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西学东渐的狂飙。介绍中国近代社会最突出的现象——西学东渐。如教育体制的变革、留学事业的发展,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媒的进步。
第二节:作家主体的转型。介绍中国近代作家在历史脚步急遽,文化思想更迭迅速,尤其是西学东渐狂飙的吹打下,其知识结构的变化,创作主体发生了转型,并指出近代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反帝爱国。
第三节: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介绍翻译文学的发展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方面影响,促进文学观念的变化,带来新的文学类型,丰富了文学表现技法。
第四节: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介绍中国近代文体变革即文体通俗化和提倡白话文的要求。
第五节:近代文学流程。介绍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近代文学的分期及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要点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文学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中国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战线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2、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作家的影响
在西学东渐狂飙的吹打下,近代作家呈现新旧错综的复杂状况,既有文艺思想和政治倾向较保守的学古、拟古的文学流派,又出现了一部分受进步思潮激荡的进步作家。他们以内容新颖的创作,活跃于近代文坛上。
如受时代思潮影响、西学冲击,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三代作家。第一代: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还基本未脱传统的士大夫型;第二代: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是新旧学的混合型;第三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柳亚子、秋瑾等,已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知识分子。还出现了半专业化的新型作家群,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等。
3、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近代,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学作品逐渐被翻译过来,尤其在戊戌前后,因维新派的重视,有力推动了翻译作品的兴盛、翻译文学直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提出了改良小说与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也因翻译文学而使西方文学中较流行的悲剧观念也被吸收进来;翻译文学也给近代文学带来一些新的类型,尤其是小说方面,如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翻译文学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技法,如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逆时性的倒叙、人物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不同程度地为中国作家所吸取。
(二)重点和难点
1、近代文体革命
适应近代斗争形势的要求,需要广泛的民众思想文化启蒙,使文化向更广大的范围内普及,近代文体改革伴随着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而逐渐展开。龚自珍曾提出文学语言不必避俗,资产阶级改良派黄遵宪主张言、文合一,期望文章能接近通行的口语;梁启超亦强调“民智”,并带头创造了更自由更适应广大读者接受的新文体,有力地促进了文言向白话的转化。虽然文学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传统观念、审美习惯的作用,其步履也是艰难的。总之,近代文体变革毕竟对文言有所冲击,为“五四”白话文体革命创造了一定条件。
2、近代文学的分期近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罕见的复杂状态与过渡状态,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新文学演变的重要阶段。近代文学发展的流程,依社会变革的阶段,大体以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西学的影响还不够明显,文学总体面貌变化不够显著,在诗文词领域较为敏感,反映出文学与现实趋于紧密的关系,反帝爱国思想得到突出表现。此外,出现了个别带有新时期色彩的作家,如龚自珍、魏源。
后期,西学输入达到高潮,种种资产阶级观念涌入,士大夫知识分子进入转型期,整个社会思想风气和文学面貌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新的文学风气与充满新思想的作品成为文坛主流。小说被推到了文学的中心地位,在文学革命的影响下,种种新小说,新散文,新传奇杂剧纷纷诞生,白话文形成相当大的声势。康有为,梁启超、秋瑾、柳亚子、李伯元、吴趼人等纷纷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总之,文学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新文学过渡的征兆。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第一节:介绍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介绍龚自珍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节:介绍龚自珍诗、词创作的成就。
第四节:介绍了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及其核心人物魏源、林则徐。
第五节:介绍了近代前期文坛上的一些传统风格流派: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及其他词人。
(一)要点
1、近代前期反帝爱国诗潮
西方国家的入侵,引起中华民族的极大愤怒与震惊,一大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金和等,以诗作表现激烈的反帝情绪,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思潮,他们的诗作除反映民生疾苦外,痛斥侵略,抨击投降,讴歌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以充实的内容反映了一个
时期的诗歌风貌。其核心人物为魏源、林则徐、龚自珍。
2、魏源
魏源和龚自珍齐名,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所作诗歌表现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政治弊端,揭露丧权辱国的投降派(《寰海》其九)。还有一些描写山水,抒情言怀的作品,感情充沛,形象生动。
3、近代前期各诗文流派
