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

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王戎识李文言文答案

【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怎样的态度? 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漫不经心的态度

3. 读了王戎识李,你从中有什么启发

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要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二.《王冕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

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陶侃惜谷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

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 )(2)人云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1)巡游(2)说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四.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答案: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 五.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 2.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

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啖粥而读 ②辄以水沃面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六.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 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七.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篇二:七上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1.翻译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怎样的态度?

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漫不经心的态度

3. 读了王戎识李,你从中有什么启发

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要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二.《王冕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三. 陶侃惜谷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

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 (2)人云(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 3.解释句子。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四.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 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主人怪问衡(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五.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

2.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

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啖粥而读 ②辄以水沃面..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六.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七.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

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

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

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九.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 ....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十.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

【篇三:2013年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s=txt>语文

命题人:陈章新

一、积累与运用(共36分)

1、 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3分)

读一本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2、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3、下列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短横线标出来并在括号内加以改正。(4分)

a、行影不离烂漫央求徘徊() b、憔悴犄角攥紧喜出忘外()

c、深情厚意挽回小心翼翼沐浴() d、水波粼粼嫩芽严历委屈()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4分)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5、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横线上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4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6、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两个语句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4分)

①为了改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朝阳中学开展了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优秀书籍推介,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②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 7、选出对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

a、《金色花》以一个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真挚有趣的母子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b、《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向人们提出了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情感的问题。 c、《散步》通过写一家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主题思想。

d、《荷叶母亲》中,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荷花,作者由雨中荷叶覆盖

荷花而产生了联想,想到自己的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抒发自己对母亲呵护儿女成长的感恩之情。 8、名著阅读。(3分)

根据下面外貌描写的句子,写出他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1)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2)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3)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星。撩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9、综合性学习(共8分)

来到新学校、新班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我们有必要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下面让们一起参加综合性学习,认真完成下面的活动任务。

(1)如果你是活动的主持人,在大家自我介绍之前,你将说几句开场白,你会说什么呢?(2分)

(2)相逢是首歌,为了让同学们很快记住你,用一百字描绘自己与众不同的相貌。(2分)

(3)名字是陪伴你一生的符号。当然,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命名者的美好祝愿,说说你的名字的含义或故事。示例:爸爸给取名叫王晨,是希望我像早晨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越升越高,最终到达光辉的顶点。(2分)

(4)【个性追踪】(2分) 我的爱好: 我的梦想:

二、现代文阅读完成10-14题(共16分) 画信

母亲托老乡捎来一双老棉鞋。我打开包裹,取出棉鞋时,发现鞋子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画着一件棉袄,还有几粒用斜线画上去的药丸。纸上的铅笔画,隐约有许多反复擦拭的痕迹,于是想到母亲僵硬皲裂的手,握着细细的铅笔,一次又一次,不知弄了多久才画成。我的眼角不觉潮湿了,一阵心酸。

老乡拿过画纸一看,很是不解地问我:你妈妈画的是什么意思啊? 我有些哽咽地解说:我妈讲,天气冷了,多加些衣裳,晚上盖两床被子,记得睡觉前掖好被角,不要着凉感冒了。他听后,惊奇万分地望着我,说:这么简单的画,你竟然能懂得你妈的意思?

我心中五味杂陈,告诉他,像这样的信,母亲以前也写过。高三那年,为了能多挤些时间在学校复习功课,我两个月都没有回过家。母亲便托到镇上赶集的乡邻送来生活费。乡邻临走时递给我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条。

当时,正是课间,走廊里挤满了同学。我正看着纸条,一个调皮的男生飞快地掠过我身旁,从我手中抢走纸条,跑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打开了。他神情怪异地看了几秒,随后向我扬起纸条,嘲笑道:你妈妈画的是什么东西啊?她不识字呀!顷刻间,我脸颊发热,迅速地奔上讲台,抢过纸条,上面画着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头猪,还有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刹那间,泪水不停地在我眼眶里打转。我

怎么也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居然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告诉我:家里有钱,在学校不要苦着身体,多吃些水果和鸡蛋,到食堂多买些荤菜。我

