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泰州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泰州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一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徐地仁 王亚声 审题人: 周仕龙 韩守宏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8题,1、2、5、6、7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橘子(jú) 绚烂(xuàn) 迸发(bìng) 掎角之势(jǐ) ....B.驰骋(chěng) 齑粉(jī) 罡风(zhèng) 残羹冷炙(gēng) ....C.湮没(yān) 澄清(dèng) 曝晒(pù) 热泪盈眶(kuàng) ....D.媲美(pì) 蓦地(mù) 趿拉(tā) 冠冕堂皇(gu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

A.现在很多家长重视自我享受,不肯在孩子学习的管理上花时间,孩子上学之外,总是一个劲地将他们往这个学习班、那个兴趣组送,一旦孩子学习上不去时,便怨天尤人地责....张三怪李四,唯独不知道自我检讨。

B.老张与人为善是出了名的,平常朋友间拿他开个心、打个趣,他都一笑了之,从不放在心上,就是有时为了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他,他也不以为然,事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善待....人,决不跟人计较什么。

C.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妇形象,细细品来,很是有味,这些至情女子的心中,不仅有浓得足以融化一切阻隔的对出行之人的执着情思,更有一种基于对人生美好时光珍视的美人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迟暮、明日黄花的紧迫感,拍打着人们的心扉。 ....

D.居于物质之气飞荡的时代环境中,眼前整天转悠着五花八门的东西,一不留神心智犯糊,迷失于其间,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这就提醒我们必须主动打造自己,炼就火眼金睛,以便对是是非非洞若观火,从而做到咬定青山,“任尔东西南北风”。 ....

3.下面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文字,从中提取四个关键词,体现语段的意思。(4分)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 ▲ 4.结合有关文学名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5分)

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曹操煮酒与刘备论天下英雄,曹操在否定了刘备所列举的人物后,肯定天下可称英雄的人物只有二人,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 、 ▲ 。 ⑵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请写出《呐喊》中这篇小说的篇名: ▲ 。

⑶《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元妃省亲时对贾宝玉原先所题写的一些匾额名做了改动,其中将“有凤来仪”改为“ ▲ ”,这就是后来林黛玉的住处;将“蘅芷清芬”改为“蘅芜苑”,这就是后来 ▲ 的住处。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少白传

郑琨字睦堂,号少白,家萧山之湘湖。少孤,育于舅氏,读书寒暑,昼夜不懈。会舅除山西介休令,使总司出纳。介休为山右膏腴之邑,计终岁金钱出纳,约十余万。司其事者,持衡握算,分其羡余,亦可得数千金。少白夷然不屑,曰:“余不胜斯任,请谙会计者主之。”会稽梁阶平先生,为晋参议,好奖引后进,亟称之,招入幕府,语之曰:“子制义.

高二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2 页

博功名,有余矣!然学者尝淹贯古今,精研道术,岂区区寻章摘句已乎?”少白因北面执弟子礼,更肆力为古文辞,旁及诗歌,间摹晋唐法书,及篆隶。每遇秋闱,担簦归里。屡试不售,无愠色,曰:“余学业未进,其谁尤?”遂尽焚其素所读书,日纵笔临池,书法益.进。时梁公已进爵户部尚书,少白自岁时诞日一谒外,虽招之不往。独与余晨夕过从,饮酒论诗。尝属余作山水小幅,余曰:“画不徒作,当易之以书。”少白欣然。时当雪夜,挑.灯呵冻,为书惠连、希逸《雪》《月》二赋。余亦如约报之。

生平不啬于财,好周人之急,故随舅氏任数十年,橐无长物。居恒慨然曰:“安得十数万白镪,散诸戚友,及桑梓之贫乏者,匝月而尽,不留锱厘为快?”余因窃怪夫世之财雄闾里者,虽兄弟急难,欲其探囊,铢两是靳,曰:“余苦心滋殖,将以贻子孙也。”强之,词色俱厉;而其家恒得粟红贯朽,享鲜衣美食之奉。而慷慨好义之士,每沦落终身,不克少伸其志。此司马子长所以有“天道难知”之叹欤?后其舅坐法,死于京,少白遂失所依。.经纪丧事,扶柩南旋。逾年卒。其生平著述,不轻示人;一子尚幼,死后孰为编辑遗文?余悯其笃行好学,湮没而无传也,故为之叙述如此。