(1)宋诗派:偏于宋诗格调,崇尚苏轼、黄庭坚,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主要作家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其中郑珍成就最高,其诗表现贫士生活较突出,不厌细琐、不避俚俗,意趣盎然。
(2)桐城派:近代前期,桐城派首先由姚门弟子扩展势力和影响,主要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等,思想较保守,主要偏于教化,也一定程度表现出抨击现实弊端和反侵略的爱国立场。梅曾亮成就较高。曾国藩及其弟子活动的时期,桐城派古文一时复盛,扩大古文的传统,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玮”。曾国藩门下四大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给文坛带来新气象。
(3)新体散文: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主要成就为报章文体,在散文发展史上和近代散文形成中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4)常州词派:早在近代以前已兴起,领袖人物张惠言推尊词体,提倡比兴,主张以婉约的风格隐曲地表现士大夫的幽怨之情。到近代,由周济继续发扬其理论,更强调词的社会内容,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二)重点和难点
1、龚自珍的文学成就
龚自珍是最早要求改革现状的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其散文体式自由活泼,大胆抒写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其文的突出内容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深题。《病梅馆记》表现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人才的不满、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龚自珍的诗歌今存六百多首,用多种形式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交织着愤世伤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首开近代新诗风;深受庄子、屈原等的影响、其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善用比兴手法。
龚自珍共存词一百五十余首,主要抒写理想的憧憬、失落的感慨以及乡情友思等,率直真切,不拘声律,发扬豪放派词的精神,开创了经世派作家的新词风。
2、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讲读]
一、龚自珍《咏史》
1. 此诗是龚自珍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抨击时弊的名篇。诗中对清王朝政治的腐败透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当时官场的现状是朝廷大权被皇帝的左右亲贵所把持,国家经济命脉为地方幕府中的帮闲清客所操纵;士林的风气是文人士子自命风流却苟且无聊,专意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对朝廷得失、国家安危漠不关心。诗人之所以把种种社会危机形诸笔端,旨在唤醒世人,振起士风。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诗从“金粉东南”写起,紧扣“咏史”之题;最后又借田横义不降汉的历史故事反讽士人不能坚持节操,仍回应标题。同时在咏史的格局框架内,填入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现实内容,发抒感慨,批判时政,实是托古刺今,借题发挥之作。
(2)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作者善以政论作诗,此篇即可看作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官场、士林这些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批判,提升到历史高度予以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同时其重表意而多陈述的表达,并不使诗歌流于概念化、空泛化,而是富有概括力、形象性,此诗既是政治家之诗,又是诗人之诗。
(3)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二、龚自珍《病梅馆记》
1. 此文写于作者辞官南归以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性小品文。文中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愤怒谴责了封建专制和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一切桎梏、追求人格自由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蕴含着冲决罗网、解放个性的深厚的社会思想内容。
2. 此文的艺术特点:
(1)抉微发奥,匠心独运。作者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一般人不注意的问题中引申发掘,阐发妙论。此文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普通文人画士所表现的梅之高洁与孤傲这一浅显的层面上,而是独运匠心,通过梅的被斧斫、删削而成为病梅和自己决心疗治病梅的艺术构思,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命题。这种新颖的立意是历来咏梅题材中所未有过的。
(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此文采用比兴手法,借梅议政,讥评时弊,文章表面句句讲梅,没有一句题外话,但实际上却处处观照着社会、时时触及着现实,哲理溶入形象之中,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全文主旨深刻而寄寓自然,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
(3)用笔曲折,跌宕有致。全文围绕着梅这一中心意象,着重表现了三种人物对待梅的不同态度:文人画士欣赏病梅,投其所好的鬻梅者炮制病梅,以及作者自己的买梅疗梅,在反复映照中凸现作品主旨,同时也使得行文婉曲奇诡,引人入胜。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介绍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及主要作品:《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等。
第二节:人情世态小说。介绍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及重要作品:《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近代前期的戏曲、介绍近代前期剧坛上的重大变化:雅部衰微,花部勃兴(全国五大声腔系统),京剧成为“国剧”。
(一)要点
1、侠义公案小说
近代前期侠义、公案小说合流,体现了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广大民众对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并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较出色的作品有《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另还有俞万春的《荡寇志》,无名氏《施公案》等。
