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Vol.34No.2Mar.2011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
)))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
韩卢敏, 焦华富, 李俊峰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摘 要:我国目前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郊型乡村旅游,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景区边缘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景区旅游容量的压力,优化景区环境等.本文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原则,并以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即在处理两者关系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整合资源与景区形成互补;在功能定位上,实现景区观光、乡村休闲;在布局模式上,实现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在建设与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参与和团结合作的双向模式.
关键词: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黄山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11)02-0186-05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位分布主要有城郊型[1]、景区边缘型两大类型[2,3].中心地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出现[2],还存在一种老少边贫型[3-5].上述区位模式中,城郊的乡村旅游最为发达和典型[3],目前国内对城郊型乡村旅游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存在的问题、市场特征[14]、空间模型[15,16]等问题的研究和例证,而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如麻学锋提出关于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17],董红梅等提出旅游景区与其周边农庄社区的协调发展研究[18]. 我国大部分自然风景区主要分布在农村,但实际上很多风景区一般都成立管理委员会经营.风景区边缘型的乡村虽然与风景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上存在着紧密关系,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不完善、管理和滞后等原因,许多景区与其边缘型乡村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合理分工的有机整体[18].章锦河(2007)认为风景名胜区缺乏与周边居民利益协调的相应机制与,形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0效应,影响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重大问题[19].风景区边缘型乡村的旅游开发可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可以缓解风景区旅游活动强度和旅游容量的压力,优化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再次能够带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大旅游发展的格局.
[6-12]
[13]
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2.1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0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环黄山乡村旅游圈0.黄山风景区边缘的乡村主要包括汤口镇、耿城镇、谭家桥镇、焦村镇、甘棠镇(见图1).受云谷寺索道和太平索道的影响,目前游客主要从汤口镇(南大门)和耿城镇(北大门)进入黄山风景区,汤口
收稿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07SK110ZD);安徽师范大学青年资金(2007XQN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0YJC630339).
作者简介:韩卢敏(1979-),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经济学研究.
34卷第2期 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
187
镇和耿城镇乡村旅游开发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谭家桥(东大门)现有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和上海市干部疗养所,旅游接待设施集中且档次较高,其他乡镇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滞后.黄山风景区边缘各个乡村特点相对突出,如表1所示. 由于黄山风景区有的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风景区一元化发展模式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风景区与周边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联系.黄山风景区由于旅游容量的以及接待设施的过分集中,已经面临着迫切的拓展要求,以及和周边地区整合发展的需要,同时,风景区相对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需要通过和风景区外围景点和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品功能互补、资源设施互补的格局.目前,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的开发基本上还停留在/农家乐0的初级阶段上,各个乡村特点突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与风景区整合开发将丰富黄山旅游的内容,塑造黄山旅游新形象,形成大旅游局面.
2.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管理未理顺,和风景区对接少 由于黄山风景区有的管理委员会,与边缘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对接少,
图1 黄山风景区主要边缘乡村分布简图Fig.1 Distributionofmainvillagesonedgetypeof
yellowmountainscenicspot
缺乏整体的整合与协调,如在管理上,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各
表1 黄山风景区主要边缘乡村旅游地特点分析自为政;在开发上,黄山风景区面临着强客流量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资源很多处于闲置状态.黄山风景区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和升级,这对周边乡村旅游开发是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2.2.2 产品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多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景点开发密度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形式单一,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替代性竞争.在产品开发上主要集中在峡谷类旅游资源(如谭家桥镇的石门峡、耿城镇的金珠源等),由于开发的产品差、规模小、差异不大,易出现同质化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在农家乐餐饮接待上,秉承了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0的特征,但没有针对游客需求进行适当的改良和创新,不能满足游客的饮食需求;在住宿接待上,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条件有所改善,但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缺乏特色和创意,差异性小.
