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席 颖
(江苏省泰州市鼓楼路小学江苏泰州225300)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09)07-0037-03
(实验稿)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少,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有:
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拖腔拖调,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读起来结结巴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巴,很不自然;怪腔怪调,轻音不轻,特别是遇到操的作用。”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然而教“的”“、着”“、了”等字时,有的声调上扬,收音不及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是不争的时;不会停顿,经常读破句子;音量不适,声音走事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调,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话,引起大家的哄笑,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退,不愿意再读了。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一般是坐着的,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人坐端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正,两肩放平;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可以让读得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不可估量的作用。话、读书声音很轻,一经形成定势,纠正是很难的。
一、习惯养成———朗读教学的基础因此,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要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读的要求,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楚,一旦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学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对于刚刚跨入小生不但能树立信心,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还可以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锻炼他们自我表现成,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
[作者简介]席颖(1983-),女,江苏泰州人,小学一级教师。
—37—
现代中小学教育
惯。我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要学会思考,明确要求朗读课文不仅要口到,还要眼到、心到。不少学生朗读中的错误与他们看书马虎、不动脑筋有关。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第一课时充分读课文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赛读、分角色的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二、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三、升华情感———朗读之血肉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境界,有美的享受,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中浮现出文中所叙述的优美意境,有如身临
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其境、走进画卷的感受。可见随着年级的变更,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随之提高,要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要达到能表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须很好地领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38
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可见在文中读准句逗、读出不同的语调、且注意轻重缓急、感情自然贴切都是个人朗读能力提高的表现。如学习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
现代中小学教育
思想教育;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发展个性———朗读之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无论是早读课还是课堂上,我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每一篇课文。描写人物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朗读,培养思维,发展个性。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其中诠释人物形象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自己的个性思维培养个人语感的有效阅读手段,不仅有利于很好地体会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有利于掌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请看一则课堂实录:
师: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比所有山都高?生1: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是啊!其他山都没有华山高。除了蓝天,就只有这华山高高在上了。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华山的高高在上读出来呢?
生2:朗读,将重音放在了突出了“远远近近的山”的矮小上。
课件展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站在了高高的华山顶上。
师:你读得这么快,我们好像还没爬上去啊,重读一遍,好吗?
生3:再读,还是那样读。
师:还是太快了。听老师读,爬山很难的、很慢。
师范读,读得很慢很慢。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
学生再读,读得也很慢了。我认为授课老师在“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朗读的处理环节上,只是从自己的课堂需要出发,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对于文本表层现象的解读,教师只通过朗读文本的速度快慢来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生硬地否认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忽视学生所陈述的“刚劲有力,能突出山的高大”的见解,显然存在着以教师的个性化理解来扼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完全在教师的“快与慢”的解读中被淹没了。学生失去了自己解读文本的权利,而教师自以为是的“统一的、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后,学生会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可见,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语气语调的把握,更多地在于读者的“意会”,在于借助个性化的语气语调来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
总之,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咀嚼、体味、消化的过程。当看到孩子们双手拿书、姿势正确、津津有味地读书时,我真的感受到了初为启蒙老师的莫大幸福。以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读,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只有不断加强朗读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重视朗读,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又使学生享受到了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不断地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富有灵性跳动。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晓娜]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