眼泪吧嗒吧嗒地滴在纸上,我哭了起来……当我把信读给同学们时,包括抢我纸条的那个男生在内,很多同学眼睛都湿润了。坐在最前排的女生说:我妈也不识字,但她照样能表达出对我的爱。一个平日里寡言少语的男生也吼道:为了乡下那些不识字的母亲,我们更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读书!教室里一阵沉默,大家都悄悄地把头埋进书本……

其实,在贫瘠闭塞的乡村,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围着灶台操持三餐的母亲大都不识字。她们生活的全部,除了一家老小,就是鸡鸭、田地。穿着儿女不要的旧衣,挑水、砍柴、挖地、种菜。寒来暑往,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下,烧饭涮洗,缝补衣袜。

转眼,时光过去好多年,可那个调皮男生一句不经意的话,至今让我耿耿于怀,为目不识丁的乡下母亲,难过。

如今,再次看到这样的信,我的心,依旧被一股暖流搅得汹涌澎湃。恍然间,我醒悟,这些年来,在不识字的母亲心中,定有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她,不辞劳苦地,让那份牵挂飞越千山万水,抵达儿女的心间。

10、文章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他神情怪异地看了几秒,随后向我扬起纸条,嘲笑道:你妈妈画的是什么东西啊?她不识字呀!

(2)教室里一阵沉默,大家都悄悄地把头埋进书本……

12、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3、本文以画信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1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文言文阅读,完成15-20题。(18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期日中: (2)下车引之: (3)入门不顾

16、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7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18、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19、这则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古代像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个例子并说出他做的聪颖机智的事例吗?(4分) (1) (2)

四、作文(50分)

21、题目:那一次,我真的

提示: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补上合适的词语或者短语,然后据此作文。审题时请仔细领会那-什么时间;一次--多少数量;我--故事的主角是谁。

要求:1、情感真挚,有创意。 2、字数在600字左右。

3、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法。 2013年秋季七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2、d 3、a、行-形b、忘-望c、意-谊d、历-厉4、(1)语言描写(2)心理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略。6、改善改为提高;通过或者使任意删一个。7、b8、(1)林冲 (2)关羽(3)猪八戒9、略

二、现代文阅读。10、不识字的母亲用画画的形式给我写信。11、(1)怪异意思是奇怪、奇异;画信实属少见,再加上那个调皮的男生不懂得我妈妈所画的意思,所以心里感到很惊异、

奇怪,神情上便显得奇怪、奇异了。他发现我妈妈不识字,便加以嘲笑讽刺,也说明他看不起不识字的人,没看懂信中表达的深深的母爱,不理解乡下母亲艰难的人生处境。(2)大家听完我\\读的信,被真挚的爱所感动,联想到了母亲给予自己的爱,产生了共鸣;男

生的话又激起了大家对乡下不识字的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怜惜,大家觉得只有珍惜时光,发奋读书,才对得住艰辛劳动、关爱自己的母亲。12、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表现不识字的母亲不止一次以画画的形式来表达对儿女的牵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深厚而持久。13、一般人都是写信,以画信为题,显得很特别,容易吸引人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画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文章最感人的部分,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挚爱。14、母亲是一个不识字、勤劳、关爱孩子、情感细腻、充满智慧的人。

三、文言文阅读。15、16略。17、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8、、做人要以诚信为本。在当前建设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无疑要重视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荡涤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不讲信誉的丑恶现象。19、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过分。既然父亲的朋友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20、示例:(1)曹冲称象。三国时,东吴孙权送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重量,聪明的儿子曹冲想出了利用浮力称大象的办法:把大象放船里,在船帮贴水面刻下印迹,再牵出大象放当时用称具可称量的石头至船上,直到水面与船上装大象时的印迹吻合为止,石头累计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2)王戎识李。晋朝有个叫王戎的小孩,爱动脑筋,不盲目跟随别人。有一天,他和伙伴到野外看到大道边有棵茂盛的李子树,结满了黄里透红的李子,大家争相上树去摘,唯独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