2.2.3 功能定位不准,民俗文化挖掘不够 边缘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含量.对能反映乡村内涵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底蕴和氛围,如轩辕车会、跑马灯、庙会等民间节庆和聚会活动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对农事、农娱等参与性的项目开发较少,造成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项目上,产品形式单调、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高层次需求.西文
谭家桥
长源罗村陈村
焦村
峰景
甘棠耿城
辅村
沟村城澜民主
汤口
山岔
Tab.1 Thecharacteristicanalysisofmainruraltourismattractionsonedgetypeofyellowmountainscenicspot
(乡)镇村落名称
寨西芳村
特 点
山野风光古朴野逸千年古村落,徽派民居集中且保存完好
翡翠新村被安徽省建设厅列为/小康住宅建设示范新村0,是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峡谷、瀑布风光万亩棉油茶观光基地农家乐餐饮,甘棠镇通往太平湖、西递、宏村必经之路
千年古村落,生态环境良好
庄里新村获社会主义新农村首批达标示范村称号
知青文化(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江家农庄,内有几十栋徽派别墅
乡村田园风光优美距离黄山西大门票房近,区位优势明显;有大型寺庙翠微寺
竹海、田园风光、皖南古村落开发情况少量农家接待设施
未开发
接待设施较完善
农家乐餐饮开发中未开发农家乐餐饮
兴村庄里
开发中农家乐餐饮接待设施较完善农家乐旅游接待
未开发未开发
未开发
18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
2.2.4 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人才缺乏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边缘乡村作为分流景区客源的重要旅游地,在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与景区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乡村的道路、环境、住宿、供电、供水等硬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本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教育和相关培训,服务质量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3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3.1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的原则
3.1.1 市场依托性原则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某一世界级或国家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初期,依托景区在市场上已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初级服务和设施,中远期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开始渐渐成熟.因此,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之初,要深入了解景区客源的来源与构成,以景区客源市场的需求为主要导向,中远期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规模,开发深度体验型和文化型类产品,形成相对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
3.1.2 主题突出性原则 乡村旅游开发在理念上要批判/破旧立新0,开发的根基应该是/三乡二土0,即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乡土特色和本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要/守旧创新0[20].因此,保持与城市及景区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即要保留乡村原真性,突出乡村主题,营造乡村旅游的物质和非物质意境,切忌过度城市化和商业化,提高与城市及景区的区分度,保持特色鲜明的乡村主题.
3.1.3 功能互补性原则 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基础,分别从资源、景观、经营等方面体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要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深入挖掘与景区互补的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种类的旅游产品,诸如乡村民俗、乡村节庆、乡村建筑文化等,功能上主要服务于核心景区,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核心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圈层发展格局,与景区构成综合性的旅游区.
3.1.4 产品差异性原则 由于地域相近,文脉相似,景区周边各个乡村旅游地开发的旅游产品模仿和雷同较多,造成近距离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普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在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重特色的挖掘,乡村旅游地要差异开发和错位开发,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3.2.1 发挥主导作用,理顺景区和乡村的关系 从行政划分上讲,景区一般都属于农村社区,因此在景区与周边的乡村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协同发展,将共同构成一个复合的旅游系统.景区边缘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整体优化的思路出发,理顺景区和乡村社区的关系,引导景区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共赢发展的经营理念,通过科学管理规划,促进景区和乡村的共同发展.3.2.2 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景区资源形成互补效应 黄山风景区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殊荣的旅游区,品味很高.但很多游客却对黄山的文化感触不深,认为黄山以/四绝0取胜,缺乏人文活动和文化氛围.其实,与黄山风景区最为紧密的黄帝文化就蕴藏在其边缘的各个乡村之中.黄山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飞天后而改名黄山,而今,在仙源镇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举办的祭祀活动轩辕车会、谭家桥镇的轩辕黄帝游息之地黄帝源等均是黄帝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黄山风景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景区外围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与景区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扩大景区的文化、环境和空间范围,形成一个资源互补、设施共享、旅游产品丰富多样的大旅游地区.3.2.3 功能定位互补,实现景区观光、乡村休闲 黄山风景区旅游容量的以及旅游设施的过分集中,已经造成旅游持续发展的瓶颈.而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因此,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应准确定位,在全面了解和熟悉核心景区资源、市场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地要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等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在功能定位上进行科学安排和全面部署,开发各具特色的街区、文化活动区和休闲体验区,让旅游者在景区观光,乡村休闲,扩充和完善景区的购物、娱乐、餐饮等休闲活动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形成景区、乡村旅游发展双赢[23]
[21,22]
34卷第2期 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
1
的格局.
