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营养学考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名词:*1.动物营养: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2.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相互关系的科学

*3.养分: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4.可消化营养物质: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称 *5.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6.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7.消化率 :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8.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9.瘤胃降解蛋白(RDP):饲料中能被瘤胃微生物发酵而分解的蛋白 *10.瘤胃未降解蛋白(UDP):饲料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只有到真胃和小肠才能分解的蛋白质,又叫过瘤胃蛋白质。

*11.瘤胃氮素循环:当瘤胃内氨浓度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浓度时,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并在肝中转变成尿素,虽然所生成的尿素大部分随尿排出而浪费掉,但一部分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 *12.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机体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合成组织蛋白的过程称为

*13.蛋白质的质量:是指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满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产对氮和氨基酸需要的程度。

实质:是指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和数量,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和数量,愈与动物所需一致,其质量愈高。 *13.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14.非EAA: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15.限制性氨基酸(LAA): 指一定饲料(或日粮)中的一种或几种EAA的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由于他们的不足, 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16.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的氮的百分比。 *17.理想蛋白: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18.AA平衡: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该比例是根据动物的需要来确定。

*19.AA的缺乏: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20.氨基酸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

*21.氨基酸的不平衡:饲粮氨基酸的相互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

*22.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和比例的不同, 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混合,可起到氨基酸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这种作用叫作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23.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非反刍动物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24.胆汁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随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新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在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这个过程叫胆汁肠肝循环。

*25.必需脂肪酸(EFA):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26.消化能(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27.代谢能(ME): 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1

*28.净能(NE):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29.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的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就叫热增耗或体增热。热增耗以热的形式散失。

热增耗=采食动物产热量-绝食动物产热量 *30.维持净能(NEm):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31.生产净能(NEp):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部分。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32.饲料能量效率:动物利用饲料能量转化为产品净能,投入能量与产出能量的比率关系称为饲料能量效率。

*33.营养需要(营养需要量) :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 *34.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35.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34.适口性: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35.维持: 指动物处于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过程处于零平衡的状态。 *36.维持需要:维持状态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37.维持的蛋白质需要:在维持状态下的动物,即使采食无氮日粮,也仍由粪、尿及体表排出稳定数量的氮,这几部分氮之和即为维持氮,维持氮×6·25即为维持的蛋白质需要。 38.内源尿氮(EUN):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 39.代谢粪氮(MFN):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氮叫 40.标准乳:通常将乳脂含量为4%的乳称为标准乳 。 41.乳脂校正乳(FCM):通常将不同乳脂含量的乳校正到含乳脂4%的标准状态,校正后含乳脂4%的奶叫乳脂校正乳(FCM)。

42.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饲粮时,妊娠母猪除能保证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表明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问答:*1】动物生产特点:低效率、高污染、食品安全隐患、与人竞争资源、有效利用资源

*7】瘤胃微生物消化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优点: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 ;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宿主利用

缺点: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一部分碳水化合物经发酵生成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6】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方式 部位 工具 作用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物理性 消化道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 消化道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瘤胃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微生物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1】比较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特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最终以大量氨基酸和少量寡肽的形式被机体吸收。大肠的微生物虽可利用少量氨化物合成菌体蛋白,但最终绝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因此,单胃动物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真蛋白质,但不能大量利用氨化物 反刍动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瘤胃,靠微生物的作用进行降解,其次是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因此,反刍动物不仅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而且也能很好的利用氨化物。

*14】反刍动物糖原异生的特点。

答:1.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除此以外,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代谢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2.反刍动物不能大量从消

化道吸收葡萄糖,但葡萄糖对反刍动物仍然非常重要。反刍动物所需葡糖必须全部由糖原异生作用提供 3.糖异生作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丙酸 4.大量饲喂纤维性饲料时,丙酸数量不足,但同时对糖异生作用要求加强。因此,会导致不良后果 15】影响粗纤维消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动物因素:种类、年龄、健康状况 2、营养因素:能蛋水平、CF、微量养分(矿物质,维生素) 3、饲料加工:物理粉碎、煮熟;化学加工;微生物发酵等。 2】动物营养对动物生产有哪些影响?

