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绿化树》有感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是对六七十年代很多遭受文革迫害的文人能真正改造成为人的最好的诠释。文革带给人的是数不尽的伤痕,不过伤痕中能使乐观的人振奋,引起哲理性的思考,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之相反,伤痕中将消极的人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绿化树》中,章永璘带着深深的“原罪”感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超越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
饥饿的唯物主义
章永璘是一个有着青年诗人和接受改造的“右派分子”的双重身份,具有偏重理性、善于思辨的性格特征。当这个本该清高的知识分子沦为“生活的全部的目的都是为了活着的狼孩”的时候,他藏着两个面馍馍不舍得吃结果被老鼠吃了而伤心不已;用钉子和纸片代替糨子,而私留下半脸盆稗子面;用狡黠的方法愚弄老农用3斤土豆换了5斤黄萝卜;当这个以前是教授的文人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如何搞到更多的吃的的时候,他用废罐头盒盛稀饭,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打到更多的稀饭;这个忘记了什么是吃饱的感觉的读书人,因为马缨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和土豆给他吃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所有这些是引人同情,令人唏嘘的。只有真正体会了饥饿的人,才能明白:“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撞,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呼喊:要吃!要吃!要吃!„„”
伤痕中的美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但他出于生存的本能,想方设法填饱肚子。在如此难以活命的情况下,他竟还如此虔诚的自惭自省:感到剥削阶级家庭的出身的“原罪”已溶化在自己的血液中,自己有文化也是一种罪恶,理所当然地应被开除出人民的行列,成为“资产阶级右派”。 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他在思考提升思想觉悟的途径。这里我们看到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什么知识文化在现实面前都显得一文不值。虽然章永璘也会自责内疚,自己不该这么做。正像书中写的“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刻非常清醒。”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
灵与肉的光辉
马缨花的出现,在章永璘的生活里射进了一片阳光。由此能够看出,章永璘的“饥饿”既是胃的饥饿,也是灵魂的饥饿。马缨花的物质上的“疗饥”,使章永璘第一次懂得“饱”与“胀”的区别,知道了“饱不是胀”。精神上的“疗饥”,是马缨花对章永璘的无言的呼唤、默默的接受和理解所体现出来的“一点温存,一点怜悯,一点同情,一点敬意,一点……那么模糊的爱情”,这对章永璘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不过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灵与肉,必然与偶然,当属与灵的、属于必然的东西占上风的时候,他们仿佛凝定为信念的两根支柱。当属于肉体的、偶然的东西充分地体现的时候,他们更像是翻滚着的感觉的漩涡,也是思想的漩涡。
落难者“梦中的洛神”
马缨花是在那艰辛得令人战栗的生活中的“梦中的洛神”,她质朴,野性,温柔多情而善待人生,美丽俊秀、善良机智,泼辣而又狡黠,她身上带有我们民族劳动妇女隽秀婉约的柔情,对章永璘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有,章永璘的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永璘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缨花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就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朴实天真善良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对于章永璘来说,马缨花既是地上的漂母,又是天上的圣母,健壮着章永璘的体魄,也净化着章永璘的灵魂。
历史给人的反思
章永璘是一个在困厄的历史环境中,在劳动人民美好思想感情熏陶下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而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多优点和弱点,特别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里埋藏着对党和祖国无限深沉的挚爱,以及他们历经艰难而不悔的可贵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是以革命文化为背景的,时代的文化烙印即使在他们被放逐受难的时代也未曾消退。但是,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革命文化遭遇转型,支撑其精神信仰的文化体系面临坍塌,又无法自然地融入新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去认识历史和人生,从而与历史达成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