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和未来(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二、中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方向

(一)结合中国的国情,吸收现代语言教学方法的优点,探索改革中学英语教材的路子

1.谈一谈当前国外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功能法

70年代初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电脑的出现,通讯联络空前发达。在这样的信息社会中,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对语言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西欧共同体国家,以英国为中心,研究出了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或意念法)。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的代表人物有特里姆(J.L.M.Trim)、范埃克(J.A.Vanek)威尔金斯(D.A.Wilkins)、亚历山大(L.G.Alexander)和威多森(H.G.Widdowson)等。其理论基础,除了上述语言学家的理论,还有以海姆斯(D.H.Hymes)和韩礼德(M.A.K.Halliday)等为首的社会语言学、有关意念这一概念的心理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目前,功能法流行相当广泛,尽管有些国家的有些教师还并不完全赞同、采用。

(一) 改革中学英语教材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工作,涉及的问题都很多,需要处理解决的矛盾也很多。外语教材在各科教材中可能是比较突出的一门。有些属于一般性的问题,早已经过各方面多次讨论,例如所谓“文道关系”,也就是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及技能培养的关系;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以至于教科书的用纸、版式字体设计、插图、装帧与节约的关系,等等。这些,这里就不谈了。下边

扼要谈几点在英语教材中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

1. 学习与应用2. 知识与能力3. 形式与意念4. 量的问题

2008-09-25 人教网

新旧中学英语教材比较和教法、考法改革初探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吴丕绩)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自91年起在上海市部分课程教材改革试点中学 开始使用,至今已有四年。本文拟将这新教材与人教社根据78年大纲编写、而后又根据81年大纲修订的全国通开始使用,至今已有四年。本文拟将这新教材与人教社根据78年大纲编写、而后又根据81年大纲修订的全国通 用初高中英语教材作一比较,以揭示新教材的特点,供使用新教材的同行们参考。 一、两套教材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2.编写体例不同 3.语言输入量、课文内容不同 二、使用新教材后的教法与考法改革初探 1.贯彻交际性原则,运用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加大学生的参与率与实践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改革以往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1)调整笔试的内容和重点,删除传统笔试中的语音知识题,将其纳入听力测试中,减少笔试中单纯考查语 法知识试题的比例,将笔试的重点转移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来,将考查语法结构的试题与生活中的实 际运用联系起来。2)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听力, 2008.12(中旬刊) 1引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材被视为“静止的、孤立的”产品,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英语教材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点的教学上,而忽略了教学语篇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忽略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语篇的生产和解读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建构属性(项蕴华,2005:63)。Elena Lisovskaya和Vy-acheslav Karpov视教材为具备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识形态话语(引自章少泉,2006:74)。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教材时需具备“批评 语言意识”,即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关注语言与权势的关系 2教材对社会的介入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传播其所负载着的文化精神。但是,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仅把语作为一种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忽视其介入社会过程,干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作用(辛斌,2000:45)。

英语教材编写从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从国内来看,当前趋势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教材,同时大量原版教材也被引入供学生选择阅读。这虽解决了以往语料不真实、不地道等问题,但另一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宏观上看每套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均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微观上来看,正是由于语篇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辛斌,2005:1),语言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英语教材亦是如此。教材中的知识选择、组织、呈现以及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的,都必然附着并传递着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史静寰,2004:138)。社会文化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教材中(ibid:114),有的教材甚至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张少泉将此问题称作英语教材的特洛伊木马效应(张少泉,2006:141)。可见,作为英语载体的一种,英语教材所载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思想意志、行为准则强加于学生读者。英语教材不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辛斌,2000:44);英语教材在塑造社会年轻一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起着直接的作用。对于这样的语篇,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通过对英语教材进行批评性解读,可以透过语言符号发现并反过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变迁”。如果忽视教材所传递的意识形态意义,忽视其对社会的介入作用,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例如: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张蓓、马

兰,2004:60)等。 3批评性语篇分析

N.Fairclough出版了深具影响的《语言和权势》(Language andPower),并于1995年出版了《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阐释了语言、权势、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CDA的分析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语言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其它社会成分辩证地相互作用着,因此进行社会分析时必须纳入语言分析(Fairclough,2003:2)。批评语篇分析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以提高