答:1.保障动物健康 2 .提高生产水平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 3.改善产品质量

4.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 5.保护生态环境 3】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植物水分含量变异大于动物 2.植物含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动物无 3.植物体内的结构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动物体内是蛋白质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动物为脂肪。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色素、蜡质等;动物主要是真脂肪;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7.植物体内灰分含量比动物体少(干物计)

4】根据概略养分分析方案,饲料中养分分为哪几种,各自的含义1.水分 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最高可达95%以上,最低可低于5% 其存在状态有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 2.粗灰分CA 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3.粗蛋白质CP 指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可分为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 分析上=N×6·25 4.粗脂肪EE 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EE包括真脂肪和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色素、维生素等) 5.粗纤维CF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6.无氮浸出物NFE 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5】不同基础下养分含量的换算需按什么原则进行?

答:将某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如:例: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5%,水分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多少? 设为x,则x∶90%=5%∶25% x=(5%×90%)÷25%=18% 8】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答:1.动物 (1)动物种类(2)年龄与个体 2.饲料 (1)种类(2)化学成分(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3.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喂水平

9】动物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途径?

答:来源:饮水、饲料水、代谢水 排泄:1.粪和尿的排泄2.肺脏和皮肤的蒸发3.经动物产品排出 如:蛋、奶等 10】动物的需水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1.动物种类 大量排粪需水多 反刍>哺乳>鸟类 2.生产性能 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 需水相对较低 3.气温 气温高于30℃,动物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则相反。4.饲料或日粮组成 5.饲料的调制类型 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12】试分析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利用原理和合理利用措施。 答:反刍动物对NPN的利用原理:尿素——NH3+CO2 CH2O——VFA+酮酸 NH3+酮酸——AA——菌体蛋白 合理利用NPN(尿素)的途径:(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3)正确的使用技术 非反刍动物猪、禽对NPN基本没有利用能力 马属动物、兔等NPN的利用介于反刍动物和猪、禽之间 13】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特点。

答:以葡萄糖代谢为主,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以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辅,在大肠靠微生物发酵,其营养作用较小。因此,猪能大量利用饲料中的淀粉和各类单、双糖,但不能大量利用粗纤维

16】简述脂肪在反刍动物瘤胃的消化特点。

答:1.大部分不饱和的脂肪酸经微生物的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减少 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 3.脂类中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4.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17】什么是必需脂肪酸?有哪几种?

答: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

2

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通常认为亚油酸、 -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为EFA 18】】为什么反刍动物体脂肪熔点比非反刍动物高? 19】】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及其可能机制。 20】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是如何转化的?

21】影响净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包括影响代谢能、热增耗的因素以及环境温度。1.动物种类 主要体现在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区别 2.饲料组成 3.饲养水平 环境温度 主要通过影响动物的热调节来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22】】如何提高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23】影响各种矿物元素吸收的因素。 答:》影响Ca、P吸收的因素:(1)溶解度(2)Ca、P比例(3)钙磷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很大(4) VD促进Ca吸收(5)肠道pH 》影响镁吸收的因素:(1)动物种类及年龄(2)饲料中的拮抗物质(3)镁的存在形式(4)饲料类型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1)幼龄动物高于成年动物(2)动物性饲料铁吸收高于植物饲料铁(3)血红素形式比非血红素形式的铁吸收更有效(4)亚铁比正铁易吸收(5)体内铁缺乏时,肠道铁的吸收增加(6)饲粮铁含量低,吸收率高。尤其反刍动物(7)饲粮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机酸、半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等可促进铁的吸收(8)EDTA螯合铁的吸收效率低(9)饲粮中植酸可与铁形成植酸盐,减少其吸收(10)过量的铜、锰、锌、铅、镉、钴、磷与铁竞争,抑制其吸收。 24】各种矿物元素缺乏时典型的缺乏症。 答:》Ca、P典型缺乏症: 主要为骨骼病变:幼龄动物为佝偻病,成年动物为骨软化症或骨质松疏症,高产奶牛为产后瘫痪(产乳热) 》Mg:生产实践中,镁的缺乏症主要见于反刍动物。因反刍动物需Mg高于单胃动物。 产奶母牛在早春放牧时易出现缺乏症,叫“牧草痉挛”,表现为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摩,肌肉抽搐,呼吸弱,心跳快,死亡。血镁下降

》Na、K、Cl:Na易缺乏,其次是Cl,K不易缺乏。三元素中任何一个缺乏均可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失重、生产力下降和饲料利用率低。缺乏时为一般症状,缺NaCl出现异嗜癖、啄癖。长期缺乏出现N肌肉(心肌)病变 》S:禽类缺S易发生啄食癖,影响羽毛质量 》Fe:贫血,表现为食欲不良,昏睡,可视粘膜苍白,皮毛粗糙,生长慢,抗病力弱。