2、人情世态小说
上承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下启近代晚期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为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模式的转型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为:篇幅加长;视野扩大,是对畸形病态社会的写真;手法转换,由理想色彩颇浓的结撰转为平淡自然的纪实。主要作品有《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等。
陈森的《品花宝鉴》,围绕京都狎优风气,描写出嘉、道之际京华阡陌红尘中的众生相,堪称一幅带有浓郁京华气韵的都市风情长卷。
魏秀仁的《花月痕》是一部长篇自叙式抒情小说,展现了一个潦倒名场,桀傲不馴的知识分子奋争与失败的心路历程。以词赋体而为说部,下开鸳鸯蝴蝶派小说。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是一幅南方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都市风情长卷。作者以平淡自然的手法,刻画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世相,写出了人的堕落与沉沦。
3、近代前期戏曲
近代前期是中国戏曲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雅部昆腔案头化,呈现出衰微态势;花部则蓬勃发展,形成五大声腔系统及一些大型地方戏。五大声腔系昆腔、高腔、梆子腔(即秦腔)、弦腔和皮簧腔。地方戏的繁荣取代昆曲一枝独秀的局面。
4、京剧剧目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近代尤为兴盛,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京剧剧目十分丰富,如《四进士》等。此外还有流行的三国剧目、水浒剧目、东周列国剧目、隋唐剧目、杨家将剧目、包公案剧目等。
(二)重点和难点
1、《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俞樾改定后易名为《七侠五义》)是在石玉昆说唱鼓词《龙图公案》(又名《包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小说主要写包公断案,诸侠义归包公并协助包公除暴安良以及剪除叛贼的故事。小说以暗无天日的社会为背景,着意谱写了众豪杰的仗义行侠,塑造了明察善断,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包公,体现了广大市井细民对草莽英雄以及贤明政治的渴求。小说还展现了较广阔的市井生活图景,语言上具有民间评话艺术的魅力,但流露出较浓重的封建意识。
2、《儿女英雄传》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何玉凤与安骥两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成功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侠女十三妹形象,着重刻画其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寄寓人民的审美理想。小说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是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又采用市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为一部雅俗共赏之作。但作品为一部积善世家的发皇史,表现出一定的思想缺陷。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一节:黄遵宪与诗界革命。介绍黄遵宪的诗歌创作成就及“诗界革命”。
第二节:梁启超与新文体。介绍梁启超在“文界革命”中的重要成就——新文体散文。
第三节:近代后期散文。介绍近代后期活跃于文坛上的新文体派、古文派、白话文派及其重要作家。
第四节:近代后期诗歌。介绍近代后期诗坛上改良派、革命派以及同光体的重要诗人。
第五节:近代后期词。概略介绍了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清季四大词人以及异军突起的文廷式。
(一)要点
1、近代后期散文
近代后期活跃于文坛上的作家从文字深浅的角度大体分为三派: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另有康有为、谭嗣同,均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散文思想大胆,文笔畅达,在文坛上最有震撼力。
古文派,主要有严复、林纾和章炳麟,坚守桐城古文及其他古文传统。有相当的势力,但已不合潮流。
白话文派,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主要代表,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但还处于萌芽阶段。详见本编绪论第四节。
2、近代后期诗歌
近代后期诗坛上主要有改良派、革命派和同光体,此外还有汉魏六朝派和晚唐派。
改良派,主要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等。除黄遵宪外,康有为、丘逢甲的诗歌成就尤为突出。康有为的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气魄宏伟,感情奔放。丘逢甲的诗歌突出反映失台的悲愤和光复乡国的心志,诗笔雄健凌厉,颇受时人称誉。
革命派,主要有秋瑾、柳亚子和苏曼殊。秋瑾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先锋,其诗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激情,独具巾帼英雄的雄豪气概;柳亚子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领袖人物,推崇唐诗,其诗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充满爱国主义和 民主主义激情,长于近体,文辞典雅,富于革命浪漫主义气息;苏曼殊为南社成员,以小诗见长,诗意缠绵,多感伤基调。
(3)同光体,崇尚宋诗,强调创造。代表作家有陈三立(江西派)、沈曾植(浙派)、郑孝胥(闽派),陈衍为此派理论家,他们都同情和拥护变法维新,写下了一些富有现实内容的诗作。
3、南社
“南社”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以“南”名社,对此而言,寓有对抗清政府之意,后来成为一支民主革命派的文化大军。代表作家是柳亚子。
4、“清季四大词人”
指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和郑文焯。他们都具有爱国感情,又大都赞成变法维新,不乏忧世伤时之作。辛亥以后,思想落伍,多遗老情绪。
5、文廷式
文廷式为爱国志士,其词富有时代感,且不拘一格,自写胸臆,豪迈劲健,自成一格。
(二)重点和难点
1、黄遵宪
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产生,出现了文学上的改良主义,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有成就的诗人,所作诗歌直接为其政治主张服务,广泛地描写重大政治事件,突出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歌也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真切写实,以文为诗和广泛采摘语言资料,使其诗歌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体现由旧到新的过渡。
