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1期 2010年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3 No.1 Jan.2010 试论《自鹿原》认识历史的视角转变方式 叶澜涛(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历史作为已然逝去的事实,如何认识其真实面貌,每位作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解答。小说《白鹿原》有别于“红 色经典”小说惯常的革命叙述式的“正史”观察视角,而试图表达作家个性化的、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视角主要体现为 文化视角。从文化视角解读历史,作者发现了自己眼中的“真实”。 [关键词] 白鹿原;历史;视角 [中图分类号] 1207.6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叶澜涛(1980一),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鹿原》自1993年发表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有些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 小说主要通过叙述自鹿两家的家族史来反映20世纪上半叶 渭河平原50多年的历史变化。白鹿两家三代人为了争夺白 织过的‘历史’。因此,历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 在《自鹿原》产生以前,已经产生了许多叙述已经逝去的 近百年史的经典文本。就当代小说而言,最典型的是以“三红 一创”为代表的“红色经典”系列。这一系列的小说特别是革 鹿原的统治地位,从祖辈起就开始了争夺,由此上演了一幕幕 惊心动魄的闹剧:巧取风水地、恶施善人计、嗣子为匪、亲翁杀 媳、情人反目、兄弟相煎……与此同时,外来侵略、国共矛盾与 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如《保卫延安》、《红旗谱》、《创业史》、 《苦菜花》等,其实已经定下了一种革命叙述的基调。这种基 调已经不自觉地为后来者叙述逝去的那一段历史——革命的 家族纠葛一起使得这场斗争显得更加激烈和扑朔迷离。作者 正是通过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试图重新回到5O年前的 那块热土,找寻已经逝去的记忆。 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的‘前话语”。即使是这一时期 产生的《李自成》,叙述的虽然是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但采取 的视角依然是阶级分析法,现代人物穿着古代的衣着浇着当代 人心中的块垒。这样一种书写方式,其根本目的是用阶级、阶 至今为止,《白鹿原》已发行了一百多万册,台湾已有两家 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韩文版、日文版、越文版,正拟出英文版。 除了作品畅销之外,评论界也对这部小说给予了热情的肯定, 级斗争的观点书写已经逝去的历史,以论证当下发生事实的合 理性,通过历史的想象得出‘历史便是如此”,‘‘原本就是这样” 仅单篇论文就已发表 百多篇,出版了六本评论集。《白鹿原》 还被北京人艺购买了话剧改编权,电影《白鹿原》与电视剧《白 鹿原》也处于‘‘孕育期”。而已与观众见面的有‘‘变脸”《白鹿 ,的结论。“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文本,如《红旗谱》、《暴风骤 雨》、《创业史》、《红岩》、《林海雪原》、《红日》和文革十年的‘草 命样板戏”作品,从总体上看,它f『]无论从人物的思维模式还是 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来看,大都是单一的,代表的都是主流话 语,这是一种‘Ⅱ史”的书写方法。“正史是什么?从经验的层 原》、秦腔《白鹿原》、陶塑《自鹿原》和连环画《白鹿原》等等。 显然,这种改编和再创造是成功的。因为它对历史观的把握、 切人历史的角度、对于阶级结构的判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几 面上说,正史是‘官修’的历史,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历史, 是根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编撰的历史,因此也是该时代 中最具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历史叙述。””n 虽然在题材、内容 和表现的程度上有所差别,但其思想的内质依然是阶级对立 的两极模式。 个方面均有所创新。这种创新正符合当代人的文化诉求,因 此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关于《白鹿原》,评论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 ‘《白鹿原》无疑具有更大的文化性、超趱I生、史诗性”, 就作 品生活内容的厚重和思想力度来说,可谓扛鼎之作” 。有人 认为,‘《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一批 用新视角来观察历史的小说已经出现,如叶兆育的《夜泊秦淮》 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 对于作者陈忠实而言,这些评论无疑是对其的最高礼赞,也奠 (1987.1990),《枣树的故事)x 1987),《日本鬼子来了)×1991),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1990),刘恒的《苍河白日梦》 (1992),苏童的《红粉》、《妻妾成群》等等。《白鹿原》只是尝试 定了《白鹿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中同 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用多重视角观察家族和历史的小说之一。