Zn:皮肤不完全角化症 》CU:自然条件下,缺铜与地区和动物种类有关。草食动物容易缺乏,主要缺乏症:(1)贫血,补Fe不能消除(2)骨骼异常,骨畸形,易骨折(3)N症状,共济失调(ataxia),初生瘫痪(4)羽毛、被毛脱色;影响毛生长和毛质(5)缺铜使心血管弹性蛋白质弹性下降,从而引起血管破裂(6)繁殖成绩差 》Mn:“滑腱症”(骨短粗症)和软骨营养障碍 Se:(1)猪、鼠、兔:肝坏死为主,也可同时出现白肌病、桑椹心;3-15周龄最易发生 (2)鸡:渗出性素质(3-6周龄雏鸡)和胰腺纤维变性(1周龄小鸡最易发生)(3)牛羊:白肌病或肌肉营养不良(3-6周龄)。Se缺乏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 I:缺乏症多见于幼龄动物。缺I时出现甲状腺肿大,生长受阻,出现“呆小症” 》Co:Co缺乏症与B12缺乏症类似,表现为食欲差,生长慢,失重,消瘦,异食癖,贫血 25】比较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 答: 脂溶性vit 水溶性vit 元素组成 只含有C、H、O 除C、H、O外,多数含N,有吸收 脂肪 被动扩散 储存 储量多 几乎不在体内储存 排泄路径 粪便 尿中 缺乏症 有特异性、短期缺乏不易产生 无特异、短期缺乏即可产生 中毒症 易产生 不易产生

26】整理各种维生素缺乏的典型缺乏症。

答:VA:缺乏症: 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夜盲症 》VD:(1)佝偻病—生长动物 (2)骨软症、骨质疏松症—成年动物(3)产蛋禽--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使蛋壳薄而脆 》VK:凝血时间延长、体内出血、死亡 》硫胺素(维生素B1):多发性N炎 》核黄素 (维生素B2):鸡: 蜷爪麻痹症 》尼克酸(烟酸、维生素PP):失重,生长缓慢 》维生素B6:N症状 》泛酸(遍多酸):猪:鹅步症 》生物素:胫骨粗短症 》维生素B12:鸡、大鼠及其它动物:生长受阻、步态的不协调和不稳定、可产生正常红细胞或小红细胞贫血 》胆碱:骨短粗病》维生素C(抗坏血酸):患“坏血病”,贫血 27】饲养标准的基本特征和应用饲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答:基本特征:1.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饲养标准的权威性 (3)饲养标准的可变化性 (4)饲养标准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基本原则:(1)选用“标准”的适合性 (2)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 (3)“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28】影响采食量因素有那些? 答:(一)动物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阶段3.健康状况4.疲劳程度5.感觉系统6.学习 (二)饲粮因素:1.物理性状2.适口性3.能量浓度4.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5.脂肪6.中性洗涤纤维7.矿物元素和维生素8.饲料添加剂 (三)饲喂技术:1.饮水2.饲料形态3.饲喂方式和时间4.饲喂的连续性 (四)环境因素:1.温度、湿度、通风及有毒有害气体2.应激状态 29】】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动物的采食量?

30】温热环境的划分 答: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 温热环境的划分 :1.温度适中区 也称为等热区2.热应激区3.冷应激区

31】温热环境对动物营养的影响 答:1.对采食量的影响2.对养分消化代谢和利用的影响3.对养分需要量的影响

32】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 答:1.准确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粮,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利用和消化率4.限制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5.合理调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33】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答:(一)动物的影响:1.种类2.生理状态3.阶段和健康状况4.随意活动量 (二)饲粮组成和饲养的影响:1.饲料种类(热增耗不同)2.饲粮营养水平3.饲养方式 (三)环境的影响 影响较多的是环境温度 34】生长的一般规律 答:1.总体的生长 一般以体重反映整个机体的变化规律 包括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2.局部生长3.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4.肌肉组织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35】影响生长的因素 答:1.动物 动物种类、品种及性别是影响生长的内在因素2.营养水平3.环境4.母体效应 母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

