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研究

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图 书 馆 学研究 2002.3 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研究 王余光 【摘 要】 本文收集并梳理了清以来81种史志书目补辑目录,在此基础上,对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工作做了系统的总结与研 究。 【关键词】 史志书目 补辑 研究 历代正史和《清史稿》有艺文志或经籍志仅七种:《汉书艺 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 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现就清以来正史艺文经籍志补辑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1史志书目补辑的贯通与合刻 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这些志目并未 通括历代,自身又多阙漏。这成了后人补辑的前提。 宋代,欧阳修因《旧唐书经籍志》不完备,在修《新唐书艺 文志》时,补充了唐开元以后的两万八千多卷唐代人的著作。 王重民先生认为这是“补史艺文志工作的开端。”《汉书艺文 正史艺文经籍志不连续、不完善,在清初就已引起学者的 重视。康熙年间,金门诏(1672—1752)就开始作正史艺文经籍 志的连续与补辑工作。据王重民先生《金门诏别传》所载:门诏 “尝取《汉艺文志》、《隋经籍志》、唐宋两《艺文志》、焦 《国史 经籍志》,又以辽金元三史不志经籍,补撰《三史艺文志》,合为 一志》有颜师古等人作注,但较简略。王应麟对《汉志》著录各书 及颜注详加辨证,同时又增补原志未著录之书27部,写成《汉 书艺文志考证》十卷,为史志书目补辑提供了一个范式,有深 远的影响。 编,仿郑樵《通志》,分部就班,各系小序,名日《古今经籍 志》。”这部经籍志或许因篇幅过大,未能付梓传世,但其《补三 史艺文志》尚存。其后,学者杭世骏(1698—1773)用数十年之 史志书目补辑的全面开展是从清代开始的。清初,政府准 功,辑补历代艺文志,其目的正是想连续各史志书目,成为一 贯通古今的完整书目,可惜《补历代艺文志》一书在杭氏死后 就散佚了。 备修纂《明史》,但没有取得成效。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重 开史馆,广罗人才,《明史》修纂工作进入正轨。《明史》中设“艺 文志”一门,修撰《明史・艺文志》,开启了清代大规模史志书 道光年间,侯康(1798—1837)于史志书目补辑用力甚勤, 他曾对后汉、三国、晋书、宋书、齐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等十部正史所缺之艺文志加以辑补,其目的是想将《汉书艺文 志》与《隋书经籍志》相连贯。目前仅见侯氏《补后汉书艺文 目补辑之先河。清代康雍年间从事史志书目补辑工作的学者, 大多都参与了《明史》的修撰工作,如傅维鳞、尤侗、倪灿、黄虞 稷、金门诏等人。傅维鳞曾自撰《明书》,其中“经籍志”三卷。傅 氏按记一代藏书的传统作法,著录典籍四千六百余部,由于资 料不备,基本上没有什么明代人的著作。稍后,尤侗在史馆中 撰成《明艺文志》五卷,只收明一代之著作,共达七千余部。这 部目录因“芜杂荒谬,不足为凭”,未被《明史》采用。但该目记 一志》、《补三国艺文志》,其他补辑书目未见传本。在侯康的基础 上,晚清学者姚振宗(1843—1906)继续对唐以前各正史作书 目的辑补,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先后完成了《七略别录佚 文》、《七略佚文》、《汉书艺文志条理》、《汉书艺文志拾补》、《后 汉书艺文志》、《三国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考证》等,每种均有 代著作之例却为后来官修《明史》之“艺文志”所采用。官修 《明史》“艺文志”的编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先是,黄虞稷 在明史馆,以其所编《千顷堂书目》为基础,编成《明史艺文志 叙录,掇拾群言,折中己意,考撰人,条流变,自三代秦汉以迄 于隋,学术流别大抵略具。光绪二十七年(1901),姚氏将上述 七书编次为《快阁师石山房丛书》。姚氏的成就受到后世学者 稿》。后总裁王鸿绪编订《明史稿》,其艺文志即是在黄稿的基 础上删改而成的。《明史稿艺文志》只收明一代之著述,将《明 史艺文志稿》中宋、辽、金、元四代艺文志删除,引起了很多学 的高度评价。姚名达对《汉书艺文志条理》及拾补二书,说“有 此两书,而后古书显、《汉志》明,诚目录学之绝作也。”对于《后 者的不满,这也成为清代史志书目补辑的缘起。 清初,朝廷通过文字狱来禁止私修明史,史学家们为了避 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稽古与辑佚上。史志书目的补辑,作为 稽古与辑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逐步地兴盛起来,并取得 汉艺文志》与《三国艺文志》二书,梁启超说:“至搜罗之博,则 此两时代之著作,殆已全收无遗。