶之风的盛⾏源于佛教的推动”错,原⽂是“唐代饮茶之风的盛⾏离不开佛教的推动”,曲解⽂意。B项,“使饮茶具有了⽂⼈雅兴”错,原⽂是“更具⽂⼈雅兴”,表述有误。C项,“渴望健康长寿的⽼⼈从‘茶’字中获得启⽰”错,⽆中⽣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中重要信息的能⼒。
2.B解析:“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表述有误,由材料⼀最后⼀段“安史之乱后,⼠⼦⽂⼈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
化中⼼,官⽅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来看,选项把官⽅举办茶会和前⽂名⼠举办茶会混为⼀谈。[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章内容并合理推断的能⼒。
3.C解析:C项只能说明茶具有解暑功效,不能作为⼈类⽂明史的“活化⽯”。[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4.饮茶⼈群越来越⼴。烹茶之法更精细。茶成为⽂⼈们社会交往表达情谊的媒介。饮茶从⾷⽤功能的物质层⾯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精神层⾯。(每点1分,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的能⼒。
5.以“茶”字⼊题,便于受访者进⼊情境。紧扣“茶⽂化”提问。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茶⽂化”展开:第⼀个问题从“茶”字切⼊,得出对茶的内涵的解释;第⼆个问题重点探寻茶⽂化⾥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导向茶⽂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三个问题由浅⼊深,由解读“茶”字到解读茶⽂化,再到探寻茶⽂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条理明晰,层层深⼊。(每点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深⼊解读访谈内容及思路的能⼒。
⽂⾔⽂阅读部分的选材来⾃《通鉴纪事本末》,主要记述了隋朝末年的⼀段史实:天下⼤乱,唐⾼祖李渊乘势起兵,其次⼦李世民勇武果决,胆识过⼈,⾝先⼠卒,勇敢征战。阅读此⽂,可以引导学⽣了解历史,赏析历史⼈物,符合读史明理、学史崇德、⽴德树⼈的⼈才培养⽬标。
10.B解析:由前⽂“渊、建成战⼩却”以及李世民奋⼒厮杀可知,“渊兵复振”句义完整,排除A、D项。“⽼⽣兵⼤败渊兵”与⽂意不符,应为“⽼⽣兵⼤败”,“渊兵”是下⼀句的主语,排除A、C项。[命题意图]考查学⽣对⽂⾔⽂内容的理解和断句的能⼒。
11.A解析:“⼗⼆天⼲和⼗地⽀”表述错误,应为“⼗天⼲和⼗⼆地⽀”。[命题意图]考查学⽣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学⽂化常识的能⼒。
12.B解析:“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是百姓⼼悦诚服的原因,⽽不是结果。[命题意图]考查学⽣理解⽂章内容与观点的能⼒。
13.(1)军⼠中有偷摘的,就寻找到它的主⼈补偿他,也不责问盗窃偷摘的军⼠,军⼠和百姓都感动喜悦。(关键词:“求”“诘”“感悦”各1分,句意1分)
(2)倘若他固守城池,就⽤他有⼆⼼要归属我军来诬陷他。他害怕被⾝边⼈上奏告发,哪敢不出战!(关键词:“脱”“贰”“为……所”各1分,句意1分)[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翻译⽂中句⼦的能⼒。
14.有识⼈之智,分析宋⽼⽣的弱点,劝谏李渊,消除其顾虑。⾜智多谋,假意挑衅,诱敌出战,从敌后攻其不备。骁勇善战,⾝先⼠卒。(每点1分,三点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筛选并概括⽂章信息的能⼒。参考译⽂:
义宁元年六⽉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令太原县令太原⼈温⼤有和他们⼀起前去,
说:“我的⼉⼦年轻,派你去参与谋划军事,⼤事能否做成,可以通过这件事来预测⼀下。”当时军⼠是刚刚召集来的,都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李世民和他们同⽢共苦,遭遇敌⼈就⾝先⼠卒。靠近道路的蔬菜⽔果,不是购买的就不去吃,军⼠中有偷摘的,就寻找到它的主⼈补偿他,也不责问盗窃偷摘的军⼠,军⼠和百姓都感动喜悦。⼤军进抵西河城下,西河郡丞⾼德儒关闭城门抵抗坚守,⼰丑(初⼗⽇),攻克了城池。抓获⾼德儒押送到军营⼤门,李世民数落他道:“你把野鸟当作凤凰,欺瞒皇上,窃取⾼官,我们兴起义兵,正是为了诛杀你这样的奸佞之⼈。”于是斩杀了⾼德儒。其余不杀⼀⼈,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分别慰问安抚百姓让他们恢复本业,远近的⼈们听说这事后都⼗分⾼兴。李渊⾼兴地说:“照这样⽤兵,即使纵横驰骋,横扫天下也是可以的了。”于是制定了进⼊关中的计划。壬戌(⼗四⽇),(李渊的)军队驻扎在贾胡堡,距离霍⾢五⼗多⾥。代王杨侑派遣虎⽛郎将宋⽼⽣率领精兵⼆万⼈屯驻在霍⾢以抵抗李渊。⼋⽉⾟巳(初三⽇)早上,向东南⽅向沿⼭脚下的