36】营养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答:母畜繁殖周期中营养状况不仅影响现期繁殖成绩,也会影响后期甚至一生的繁殖成绩,母畜过度饲养,体况过肥是繁殖障碍的常见原因; 母畜长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导致“母畜瘦弱综合症”。 两种情况均将提高母畜的淘汰率。 37】繁殖周期中母畜及胎儿的营养生理规律。答:母体:1.母畜体重的变化规律 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断奶,母畜体重有净增加,且随胎次而增加 2.母体增重内容 妊娠期母体的增重由母体本身增重和妊娠产物增重两部分组成 3.孕期合成代谢 胎儿:1.胎重、胎高和胎长的增长 胎重的增长特点: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胎重的2/3是在妊娠最后1/4期内增长的。 胎高、胎长的增长特点:前、中期较快 2.胎儿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随着胎龄的增加, 水分含量逐渐减少, 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则逐渐增 38】乳的成分及影响因素。答:干物质10-26%,脂肪1.3-12.6%,蛋白质1.8-10.4%,乳糖1.8-6.1%,灰分0.4-2% 1.品种 产奶量越高,乳的品质越差2.泌乳阶段3.不同胎次4.营养水平

39】标准乳、乳脂校正乳的概念及计算 答:标准乳:通常将乳脂含量为4%的乳称为标准乳 乳脂校正乳(FCM):通常将不同乳脂含量的乳校正到含乳脂4%的标准状态,校正后含乳脂4%的奶叫乳脂校正乳(FCM) 校正公式如下: FCM = 0.4M+15F 式中: FCM—乳脂校正乳的重量(kg)

M─非标准奶的重量(kg) F─非标准奶的含脂量(kg) 例: 1公斤含乳脂3.6%, 非脂固形物8.6%的乳折合成标准奶 FCM(kg)= 0.4×1+15×0.036×1= 0.94 40】】泌乳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的相关计算。

3

41】营养水平对泌乳的影响 答: 产奶量和产奶效率不仅受现期营

养水平的影响,也受前期营养水平的影响

1.生长期:乳牛生长期采用高能饲料,造成乳房脂肪沉积过多, 影响分泌组织增生, 导致以后产奶量低、生产年限短、产奶效率低 2.现期:饲喂高能量水平有利于产奶量提高, 但乳脂下降。

42】营养因素对蛋的影响 答:营养对产蛋量和蛋重的影响 :1.能量的影响2.蛋白质3.脂类 营养对蛋成分的影响:1.钙、磷、维生素D2.脂肪酸3.微量元素 4.维生素

43】产蛋的能量、蛋白质需要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答:影响产蛋能量需要的因素:1.家禽产蛋率2.限制饲养程度不同3.外界环境温度和羽毛状况 影响蛋白质需要量的因素 :1.体型大的家禽比体型小的家禽的维持需要大 2.产蛋前、后期的蛋白质需要量有明显的差异 3.外界环境温度影响明显 4.必须根据饲粮能量浓度调整蛋白质水平5.产蛋率越高,其蛋白质的需要量也越大

44】毛的结构 答:毛是动物皮肤毛囊长出的纤维,有真毛、粗毛和死毛三种。根据有无髓层又可分为无髓毛纤维和有髓毛纤维 45】营养对产毛的影响 答:1.能量:能量摄入不足严重影响产毛量2.蛋白质和氨基酸:蛋白质在负平衡状态下, 羊毛虽仍在继续生长, 但产毛量受影响3.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Cu和Zn是毛纤维的组成物质,缺乏Cu和Zn,毛的生长受阻,影响产毛量 饲粮添加叶酸和吡多醇可以提高产毛量

没有46】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1. 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 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3. 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参与新陈代谢4. 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47】影响反刍动物对含氮化合物消化和吸收的因素:1、饲粮组成及降解速度2、蛋白质的热损害 48】(CH2O)n的营养生理作用:1.供能和贮能2.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3.某些寡糖的生理作用4.构成体组织5.作为前体物质

其它:1.营养学分支:植物营养学、微生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 2.动物营养学目标: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

3.动物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生产食物

4.动物营养学发展历程三阶段:阶段一: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燃素学说 阶段二: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40年代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有机物是动物的必需养分 1875年,美国成立全球第一家饲料厂 阶段三: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现代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维生素

5.粗蛋白质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 分析上=N×6·25 6.EE包括真脂肪和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色素、维生素等)