清代补志之业,此其最精勤 足称者矣。”而《隋书经籍志》考证,则最为渊博,是姚氏目录学 著作中,用力最勤,考证最精之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3 清代不少学者毕其一生,致力于史志书目的补辑,并力图 将历代史志书目同补辑书目贯通与连缀起来,若将其合刻,由 于篇幅过大,则非个人之力所能及。因而,金门诏、杭世骏、侯 籍志或它们的补辑目录。《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也已打成纸 型,但未出版,直到1982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目收录 六部正史艺文经籍志及《清史稿艺文志》、相关书目、部分补辑 书目共计36种.书后附有人名书名索引,颇便利用,是史志书 目的一次总结性的汇编。 2史志书目补辑的研究与数量 康、姚振宗诸人的补辑成果,都未能及时刻印,不少手稿都散 佚了。侯康的补辑著作,在他死后,部分收入《岭南遗书》(商人 伍崇曜辑刊),方流传后世。姚振宗的《快阁师石山房丛书》,直 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浙江省图书馆逐次刊行。 对清代史目补辑作系统梳理者,首推梁启超。他为《图书 大辞典》簿录之部所作《官录及史志》一文,详细总结了清代学 人史目补辑的成就。文章以朝代顺序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南北 较早地将正史各书志及部分补辑成果合刻的是日本文政 八年(1825)官刻《八史经籍志》。这部合刻收辑了汉志到明志 六部五史艺文经籍志,加以倪灿等《宋史艺文志补》和《补辽金 元艺文志》、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4 部。所收各志并未通括历代,且有误刻,传本亦稀,通行的是张 寿荣在光绪九年(1883)的重刊本。 光绪十三年(1887),张之洞在广州创设广雅书局,先后刻 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期,除清代外,各期以正史史 目为纲,并对各种补志加以条理或题解。此后,梁氏的学生姚 名达在他的《中国目录学史》(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对 史志目录及补志也作了评述。 王重民先生对清代史志书目补辑的某些问题作了深入的 研究。他先后写了系列文章:《金门诏别传》、《“补晋书艺文志” 书后》、《补晋书艺文志》、《中国目录学史・后记》、《千顷堂书 目考》、《读“汉书艺文志拾遗”》、《“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 的兴起》等。在上述文章中,王重民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首 先,他认为倪灿没有修过《明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的底稿 是黄虞稷所修撰。其次,他对清前期史志书目补辑工作做了梳 书三百余种,其中收清人史志书目补辑成果近1O种。清末广 雅书局停办,其版片归广东省图书馆,徐绍荣曾董理馆事,择 其版式一律者1 5O余种,汇印为《广雅丛书》,其史学部分,别 为《史学丛书》,收清补辑书目1O种。另,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上海文澜书局,焕文书局与点石斋,都曾依广雅书局所刻书, 校印《史学丛书》,其中也收录了清补辑书目若干种。1 935年, 商务印书馆刊行《丛书集成》初编,收进了徐绍荣《史学丛书》 中的补辑书目。 2O世纪,出版业的发达为书目的刊刻提供了有力的保 证。1934年,杨家骆辑印《历代经籍志》,收6部正史艺文志经 籍志及《清史稿艺文志》,另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后 汉书艺文志》及《三国艺文志》,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张鹏 一理,并提出.康乾时期,补志工作开始兴盛起来,从黄虞稷、金 门诏、杭世骏、厉鹗到卢文明、钱大昕钱大昭兄弟,他们拓展了 史志书目补辑的范围,给书目补辑开辟了广阔的园地。嘉道年 问,史志书目补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侯康与顾 禳三,他们的补辑方法与成就为后人奠定了基础。 王重民之后,研究者较少,不少目录学著作都提及史志书 目补辑,但深入研究者未及见。 《隋书经籍志补》,顾榱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倪灿等《宋史 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以上17部史目基本上通括历代,首次 初步形成了一部通代艺文志。