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酵母菌能使面团发酵。
(2)知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3)了解破坏霉菌生长的环境能有效防霉。 2.科学探究
(1)通过发面团实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 (2)通过调查生活中霉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3.科学态度
(1)对发酵和发霉的生活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2)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安排 活动1 发面团 尝试发面团,比较加了干酵观察、制作比较母粉和不加干酵母粉的面团 和解释 活动2 发酵的秘密 了解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观察、推理、分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物。它属于真菌类。探究发析和归纳 酵的过程有气体生成 第1页/共6页
活动3 霉菌生长的环境 设计和实施对照实验,观察设计、观察、推温度、 湿度、光照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了解身边常见的防霉方法 理和解释 2.活动指引 任务驱动页
生活情境:在妍妍家的厨房,妈妈在发面团。妍妍和琪琪在旁边观察。 产生问题:小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
驱动任务:发面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生活行为,但是,学生不了解面粉为什么会“发”起来,更不会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因此,就产生让学生经历发面过程,了解发面原理的任务。 活动1 发面团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发面团”的对照实验,发现面团发起来的秘密——酵母菌在起作用。
(图片说明:左图为加干酵母粉,中图为加水,右图为搅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
第2页/共6页
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准备好工具与材料,按照下列步骤,尝试发面团: 1.准备两个小盆,每个小盆分别放100克面粉。其中一个小盆里加少许干酵母粉,另一个小盆不加。
2.在两个小盆里分别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将两块面团充分揉捏,直至面团成型。
第3页/共6页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4.把揉好的面团分别放进两个小盆里,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常温下放置。
将面团放置一个晚上后,用尺子量一量两块面团的直径和高度有哪些不同,并观察这两块面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时要尽量保证除“添加干酵母粉”这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要相同,例如:面粉的量,加入温水的量,揉捏的时间,面团揉捏成的形状大小等。在实验时,可以通过填写实验记录表辅助观察。 约一个晚上后,加了干酵母粉的面团会明显地膨胀起来。指导学生观察: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观察,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味有点酸。
没有加干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有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通过对比充分感知面团发酵后与发酵前的不同,从而发现是干酵母粉使面团发了起来。
活动2 发酵的秘密
学生在活动1中,知道发面团的过程需要加入干酵母粉。在本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发面团的现象,知道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
第4页/共6页
的微生物——酵母菌。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类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面团的体积膨胀,使制作出来的面食变得松软可口。
酵母菌是一种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酵母菌有球状、卵圆、椭圆、柱状和香肠状等。酵母菌和高等植物的细胞一样,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酵母菌无害,容易生长,在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动物体内都存在。 (图片说明:左图为发霉的草霉,中图为蘑菇,右图为木耳。) 教科书除了介绍酵母菌是真菌,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外,还介绍了自然界中一些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大型真菌,例如;霉菌、蘑菇、木耳等,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的简单分类。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与植物不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蘑菇不能。蘑菇属于真菌,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蘑菇有非常多的种类。大部分蘑菇可以作为食品和药品,但毒蘑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第5页/共6页
木耳,状如耳朵,是寄生于枯木上的一种菌类。木耳是木耳科真菌。新鲜的木耳呈胶质片状,半透明,侧生在树木上,有弹性,腹面平滑下凹,边缘略上卷,背面凸起,并有极细的绒毛,呈黑褐色或茶褐色。 活动3 霉菌生长的环境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家里或周围环境里能看到的霉菌,研究它们的生活环境特点。本活动共分两个环节:1.指导课后进行实地调查并记录所观察到的霉菌生长环境特点;2.分析整理调查报告,归纳出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第2个环节的活动指导很关键。 通过生活中常见霉菌的图片进行引入,让学生说说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现象。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知道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家中较久不穿的衣服、家具里晒不到阳光的角落、放置较久的蔬果食物等都可能发霉,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有些家庭清洁比较彻底,不易找到霉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适当的条件下自行培养霉菌,以便观察,如把一些已经腐败的蔬果放置在阴暗的地方等。在指导学生观察霉菌生长环境特点时,注意引导学生主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通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也可将教科书中的调查表进一步细化。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