⼩道直奔霍⾢。李渊担⼼宋⽼⽣不肯出战,李世民说:“宋⽼⽣勇敢但没有计谋,⽤轻骑兵挑动他,按道理不会不出战。倘若他固守城池,就⽤他有⼆⼼要归属我军来诬陷他。他害怕被⾝边⼈上奏告发,哪敢不出战!”李渊说:“你们推测得很对。宋⽼⽣在我驻扎在贾胡堡时没有迎战,我就知道他没什么作为。”李渊和数百名骑兵先到霍⾢城东数⾥外的地⽅等待步兵,李世民率领数⼗名骑兵进抵城下,举着马鞭指挥,好像将要包围城池的样⼦,并且⼤骂宋⽼⽣。宋⽼⽣⼤怒,领兵三万⼈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李渊于是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李渊、李建成开始交战后稍稍后退,李世民和军头临淄⼈段志⽞从南边⾼处率军疾驰⽽下,冲击宋⽼⽣的军阵,出现在他的背后,李世民亲⼿杀死数⼗⼈,两把⼑都砍出了缺⼝,鲜⾎沾满⾐袖,甩掉后⼜投⼊逼城门,城门关闭,宋⽼⽣下马跳⼊壕沟,刘弘基上前斩杀了他,僵⼫卧满了数⾥。天⾊已⿊,李渊⽴即下令登城,当时没有攻城器具,将⼠们徒⼿搏⽃登上城头,于是攻克了霍⾢城。李渊封赏霍⾢作战的有功将⼠,军吏疑虑应募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百姓受同等封赏,李渊说:“在流箭飞⽯之间作战,不分贵贱。论功⾏赏之时,怎么就有等级差别?应该全都依据本⼈的功劳授予封赏。”
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取的是南宋诗⼈杨万⾥的⼀⾸七律,其诗风淳朴⾃然、构思新巧、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这⾸诗的主题是劝学,内容和学⽣⽣活关联,有助于学⽣作为参照,在古今对照中获取启⽰和审美感受。因为诗歌内容理解难度不⼤,所以设题侧重于整体上把握写作思路,需要学⽣理解诗⼈的谋篇布局,能较好地考查学⽣灵活处理信息的能⼒。15.B解析:“诗⼈对前代先贤的观点进⾏了批判”理解有误,“向来诸⽼端何似”句只表达了诗⼈对书中作者或前代先贤⽔平的质疑,并没有对其观点进⾏批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对古诗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
16.全诗围绕“夜读”,记述了⾃⼰的读书⽣活。(2分)⾸联写夜读夜景。青灯相伴,素⽉透窗,诗⼈灯下苦读,是⼀幅⽉夜攻书图。(1分)颔联、颈联写夜读的思考及⾏动。夜渐深,读书也渐深,诗⼈遍览群书,与古⼈先贤⼀⽐⾼下之⼼油然⽽⽣;于是诗⼈愈发刻苦攻读,多⾓度写⾃⼰⽤功读书。(2分)尾联写夜读之乐。久读之后,夜饮解乏,喜⼈的春⾬恰好催肥了园蔬,可以想见深夜苦读之后的惬意满⾜。(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整体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的能⼒。17.(1)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息(2)下视其辙 登轼⽽望之
(3)⽰例⼀: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例⼆:百战疲劳壮⼠哀 中原⼀败势难回⽰例三: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如⼭
⽰例四: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每空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识记能⼒。
语⾔⽂字运⽤选取了⼀篇关于家乡⼭⽔的散⽂,语⾔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引导学⽣发现家乡之美,激发学⽣对家乡⽂化的热爱,同时考查学⽣运⽤语⽂基础知识解决语⾔问题的能⼒。