7.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8.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9.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10.动植物体含量最多的为C、H、O、N

11.有机物质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 动物体内蛋白质主要是真蛋白 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主要是糖原和葡萄糖。 12.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成

13.消化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14.非反刍主要是酶的消化,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前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

15.瘤胃内PH为6—7 温度为38-42 16.禽类消化主要在肌胃

17.主要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动转运、胞饮吸收 18.代谢水又称氧化水,能满足需水量的5-10%,脂肪的代谢水最多,其次是糖,第三是蛋白质 饮水、饲料水属于外源水,代谢水属内源

19.失水多时 血浆渗透压上升、加压素分泌增多、 肾小管的重吸收增强 、 尿量减少

20.饲料中干物质、含N物质、CF、盐 含量越高,需水越多

21.胃蛋白酶原在HCL作用下生成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下生成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下生成糜蛋白酶 22.反刍对Pro摄入 70%进入瘤胃,30%进入真胃和小肠 23.瘤胃的氮素循环意义:节约Pro

24.动物体蛋白的沉积是合成和降解的结果

25.AA各类:EAA、半EAA、条件性EAA、非EAA、LAA

26.化学比分(CS)只说明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缺乏程度,没考虑净能体系 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缺乏 63.淀粉价是通过氮碳实验推算出体内沉积的脂肪量 27.若某种饲粮(料)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64.必需矿物元素必须由外界供给 必需矿物质元素的分类:常量矿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 物元素、微量矿物元素 28.AA的缺乏不完全等于Pro的缺乏。 在EAA中,蛋氨酸最容易65.矿物元素具有两面性:营养作用与毒害作用,取决于剂量 矿发生中毒 物元素主要来源于饮水和饲料水 本身及其疾病带有地区性 29.拮抗:赖AA与精AA;亮AA与异亮AA、缬AA 66.钙、磷在体内含量最多 骨和牙齿中 吸收主要部位在小肠 Ca30.不平衡是比例问题,缺乏是量的不足,不平衡往往伴随着缺乏 的吸收需要VD3和钙结合蛋白的参与 由粪和尿排泄 31.利用NPN的意义:节约蛋白质、降低成本 67.钙磷的代谢主要靠激素调节: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32.碳水化合物的通式(CH2O)n 其作用:抵抗高血钙,而不是诱发低血钙、维生素D3 33.淀粉:由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连结; 动物淀粉酶不68.典型缺乏症:主要为骨骼病变 幼龄动物为佝偻病,成年动物为能分解β-糖苷键 骨软化症或骨质松疏症,高产奶牛为产后瘫痪(产乳热) 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连结 ;粗纤维:纤维素 过量、高钙与磷、镁、铁、碘、锌、锰等相互作用 中分子间以β-1,4-糖苷键连结 69.Mg:60-70%在骨中 “牧草痉挛” 34.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表面的糖蛋白能够特异地识别肠黏膜上皮的70.Na、K、Cl:缺NaCl出现异嗜癖、啄癖 K过量,干扰Mg吸收 寡糖受体,并与之结合 食盐是其主要来源 35反刍:CF在大肠微生物作用成乙、丙、丁酸,其中丙又在肝脏合71.硫:毛、羽中 啄食癖 体内无机S不能转变成有机S,微生物成G 可利用无机S合成体蛋白 补充:鱼粉、肉粉、血粉、硫酸盐(如36.单胃G消化: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硫酸钠、硫酸镁等) 块根块茎作物缺乏 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72.血红蛋白—运输氧 ; 肌红蛋白—肌肉缺氧; 转铁蛋白—铁在*37.反刍:饲料C(H2O)n→葡萄糖→丙酮酸→VFA,单糖很少; 血中循环; 结合球蛋白及血红素结合蛋白是把血红素转入肝中的继瘤胃是消化C(H2O)n的主要场所,消化量占总C(H2O)n 进食量的续代谢的载体 铁蛋白、血铁黄素和转铁蛋白是体内的主要储铁50-55%。 库 38.C(H2O)n消化异同: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 单胃:73.铁直接参与细胞色素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黄嘌呤氧化G代谢为主 小肠 酶 反刍:VFA代谢为主 瘤胃和大肠 微生物 酶等的组成 铁也是电子传递体 *39.反刍动物部分VFA在通过前胃壁形成酮体,丁酸占90% 乙酸74.铁生理防卫机能:转铁蛋白、乳铁蛋白 甚微 可发生酮血症 这就是饲喂高精料危害 75.铁典型缺乏症为贫血 来源:幼嫩青绿饲料、叶 补充:硫酸亚*40.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效率:1.