在它之前,有张炜 的《古船》、莫言的《灵旗》等大批描写“隐秘岁月”的背谬乃至 荒诞的作品。伤痕文学中的大量篇什已经开始用个人的眼光 来反观逝去的历史,其后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一系列文学 潮流都已经突破单一的政治诉求而要求多种声音的出现,这 种诉求已经摆脱了制约中国文坛二十多年有关革命历史的叙 述模式。这些作家的历史叙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将以往 《白鹿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 转变了观照历史的视角。小说通过家族这一主线,叙述了一 场发生在向鹿原上的‘俗眼所见”的近百年风云变幻。 一、从单一视角到多重视野 历史是一段已然过去的事实的集合,人们总是试图通过 对历史的考察来找寻自己对于历史合理的想象建构,然而“人 不可能去找到原生态‘历史’,因为那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和 复原的,而只能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或仅仅找到被阐释和编 貌似客观的历史改写为主观形态的历史,将线性的、完整的历 史改写为断裂的、非逻辑的历史,将集体经验形态的历史改写 为个人经验形态的历史” ]。 作家陈忠实正是在这种创作潮流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 欲”,到散见各处的镇中的椿树、河边的磨房、古老的镇墙等, 思考,试网通过自己的眼光来了解历史的“真相”,努力地诉说 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小说所描绘的绝不仅仅是隋赵两 自我的发现,说出自己的声音。陈忠实认为“作家面对生活 家在争夺粉丝厂的故事,而是在争论中国在经历各种尝试走 ——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生活时,他已意识的思想,往往 向现代化的阵痛之后,应该怎样发展以及向何处去的问题。 是带有突破性的。作家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生活的 作品写出了抱朴和见素两兄弟的不同选择。隋抱朴怀揣着大 体验是否有独特的发现、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的发现和理 家一起过生活的理想,却不明白达成这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 解,是作品最重要、最新鲜的生命。《白鹿原》所写的历史背景 因此没日没夜地求助于《共产党宣言》、《天问》、《航海真经》以 并不新鲜。问题是有没有作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解决了这 及生活这“四本大书”,而隋见素则无时无刻不强调粉丝厂是 个前提,才有敢不敢写的问题。敢不敢写,要看作家有没有准 老隋家的,他整日拨拉着算盘,清算着暴戾的厂长赵多多的旧 确的历史判断和把握。对历史有了准确的判断和把握,作家 帐。作品最后通过一种近乎无意识的神秘力量,让隋见素和 就有自信,就有表现这种体验、判断和把握的欲望” 。如果 赵多多这两个有过多私欲的人分别身患绝症和死于车祸,而 说作家的创作都是经过个人体验后产生的结果,那么这种体 将掌舵的权利交给了有德行的抱朴,让身患绝症的见素在结 验是否已经摆脱以往经验式的叙述模式则是带有突破性的。 尾部分也‘看到了那条波光粼粼的宽阔河道上,阳光正照亮一 陈忠实之所以表示自己在《白鹿原》中有自己的“独特的发现, 片栀林”,洼狸镇的历史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独特的理解”,是因为《白鹿原》采用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用政治 《白鹿原》与《古船》一样,都在试图通过家族之间的斗争 眼光来观察历史的视角,而采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这种视 来反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运用了各种暗示性 角便是文化视角。当这样一批有别于以往政治视角的作品m 的文化意象,试图告诉读者所隐喻的对象。与《古船》不同的 现时,立即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他们将这种用新的历史意 是,《白鹿原》具有更浓郁的文化气息,充斥全文的不仅有物的 识写作的小说称为“新历史小 ’。所谓‘‘新历史小说当指:8O 象征,而且在思想上把儒家文化作为小说的基点,以此体现 年代巾期以来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 《白鹿原》的文化精神。 事件和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其目的在于改写 《白鹿原》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是每一位阅读这部 解构或颠覆被既往的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 小说的读者的一致感觉。而评论者也在文章中指出,《白鹿 事”[7]3240这里所指的“特定价值和意义”其实就是指“正史”或 原》是一种凝重深刻的文化存在。‘作品与其说突现了‘社会 “官方”的革命历史叙事模式。这一批小说努力用另一种观察 学’的意义,不如说突现了文化学的意义……《向鹿原》所精心 世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塑造的两个高大形象——自嘉轩和朱先生,可以说不是社会 和反响。这种争议与反响是突破前一种方式来认识历史所产 典型而是文化典型;不是社会人物,而是文化人物;不是社会 生的正常反应。用多重视角审视历史,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认 心灵与人性的剖析,而是传统文化生命活动及其不可避免的 识的偏颇,而且反映了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真实”不 悲剧命运与深重危机之展现。”