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归导学案

归导学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河高 2013秋季高一上学期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归园田居》其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学时安排】 1学时 【常识与背景】 知人论世 【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_____ _,字__ ____,____ __ (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___ __”。又自称作“___ ___”。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__ ____”。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___ ___,__ ____,__ ____,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__ ____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__ ____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背景】: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 一、初读诗歌,初味诗韵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结合注释,读出感情的起伏。 二、细读诗歌,整体把握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1

编制人: 明确: 2、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诵读思考以下问题(反复诵读思考) 归向哪里?归的原因?归后的情景和心情? 明确: 三、深读诗歌,吟咏品味 反复诵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 一)归向哪里?(用原诗句回答) 二)归的原因(用原诗句回答) 明确: 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 2、在尘网、樊笼里诗人感受如何?感觉自己像什么?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 3总结:从陶渊明归的原因上可看出他什么样的本性? 明确: 三)归后的情景和心情 1、 请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反复诵读,谈谈美在哪里,给你什么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并展示 明确: 2、 这些画面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从视角、远近、动静、色彩等上来思考) 明确: 3、 为什么这些普通的常见的农村景物在陶渊明笔下会显得如此优美、恬静、祥和?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2

4、 请闭上眼睛,穿越时空跟随陶渊明的情感来享受一下这片美好的田园风光吧! 5、划线部分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生活,和本文的乡村美景描写有冲突吗?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怀?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四、拓展延伸:对陶渊明的评价 1、提出问题: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屈原决绝的投江以示清白,坚贞和陶渊明的归隐来坚守自我,你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小组讨论) 2、大家评价:“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五、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教学反思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