但唐、清两代的艺文志并不完 善,在此之前尚无人辑补;而《历代经籍志》所选也不如人意, 艺文志补》及《补辽金元艺文志》,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与钱 对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成果加以梳理的另一方面是书目 提要。其主要有四家: 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所撰《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 该书1 940年在日本出版,汉译本由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出 版,收清以来史志补目32种,有提要;梁子涵编《中国历代书 目总录》,1954年由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收清 如张鹏一的《隋书经籍志补》就不如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 证》精善。1936年,上海大光书局编辑出版《中国历代艺文 志》,但选辑欠稍善.流传不广。 1935年,开明书店编辑王伯祥(189O一1975)与周振甫、 以来史志补目44种,无提要;陈乃乾编《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 证书籍简目(初稿)》,1962年印,收清以来史志补目4O种,无 提要;来新夏主编《清代目录提要》,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收 清代史志补目33种,民国1种,有提要。 卢芷芳组成“《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开始编纂《二十五史补 编》,该书于1937年3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后经中华书局多次 重印,流传广,影响大。《补编》收录历代学人为正史所缺的书 志表谱而作的增补、考订、校释等著作,共计245种,其中收清 以来的史志补辑书目28种。顾颉刚在《补编》序言中称该书与 开明书店刊行的《二十五史》并行,“以便读史者之相互勘证, 从此无患乎原书之阙漏,亦无惑乎原书之违迕,搜罗之博,远 轶《广雅》,凡滋世所能致者几于无不备焉,为之喜而不寐。夫 为昔人著作谋尽其用,为后来学术广辟其门,使材料不集中之 苦痛从而解除,此真无量之功德,所当为史林永颂者已。”充分 以上书目将清以来史志补目的重要者都收录了,为人们 研究或利用提供了方便。但各目所收尚欠完备,近年,笔者在 上述各目基础上,又加搜集,共得书目81种,现分列如下: 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目录 (I)综合之属 古今经籍志补历代艺文志八史经籍志 金门诏撰 杭世骏撰 肯定了《二十五史补编》的学术价值。 2O世纪5O年代,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十史艺文经籍 《史学丛书》所收补辑书目 徐绍荣编 历代经籍志杨家骆编 志》,当时出版了汉、隋、两唐、宋、辽、金、元、明九史的艺文经 《二十五史补编》所收补辑书目 王伯祥等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02.3 中国历代艺文志 大光书局编译所编 十史艺文经籍志 商务印书馆编 《二十四史订补》所收补辑书目 徐蜀选编 (2)史汉之属 司马迁所见书目考金德建撰 汉书艺文补志翟灏撰 汉书艺文志拾补 六卷姚振宗撰 新莽艺文志饶颐撰 补后汉艺文志厉鹗撰 补续汉艺文志 二卷 钱大昭撰 补后汉书艺文志 一卷洪饴孙撰 补后汉书艺文志 十卷顾榱三撰 补后汉书艺文志 四卷侯康撰 补后汉书艺文志劳颖撰 后汉艺文志 四卷姚振宗撰 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 志一卷考十卷 曾朴撰 补侯康后汉书艺文志补 陶宪曾撰 (3)魏晋之属 补三国艺文志 四卷侯康撰 补侯康三国艺文志补 陶宪曾撰 三国艺文志 四卷姚振宗撰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 秦荣光撰 补晋书艺文志 六卷 文廷式撰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 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丁国 钧撰 补晋书艺文志刊误 一卷 丁辰撰 补晋书艺文志 四卷 黄逢元撰 补晋书经籍志 四卷吴士鉴撰 (4)南北朝之属 南北史合八代史录目 陈汉章撰 补南北史艺文志 三卷徐崇撰 补宋书艺文志 一卷 王仁俊撰 补宋书艺文志 聂崇岐撰 补南齐书经籍志 陈鸿儒、高桂华、阎枕泉撰 补南齐书艺文志 陈述撰 补梁书艺文志 一卷 汤治撰 补梁书艺文志 一卷 王仁俊撰 补梁书艺文志 四卷朱希祖撰 补梁书艺文志李云光撰 补陈书艺文志一卷汤洽撰 补北史艺文志初稿 沈嵩华撰 补后魏书艺文志 李正奋撰 (5)隋唐五代之属 隋书经籍志考证 十三卷 章宗源撰 隋书经籍志考证 五十二卷姚振宗撰 隋书经籍志补 二卷 张鹏一撰 隋代艺文志一卷李正奋撰 新唐书艺文志补 张固也撰 补五代史记艺文考 三卷徐炯撰 续唐书经籍志一卷陈鳢撰 