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增强他们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戴炜华、陈宇昀,2004:12)。辛斌(2005:58)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般步骤图示如下: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样,批评语篇分析把语言系统看作是一种选择性系统,语言形式取决于其社会功能,结构的不同既反映意识形态的差异又反过来帮助维持和强化这种差异(辛斌,2000:46)。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同样的内容,往往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达、组织方式可供选择,不同时期、不同编者的选择往往不同,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材料组织语篇。所以,批评语篇分析的重点不仅在于篇章本身,分析和研究语篇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可谓更加重要。批评语篇分析是解释性,而非描写性的,其分析的方法都是基于语篇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戴炜华、陈宇昀,2004:14)。一般来说,英语教材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都是主流意识形态。Fairclough(2003:4)认为大众语篇中需重点考察的话题有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现代化(post-or late modernity)、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新资本主义(new capi-

talism)、消费者文化(consumer culture)等等。笔者认为,这同样也是对英语教材进行批评性分析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并不只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对和抵制也能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补充,最终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变化。不断变化的意识形态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批评语篇分析试图揭示的一个问题(ibid:13)。简而言之,英语教材中的语言符号不仅反映意识形态,更塑造意识形态。 4批评性分析实例 2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语言能够体现社会变化;语言对社会起到建构性和转变性的作用。作为机构语篇的英语教材被视作具备意识形

态功能的意识形态话语。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两套不同时期 的英语教材进行批评性解读,旨在透过语言符号发现并反过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变迁”,揭示英语教材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 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材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2-178-02 批评语言学

语言分析社会,历史语境 意识形态批评 (下转第194页) 英语教学

178视为“静止的、孤立的”产品,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英语教材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点的教学上,而忽略了教学语篇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忽略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语篇的生产和解读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建构属性(项蕴华,2005:63)。Elena Lisovskaya和Vy-acheslav Karpov视教材为具备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识形态话语(引自章少泉,2006:74)。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教材时需具备“批评语言意识”,即关语言的社会属性、关注语言与权势的关系(Fairclough,1992a)。 2教材对社会的介入作用 3批评性语篇分析 4批评性分析实例

———以对两套不同时期的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为例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语言能够体现社会变化;语言对社会起到建构性和转变性的作用。作为机构语篇的英语教材被视作具备意识形

态功能的意识形态话语。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两套不同时期的英语教材进行批评性解读,旨在透过语言符号发现并反过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变迁”,揭示英语教材与意识态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关键词英语教材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2-178-02批评语言学语言分析社会,历史语境意识形态批评 5结语

“消费者文化”及“语言问题”仅是教材对社会介入作用的一个方面,教材背后的意识形态作用值得挖掘。英语教材不是客观透明的,总是公开或隐晦地传递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批评性语篇分析能够提供一种透过分析语言的表层结构,揭示隐含在语言深层的意识形态的方法。其实践意义是通过把批评性语篇分析引入到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批评阅读意识,摆脱被语言的控制,从而按自己的价值观和视野使用英语教材,这与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同时教材的编写者们也可以通过识别教材中“隐性的”意识形态对教材内容的适宜性进行 把关。教材不仅是文本的,更是社会的。因此,使用英语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鼓励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及其社会含义。 参考文献

[1]McGrath,I.2002.MaterialsEvaluationandDesignforLanguageTeaching.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

[2]Fairclough,N.Analyzing Discourse.London/New York:R outledge,2003. [3]Froman,C.Language and Power.New Jersey/London:HumanitiesPress,1992. [4]章少泉.The Impact of ELT on ideology in China.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5]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3.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王文琴.全球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化圈及其语言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2007: 97~100.

[10]戴炜华,陈宇昀.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12~16. [11]项蕴华.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5(2).