不同单糖或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铁、柠檬酸铁、葡萄糖铁或AA螯合铁 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均不高。平均50%以上的能量在体内作为热能散76.锌:体内有200多种酶含Zn 、维持上皮细胞和皮毛正常形态、失 2.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周转代谢效率,因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维持激素的正常功能 维持上皮细胞和皮毛正常形态 产目的、饲养、营养等不同而不同 锌缺乏:皮肤不完全角化症 2-3月龄仔猪发病率最高; 过量41.脂类的分类:简单脂类(不含N)、复合脂类、非皂化脂类 Zn干扰Fe、Cu吸收 来源:幼嫩植物、酵母、糠麸、油饼 补充42.脂类的主要性质:水解特性、氧化酸败(自动氧化生成醛和醇、硫酸锌、碳酸锌、ZnO、螯合锌等 微生物氧化有酶参与)、脂肪酸氢化 77.铜:金属酶 维持Fe的正常代谢 参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构43.皮下脂肪:保护 尾脂腺:抗湿作用 成 色素的沉着均离不开铜; 影响铜吸收的因素包括:植酸、44.脂代谢:脂类水解、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胰纤维、高蛋白、过量的Ca、Fe、Zn、Mo、S等可降低Cu的吸收 缺脂酶)、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铜与地区和动物种类 草食动物容易缺乏,主要缺乏症:贫血、N45.十二指肠是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胆汁在激活胰脂酶和症状、骨骼 乳化脂肪方面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消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的铜过量易产生累积性毒性作用 症状:溶血 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黄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 疸,并使组织坏死 来源:豆科牧草、谷实、糠麸和饼粕饲料含Cu46.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 脂蛋白分四类:乳糜微粒、较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LD) 78.锰:主要影响骨骼发育和繁殖功能 “滑腱症”(骨短粗症)47.脂肪合成部位:猪和反刍动物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进行;人和禽主和软骨营养障碍 常用硫酸锰补充 要在肝中进行 79.硒:猪、鼠、兔:肝坏死 鸡:渗出性素质(3-6周龄雏鸡)48脂肪合成:单胃的原料为脂肪酸、G、及某些氨基酸的降解产物 G和胰腺纤维变性(1周龄小鸡) 牛羊:白肌病或肌肉营养不良 —乙酰CoA—脂酰CoA—甘油三酯;反刍动物不能将G转化为脂肪 Se缺乏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缺Se时用Na2SeO3-VE制剂补充 *49.猪、禽、马、兔体脂的饱和程度受饲料脂肪饱和度的影响 因此80.碘:体内碘80%存在于甲状腺中 主要是参与甲状腺素的形成 在猪的肥育后期,可饲喂麦类、薯类等含淀粉多的饲料 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分两大类:代谢性效应和生长发育性效应(甲*50.反刍动物的体脂不受饲料脂肪性质的影响 状腺素是唯一含无机元素的激素) 缺乏:呆小症 缺碘可导致51.凡引起发酵产热增加和体内代谢产热增加的因素都会降低能量甲状腺肿, 但甲状腺肿不全是缺碘 I较易进入乳和蛋中,乳蛋的利用效率 亚油酸、 阿尔法-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为EFA 含I量受日粮I量的影响很大 52.EFA分属像w-3、 像w-6两个系列 亚油酸为像w-6系列81.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利用钴合成维生素B12,但单胃动物不能 的第一个成员 ; 阿尔法-亚麻油酸为像w-3系列的第一个成员 82.Vit: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53.像w-6系列对高等哺乳动物和禽最重要 【VA:含有不饱和一元醇 有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三种衍生物 54.亚油酸含量达到0.90能满足禽的需要 遇热不稳定,易受紫外线及氧化剂破坏 VA只存在于动物体中 夜55.能量主要来源于三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单位盲症 为焦耳 【VD:遇酸败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离子时易被破坏 56.C/H低,O越低,则能量越高 【VE:以d-α-生育酚活性最高 功能:生物抗氧化作用、肌肉生57.GE只表示饲料完全燃烧后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多少,不能说明长、免疫、其他功能 被动物利用的有效程度 【硫胺素(VB1):多发性N炎、角弓反张 58.TDE反映饲料的能值比ADE准确,但测定困难 【核黄素 (维生素B2):鸡:蜷爪麻痹症 玉米─豆饼型饲粮易产59.UE主要来源于饲料蛋白质的代谢产物 UE取决于蛋白质含量的生核黄素缺乏症 高低和AA平衡 【维生素B6:生长停滞、皮炎 【泛酸(遍多酸):猪:鹅步症 60.影响UE的因素:主要是饲料结构,特别是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生物素:胫骨粗短症 氨基酸平衡状况 【维生素B12:只有微生物能合成,植物性饲料不含 正常红细胞61.蛋白质热增耗最高,脂肪热增耗最低 或小红细胞贫血 62.猪多采用消化能体系;家禽多采用代谢能体系;反刍动物多采用【胆碱:家禽:骨短粗病 过量易中毒