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是论 懈追求的态度。 证关于如何认识事物,处理人与周同事物关系的一套伦理准 当然,这一批具有多重视角的‘新历史小说’’引起了强烈 则。儒家文化作为存在几千年之久,已内化为中国人格心理 反响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整体上完美无缺,实际上由于书写者 的系统,得到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诚心实意的遵行。《白鹿 心情之急迫、意念之坚决,表达时常常会有一些“主题先行’的 原》中的人物行为有许多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特别是理学文化 嫌疑,这导致整个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良莠不齐。也正是因此, 的影响。无论是推崇“辱贱精神”的鹿家,还是为人低调、克己 《白鹿原》虽晚于它们出现,但影响却比它们大。正如有的评 复礼的自家,以及奉行‘保命哲学”的平民百姓,都对儒家精神 论家指出的那样:‘《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主义的抽象 表示景仰和尊敬。 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 儒家精神在《白鹿原》中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人 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这样的结 的层面,个人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精神的影响,如朱先生和白嘉 果,就使小说中的历史既有感性饱满的血肉,又有解构和颠覆 轩等;另一方面是物的层面,具体事物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如 的力量。”_9 白鹿、书院等。就认识层面来说,朱先生作为整部小说道德水 二、文化视角观照下的家族 平的最高代表,他所奉行的是儒家学说特别是关中理学。朱 先生做人的愿望并不是为了求得虚名或虚位,面对书院外的 当我们把《白鹿原》视为一种文化存在时,采取的是文化 各种名利诱惑,丝毫不为所动。他每日晨诵早背,蜗居在白鹿 学的视角。文化学认为,人内在的东西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 书院,除了传道授业之外,将著书立说、修订县志作为毕生的 化性的。它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愿望:人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 追求,这已暗合古人“三不朽”之‘‘立育”的人生最高追求。不 存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最 仅如此,朱先生还有十分鲜明的民本思想。当残害百姓的反 突l叶J的特点,就是要摆脱一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倾向对认识 动军阀登门求见时,朱先生不仅放狗吠之,还用猪肉炖豆腐的 事物的影响,更多地从民族心理和传统习俗上观察发生的事 比喻暗示军阀迫害百姓的非正义性。饥谨岁月来临后,朱先 件,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动因,因而这种认识方 生作为赈灾专员不贪污一分一毫,还与众位官员含泪分食舍 式更容易达到事物的本质。 饭,这不正是以‘‘f二”、‘‘仁政”为道德要求和政治理想的儒家文 在《自鹿原》产生之前,张炜的《古船》已经试图从文化的 化的身体力行吗? 角度来认识历史,通过老隋家和老赵家关于粉丝厂的斗争来 白嘉轩虽青年丧父,但早已将朱先生视为自己的精神之 折射整个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心灵变迁的历史,探讨 父,凡遇到疑难之事,总是求教于朱先生。无论是修祠堂、办 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古船的意象无疑在拷问每一个试 学堂、筑堡墙、刻乡约,还是策动交农事件、率众求雨、刺刷孝 图规划前行路线的舵手们,如何能成功地驶向彼岸。《古船》 文和小娥,修塔镇妖,抑或是在天灾、人祸和匪患面前不低头, 中存在各种暗示性意象。从隋抱朴得名自“抱朴见素、少私寡 多次以德报怨、援救‘仇人’’(如黑娃和鹿子霖)。凡此种种,白 嘉轩的言行举止中无不折射出朱先生‘学为好人”的儒家道德 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芒。对于孝文、孝武,白嘉轩更是身体力行 地教诲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可以说,自家上下同心将关中 理学贯彻到底。即使是在白鹿原上引起一场“风搅雪”的黑 娃,在当过土匪投诚于保安团团长之后,仍要回到原上,拜朱 先生为师修身养性。儒家文化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个信 仰者,又归顺着每一个叛逆者。 就物的层面来说,《白鹿原》中有许多地方都写到了带有 文化象征意义的白鹿,白鹿成为整个作品的一个基本意象。 其实陈忠实在参考白鹿意象时并非信手拈来,而是有所考虑 和借鉴的。“西安东郊确有一道原叫白鹿原,这道原东西长 约七八十华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北面坡上有一道灞河, 西部原坡上有一条河川叫泸河,这两条河水围绕也滋润着这 除了贯穿全文的儒家精神外,《白鹿原》还有很强的地域 文化特色。书中的对话和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都带有浓烈的 关中地区特有的机智与直率,尤其是描写白嘉轩为求降雨解 旱灾而充当马角一段,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为神奇的一段文字 之一。