(选自清〃俞蛟《春明丛说》,有删改)

【注】①惠连、希逸:指谢惠连与谢庄(字希逸),二人皆是南朝宋文学家,是谢灵运的族弟与族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好奖引后进,亟称之 亟:屡次 .B.屡试不售,无愠色 售:考中 .C.当易之以书 易:交换 .D.后其舅坐法 坐:因为 .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郑少白“笃行好学”的一组是(3分) ( ▲ ) ①读书寒暑,昼夜不懈 ②子制义博功名,有余矣 ③更肆力为古文辞,旁及诗歌 ④每遇秋闱,担簦归里 ⑤与余晨夕过从,饮酒论诗 ⑥生平不啬于财,好周人之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2 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郑少白自幼为舅舅所抚养,他勤奋读书,好学不怠,对金钱则心存不屑,断然拒绝舅舅让他管理县里财务的安排,有高士之风。

B.郑少白深得参议梁阶平的赏识,被引入幕府后,以弟子礼对待梁先生。面对科场屡屡失意的情状,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把原因归于自己学业不够精进。

C.郑少白不喜趋炎附势,对于志趣相投的本文作者,则是情有独钟,二人曾相约互赠作品,作者赠郑少白山水小幅,郑少白则书写了两篇赋作赠给作者。

D.郑少白一生抑郁不得志,多年来一直依随舅舅而生活,他虽然自己过得并不宽裕,但却胸怀着一颗济贫周急之心,作者对其为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因窃怪夫世之财雄闾里者,虽兄弟急难,欲其探囊,铢两是靳。(4分)

译文: ▲ ▲ ▲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译文: ▲ ▲ ▲ 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3分)

译文: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宴边将

张乔

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座中有老沙场客,横笛休吹塞上声。

⑴本诗涉及《梁州》这首曲子的一些信息,请根据有关诗句予以说明。(3分) ▲ ▲ ▲ ⑵试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边将形象。(3分)

▲ ▲ ▲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2 页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⑵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⑶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____ _▲_____。(苏轼《赤壁赋》) ⑷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 __。(杜牧《阿房宫赋》) 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 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 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 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 _。”(《论语·雍也》)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1~14题。

落 照

李松涛

①闲逛的秋风携着朦胧的凉意,悠然滑向都市黄昏的深处。

②下班的人,放学的人,都惯性地聚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头,等候一位报翁,等候一天

的新闻;等候一位向来是等候他们的老人,等候一张向来是等候他们的晚报。

③终年四季,总在这热闹时刻,总在这十字路口,总有一个草绿色的帆布报兜,老人

多皱的脸上淌着欢愉,嘴上不紧不慢地介绍当日的要闻,双手麻利而从容地送出油墨飘香的报纸。哪怕你在他面前只停留过一次,就会记牢那可亲的笑脸、可亲的语调、可亲的手势构成的可亲印象。本地人,一走过这条街区,就会想起那报翁;外埠人,一忆及这座城市,就会想起那报翁。年近古稀,身板不算硬朗,可精神旺盛如火——这就令熟悉的、陌生的人一块感受了温暖;而温暖,又是苦乐人间最不可短缺的元素。晚报是天天都有的,老人也是天天都来的,准时得如同永远无须校正的钟表。

④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报翁身后不远处的棚户区变楼群了,报翁身旁低矮的店铺变商场了,报翁面前车水马龙的道路变宽变长了。总之,生活中与晚报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

高二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2 页

年轻了,可他却变得越来越衰老了。虽然笑容依旧,声音依旧,举手投足的动作已经明显迟钝了。有人劝:“岁数不饶人呐,别这么天天蹭街头啦!”他笑答:“你知道,我不是图那几个指甲盖大的小钱,习惯了!”偶尔迟来,人们也会满怀信心地等他,都知道那绝对是由于印刷厂或邮政局的缘故,稍过一会儿、只须一会儿,老人准来。