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顾榱三撰 补五代史艺文志~卷宋祖骏撰 补南唐艺文志一卷汪之昌撰 (6)宋、辽、金、元之属 宋史艺文志补 一卷倪灿撰,卢文朝校正 宋史艺文志朱文藻撰 西厦艺文志 王仁俊撰 辽史拾遗・补经籍志厉鹗撰 辽史拾遗补・补经籍志 杨复吉撰 辽艺文志缪荃孙撰 辽史艺文志补证王仁俊撰 补辽史艺文志黄任恒撰 金艺文志补录龚显曾撰 金史补艺文志一卷郑文焯撰 金史艺文略孙德谦撰 金史艺文略撰者不详 补元史艺文志 四卷 钱大昕撰 元史艺文志补张锦云撰 补辽金元艺文志 ~卷倪灿撰,卢文朝校正 补三史艺文志一卷金门诏撰 四朝经籍志补 吴骞撰 (7)明清之属 明书经籍志三卷傅维鳞撰 明艺文志 五卷尤侗撰 明史艺文志稿万斯大编 明史稿艺文志 王鸿绪撰 明史经籍志金门诏撰 明史艺文志补遗徐鼎撰 重修清史艺文志彭国栋撰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武作成撰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主编 太平天国经籍志罗尔纲撰 3史志书目补辑的时代与作者 综观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工作,约略可分为六个阶段:康 雍时期;乾隆时期;嘉道时期;晚清(咸同光宣)时期;民国时 期;1949年以来。 3.1康雍时期。这一时期是清代史志书目补辑的开端,而这 一开端源于明史馆对《明史艺文志》的修撰。据王重民在《金门 诏别传》中记载,金门诏于雍正时期,“在明史馆,又因焦骇旧 志,增其未备,加以参考,再订叙录.为《明史・经籍志》。时晋 江黄虞稷、上元倪灿、长洲尤侗,各抱宏愿,奋笔其间,然以《宋 志》咸淳以后,缺略未备,而辽金元三史,不志艺文,欲仿《隋 志》兼志五代之例.自咸淳以后.补之于《明史》。唯尤氏专断自 有明,独为史馆所取重,乃参以黄倪两家,就侗稿重加编定”。 当时,参与《明史艺文志》修撰的学者有黄虞稷、倪灿、尤侗,还 有金门诏。尤侗所撰《明艺文志》五卷,只收明一代著作,由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质量不高,未被《明史》采用,但其“纪当代著作”的方法被后来 《明史艺文志》采纳。金门诏也编撰了《明史经籍志》,亦未被 《明史》采用。 这一时期.徐炯作《五代史记补考》.在艺文志方面颇有成 绩。全书二十四巷,后三卷为艺文考。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仅 有司天、职方二考,缺艺文.徐氏为之补辑。徐炯为清初著名学 者、藏书家徐乾学之子,精于小学。在艺文考中,撰者采用辑录 体,在各书之下.将相关资料,广为搜集,并注明出处。梁启超 对此书作了很高评价,说:“此体在乾嘉后各补志固所习用,清 初作者尚以此书为创例也。”梁氏还将此书与后来陈鳢所作 《续唐书经籍志》、顾榱三所作《补五代史艺文志》两书相比较, 认为“陈、顾二家虽后起,反不逮其稍善,益见此书之难能可贵 矣。” 3.2乾隆时期。乾隆以前,史志书目补辑尚无独立成书者,如 黄虞稷、倪灿、徐炯等。金门诏曾在明史馆工作,大概受到黄虞 稷、倪灿的影响.开始撰写一部独立的补志书目,即《补三史艺 文志》。这一时期史志书目的补辑开始兴盛起来,其重要的补 辑学者有金门诏、厉鹗、杭世骏、钱大昕、钱大昭、吴骞、章宗源 等,以及与补目有关的学者卢文明。金门诏补三史,厉鹗、钱大 昭补后汉,杭世骏补金史、厉鹗补辽史,钱大昕补元史,吴骞对 宋、辽、金、元四史的补辑,章宗源补隋志,史志书目补辑得以 全面展开。与此时,卢文明从《明史艺文志稿》中摘出《宋史艺 文志补》、《补辽金元艺文志》。从两汉至隋代及宋辽金元各代. 史志书目的补辑,在范围上大大拓展了。 由于辽金元三史无艺文志,此期补辑的重点仍是集中在 这三代,金门诏的《补三史艺文志》、卢文朝校正的《补辽金元 艺文志》、钱大昕的《补元史艺文志》(兼收辽金二代之书),最 有代表性,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并对后世补辑工作有广泛的 影响。 3.3嘉庆时期。史志书目补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这一 时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些补目比以前更为完善了,其 重要作者有陈鳢、顾榱三、洪饴孙、侯康等人。王重民先生在 《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的兴起》一文中,对侯康、顾榱三的 成就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人,如 钱大昕、钱大昭、章宗源等人的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运用辑 录体的方式,“在补史艺文志的工作上则超过了他们的前一辈 人。” 3.4晚清。此期为史志书目补辑的繁荣时期,其成果众多,质 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的补辑作者有:秦荣光、姚振 宗、缪荃孙、文廷式、郑文焯、黄逢元、张鹏一、王仁俊、丁国钧、 吴士鉴、曾朴、黄任恒等。《二十四史》中的各史.他们的补辑大 多都涉及到了。