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04020162总学时数:32学时学
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学》课程是湘南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论
2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训练学这一新兴体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理论体系与内容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向等。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宏观角度系统论述竞技体育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全面阐述现代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掌握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了解竞技体育的演变发展过程及运动训练的目的和任务。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2)学时
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竞技体育的构成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学时
1、运动训练的概念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1
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了解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1)学时
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学时
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2、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3、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4、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5、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6、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7、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8、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掌握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运用运动员状态诊断与建立训练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阐明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1)学时
1、运动成绩的概念2、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
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0.5)学时
1、竞技能力概念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2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0.5)学时
1、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作用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训练规律、训练原理和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各种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其训练学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和适时恢复原则。(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与运动训练科学化相关的运动训练原则。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0.5)学时
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0.5)学时
1、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2、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0.5)学时
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0.5)学时
1、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1)学时
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3、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1)学时
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3、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
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0.5)学时
1、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2、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3、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0.5)学时
1、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2、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直观教练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1)学时
1、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2、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3、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熟练掌握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方式;基本掌握运动训练时常用手段的应用。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现代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现代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式。
(三)课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以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为代表的现代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其次介绍以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训练因素类方法组成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最后介绍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0.5)学时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1)学时
1、模式训练法2、程序训练法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2)学时
1、分解训练法2、完整训练法3、重复训练法4、间歇训练法
4
5、持续训练法6、变换训练法7、循环训练法8、比赛训练法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0.5)学时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了解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及基本要求;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力量、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及要求。(三)课时安排:6学时
(四)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体能和身体训练的概念及基本要求;力量素质的种类及含义,各素质训练的要求;速度及其分类,各种速度素质训练的要求;耐力素质的种类与不同耐力素质的训练的方法;灵敏素质的训练和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0.5)学时
1、体能训练释义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1.5)学时
1、身体形态释义
2、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3、身体形态的训练的方法4、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2)学时
1、力量素质释义
2、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3、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1)学时
1、速度素质释义2、速度训练方法与手段3、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5
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0.5)学时
1、耐力素质释义2、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3、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0.25)学时
1、柔韧素质释义2、柔韧训练方法与手段3、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0.25)学时
1、灵敏素质释义2、灵敏训练方法与手段3、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技术的概念、特征、结构;初步掌握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的基本要求。(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运动技术的定义、特征及结构,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以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
(0.5)学时
1、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运动技术原理3、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0.5)学时
1、主体因素2、客体因素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0.5)学时
1、直观法与语言法2、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0.5)学时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6
3、处理好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技术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8、运动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竞技战术的定义、构成及其分类;理解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战术训练方法和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掌握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战术训练方法与战术方案的制定。(三)课时安排:2学时
(四)主要内容:竞技战术概念及其构成;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定;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
(0.5)学时
1、竞技战术概念2、运动员战术能力
3、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
(0.5)学时
1、分解法与完整法2、减难法与加难法3、虚拟现实训练法4、想像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6、模拟训练法7、实战法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
(0.5)学时
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0.5)学时
1、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培养战术意识3、培养战术运用能力
7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5、重视战术组合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第九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1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理解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0.5)学时
1、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2、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
3、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0.5)学时
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十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
1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掌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熟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以及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三)课时安排:1学时
(四)主要内容:介绍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0.5)学时
1、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2、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0.5)学时
1、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
8
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重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式
(一)考核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开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成绩计算: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分别占结业考核总分的70%、20%和10%;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徐本力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4]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胡亦海等.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2005.[6]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执笔人:李儒新)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