⑤可今天呢?人们依照常规等着,候着。晚报终于来了,但老人却没来,背着半旧帆布报兜的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她俊俏的脸上挂着泪痕,她黑亮的眼中闪着悲戚。她低声向围拢过来的人们诉说原委:爷爷突然发病去世,咽气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报纸……取来,送……去,别让人干等,天……凉了!”这是报翁的遗嘱,是他风雨平生临终时最要紧的心事。姑娘哽咽着从兜子中掏出一叠叠报纸,一边凄然招呼大家自己动手取,一边用湿湿的手帕掩面抽泣。

⑥众人被这报纸之外的消息震惊了,心里顿觉空落落的,仿佛自己朝夕相伴的亲人走了,又走得如此仓促。轻轻的,默默的,报纸没人多拿,钱却没人少放,明明是四分钱一份,可背书包的放下了五分钱,夹饭盒的放下了一角钱,开清洁车的放下两角钱,交通警察放下了五角钱,卖冰果的放下一把硬币,修鞋的放下一叠纸币……报纸拿光了,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并没有散去。一个穿风衣、戴眼镜的中年人,俯身捧起报兜交给姑娘,语调沉郁:“对天天在这儿买报的人来说,老人谢世是今天最重要的消息。老人性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我们,我们自然也不会忘了他的真诚和善良。我们这些人各有各的工作,恐怕都不能专门赶去为老人家送葬了。这兜子里的钱可能多一点,请你替我们买个花圈,摆在老人的灵前吧!”周围响起一片点头称是的呼应声。

⑦姑娘的眼圈儿又红了,她双手微颤,捧着不能谢绝也无法谢绝的情意…… ⑧这风尘里的世界呀!这落照中的人间哟!

11.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表达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 ▲ ▲ 12.本文刻画了老报翁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 ▲ ▲ 13.本文主要人物是卖报老翁,但也花了不少笔墨记叙小姑娘送报的事情,有何作用?(6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2 页

▲ ▲ ▲ 1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题“落照”的内涵。(6分)

▲ ▲ ▲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团矛盾”傅斯年

邹汉明

傅斯年从小敏而好学,十二岁读毕十三经,初步奠定了国学基础。早在北大求学时,傅斯年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主编的《新潮》杂志,因言论激进,影响力超过《新青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6岁就接受传统古典教育的傅斯年,曾公然宣称要革新中国的语言。人们发现,他执笔的《新潮》的《发刊旨趣书》,竟然是以他发誓要消灭的文言文撰就。

傅斯年为一代史学大师,成就少有人与之匹敌。终身任职史语所所长。他鼓励专题研究,却“禁止通过编写历史或制造任何历史哲学来回答当下的政治问题”。但,“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傅斯年,也在思考“书生何以报国”这个紧迫的当下问题。1932年,傅仓促写出《东北史纲》第一卷,以反对日本推销的《大东亚民族史》等历史书,同时向以李顿为首的国联证明东北(傅斯年拒绝使用“满洲”一词)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的写作,与史语所定下的客观性的历史原则相抵牾,他的“民族情感压倒了学术规范”,因此备受同行批评。

但傅斯年在这个矛盾里还有走得更远的时候。30年代,费孝通、顾颉刚等利用羁旅西南的时机开始从事民族性研究,发现西南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差异。他们撰文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而此时的日本,刚刚占领印度支那,极力宣扬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是泰国人,与汉人没什么民族联系,怂恿他们脱离中国政府。出于爱国情怀,傅斯年认为这些学者“无聊”,不应该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上添乱。毫无疑问,这个素有“学霸”之称的傅胖子,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但在涉及历史客观性和急切的政治需要之间,不免矛盾重重。

高二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2 页

1926年10月,傅斯年结束了长达七年的英、德留学生涯,满载回国。骨子里,傅斯年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早年对孟子哲学抱有敌意,而到1949年前后却觉得“此公(孟子)可爱”而大读《孟子》,并要求所有台大一年级新生必须读孟。他后来还说到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术语的不通……王汎森敏锐地发觉:1931年之后,五四的理想逐渐变成了傅斯年的一个负担。这个曾经发明“二十年不谈政治”、“做学问不问实际运用”等口号的傅胖子,身处20世纪前50年,面对日本的入侵以及国共两党的对决,不可能幸免于政治。他激烈地批蒋,同时尽力护蒋;他多次向蒋上书,直至赶走孔祥熙、宋子文两任行政院长,成就一名现代诤臣。但他关于学术独立的理想,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奢望。他本人从一名激进的学生领袖到成为解决昆明学运的官方角色;他服膺西方却很少使用“民主”一词。种种现象,杂陈在傅斯年身上,真可谓“一团矛盾”。