[12]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模式,宜于采取“集古今中外百家之长,走借鉴继承创新之路”的传统方法。诸如“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愉快教学”、“启发式教学”、“成功教学”等,都不失为现代体育教学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的教学模式。然而,从完整的现代的体育教学观来考察,这些教学模式又在这样或那样的某个侧面,还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观的整体要求。因此,对已有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融合、整化,是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最佳选择。总之,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要在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协调体育教学系统的诸层次、各要素的关系,寻求充分优化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组合方式的运作流程;具体是以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为主轴,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利于激发全体学生自觉性和能动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从而顺利、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顺堂.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院学报,2002(1):56~57. [2]刘瑞平.体育教学模式新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2(6):75~77.

[3]燕济元,等.合作学习式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67.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1):175~378. [5]秦云兴.论体育教学模式[J].新乡师专学报,2002(5):60~63.

[6]黄莆全,等.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1):329~359. [7]程俊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研究, 2002(12):53~54. 中学英语教材的基础性分析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考试》英语课题组,用电脑数据库分析处理2005、2006年的高考试卷,有如下重大发现:

在同一份试卷中,基本单词多次重复出现,有的超过百次,有的几十次;非基本单词往往只出现一次。基本单词占据了高考试卷总文字量的96%左右,非基本单词占据了高考试卷总文字量的4%左右。(注:基本单词,又称之为高考核心单词,就是英语中2000个最常用、最重要单词。)

山东卷,总文字量3456个, 基本单词占95.2%, 非基本单词占4.8% 陕西卷,总文字量3011个, 基本单词占96.7%, 非基本单词占3.3%

北京卷,总文字量3218个, 基本单词占95.1%, 非基本单词占4.9% 河南卷,总文字量2684个, 基本单词占96.24%, 非基本单词占3.76% 安徽卷,总文字量2536个, 基本单词占96.93%, 非基本单词占3.07% 全国卷,总文字量3323个, 基本单词占96.3%, 非基本单词占3.7% 湖南卷,总文字量3677个, 基本单词占95.2%, 非基本单词占4.8% 福建卷,总文字量3594个, 基本单词占94.1%, 非基本单词占5.9% 重庆卷,总文字量3697个, 基本单词占97.8%, 非基本单词占2.2% 湖北卷,总文字量3654个, 基本单词占96.37%, 非基本单词占3.63%

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试卷,近十年来的高考全国卷,用数据库分析处理得到的结论是相似的。这并非是高考命题人故意那样去设计,而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操纵,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语言的规律!

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儿说:“语言是艺术,像山岳一样伟大。” 英语像汉语一样伟大

英语不仅有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英语还有55万个单词。

奇妙的是,在这55万词汇中,仅仅用100个最常用基本单词构成了英语书面语言的58.83%,超过半壁江山;仅仅用2000个最常用基本单词构成了英语书面语言的95.38%。

也就是说,55万词汇中0.36%的最常用单词构成了英语书面语言的95.38%,而另外的548000个非基本单词,99.64%的单词,仅仅构成了英语书面语言的4.62%。在英国人、美国人的一生中, 99%的单词很少遇到,万一遇到了,靠查词典来解决。基本单词最重要,掌握了基本单词,无论读英语小说还是读英语报刊,无论高考还是托福,都会轻车熟路。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列出了600个需要掌握的单词,400个需要认识的单词;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列出了1200个需要掌握的单词,750个需要认识的单词。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1200+750)单词恰好接近——构成英语书面语言95.38%的2000个基本单词。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这是语言的规律。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学大纲英语词汇表,不是教育部的某位官员或某位权威随心所欲地选出来的,这是几百年来英、美国家的实用语言学家摸索出来的规律。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是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是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官员、权威们将美国小学生的词汇表放入中国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时候,加上了一点点“社会主义”特色,诸如“同志”、“共产主义”之类的并非基本单词的单词。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1450个是基本单词,500个并非基本单词。

今天的中学英语教材有十几个版本,然而其对基本单词的编选,与二、三十年代杨振宁、李政道曾经用过的课本相比,大为逊色。 一套好的英语课本应该具备三大要素:基础性、趣味性和系统性,其中基础性尤为重要。所谓基础性,就是在课本的有限篇幅内,基本词汇的比重趋于最大化。