2、梁启超与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各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新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评论时局,文章体裁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体”应运而生。
梁启超是改良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散文成就卓著。早年崇尚晚汉、魏晋,后为宣传改良主义,撰写报章文字,文笔平易畅达,“条理清晰,笔端常带感情”,排比铺张,纵横议论,富有鼓动性,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文体。代表作《少年中国说》充满了积极进取精神。
[作品讲读]
一、黄遵宪《哀旅顺》
1. 此诗是黄遵宪最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写于一八九五年,亦即旅顺军港被日军攻陷的第二年。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
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概括有力,表达委婉。此诗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同时作者采取了十分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凸现诗篇的意旨,全诗并未从正面点出导致旅顺失陷的原因,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思索,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2)欲抑先扬,大起大落。此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式之险要、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真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却骤然转折,写旅顺轻而易举地沦入敌手,将前文陡然抹倒。两相对照,反差强烈,取得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也在大起大落的结构中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悲愤叹惋。
(3)感情强烈,音韵调谐。全诗前十四句气势轩昂,充溢豪情,最后两句虽平平道来,哀恸悲怆之情却力透纸背,更显示出哀旅顺之沉痛无比。其感情之所以能如此剧烈动荡,是与作者善于用韵密不可分的。全诗逐句用韵,前十四句押仄声韵,急促而铿锵,最后两句忽然转用平声韵,暗喻旅顺失陷之轻易,与全诗的思想内容达成了高度和谐。
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 此文是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写于戊戌维新夭折后流亡日本之时。当时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吞并的境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本文中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一方面对当时腐朽的官僚体制提出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又对祖国的未来寄予极大的希望,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2. 此文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感染性。作者以饱带情感之笔,或说理,或喻事,或状物,往往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务求恣睢淋漓,充分表达出炽热挚烈的爱国激情,在奔放激荡中给人以慑心动魄般的巨大震撼,极富鼓动性。
(2)鲜明的形象性。此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抽象的逻辑推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老大帝国”的老态龙钟、枯朽衰弱与少年中国的血气方刚、充满活力,在相互比照中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又广泛取譬,多方设喻,先是以人喻国,转而又以物喻人,喻中套喻,喻后接喻,堪称奇观。
(3)高度的灵活性。此文的语言表述非常自由,或文或白,或奇或偶,或引诗为文,或化骈为散,时而用一二个外语洋词,时而用三两句俚语方言,其遣词造句不受约束,无所禁忌,而又尽情尽意,明白无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介绍后期“小说界革命”的发生、发展以及新小说的特点及主要作家作品。
第二节:《官场现型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介绍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两部:李宝嘉的《官场现型记》和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老残游记》与《孽海花》。介绍“四大谴责小说”的另外两部,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第四节:民初小说鸟瞰。介绍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流变及徇世媚俗的倾向,以及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介绍戏剧改良运动勃兴的状况以及早期话剧的诞生。
(一)要点
1、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的结果,而印刷术的进步、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
治之关系》,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之后,很快形成一个小说刊物勃兴、小说批评和理论研究活跃、新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
2、新小说
新小说的突出特点为与政治关系密切,无论何种题材的小说,大都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其作品按题材范围与选择视角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类:拟构理想蓝图的政治小说,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为代表;求新声于异邦的外国题材小说,以罗普的《东欧女豪杰》轰动一时;对历史疮痍反思的小说,以连梦青的《邻女语》为代表。此外,小说界革命的后期,又出现了革命派作家创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铎言,如陈天华的《狮子吼》,以及十分兴盛的翻译小说,以林纾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3、鸳鸯蝴蝶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亦称“礼拜六派”,是一个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在辛亥至“五四”前夕几乎独步文坛,达于鼎盛。其小说主要写爱情故事,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继续发展,被称为“新的才子 + 佳人小说”。影响最大的刊物有《礼拜六》和《小说丛报》。
