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刘保清

课 题:两位数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初步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探究不进位乘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初步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28根小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听算练习

7×8 5×7 6×4 3×9 5×8 9×9

2、创设情境,揭题课题

大森林里住一对猴子兄弟欢欢和乐乐,这兄弟俩可能干了,他们种的水蜜桃又大又甜。这几年靠着卖水蜜桃他们攒下了一笔钱,打算盖一座新房子。瞧,盖房子用的木头都买齐

了[出示一堆木头]。可是兄弟俩看着这堆木头犯愁了,木头太重,他们怎么搬得动呢?隔壁的3头大象知道了这个情况,自告奋勇地赶来帮忙。看,他们很轻松地运来了一根根的木头。

那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3头大象到底运了多少根木头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尝试,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探究20×3的算法

20×3等于多少呢?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2)自选算法,形成思路

刚才我们知道了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3头大象运60根木头。照这样计算,8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呢?谁会列式?得数是多少?

还可以怎样列式?

比较20×3=60和20×8=160,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在口算几十乘几时,我们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借助乘法口诀算出积是多少个十。

(3)练习: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组汇报答案。

追问:4×3=12中的12表示12个什么?40×3=120中的12又表示12个

(4)游戏——对算式

一位同学先说一道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同学来对一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然后把答案算出来。同桌之间交换进行。

2、教学例2

(1)在大象们的帮助下,欢欢和乐乐兄弟俩的新房子很快就盖好了。为了表示感谢,他们到桃园里采了很多水蜜桃来款待他们的好邻居。让学生看例2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追问:14个桃子是分成几筐放的?

要求两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2)试算14×2

你们会算14×2吗?会算的同学可以自己先试一试。不会算的同桌两个同学可以商量一下,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想一想。

学生活动后,指名回答。

边讲述笔算过程:把14分成10和4,先算2个4是8,再算2个10是20;也可以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最后把20和8合起来得到28,也就是说2个14是28。

(3)笔算14×2

象这种先分开乘再相加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乘法的竖式计算中,下面我们一来研究一下怎样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14×2。

讲述:①写竖式要先写乘号前面的数,再写乘号和另一个乘数。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上下对齐。

②列竖式计算14×2也要分三步来算,但要从个位开始算起。

③个位上是几乘几得几?然后怎么算?最后算什么?

说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次乘积相加的过程。先来看个位上相加的情况,8+0还等于8。这里的2表示2个十,所以2可以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因此下面的横线和28就可以省略了。

教师再写一次。

(4)练习

①完成数学书P78“想想做做”第2题。

②尝试练习书P77“试一试”的题目。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什么叫再乘一遍呢?让我们用手指着刚才的竖式再算一遍!以后计算时,同学们都要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5)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要从个位开始算起,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再用一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算得的结果合起来。

三、巩固反思,应用深化

计算:9×7+7 9×3+9×7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结语:我们的同学都有一个数学的头脑,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探寻到更多的数学奥秘!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说课稿

刘保清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教学是一节计算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始终放在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体,注重于调动和发恽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从能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以人为本,重组教材。

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来教,来实现了数学题材的重组与优化。教师利用学生爱看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创设“小猴欢欢和乐乐兄弟俩的故事”这一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情洋溢地投身于童话故事中,围绕兄弟俩“盖房子”和“款待好邻居”时遇到的两个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等知识的学习中。

2、把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抽象为数学知识。

没有数学化就没有数学,对数学的教与学也就围绕着数学化来展开,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观察大象运木头的情景,引导学生计算出20×3=60和20×8=160,再通过比较抽象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即口算几十乘几时,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十,与几相乘,借助乘法口诀算出积是多少个十。这种数学活动设计,可让学生亲历从生活数学中抽象出纯数学,也就是学习者从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这样学生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的数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3、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索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是导者,学生是学者。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充分参与,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着重于导语的设计和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的快乐。进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了,并且为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服务中,用导而不用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