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我的“自画像”
1.能抓住主要特点写出自己的“自画像”。 2.能够选择突出特点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
3.写完后,与同伴和家人分享习作,再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聊聊“自画像”:同学们,什么是“自画像”?就是自己画自己。你有给自己画过像吗?自画像能画什么呢?外貌、衣着、神态、动作,最主要的是体现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 2.假如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他想尽快熟悉班里的同学,那就需要我们来介绍自己,前面的口语交际我们学着做了自我介绍,那这节课我们便来试着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一篇习作。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在介绍自己时,都要注意什么呢?外貌特点,性格特点,爱好和特长……
二、认识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要选独特的人物特点来写。 1.外貌特点。
出示优秀片段,启发引领。
说说自己的外貌。一位同学上台描述,其他同学点评、提意见。身材、长相、衣着,抓住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介绍,不要面面俱到,典型特点的描写要生动。 2.性格特点。
想让自己的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便离不开具体生动的事例,以此来突出性格特点。 通过具体事例,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把自己的特点写具体。 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写后,交流片段,师生共同点评修改。 3.爱好特长,优点缺点。
介绍自己时,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介绍哪些情况呢? 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同桌间交流。
三、明确要求,指导习作。
出示要求:介绍时,抓住人物的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运用最典型的事例表现特点,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好后和同伴交流,根据同伴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
交流课前积累的相关的优秀词句。
动笔完成自己的“自画像”。写好后可以和同伴互相读一读并提意见,进行修改。
四、点评习作。
我们来对照习作要求,看看同学们的作文能得几颗星呢?自评。 小组内互相交换阅读,互评。 全班交流,投影出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评价:文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特点?运用什么事例来表现这些特点?你觉得这里举的事例怎么样?哪里写得好?好在哪儿?
出示病句较多的习作,共同讨论如何修改。全班讲评,提出修改理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交流,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写得不像,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改一改。
我的“自画像” 抓突出特点 举典型事例
1.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自我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我的‘自画像’”习作练习,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突出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将人物写具体。通过片段赏析引领、积累活学活用、病句共同修改等方式完成佳作。 2.习作中,外貌描写部分还是有面面俱到、特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在课堂上抓住外貌描写进行着力,片段介绍后,玩“猜猜看”,看能不能猜出写的是谁,有没有抓住其与众不同的突出特点。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经过我的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人们称赞我家丰
收在望的橘园,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同。 (1)作者是按________的顺序观察橘园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群芳斗艳:________。 ②楚楚动人:________。
(3)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的外形。
(4)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的句子。 【答案】(1)从远到近
(2)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形容花儿鲜艳美丽 (3)花瓣;花蕊;花粉;花柱
(4)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走进橘园”可知,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观察橘园的。(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群芳斗艳: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②楚楚动人:形容花儿鲜艳美丽。(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外阅读
由于一个(偶然、偶尔、突然)的机会,一粒可怜的小石子落进了河蚌妈妈的身体里。好心的河蚌妈妈(保留、收留)了它,用自己体内的精华——珍珠质,精心地哺育它。一年、二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石子身上的珍珠质越积越厚,形成了一粒美丽的珍珠。 河蟹见到了珍珠,高兴地说:“你长得比河蚌妈妈更美啦。”
珍珠听了满肚子不同兴地说:“河蚌有什么资格做我的妈妈呢?论美丽,我比她强十倍;论身价,我比她贵一百倍。”
“但你毕竟是河蚌妈妈千辛万苦养大的呀,而且她现在还继续精心地哺育着你。”河蟹不平地说。
“你不知道,现在我讨厌的正是她的精心哺育,她把我抱在怀里,使我失去了被人发现的机会,我希望她早些被渔夫网去,那样,我会被关室宫里,饰在皇冠上……”
“如果当初河蚌妈妈不收留你这没良心的家伙,你现在不还是一颗可怜的小石子吗?”河蟹气愤地说。
“应该承认现实嘛,我现在已经是非凡的珍珠了!”珍珠厚颜无耻地说。 河蟹越听越气,用大钳子狠狠一夹,把珍珠夹碎了。 (1)划去括号中不合适的词语。 (2)写出反义词:
精华——________ 精心——________
(3)珍珠的厚颜无耻体现在________
(4)用波浪线划出文中一句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5)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 【答案】(1)偶尔 ;突然 ;保留 (2)糟粕;粗心
(3)河蚌妈妈收留了它,让它从一颗普通的小石子变成美丽的珍珠,而珍珠却忘恩负义,反倒责怪河蚌影响自己出人头地。