4

【维生素C(抗坏血酸):患“坏血病” 贫血 白质3 BW0.75 (g) 维持净蛋白消耗为2.1BW0.75 (g),按消化83.采食量相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数量相同。 率75%和BV70%折合 84.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 包括饱中枢和饿中枢 人124.乳牛生长期采用高能饲料可导致以后产奶量低、生产年限短、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产奶效率低 85.采食量的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主要参与采食量的短期调节 125.现期:饲喂高能量水平有利于产奶量提高, 但乳脂下降 86.适口性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家禽具有较强的126.能量不足,开始会导致蛋变小, 长期导致产蛋量下降 过量“为能而食”的本领 会降低产蛋量和受精率 影响产蛋量的主要矿物元素是钙和钠 87.热平衡的调节:物理性调节、化学性调节、 127.产蛋的能量需要分为维持、产蛋和体增重几部分 蛋鸡需要:88.最适生产区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生理最低水平 Ca/P为5-6:1 89.动物污染最为关注的是N和P的污染 128.毛包括真毛、粗毛和死毛三种 又可分为无髓毛纤维和有髓毛90.添加AA至最佳平衡 24 纤维 赖氨酸和含硫AA 91.维持的能量需要:包括用于基础代谢、随意活动、体温调节的能129.饲料中粗蛋白质(N×6.25)测定步骤:消化、 蒸馏、 滴定 量 凯氏半微量定N法 92.随意活动主要是指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 进行的活动 NPN:非蛋白氮 CF:粗纤维 EFA:必需脂肪酸 93.维持能量需要没有考虑体温调节消耗的能量,因而,估计值偏低 CP:粗蛋白质 CA:粗灰分 EE:粗脂肪(乙醚浸出物) 94.回归法根据营养需要等于维持加生产的原则推算的 NFE:无氮浸出物 RDP:瘤胃降解蛋白 UDP:过瘤胃蛋白质 95.基础氮代谢(总内源氮)是EUN、MFN和体表氮损失的总和 EAA:必需氨基酸 LAA:限制性AA BV:Pro的生物学价值 常用评定方法是无氮饲粮法 NSP:非α-葡萄糖的多糖 VFA:挥发性脂肪酸 96.环境的影响:影响较多的是环境温度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LDL:低密度脂蛋白 HLD:高密度脂97.最佳的生长体现在动物有一个正常的生长速度和成年动物具有蛋白 功能健全的器官 GE:总能 FmE:代谢粪能 TDE:真消化能 98.总体的生长一般以体重反映整个机体的变化规律 绝对生ADE:表观消化能 FE:粪能 UE:尿能 Eg:消化道气长速度—日增重 生长曲线的规律是慢——快——慢 体能 99.生长的一般规律包括: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 VFI:随意采食量 CNS:中枢神经系统 EAT:有效环境温度 100.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所有动物机体水分含量比例随年龄增长FCM:乳脂校正乳 SNF:非脂固形物 SCM:固形物校正奶 而下降,粗脂肪和能值则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机体粗蛋白质的百 分比含量,不同的动物表现不完全一样 Pro例:计算一只1.5㎏重,产蛋率为70%,平均日增重4.3g的蛋101.影响生长的动物因素:动物种类、品种及性别是影响生长的内鸡,每天需要蛋白质多少克。 在因素 随营养水平的升高,蛋白质增加幅度比脂肪小 已知:1)每日内源氮的损失为每千克代谢体重0.201g,饲料蛋白102.母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 质转化为体内蛋白质的效率约为0.55; 103.