18.B解析:第⼀空,滋润:增添⽔分,使不⼲燥。滋养:供给养分;补养。从语境看,后⾯宾语是家家户户,故选择“滋养”。第⼆空,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爆发:⽕⼭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从语境看,主语为⼭洪,故选“暴发”。第三空,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深切,⽆法排遣。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指⽩天⿊夜总思念她,⼀般指思念⼥性。从语境看,应选“魂牵梦萦”。第四空,⽣⽣不息:不断地⽣长、繁殖。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流很长,常⽐喻历史悠久。从语境看,“⽣⽣不息”更符合语境。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
19.A解析:A项,“万叠苍莽的青⼭和千顷蓊郁的⽵海”承接上⼀句的“黔中”,“⼀涧清冽的溪流”⼜和下句“充满灵性的⼭泉”保持主语⼀致,是衔接最恰当项。B项,强调青⼭、⽵海、溪流具有苍莽、蓊郁、清冽的特点,和整个语境强调重⼼不吻合,故排除。C、D两项,主语是“⼀涧清冽的溪流”,和上句的“故乡的村庄”衔接不紧密,故排除。[命题意图]考查语⾔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
20.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沉淀着时光,哺育着⽣命,恩泽着万物,守护着这⼀⽅百姓”作谓语,突出强调这⼀涧清流的作⽤和意义;改句“沉淀着时光、哺育着⽣命、恩泽着万物”做定语,突出强调的是⼀涧清流的特点。句式选择不同。原句为三个短句⼦的排⽐,更能突出强调谓语部分,更加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突出强调定语部分,简洁性和节奏感不如原句。(每点2分,共4分)
[命题意图]考查语义相同、句式不同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语⾔⽂字运⽤的材料选⾃热点新闻“⼆氧化碳转化淀粉”,属于创新科技的科普内容,有助于激发学⽣关注科学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引领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此题设置了情境补写和情境拟写两道题,旨在考查学⽣在具体语境中补写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21.如果有⼀天 这⼀切都将有望实现 取得重⼤突破性进展(每点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语⾔表达连贯之补写句⼦的能⼒。
22.这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如何实现的?⼈⼯合成淀粉会有怎样的应⽤前景?(或:这⼀创新技术会给世界⼈民的⽣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这⼀技术创新有何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每点2分。两个问题应有区分度,最好能从“创新”“重⼤颠覆性技术”和“影响世界”两个⾓度表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语⾔表达之根据场景解决问题的能⼒。
这是⼀则来⾃《⼈民⽇报》微博的漫画材料,该材料致敬了“⽗辈们”为国献⾝的奋⽃精神,⼜展⽰出年轻⼀代薪⽕相传的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学⽣以“⽗辈”为榜样,勇于担当,不懈奋⽃,激发学⽣对国家、个⼈未来发展的思考。
23.【写作指导】⽂题由漫画、提⽰语、要求三部分组成,审题⽴意时要全⾯解读漫画内容和寓意。并结合提⽰语,整体思考以明确⽴意。
这幅漫画中,主体是⼀位⽗亲⼿⾥牵着孩⼦,相视⽽笑,他们的影⼦却是⼀位年轻⼈牵着⼀位⽼⼈。影⼦和⽗⼦形成照应,表明了岁⽉的流逝。漫画中的⽂字:“⽗辈们也曾接过星⾠,在奋⽃中奉献青春。后来我成为的那个⼈,也像是当时的他们。”暗含了漫画的寓意,提⽰学⽣可以从⽗辈们奋⽃和⽗⼦传承两个⾓度解读漫画。将画⾯和⽂字相结合,不难读懂。“星⾠”代表着远⼤的⽬标,⽗辈们接过“星⾠”即担负起国家发展建设的重任,努⼒奋⽃,⽆私奉献。孩⼦仰望着⽗辈,以⽗辈为榜样,也从⽗辈⾝上汲取了⼒量。当⽗辈垂⽼之时,孩⼦已经长⼤,已接过⽗辈的重任,赓续⽗辈的精神,继续努⼒,为国家建设的伟⼤征程,砥砺前⾏。
综合来看,可以从⽗辈的⾓度,写⽗辈的牺牲、奉献,都是为了守护祖国的未来以及⾔传⾝教的⼒量;也可以从孩⼦的⾓度,感谢致敬⽗辈,传承⽗辈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努⼒奋⽃。
参考⽴意:薪⽕相承,奋⽃不息;长⼤后我就成了你;致敬⽗辈,传承奋⽃、奉献精神;⾔传⾝教,做好榜样。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综合读图的能⼒以及全⾯运⽤思维观察、分析、认识并思考问题,进⽽根据材料要求写作的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