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翻译伦理视角下西游记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以詹纳尔译本为例

翻译伦理视角下西游记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以詹纳尔译本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33卷 第2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3,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February. 2013, 085~086

翻译伦理视角下《西游记》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

——以詹纳尔译本为例 简 芳,张 健,杨晓珍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内容提要]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杰作。虽然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甚多,但是针对其翻译的研究还是不多,尤其是研究《西游记》翻译的就更少了。本文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文版本为例,探讨了在翻译伦理的视角下其中人物名字及称谓的翻译得失。

[关键词] 翻译伦理;西游记;人物名称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3)02-0085-02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讲述了唐朝玄奘法师及其徒弟一行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体。它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杰作。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天堂与地狱这两个世界相比,《西游记》所构建出来的这个世界显然与西方文化对世界的构想大不相同。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西游记》中人物名称的汉英翻译难上加难,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会使得这个世界的文化如此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于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即翻译便承担起促进世界各族文化交流的大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即便是名字也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要求又能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进而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将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翻译伦理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遵守的道德标准。翻译伦理则是指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对译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传统的翻译伦理预设指的是:忠实与对等。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翻译伦理也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译者应该如何对待他的全球邻居?这个关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当前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倾向性比较明确,那就是尊重差异,关注差异。

香港学者孙艺风在讨论翻译与异质他者时认为,“译者必须严肃对待任何趋向分裂和瓦解的具体迹象,如果能够控制他者,并且如果改变他者的他异性是不可能的,那么无疑应该提倡真是的再现他者,这样的再现将加强互惠性”。可以预见,“互惠”将成为一种最新的理论的伦理选择。加拿大研究者安妮布赫塞认为,在翻译领域,一个“互惠” 的理论将会对保存和促进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文化交流和发展贡献良多。以下,笔者将从“互惠”理论为出发点,探讨詹纳尔版《西游记》当中人物名称翻译得失。

二、詹纳尔译文中人物名称翻译

名字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也是传达信息,比如人物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名字和称呼的文化功能更加突出。请看以下在西游记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名字及其翻译。

行者道:“师傅原来不识字,亏你怎么领唐王旨意离朝也!”

“You can't read,Master,”Monkey exclaimed“how ever did you get the Tang Emperor to send you on this mission.”

在整个文本中,詹纳尔将行者,也就是孙悟空翻译成“monkey”。八戒翻译成“pig”,师傅翻译成\"master\", 法师翻译成“master of law”笔者认为这个翻译是有失原文文化特色的。站在翻译伦理的角度上来说,这个翻译首先没有忠实于原文,这违背了翻译伦理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次,这是否满足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也是值得商榷的。

1.从名字的文化内涵方面探讨

“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因为三藏法师看悟空像个小头陀,便起的混名。自此后,他又称为孙行者了。悟空,悟:清楚,明白之意,空乃看透之意,因此悟空这个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他的特征。虽然孙悟空确实是一只猴子,但是在文中,作者已经赋予了他人的特性,他会思考,而且聪明,所以我们不能将他完全看作是一个动物。

“八戒”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因此唐僧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信条,信徒不准食用。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意: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定制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猪悟能虽称“八戒”,但是戒的不彻底,不情愿。贪,懒,色是八戒的三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可爱,憨厚。用“pig”来代替“八戒”已经失去了原文赋予“八戒”的内涵。

[收稿日期]2012-12-06

86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2期

翻译成:Wukong, Bajie, Shifu, Fashi。与此同时,其他的必要说明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悟空又称为行者,孙行者,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注释悟空和行者是同一个人,只是翻译不同,而且同时要告知读者两个名字的含义,便于读者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人的特征形象。如果想要读者更多的了解人物形象的话,更直观的方法便是图解了。外国读者毕竟不全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传统文化,所以对于生活在过去各个朝代的人的穿着打扮,风情世俗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将这个人物以图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就更为直观了。不然,写的再多,读者心里面琢磨半天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其余的八戒、沙僧、唐僧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进行诠释。

