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 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胡婷婷 谢晓莉 (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培养模式。 尽管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上,各高校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在合作形式和制度上依然游 走于企业的产业之外,不能形成无缝对接。实施校企合作的项目化培养模式,既能够保证 学校的创新驱动,又可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学校主体”向“企业主体”转化,实 现人才共育。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工程类应用本科;项目化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程类应用型本 科院校,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保持教育特色的重要因素。尽 管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上,各高校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在合作形式和制度上依然游走于企业的产业 之外,不能形成无缝对接。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类应用本科中的特点 我国高校按培养模式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和高等职业技能型专科 院校。这三种类型的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两种类 型的院校不同,其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承接着学科知识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_1]。工程类应用本科 作为应用型本科的一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在办学定位和培养层次上的差异,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与综合性研究大学比较,校企合作的重 点不在学术研究领域,而是在于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工程 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采用订单式培养,通过校外实训、工读交替的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联 合培养。因此,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理论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实践 去检验教学成果,让学生实现知识和应用的结合。而这一教学过程的实现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 实现。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要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由相关专家教授做指导,企业作为依托主体, 学校做主导,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具有专业 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应用技术能力强、符合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与职业技术型院校不同,其人才培养上不仅仅是针对某一职业, 收稿日期:2015—08—28 基金项目:本文为2Ol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建设民办应用技术型本科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 2015014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婷婷,女,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谢晓莉,女,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54 而是针对某一行业或职业群,这样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上就具有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并且在技术层面 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能够反作用于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技术上进行联合攻关和开发,提高企 业的科技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学校的竞争水平,达到双赢。 二、工程类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向工程类院校转型,而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工程类应用本科在教学改 革中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从整体实施的 过程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宏观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程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靠国家政策导向的,我国政府提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 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 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但是这些培养模式在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落实过程中,往往会被 原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影响,不能落地。参考欧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 度远远高于我国,一些国家专门为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采用强制措施 进行监管并且给予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我国政府虽然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但还没有上升到法 律的高度;在鼓励政策上也缺乏相应的力度,这就让我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没有合作培养 的积极性。此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是极其重视校企合作的,甚至为学校提供超过2O 以上的教育经费 用于校企合作,让企业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教学管理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 和现场实习的经验_3]。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倾斜,来促进工程类应用型本 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 (二)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很多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高职 院校转变而来,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没有从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对工学结合的校企 合作培养模式理解还不深人、彻底和全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下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形成综合技能后进行顶岗或实践来适应 岗位,而不是传统实习教学环节的复制,如果不能够深人改革,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制度建设方面, 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配套相关的制度,保证这一模式的顺利进行。但很多学校在教 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某些制度建立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保证落地。 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资金不足。近年来,一些工程类本科院校为了迎接评估加大了校企合作 的力度,但由于资金压力和场地的限制,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鉴于教学资源 有限,很多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简化“理论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过程,将理论和实训都 在校内的教室完成,顶岗实习交给企业进行。这样企业就很难介入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不能给出 实质内容的建议,导致学校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表面,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合作 没有深度。 (三)合作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校企合作的乙方,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责任感缺失和积极性缺乏两方面的 问题。首先,在制度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企业被动地 进行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尽管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企业在接收在校学生实习 期间,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训,保护好学生的安全,并支付顶岗实习学生合理 的工作报酬”,但这些也仅仅是停留在政策方面,没有明确企业的责任,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大。此外,企 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其经营目的是赚取相应的利润,在校企合作上,其更多的关心短期的经济利益, 对于校企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考虑较少。学生的顶岗实习给企业带来了社会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人 M红利。因此,企业注重校企联合,但不重视人才培养,企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的缺失最终导致校企合 作成为“昙花一现”的合作,没有实质的意义。 55 三、创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方法 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既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把特色教育贯彻 始终。纵观全国范围,各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 究和探索,创新的实施了校企合作的项目化培养模式,实施了一校多企,既保证了学校的创新驱动,又实 现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逐渐实现了“学校主体”向“企业主体”转化,实现了人才共育[4]。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管理创新 在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的推动下,建立企业、学校、校办工厂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是当前 校企合作广泛推广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充分发挥企业的实战项目,运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 教学设备,对实施信息化技术推广、开发和咨询。建立合作开发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单独管理,人才培养 实行定制化,提高学校和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企业输送懂理论、拿得出、技术精的专业化人 才,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课程开发以合作为中心,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项目 的管理和实训项目的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情境学习”。 (二)建立学校车间,实施“实训”项目 一些工程类应用型本科在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在企业建立“实训室”,在学校建立“项目车 间”,充分实现了校企双方专业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研发共享。首先,在企业建立“实训室”,让企业提出 亟须研发的课题和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人才,学生针对不同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和实战训练。其 次,学校也根据校企合作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平台,建立企业冠名的“实训车 间”,由企业抽调项目经理指导学生实训,这样能够让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学习和开发企业所需的技术, 形成规范和职业素养,体验职业环境。 (三)建立岗位需求数据库,实行订单培养项目 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学生、企业和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一些工程类本科院校在学生 选拔、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式选择和岗位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岗 位需求数据库,对学校和企业的相关技能型人才进行分类,并动态地对岗位需求进行科学统计和预警, 强化了岗位能力培养,有助于学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企业调整专业部门设置等。以岗位需求数 据库为基础,充分分析各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形成学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作为项目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学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加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培养, 为地方区域输送合格的人才。 四、前景展望 近年来,工程类本科院校受到了莘莘学子的青睐,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 式上也做了大量的功课。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中“校外实训基地”“校办工厂”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已 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深层次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项目管理化成为了未来的趋势。学 校实施“一校多企”全方位的进行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且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层次的参 与,实施订单式培养也能够大幅提高就业签约率和专业对口率。在国家政策层面,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还需要出台更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制度,确定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调动学校和 企业的各项资源,共同推动工程类应用型本科的持续稳健发展,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输送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林惠,方新,陈瑞阳.应用型本科综合性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2]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 E33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2(1). [4]何海根,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E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编辑:杨桂芳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