3.2.4 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发展初期,核心区域控制边缘区域,边缘区域依赖核心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区域扩散作用加强,将带动和促进边缘区域旅游发展,最终会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互赢的空间关系.目前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在资金能力和开发水平上差异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整合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旅游的各个投资主体,联合开发和促销,通过景点的互补开发和周边乡村设施的完善,构建景区和乡村之间畅通的旅游廊道,把景区和周边乡村打造成为以黄山风景区为核心、以周边乡村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区,实现景区和周边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
3.2.5 采用建设与管理的双向模式,加强相互参与和团结合作 风景区和周边乡村相互参与的管理模式,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资源、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风景区一般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上,而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人才匮乏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而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在建设与管理上,要相互参与、分工协助实现旅游联动发展.景区应加强对边缘乡村的辐射作用,主动承担或直接管理边缘乡村相关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边缘乡村要改变被动参与的状况,开发高等级、高品位的景区(点),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端的商务会展等设施和服务,主动服务于风景区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相互参与、团结合作的双向模式也是未来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在:由引导整合各个投资主体,促进景区和周边乡村景点进行联合,并提供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解决游客使用频度高的道路、食宿设施,再改善其他的如电话亭等公共设施,可适度缓解资金压力;旅游人才方面,可实行景区和乡村相互参与对方建设和管理的双向模式,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24]
4 结语
风景区和周边乡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而往往由于本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后期行政的划分使两者虽然在空间区位上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却逐渐边缘化,这不仅不利于风景区的资源保护,也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周边乡村要积极接受风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风景区健全和完善管理,不断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与建设配套设施,使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呈现和谐而又持续发展的区域旅游格局,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0-62.[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3.[3]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4]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
[5] 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等.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25-229.[6] 黄震方,侯国林.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2(4):103-106.
[7] 陈文君.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城市郊区旅游开发新景观[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0):134-138.[8] 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17(6):71-75.
[9] 税伟,陈列,等.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3):97-99.[10] 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
[11] 段礼娟.浅议城市近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J].财经界,2007(1):1-190.[12] 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13]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14] 栗路军,王亮.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2):67-71.[15] 王云才,等.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为例[J].旅游学刊,2000,(2):-58.[16] 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3(6)68-71,45.
[17] 麻学锋.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9-31.[18] 董红梅,王喜莲.旅游景区与其周边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07(1)51-.
[19] 章锦河,李佳佳,等.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72-375.190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
[20] 刘聪,张陆,等.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批判[J].人文地理,2005,(6):60-63.
[21]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390-394.[22]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395-400.[23] 龙茂兴.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7.7.30.
[24]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2(22):372-375.
Studyon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AttractionsofEdgeTypeofScenicSpot
)))AnAnalysisofDevelopmentonRuralTourismaroundYellowMountainScenicSpot
HANLu-min, JIAOHua-fu, LIJun-feng
(CollegeofNationalTerritorialResources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3,China)
Abstract:Studyonruraltourisminourcountrycurrentlymainlyconcentratesonruraltourisminsuburbtypeandstudyonedgetypeofscenicspotisrelativeless.Developmentofedgeofscenicspotisbeneficialtopromoteeconomydevelopmentofedgeofscenicspot,atacertaindegreeit.llalleviatepressureofcapacityinscenicspotandoptimizescenicspotenvironmentetc.Thispaper,accordingtodevelopmentofedgeofscenicspot,puts
forwarddevelopmentprinciplesofedgetypesofscenicspot,andtakesruraltourismaroundYellowMountainscenicspotforexample,proposesdevelopmentstrategiesonedgetypeofscenicspot.Thatis,governmentshouldplayleadingeffectontreatingbothrelationship;itneedstointegrateresourcesandformatcomplementarywithscenicspotondevelopingproducts;itneedstoimplementsightseeinginscenicspotandleisureinruralonlocatingfunction;itneedstorevalidatelinkagedevelopmentbetweenscenicspotandruralonlayoutmodel;itneedstorealizetwo-wayofparticipationandcooperationondevelopingandconstructing.Keywords:edgetypeofscenicspot;ruraltourism;YellowMountainscenicspo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