组成课本的语言材料无论来自文学作品,还是来自新闻媒体,只要是英语,就必然符合这门语言的规律,也就是2000个基本单词构成了书面语言的95.38%,另外的4.62%的句子成份是由非基本单词构成的,非基本单词有54万8千之多!基本单词在句子里高频率重复出现,非基本单词在段落中偶尔出现一、两次。在同一个小故事中,基本单词远远多于非基本单词;然而,基本单词在句子中大量重复,

非基本单词很少重复,伴随篇幅的增多,非基本单词的数量越来越多,其绝对数量会超过基本单词的绝对数量;因而,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基本单词2000个,非基本单词超过1万个。小说或者文选不能直接成为基础英语的课本,因为非基本单词的比重过大,缺乏基础性。

今天的中学英语教材,是文选,而不是课本

世界上最好的英语课本是一个系统,不仅要循序渐进地在几十个小故事里渗透进各类常用句型和语法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全面地囊括2000个最常用的基本单词,尽可能将非基本单词替换掉,让基本单词的比重最大化。为确保课本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历史上最好的英语课本都是由一个人独立编写的,往往是一位实用语言学家十年磨一剑,而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短时期内的胡编乱造。

100年前郁达夫、徐志摩这两位杭州府中的同班同学用的是印度人的英语课本;70年前杨振宁、李政道这两位西南联大同学的中学时代用的也是这套课本。当年印度人的英语课本是全世界应用人数最多,且数十年青春不老的一套教材。这套课本的编者是一位英国实用语言学家,课本里一个印度字也没有,一个汉字也没有,一道题也没有,有的是几十个个趣味故事。这些故事的总文字量13000,涉及到的单词2300个,90%是最常用的基本单词,构成英语95.38%听说读写内容的2000个最常用基本单词几乎全部囊括其中。从郁达夫、徐志摩到杨振宁、李政道,清末民初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去念,“念101遍肯定比100遍好”,在一年内把课本念得烂熟,不仅基本句型、基本语法全部掌握,2000个最常用基本单词更是融化在血液里!他们第二年的英语课本是原版的长篇小说《林肯传》。小说中的任何一页上,95.38%的单词全都认识。把小说当课本去读,读了十几遍,在两、三年内词汇量达到8000到10000个!那时候的中学生,只要学英语就能成器,往往都能成大器!

当年那套印度人的英语课本的最大优势,就是基础性

犹太人的英语课本是圣经故事,圣经故事是用童话语言叙事,除人名地名外,涉及到的词汇90%是基本单词。 犹太人的英语课本的最大优势,就是基础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表明,美国学生8岁开始自由阅读,也就是说,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了2000个基本单词。中国的高考英语试卷相当于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试卷。

美国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的最大优势,就是基础性!

目前,中国学生手里的十几套英语课本,共同的、最大的败笔,恰恰就在于基础性太差!

初中课本1800单词,最常用的基本单词不足800个,1000多个单词是2000个最常用单词之外的非基本单词。这1000个非基本单词,不仅极少有机会出现在中考试卷上,也极少有机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更极少有机会出现在后续课文里;高中课本3300个单词,基本单词不足1600个,1700个单词是2000个最常用单词之外的非基本单词。基本单词在高考试卷上的比重是96%,非基本单词在高考试卷上出现的概率不足“万一”。

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在课文中遇到生词时,他不可能分清基本单词与非基本单词,必然是将精力平均分配在基本单词和非基本单词之上,于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花费很大精力记忆了一大堆中考、高考不考的单词。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最需要积累含金量最高的基本单词的打基础阶段,泥沙俱下的大量非基本单词的涌现,极大地弱化了学生对基本单词掌握的力度,加大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大多数人因基础太差而导致英语学习的终生失败。

课本中的非基本单词,不仅学非所考,而且所非所用。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应用,而阅读是语言的最有效的应用。无论文学还是新闻,95.38%的句子成份是由2000个基本单词构成的;中学生们记忆的一大堆单词,一多半不是基本单词,极少在语言材料中用得上,而出现频度很大的基本单词,又有很多没有掌握,因而必然遇到太多的阅读障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