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指导: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明白写景要有典型性,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2. 掌握如何使写景文章“美”的方法——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了解如何使写景文章更有“情”。 [教学内容]
观察是写好事物与景物的基础,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好景物.通过作文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从而描绘生活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通病是:如果写景,势必堆砌词藻,东拼西凑;如果写物,势必绞尽脑汁,张冠李戴.即使是生活在有滋有味的空间里,他们也会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旨在通过这堂课的作文训练,改变学生这种面对生活而无视生活的写作习惯.
.引入新课——
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此话有理.虽说杏花春雨江南与骏马秋风塞北本来就
景色迥异,那么即便同属江南名湖,也有西湖明丽,太湖浩淼,玄武清秀之别;单说同是一个绿色,也会在人们的眼中人们的心里唤起各自不同的感受,不是吗 梅雨潭的绿奇异且醉人,虎跑寺旁的绿浓艳略带俗气,西湖的绿波多有明亮让人觉得浅薄,秦淮河的绿水又深暗厚重令人莫测……其实,这只不过就是一个绿,几处景罢了.试想一想,这绿如果不是这般多姿多彩呈现在作家笔下,我们读者的眼中这几处名胜不就都一个样了吗 因此,观察不出特点,描写不出特点,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就将被泯灭,景物固有的个性就将丢失.所以,我们描写景物而未能突现其特点,就无法发挥描写的作用,不能突现特征的景物描写,也决不会精彩感人 暴露问题
(通过网页一展示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的片断)让学生比较思考——)
1.比较一
秋夜(一)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失了.
秋夜(二)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拔节的声音.
2.比较二
冬景(一)树枝枯萎了,一片树叶也没有
冬景(二)干巴巴的树枝随着狂风摆动。
问题诊断
比较一
学生通过思考指出:第一段单纯从夜的角度来说,它的描写也抓出了黑的特征,消失一词也用得巧妙,但他忽略了秋的特色,因而显得平常,苍白,使人读了看不出秋夜与春夜夏夜和冬夜有什么不同.而第二段恰恰相反.他抓住了秋夜的静和秋夜所独有的秋虫的叫声,秋庄稼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夜独有的气氛.因此,要注意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比较二
学生通过思考指出写出冬天的树枝的颜色、形态。没有观察点和观察的顺序,所以根本写不出东西。
方法指导
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有几种途径供你参考。
一、定点观察——三大步骤、两大注意
定点观察的意思就是说锁定某一个目标,选择一个角度观察一个具体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的景色。定点观察要分为三大步骤:
1.选择最佳视角。选择你要描写的一角或一部分的景物,找一个最好的观察角度,确保将
一切收入眼底,并且这一切可以呈现出最美的状态。
2.锁定中心景物。我们要描写一幅画,不可以把这幅画中的每种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篇幅所限,没有主次和详略地描写景物也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无趣。因此每幅图景都有最惹眼的中心景物,定点观察时先应抓住主体景物来进行描写,记住周围的景物只是陪衬。
3.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每一个景物必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个最显著的特点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描绘,其余的特点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三大步骤是让我们的观察点从大到小,从一个角度——中心景物——中心特点,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虽然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点,在写道每一个特点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步骤:
1.先选择一个角度,比如说写苏州园林。
2.描写的中心景物——假山池沼;
3.中心特点:因地制宜,浑然天成。谈过三大步骤,我们要说说两大注意,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应该怎样观察,注意什么?
1.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景物是多彩多姿的,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形貌,也要注意颜色等等。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要写出色香味俱全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各个感觉去感知景物的美好,比如《荷塘夜色》,朱自清写了荷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用各种感觉器官把荷花写得风姿卓绝。
二、移步换景观察——两种方式、空间顺序
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点观察往往不能窥知事物全貌,要想全面、整体地写景,还须用“移步换景”法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有下面两种方式:
1、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例如观察长城,可以远眺,可以近瞻,可以仰望,可以俯视,还可以身城上观察。由于观察点或角度变化了,同一景物在人的眼中会呈现不同的情状。
2、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即边走边看,人的脚步在移动,观察的景物也在变换。比如观察香山秋景,从山脚走向山上,选择其中自己所到的地方的一些特殊的美景(注意要攫取最好的或者最具有风格的景色,万不可一揽子像记流水帐般把登山全过程写下),存入脑海中的记忆库,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不就是一幅美丽的香山秋景画卷吗?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三、时间变换观察—— 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
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出不同的味道。
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一、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自我修改
同学们按照我们共同探讨的办法来修改刚才的比较二。对冬天的“树”再次进行描写和修改。 达标训练
请以“树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600字左右,要求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篇二: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训练 突出中心 (500字)】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 突出中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写作的目的意识。
2.学会根据中心合理地选择材料。
3.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情节或细节详写。
4.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突显文章中心。
【教学重点】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选取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写以突出中心。
【教学过程】
【写作知识】
什么是中心?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即文章的灵魂。写好记叙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中心。不论是作文题目中直接明确的,还是要根据自己考虑的,写作者都应该也必须树立写作的意识,明确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中心。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中心呢?