字里行间带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同时又与 关中人民对神灵素有的敬畏之情相印证,显然具有民俗学的 价值。 《白鹿原》改变了单一的从阶级政治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的 方法,而采用了文化的历史视角。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作家 创作理念的转折和历史观念的进步,更折射出整个社会趋于 平和理性的价值观。文化因其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在认识事 物性质时会更多地从整体上进行判断。这有利于避免价值评 判的偏颇与激进,但这种方式也并非十全十美。因其强调整 体性和连贯性,有时会给人后滞于时代的感觉。陈忠实在创 条古原,所以,我写的《向鹿原》里就有一条滋水河和润河…… 我在蓝田、长安和咸宁县志上都查到了这个原和那个神奇的 关于‘白鹿’的传说。蓝田县志记载:‘有白鹿游于西原。’自鹿 原在县城的西边所以称西原,时间在周,取于‘竹书纪年’史 料。” ‘这段语显然表明陈忠实选取“自鹿”这一意象是具有原 型意义的,是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一个原始意象。在中国的 作《白鹿原》时努力用一种批判性的现代文化观来反刍那一段 历史,因而显得新颖和切时,受市场和评论家们的追捧就成了 自然而然的事。 参考文献: [1]常振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N].文艺报,1993—05-10. [2]石一宁.说不尽的《白鹿原》[N_1.文艺报,2004—09—04. [3]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沦[J].文学评论,1993(6). 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白鹿的评价。如《孝经》:‘德至 鸟兽,则白鹿见。”《瑞应图》:“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 自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抱扑子》:‘鹿寿千岁,满五百 则色白。”自鹿意象的原始性使它每一次被提起都会重新激活 人们对它背后文化意蕴的记忆。 白鹿书院作为朱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地,已成为一种文 [4]朱寨.评《白鹿原》[J].文艺争鸣,1994(3):58. [5]何西来.文章千古事——关于《白鹿原》评论的评论[J].中国文 学研究,2000(3):40. [6]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1999:203. 化符号,它吸引着一批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开坛讲学、编 撰县志,在纷繁乱世中坚守信仰,完成历史赋予的文化传承的 使命,难怪连县长都羡慕白鹿书院中的先生们,说这是“最后 一[7]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8]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2:1124. 块净土”了。白鹿书院其名并非偶然,而朱先生其实也暗指 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的理学大儒朱熹。朱熹曾在庐山白鹿洞 书院讲过学,并赋诗《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感叹而作》。 “书院的遭遇极能反映文化的遭遇,《白鹿原》对白鹿书院一往 情深的描写,多少包含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留连,同时也反映 出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学术环境。”-, 书中最后不无讽刺地 写道,白鹿书院在文革中被白兴儿承包成猪圈,弄得满地狼 籍,连招牌都被红卫兵小将们取下砸掉,这不正是当时文化所 遭遇到的境地吗? [9]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189. [1O]金春峰.对深重的文化危机之忧思[J】.民间中国,1994(23). [11]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问答[J].,J、说评论,1993(3), [12]唐云.觅我所失——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连[J]. 小说评论,1995(1):35. Discussion on Changing Way of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in }l DeerPlain YeLantao 【Abstract J History has gone as a fact,each writer will make its own answer to how to understand its true face.The novel Wh/te Deer Plai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red classic”novels at the usual narrative way about revolution,trying to express individual and unique discovery.This mainly reflects a cultural perspect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history,the author found ‘'reality'’in his eyes. 【Keywords]WhiteDeerPlain;history;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