傅斯年——个性独特的一代史学大师,死后葬在台大。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因为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27期,有删改)

15.傅斯年是一个个性独特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性格特点。(6分)

▲ ▲ ▲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傅斯年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的因素。(6分)

▲ ▲ ▲ 17.从全文看,傅斯年的“一团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 ▲ ▲ 七、作文(70分)

18.请以“求好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不得抄袭或套作。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2 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15分)

1.C(A项,迸bèng;B项,罡gāng;D项,蓦mò)

2.D(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A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地抱怨上天,责怪别人。这里语境意思只是强调责怪他人,且词意与下文意思重复,故不正确。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这里应用“不以为意”。C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这里语境意重在年华逝去,属望文生义。) 3.超越 斗争 克服 安静。

4.(1)刘备(刘玄德) 曹操(曹孟德)(2)《明天》(3)潇湘馆 薛宝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D(坐:因犯„„罪,触犯。)

6. A(②说其作文功底,④讲其回乡赶考,⑤言其与作者情谊相投。)

7. C(“二人曾相约互赠作品”错,应是少白先请作者为他作画,然后作者提出要他拿字相换。)

8.(1)我于是私下里奇怪,世上那些财富在乡邻里称雄的人,即使是自己兄弟有急难,想要他们解囊相助,他们都吝啬极少的一点钱财。(得分点:窃,私下里;探囊,解囊相助;靳,吝惜、舍不得;句意通顺,各1分。)

(2)自以为凡是这一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美景,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得分点:定语后置句式,“怪特”,语句通顺,各1分。)

(3)想想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得分点:厥,其,代指他们的;以,才;语句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郑琨字睦堂,号少白,家在萧山的湘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受到舅舅的养育,读书不论严寒酷热,都日夜不松懈。适逢舅舅被授予山西介休县令,让郑少白总管财务出纳。介休是山西富裕的县城,总计一年钱财出入,大约有十多万。掌管这方面事务的人,手握着财务大权,分得财务盈余,一年也可得到几千两银子。郑少白鄙视这类事务,对之不屑一顾,说道:“我不胜任这一重任,请让熟悉会计事务的人去主管。”会稽的梁阶平先生,任山西参议,他喜欢褒奖引荐后起之士,多次称赞郑少白,把他招到幕府中,对他说:“你的应试文章博取功名,已经绰绰有余了!然而做学问的人,常常沉入其中,博古通今,精深研究学术,哪里仅仅是搜寻篇章摘引词句而已呢?“郑少白于是面向北,对梁阶平持弟子之礼,更加尽力地研习古文辞,旁及诗歌,间或临摹晋代唐代的书法,以及篆书隶书。

高二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2 页

每逢科举,他便背着行礼赶回故里应试。多次参加科考都没考中,却毫无怨恨的神色,说道:“我的学业还未精进,哪里能够怪谁呢?“于是他将平常所读的书全部烧毁,每天面对墨池挥笔练字,书法更加长进。当时梁阶平公已升任户部尚书,郑少白自每年生日时拜见一次外,即使梁公招他,他都不去。唯独与我早晚往来,喝酒谈诗。他曾经嘱托我给他画一张山水小幅,我说:”画幅不白给你画,你须拿字来交换。“郑少白高兴地答应了。当时正值下雪之夜,他挑亮灯,呵开冻结的墨,为我书写了谢惠连、谢希逸二人的《雪》《月》两篇赋文。我也按照约定为他作了画。