生长肥育动物所需能量是用于维持生命、组织器官的生长及机2)一枚中等大小的鸡蛋含蛋白质6.5g,饲粮蛋白质沉积为蛋中蛋体脂肪和蛋白质的沉积 白质的效率以0.5; 104.氨基酸的需要:一般是先求得赖氨酸的需要 3)体组织含蛋白质18%,体增重沉积蛋白质的效率以0.5计。 105.能量需要的测定方法:综合法和析因法 解:1、维持蛋白需要 CPm(g/d)=6.25×0.201×1.50.75/0.55 106.动物愈小, 饲料报酬愈高。动物体重越大和饲养时间愈长,维持 2.产蛋蛋白需要 CPe(g/d)=6.5×70%/0.5=9.1 占总营养需要的比例愈大, 饲料报酬也愈低。 3、体组织沉积的蛋白质需要 CPg(g/d)=4.3×0.18/0.5=1.54 107.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推迟小母猪的初情年龄 提高4、总的蛋白需要CP(g/d)=CPm+CPe+CPg=3.1+9.1+1.54=13.74 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 奶牛孕前营养强化 108.初产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周期内,给予高能量会提高胚胎的死例:肉用种鸡体重2.5 kg,平均每天增重7g,产蛋率80%。计算该亡率 鸡的能量需要。 109.Pr水平对胚胎成活率影响不大 已知:1)增重中含蛋白质18%,脂肪15%,每沉积1g蛋白质和脂肪110.VA、VE、叶酸和Fe、I、Se等微量元素的严重缺乏会提高胚胎分别含能16.7和19.05kJ。代谢能用于增重的效率约为0.72 死亡率 2)每千克代谢体重的基础代谢能量需要为345kJ,代谢能用于维持111.提高哺乳期能量蛋白水平可缩短发情间隔 的利用率是0.8, 活动量占基础代谢的50%。 112.母畜过度饲养、长期严重营养不良均将提高母畜的淘汰率 3)一枚中等大小的蛋含能约355kJ, ME用于产蛋的效率为0.80, 113.母畜体重的变化规律:妊娠期增重和哺乳期失重,但从配种到解:1.维持的能量需要MEm=345× 2.50.75×1.5/0.8=1282.37 kJ/d 断奶,母畜体重有净增加 2、产蛋的能量需要 MEe=355×0.8/0.8=355kJ/d 114.妊娠期母体的增重由母体本身增重和妊娠产物增重两部分组成 3、体组织变化的能量需要 Ca、P的沉积率也以末期最高 MEo=(7×0.18×16.7+7×0.15×19.05)/0.72=57kJ/d 115.母体本身营养物质的沉积特点:以前期为主,至妊娠中、后期4、总的能量需要= MEm+ MEe+ Meo =1694.37kJ/d 沉积量显著下降 116.胎重的增长特点:前期慢,后期快,最后更快。 胎高、胎长例: 1公斤含乳脂3.6%, 非脂固形物8.6%的乳折合成标准奶。 的增长特点:前、中期较快 FCM(kg)= 0.4×1+15×0.036×1= 0.94 117.随着胎龄的增加, 水分含量逐渐减少, 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SCM(kg)=12.3F+6.56SNF-0.0752M 则逐渐增加 例: 一千克含乳脂3.6%、非脂固形物8.6%的奶, 折合成固形物校正118.繁殖母畜的总的能量需要特点:低妊娠─高泌乳 妊娠总需奶。 要=维持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妊娠产物需要 SCM(kg)=12.3×0.036+6.56×0.086-0.0752×1 119.产奶量越高,乳的品质越差; 随胎次的增加,乳中各成分含 =0.93 量下降,下降最大的是脂肪 1千克标准奶含脂肪40克,蛋白质34克,碳水化合物47克,120.FCM = 0.4M+15F 固形物校正奶(SCM 亦即含乳脂4%、非脂热值3138千焦(1NND)。 固形物8.9%的奶) 121.1千克标准奶含脂肪40克,蛋白质34克,碳水化合物47克,热值3138千焦(1NND)

122.奶牛的能量需要=维持+产奶+增重(或失重)+妊娠 奶牛的蛋白质需要,包括维持、产奶和增重三个方面的需要

123.我国标准:维持粗蛋白质需要为4.6BW0.75 (g),可消化粗蛋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