(4)“如果当初河蚌妈妈不收留你这没良心的家伙,你现在不还是一颗可怜的小石子吗?”改成:如果当初河蚌妈妈不收留你这没良心的家伙,你现在还是一颗可怜的小石子。 (5)忘恩负义的珍珠。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故:“如果当初河蚌妈妈不收留你这没良心的家伙,你现在不还是一颗可怜的小石子吗?”改成:如果当初河蚌妈妈不收留你这没良心的家伙,你现在还是一颗可怜的小石子。(5)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5)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吹捧——吹嘘捧场。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呵护世界
我曾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散步,当我走进一座花坛时,有一个小女孩挡住了我,轻轻地说:“叔叔,你不要过去,那边有只漂亮的蝴蝶,你不要惊吓了它。”在我看来,这个小女孩呵护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小生灵,她关爱的是自己面对着的美好的世界。 在我们面对着自己时时接触的生活,面对与你打交道的人们时,你是不是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地小心呵护,给人以关爱?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自己的________斥责、________怒容、一句搪塞,或是一时的冲撞,就这么弄伤了对方的心灵,或是大煞风景,破坏了美好的景致? 当然,我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常常有不顺心的时候,会常常在心里怀着一股怒气和怨恨,如果任凭这些情绪流泻感染,就会使眼前的世界变得灰暗,没什么美好可言。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更需要我们投入关爱和呵护。
我通过一段文字,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里的人照着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这个绅士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怕它们被压坏,想让它们轻松一
下。”他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也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
在接触那些容易碎的物品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只怕弄坏了它们,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份细致带到日常生活里来,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一声 一气 一脸 一片 ________斥责 ________怒容 (2)从文中找出恰当词语填空。
例:(呵护)世界 ________世界 ________世界
(3)此文告诉人们________的道理,并说明了理由________。 ①世界是美好的,有很多荚的景致; ②我们承受着压力;
③有人觉得眼前的世界是灰暗的; ④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列举的两件事。 【答案】(1)一声 ;一脸 (2)关爱 ;善待
(3)要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①④⑤
(4)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在于平时学生多读。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声斥责、一脸怒容。
(2)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关爱世界、善待世界。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继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短文列举的两件事: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7.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
8.
日子里的诗意
鲍捷
①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②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仔细看她: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lā tā)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③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④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⑤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⑥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⑦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⑧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⑨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⑩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⑪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⑫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8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干净——( )
好像——( )
惊奇——( )
温暖——( )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细腻”分别指什么?这对反义词放在一个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中写电影《SWANN》的内容对表现做煎饼女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写做煎饼女人朴素洁净的衣着与一般小摊女人不同,为下文写她对诗歌的热爱作了铺垫。
B.选文第②段中写了秋天的冷风,既表现出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C.选文第⑪段中写“我”因为坐在暖和的车厢里,所以才觉得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诗意。 6.结合选文说说“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含义。
1.洁净 仿佛 惊讶 暖和
2.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3.“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14.电影《SWANN》写了一个普通农妇在艰难的生活中热爱诗歌,坚持写诗的事,用这位农妇的坚强、执着,衬托做煎饼女人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5.C
6.“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9.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 )
招揽——( )
洋溢——( )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 招徕 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 拒绝 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
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