关于《汉书》.此前有宋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 考证》及清乾隆时翟灏的《汉书艺文志补志》,后者未见流传。 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成就最高,姚名达称此书为目录 学之绝作。关于‘后汉书》,补辑书目者先后有九家,此期就有 姚振宗、曾朴两家。在各家之中,资料详尽、考证谨严,搜罗之 博、极少滥收者,唯姚氏《后汉艺文志》。关于《三国志》.先后有 三家,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缺失较多,体例亦欠完善.姚振宗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5 重新补辑,其成就亦在各家之上。关于《晋书》,先后有六家,均 为此时的学者,其中秦荣光的《补晋书艺文志》收录最多,达 2649种;丁国钧的《补晋书艺文志》考证最为精审。南北朝各 史,有王仁俊补《宋书》、《梁书》,汤洽补《梁书》、《陈书》等。隋 唐五代各史,有姚振宗《隋唐经籍志考证》和张鹏一的《隋书经 籍志补》,两家书目的质量都很不错。宋辽金元各史,清前期学 者已多有补辑,此期学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作补辑,关 于《辽史》,就有黄任恒、缪荃孙、王仁俊三家,《金史》有郑文焯 一家,西厦有王仁俊一家等。 3.5 民国。此期个人补辑虽有数家,但成就都不太高。有孙德 谦补《金史》、朱希祖补《梁书》、李正奋补《后魏书》、徐崇补南 北史、陈述补《南齐书》、聂崇岐补《宋书》等各家。 3.6 1949年以来。此期补辑的成就是关于《清史稿》的书目 补辑,有彭国栋、武作成、王绍曾三家,均有成绩。另外,两唐书 一直无人补辑,此时有张固也的《新唐书艺文志补》,可谓是填 补空白之作。 综观清以来史志书目的补辑,可以看出,康雍时期为其发 端,到了乾隆时期,书目补辑成了一项独立的学术活动,进入 嘉庆时期,便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晚清时期,逐步繁盛,清以 后则渐至沉寂。书目补辑在清以后的沉寂,究其原因,约略有 如下数端:(一)学术风气的转变,稽古、辑录、考据,不受学者 的重视;(二)《二十四史》中,绝大多史书已被清人补辑,一种 史书甚至多达数种,如没有新材料,这一工作则很难深入; (三)清以后私人藏书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书目补辑沉 寂的一个潜在原因。考察书目补辑者,他们大多是私人藏书 家.丰富的私人藏书,成为他们从事补辑工作的重要资料保 障。 根据本文第二节所列的81种史志补辑书目,其作者的籍 贯和藏书情况可考者共50人,现列表如下 江苏 23人 浙江 14人 其他 13人 △金门诏 孙德谦 △翟灏 △徐绍檗(广东) △杭世骏 尤侗 △姚振宗 侯康(广东) △钱大昕 王鸿绪 吴士鉴 黄任恒(广东) △钱大昭 △杨家骆. 陈汉章 傅维鳞(河北) 顾榱三 王伯祥 △朱希祖 陈述(河北) △丁国钧 △曾朴 △章宗源 △文廷式(江西) △王仁骏 洪饴孙 △陈鳢 黄逢元(湖南) △徐炯 秦荣光 △卢文 △徐崇(安徽) △宋祖骏 △丁辰 △朱文藻 李正奋(山西) 倪灿 △王绍曾 △厉 鹗 张鹏一(陕西) △黄虞稷 △吴骞 龚显曾(福建) △杨复吉 张锦云 △郑文焯(山东) △缪荃孙 △万斯大 △罗尔纲(广西) 金德建 注:带△号者为可考的藏书家。 (下转第2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2 7 激激发人的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驱力,转向所期望的目标前 进的心理过程。它是调动专业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从目前 4 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和人 才管理 形势看,无论哪个行业,要想留住人才,仅靠单纯的思想政治 工作收效甚微,必须采取可行措施,使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允许人们展开公平竞争,从而获得最大的切身利益。根据图书 馆工作的实际,可设立如下两种激励和竞争机制。第一,定期 馆级领导应站在新的高度,结合知识经济到来的时机及 带来的相应的压力,充分认识、积极推进面向知识内容的知识 管理和人才管理 没有这种业务方向和业务力量,创一流服 务、一流图书馆的目的将无从谈起.高校馆的发展创新将是一 句空话。 参考文献 开展业务工作技能大赛,由专家学者定出科学的标准和要求。 第二,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成果展览及学术演讲大赛。认真组织 懂业务、办事公正、作风正派的人员组成评委,评出相应的等 级,颁发相应的证书,必要时折成一定的分数,精神上大力表 彰外,要奖励一定数目的现金.且明文规定作为晋升专业技术 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 1 顾敏.知识管理与知识领航:新世纪图书馆学界的战略使命.