郑少白生平不吝啬钱财,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因此跟随舅舅在任几十年,行囊中没有多余的钱物。平时常常慷慨地说:“哪里能够获得十几万两白银,分给亲戚朋友,以及乡里贫穷的人,一个月分完,不留下一点点,而以此为痛快呢?“我于是私下里奇怪,世上那些财富在乡邻里称雄的人,即使是自己兄弟有急难,想要他们解囊相助,他们都吝啬极少的一点钱财,说道:“我苦心增加财富,将要把它留给子孙。”极力要求他们相助,他们就会言辞脸色都很严厉;然而他们常常是,家中粮食多得霉变、钱财多得钱绳朽烂,安享着鲜艳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的滋养。而激昂慷慨爱好大义的志士,却常常终身沦落,不能稍稍伸展他们的心志。这就是司马迁发出“天道难知”的感叹的原因吗?后来,郑少白的舅舅因触犯法令,死在京城,郑少白于是失去他的依靠。他打理舅舅的丧事,护送灵柩回到南方。过了一年便去世了。他的生平著作,不轻易给人看;有一个儿子还年幼,死后谁替他编辑留下的文字呢?我哀伤他笃实的品行、爱好学习的精神,从此埋没而不能流传,因此替他做了如此的记叙陈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⑴(3分)《梁州曲》是一首反映边地风光的曲子(1分);可以用笛子演奏(1分);乐曲基调激越铿锵,苍凉悲怆(1分)。

⑵(3分)诗中的边将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1分),他熟悉边地生活,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1分),深深地为乐曲声所感染而不能自禁(1分)。

⑶(4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1分)。首句用比喻手法,直接描写《梁州曲》清越铿锵的音色特点(1分);次句运用夸张手法,写乐曲中所蕴含的边地气息感动了整个江城,侧面表现演奏者的技艺之高(1分)。两句正面侧面结合,渲染了乐曲强烈的感染力,为后两句内容作了铺垫(1分)。 四、名言名句默写(8分)

10.⑴而闻者彰 ⑵则群聚而笑之 ⑶而卒莫消长也 ⑷杳不知其所之也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2 页

⑸卷起千堆雪 ⑹气吞万里如虎 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⑴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秋风乍起的景象(1分);⑵渲染出一种自然清凉、安逸和谐的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⑶平常中蕴含着一种不测,同时为下文写老人的病逝做铺垫。 (1分)。

12.⑴和蔼可亲。老人卖报时脸上淌着欢愉,那笑脸、那语调、那手势透着可亲,令熟悉的、陌生的人一块感受了温暖。(1分)

⑵准时守信。晚报是天天都有的,老人也是天天都来的,准时得如同永远无须校正的钟表。(1分)

⑶真诚善良。老人在性命垂危之际还想着顾客,不忘嘱托孙女把报纸取来及时送去,以免让人在寒风中久等,这是他风雨平生临终时最要紧的心事。(1分)

⑷不图名利,方便他人。老人越来越衰老,举手投足的动作已经明显迟钝了,不图那几个指甲盖大的小钱,方便人们买报、读报。(1分)

13.⑴人物上,侧面描写,烘托出老报翁平凡却崇高的形象(2分)。⑵情节上,通过小姑娘之口补充记叙了老人去世的经过(2分)。⑶主题上,凸显了老报翁的精神品格对周围人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好、人情和美的赞颂与倡导,进一步升华了主题(2分)。 14.⑴“落照”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都市秋日的黄昏。(2分)

⑵“落照”喻指老报翁处于人生的晚年,但他仍像落照一样发挥余热,不顾年老体衰坚持以自己的微小行为温暖他人、方便他人。(2分)

⑶人们在黄昏的街头取报、放钱,想用多出来的钱买个花圈来悼念老人,那浓浓的感恩之情像“落照”一样散发出感人的温暖。(2分)

(4)作者以“落照”为题,意在于更宏观、更广阔的背景下,呼唤理解、呼唤爱意、呼唤温情。(2分)

(每点2分,答到其中三点即给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18分)

15.⑴敢于直言;⑵浓郁的爱国情怀;⑶讲原则却常常突破原则。(每点2分)

16.⑴国学功力深厚;⑵勤于思考;⑶接受西方现代教育;⑷追求学术个性。(每点2分,答其中三点即给6分。)

17.⑴虽接受传统教育,却要革新汉语; ⑵追求学术规范,却又因民族情感而打破规范;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12 页

⑶有反传统倾向,却又要求必须读孟;

⑷接受西方教育,但不完全叹服西方民主的形式; ⑸努力避谈政治,但又关注时事。

(1点1分,2点2分,3点4分,4点6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