2.直译+注释+图片说明

还有些名字和称谓不宜用音译的时候,便可以用直译的方法,毕竟音译也有其有限不足的地方,如果用直译更生动,更形象的话也是很好的。比如:蜘蛛精,这是妖精的名字,如果按照音译的话就是zhizhujing,直译便是Spider,对比看来还是直译更为直观和生动,也更符合它的内涵。即使不加上注释和图解,读者也大抵知道这个人物是何来头,在他头脑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形象,因为他们所读的国外作品或是观看的影视剧当中也会有此类妖魔鬼怪的形象,所以对读者来说并非十分陌生。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要经过深思熟虑,推敲琢磨,最后选择一个更贴切的翻译。

四、结语 《西游记》是一部拥有哲学底蕴和宗教情怀的文学经典。正是因为其在中国享有四大名著之一的地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更加要认真对待。不管是国内译者还是国外译者都因该以尊重原作,尊重他国文化为基本前提,不要肆意宣扬夸大,更要丢弃文化歧视,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做好“文化使者”这一职责。翻译的过程当中应秉承“互惠”性原则,这样既传播了文化输出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又为接受国的原有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从而保留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这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宪益,戴乃迭. 三部古典小说节选[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81.

[2] [明]吴承恩. 西游记[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3] 边翠芳,王甜甜,吴楠. 神佛妖魔尽显众生世相——浅谈西游记的现实意义[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6).

[4] 康金声. 西游记中诗词的使用[J].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5] 田同旭. 论西游记中俗语谚言[J]. 运城学院学报,2004,(4).

“师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等同于老师,他们“传道,

授业,解惑”。9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师傅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含义:指旧时衙门的吏役,僧道出家人等。译本将之翻译成“master”是管是从含义上来说还是字面上来说都是不妥的。笔者在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中发现,PO称其师傅为“shifu”,有时候又称为“master shifu”,这让笔者有点不解。以西方人士的理解,“msater”应该有“师傅”之意,然而两个师傅并列一起,有重复之嫌。但是至少可以看出,西方人还是比较认可“师傅”这钟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的翻译。

2.从译文读者具备的文化意象方面探讨 如今,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孙悟空的经典形象应该是80年代拍的巨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了。他手持金箍棒,头戴紧箍咒,火眼金睛。除了面部具有些许猴子的特征外,中国读者更多还是将他看做是一个人。但是,在没有参看这部电视的外国读者的眼中,“monkey”这个翻译会给译文读者造成很大的误会,认为这个所谓的孙悟空就是一只典型的会说话,会腾云驾雾的猴子。同理,原文其实是赋予了八戒很多的个性,让人又恨又爱。但是在西方文化中“Pig“与中国文化中的猪在不同的语句意境中,含义出入是很大的。“师傅”这个词从含义上来说,我认为西方文化里是个空缺的地方,所以为了弥补其含义,必须要进行有必要的说明。

三、互惠伦理下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根据以上文中提到的詹纳尔的译文,可以看出,他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不管是悟空,行者还是八戒,这些佛道词汇在西方文化里是缺失的,也就是说这些名字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是个文化空缺现象。“monkey”“big”这样的翻译是将异域文化的特色抹杀了。是在没有尊重异域文化,怀着对异域文化真心理解,接受的前提下来进行翻译的。这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保留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多少有所损伤的。

本文认为,只要本着“文化互惠”的目的,尊重异域文化,保留文化差异,将会使文化输出国将自身的文化特色呈现给世界的同时丰富了接受国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 的思想和现今翻译学家们遵循的这种“互惠”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从这点出发,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名称的翻译应该尽可能以异化策略为主。

1.音译+注释+图片说明

笔者认为名字和称谓的翻译主要可以以音译为主。以西游记人物名称为例的话,悟空,八戒,师傅,法师可以分别

The Translation of Characters’ Names and Titles in A Journey to

the Wes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Case Study of Jenner's Version JIAN Fang, ZHANG Jian, YANG Xiao-zhen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one of the four classic works of China, is the peak of Chinese ancient romance, which is also a outstanding work. Though there are already some researches on classic works, seldom on their translation, few on “journey to the wes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and appellations in Jenner’s translation version——“journey to the west” from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Key words] translation ethics; journey to the west; nam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