图书 情报工作.2001(5) 2刘植惠.新情报观.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6) 3 阮建海.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图书情报知识,2001 (6) 3.3导入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压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图书馆的 职业生涯设计也包括两个层面,从组织层面可以理解为:图书 4汪涛,肖希明.新信息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图书与情 报,1999(1) 馆从组织目标和员工能力、兴趣出发,与员工共同制定和实施 的一个符合图书馆组织需要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计划;从个人 层面可以理解为:员工为寻求个人的发展,而与图书馆共同制 定和实施的既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使图书馆组织目标得 到实现的个人发展计划。职业生涯管理不仅可以高水平地保 证图书馆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又使每一位员工感到这 种计划是以其为中心而制定的,从而持久地调动了馆员的积 5 陈超.浅议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意义.图书馆杂志,2001(4) 6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5) 7李炳穆.理想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的素质与形象.图书情报工 作.2000(2) 8 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 概述.图书情报工作.2000(2) 9付立宏.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情报工作.2001(3) 10 陈小玲.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5) l1 马瑜.网络中文社科学术资源和组织与开发利用.现代图书情报 技术.2001(3) 极性,提高了馆员工作、生活的质量,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 实现人生目标,同时也更好地完善了图书馆的业务。 李子臣 张 亮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t-接第5页) 从以上的统计看,清以来从事史志书目补辑工作的主要 是江浙两地的学者,这与江浙藏书之盛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江 苏23个作者中.藏书家达15人,浙江14人中藏书家达1O人。 可见私人藏书家为史志书目补辑的主力军。 书目补辑是文献整理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同时它为了 解和研究历代文献提供了珍贵而系统的素材。著名目录学家 王重民曾说:“自有补志工作以后,逐渐给没有艺文志的正史 补作了艺文志.再和原有的正史艺文志连接起来、ellen起来, 就成了一部由汉至清的历代艺文志,形成一部一两千多年来 的全国总书目。这是记录我国文化典籍的最完备的目录资 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已具备了做这么一部《全国总书目》的条 参考文献 1王重民.“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的兴起.中国目录学史论 丛.中华书局.1984 2 梁子涵.中国历代书目总录 3王重民、金门诏别传.冷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或和冰.清代学者对正史艺文(经籍)志的增补.图书情报工作. 2001(1) 5 陶存煦.姚海槎先生年谱.文澜学报.1935(1) 6姚名迭.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书店,1984 7 粱启超.官录及史志.饮冰室专集.中华书局.1936 8王余光.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述略.文华图专八十周年纪念文 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件,我们期待着这部书目的早日问世。很显然,这部书目,将为 中国学术史、目录学史、文献史的研究,奠定一块重要的基石。 9王重民.普通目录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油印本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