鸳鸯蝴蝶派小说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艺术上有所拓展,但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思想平庸,艺术雷同是其明显缺陷。
主要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为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4、戏剧改良运动
近代社会巨大的政治变动在`戏曲领域逐渐有所反映,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戏曲届经历了一场范围较大的戏剧改良运动。
戏剧改良运动以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为其先声,以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曲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的问世,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
戏剧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时事大局,在体制上,也超越了传统的传奇杂剧。
汪笑侬是最早配合社会运动改编和创作京剧剧本的艺人,其剧作多有所寄托,揭露政治黑暗,反映民主要求。此外,时装京剧也大量涌现。
其他各种地方戏曲的改良活动也有所发展。“川剧改良公会”指导川剧的改良工作;西安“易俗社”指导编演秦腔优秀剧目;河北成兆才创造了评剧。
5、话剧的产生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分幕,采用灯光布景等,异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写实主义戏剧类型。早期影响最大的话剧团体是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影响最大的剧本是根据林译同名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充满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感。此后出现了许多话剧团体,其中“进化团”在革命宣传中起了很大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1、四大谴责小说
资产阶级改良派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鼓吹利用小说改良政治和社会,在小说界革命的浪潮下,谴责小说的创作特别兴盛,其特点是直抉时弊、抨击腐败。最具影响的是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2、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获得轰动效应的长篇小说,着重揭露和抨击了近代官僚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是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结构略似《儒林外史》,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片断的故事连缀而成,展示了广阔的生活面。长于白描,但有冗长、拖沓的艺术缺陷,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3、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广泛反映1884年中法战争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官场、商场、洋场的种种现状,兼及医卜星象,三教九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作品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路历程。
小说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且结构紧凑;但材料庞杂,流于浮泛。
4、刘鹗的《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通过江湖医生老残游历北中国的见闻,反映了清末某些社会政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出于挽救封建统治颓势的目的,对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其独到之处是把矛头指向所谓“清官”,成功刻画了王贤、刚弼等自命清廉而制造冤狱残害百姓的酷吏。小说从总体构思来看,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
小说艺术品位甚高,尤为突出的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笔法,开拓审美空间;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大明湖说书”)。
5、曾朴的《孽海花》
《孽海花》以清末状元金雯青和妓女傅彩云(赛金花)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长于讽刺,挖掘一些琐闻轶事的喜剧因素;着重表现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其中,尤其突出地表现了旧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没落。
作品以主人公傅彩云为中心,把所见所闻的政治事件,官场内幕以及零星掌故等许多独立的故事连缀成长篇,并以蟠曲回旋之笔,精心设计了几次高潮,形成“珠花式”的艺术结构。且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生动明丽,但也有一定败笔。
[作品讲读]
《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1. 此段文字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是全书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亲切感觉,成为我国小说中描写音乐的最为出色的篇章。
2. 此节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从多方面加以烘托。作者写白妞的上场极富匠心,先写街谈巷语的议论、开场前戏园的热烈场面、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反应,经过这一系列的远铺近垫,正衬旁染,层层推举,移步换形,形成了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布局,使得白妞还未出场就已显得非同凡响。
(2)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塑造出王小玉这个民间艺人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对王小玉的相貌做正面摹写时,作者突出的是她的内在丰神和气质,尤其是以一连串的博喻写出白妞眼睛的美不胜收、顾盼生姿,令人称道。
(3)运用通感、移情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细腻入微地描写出白妞的说书绝艺。作者通过各种比喻和象声叠词来借物赋形,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景物,又充分发挥了审美感知中的通感功能,使听觉转化为视觉、触
觉和味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描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