2.选择典型的材料。如2007福建中考满分作文《感谢文学》除了开头就点明“我感谢中国文学”这一中心外,还在文中使用了能突出中心的“我感谢诗经乐府”“我感谢唐诗宋词”和“我感谢余秋雨的文学”等典型材料,使文章中心十分突出。
3.多点开花,强化中心。题目透露中心,开头点明中心,正文突出中心,结尾深化中心。
4.一文写一人,一文一中心
【文题再现】
本单元的作文题目是:
一、书包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根据提示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表中。(表格见课文)
二、以“电视机前(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
文。不少于500字。
三、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义工??期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点击】
一、1.首先,书包是我们使用的学习用品,也是我们观察和欣赏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从把书包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角度,尝试着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等方面考虑写作的中心。
2.其次,我们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书包以生命,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考虑,它肯定就会有着自己的心声:它可能会以能够为主人服务而自豪,也可能会为主人把自己乱扔乱放而委屈,还可能会为主任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鸣不平??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我们肯定会能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中心
3.书包,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你和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和父母之间??围绕着书包
肯定会发生过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文章构思成一篇记叙文。
二、 题目了本文的地点(电视机前或餐桌旁)和人物(一家子)。但是,供我们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时间是什么?一家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在共同欣赏某个电视节目,是在讨论某件事情,还是在吃饭时发生了某件事情??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我们构思一件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中心,不管是谋篇布局、详略处理,还是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要为突出这个中心服务。
三、 1.我们在校外的经历是很丰富的:一次郊游、一次参观,或是一次社区服务,这些都可以做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写作中,我们可以以记事为主,也可以以写人为主。但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注意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物写开去就好。
2. 写人记事是基础,而“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才是本文的写作价值之所在,也就是我们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中心又可以作为连缀全文的一条线索,以此来贯穿全篇,处处紧扣中心,抓住“触动”和“思考”两个关键点写。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我们要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用以点明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
点评:1.对比手法的运用。小作者从现实写起: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属于自己的电视机前,看着自己喜欢的节目。由此,作者联想到从前;先是家里没有电视,去别人蹭电视;然后
好不容易买回来一部电视,全家人守着一部电视,却不能尽兴观赏自己喜欢的节目??通过前后对比,体现出了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快速大幅度提升,歌颂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2.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先从过去写起,而是从现在落笔,先写一家人晚饭后看电视的幸福场景,然后插叙以前的家庭情况,最后再回到现实之中。这样
点评:一家子人热烈的议论着,她只是静静地听着;有人忘拿汤勺了,她赶紧起身去拿;儿子的筷子掉地上了,她赶紧去换??作者就是用这一幕幕发生在餐桌旁的最最平常的场景,表现出了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初读之,似觉无味;再读之,让人动容;深读之,则令人潸然泪下。只要我们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最最平
【篇三: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500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500字
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城!现在就让我来带领大家见识见识这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吧!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我,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谢谢
长城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看。这个长城是多么长呀,就像一条长龙。长城全长6700公里,高6——7米,宽4——5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是春秋战国事情建成的,当时,建设长城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修筑长城用了20%的劳动人民,就靠多少劳动人民的流汗和智慧才建成的。长城一九八七年十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隗宝。长城上的城台可以容纳958584个士兵。
哇!天气这么热,游客是不是很热呀?来我们先到树下休息一下吧,现在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建设长城时候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女子名字叫做孟姜女,有一天他独自一人在后花园挖菜地的时候,忽然发现葡萄从中有一个人。孟姜女大吃一惊,马上要告诉人的时候被那个人叫住了,他可怜地说:“求求你救救我吧”秦始王正在全国各地抽
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会把我累死的!“孟姜女看他很可怜就收留了他,后来,她看到他才艺丰富就对他有爱慕之情。他也对孟姜女产生了爱慕之情。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准备成亲!成亲当晚,夜幕降临,喝喜酒的人也散尽了,准备和新娘进洞房的时候,忽然几位壮士一拥而上把他的丈夫范喜带走了。一场喜事就这样以悲剧结束了,孟姜女在家里不吃不喝,连做梦都想到他丈夫,然后
决定去长城找丈夫!终于碰见了一位民工,她问:”你听说范启梁吗?“民工说:”知道,是一位新来的!不过已经死了。“孟姜女伤心极了,就放声大哭!一哭就哭了三天三夜,连上天都感动了!最后一段长城被孟姜女哭倒掉了,出现了范启梁的尸体。但范启梁再也见不到他的妻子。
好了,故事讲完了,是不是很感动呢?哇,已经中午了,大家先去吃午餐,两点再继续参观长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