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怎样才能上好整理和复习课

来源:意榕旅游网


怎样才能上好整理和复习课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爱村

整理和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梳理知识、查缺补漏、巩固发展的重任。怎样才能上好整理和复习课,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序的整理和有效的复习?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懂一面,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的整理和复习》时,某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第29届奥运圣火在我省经过了福州、泉州、厦门、龙岩四个城市,龙岩市的火炬手人数是这四个城市火炬手总人数的4/13,厦门市的火炬手人数是这四个城市火炬手总人数的5/26”。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我们想知道哪个城市的火炬手人数比较多?”师:“要比较4/13和5/26的大小,要用到哪些知识呢?”执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板书“约分”、“通分”、“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等,这些信息在黑板上显得比较凌乱。师:“你们有没有办法通过自主整理,清晰地体现出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呢?”学生跃跃欲试,同桌边讨论边整理出知识网络。将知识整理成网络图,既能清晰地体现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强化重点,巩固知识

整理和复习课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选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应针对学生易

1

出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练习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整理和复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某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自主整理出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网络图后,设计了练习:“(1)从5、0 、8 、9中选出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①3的倍数;②最小的偶数;③最大的奇数;④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的数;⑤同时是2、3、5倍数的最大三位数。(2)根据信息猜教师的年龄、身高、体重。①教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还是10以内最大质数的倍数。②教师身高的厘米数是小于30的最大合数的倍数。③教师体重的千克数是6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大数。”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既系统地复习了因数和倍数部分的重点认识,又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 生活中的问题,因而达到了强化重点、巩固知识的复习目标。

三、查缺补漏,完善认知

教师应设计好面向学生全体的问题,并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缺漏。将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有效结合的做法有:①巡视辅导法。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巡视,了解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如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集中辅导;如发现的是个体存在的问题就及时点拨、指导。②组内检测法。教师列出单元的知识点,并设计好检测的题目,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组内同学掌握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指导。③错例辨析法。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错例,组织学生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某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时,采用了巡视辅导法。执教者要求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同学们要出一期墙报,大家想把墙报做成长方形的,还要在四周贴上花边。已知墙报长18分米,宽12分米。墙报的面积是多少?需要多长的花边?”巡视时,执教者发现有个学生得出“墙报的面积是18×12=216(分米)”,就个别引导学生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并订正错误。执教者还发现了有部分学生利用“18+12+18+12=60”求周长。巡视完后,执教者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每一种方法的列式对应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几种方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通常情况下,用哪些方法求周长?通过讨论,学生形成以下共识:将各条边依次相加是求周长的基本方法,用

2

“长×2+宽×2”或“(长+宽)×2”比用“长+宽+长+宽”更简洁。在查缺补漏方面,对个体的关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学习小组、优秀学生等的“助手”作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发现遗漏,及时弥补,进一步完善认知系统。

此文发表于2009年7月《福建教育》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