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从世界范围看,汽车产品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产品,同时也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达到了15.4万亿,汽车产品的相关贸易约占10%。世界上汽车产业强国无一例外的都是出口大国。例如德国、日本、韩国,他们的汽车产品出口在总产量中占比分别是76%、65%和50%,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仅仅为3%,2010年我国出口仅为56万辆,产量已经超过1800万辆。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产业逐步走向国际,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汽车产业国际化的现状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成绩虽然显著,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加入WTO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特别是出口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汽车产品的总出口从2001年的1.9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56.6万辆,其中最高年份是2008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达到了62万辆,年均增长达到了45.8%。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从2001年的26.6亿美元增长到32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5%,这个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其它外贸的增长速度。今年1~7月,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达到了290亿美元,同比增长29.2%,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从产品结构来看,汽车整车出口已经覆盖了轿车、客车、货车各种车型。乘用车在出口中占比不断上升,中低档车特别是商用车有强烈的比较优势,部分零部件已经在全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进入了全球采购体系。从企业结构看,整车方面,国有、民营企业是主导,而且自主品牌占主导地位。零部件方面,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各占一半。从市场结构看,出口市场达到了210个之多。而且整车出口基本上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零部件出口基本上以发达国家为主。从出口方式看,已经开始从单纯的货物贸易慢慢走向国际市场,在一些出口国别里面开展CKD、SKD,有些甚至直接投资。
总的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因为大部分跨国企业都在我国设立了合资品牌。但是没有实现产业国际化,因为我们仅有一小部分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已经初步实现了产品国际化,但是还没有实现企业国际化,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大多数是简单的货物贸易,我们的技术、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品牌、网络,包括文化,跟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国际市场对中国汽车产品需求在逐渐上升,这是我们经过调研得出的判断。
二、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挑战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外部环境趋紧,但是真正制约我们的因素还是来自内部。从“十二五”来看,汽车产业国际化赖以发展的两个市场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是外部需求,第二个是比较优势。从外部需求来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是脆弱的,进程缓慢。全球经济将处于一个低速增长时期,而且这个时期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国外的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等等问题也抑制外部对我们产品的需求。从比较优势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包括用工成本,土地能源的约束,人民币汇率上升,使出口成本不断提高,削弱了出口的成本竞争优势。
虽然外部环境趋紧,但是制约我们的还是内部因素。具体如下:
第一,企业出口战略和理念明显滞后。现在的企业出口大多数没有什么出口规划,缺乏对这些市场前期的了解和准备。我们和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是相反的,国内企业基本上不做产品的适应性改进、不做宣传、不做网络,就把产品进去,简单地把有订单当做有市场,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第二,出口主体仍然比较多。2007年,商务部联合几个部委从生产环节抓起,规范了生产秩序,严格了一些出口资质,但是出口主体仍然过多。中国企业出了国门不怕见老外,就怕见老乡,竞争主要来自内部,是自己跟自己竞争。中国的出口贸易,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企业数量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是在上升。2007年是11万家,2008年是12.3万家,2009年达到了12.9万家,去年超过了13万家,出口企业的数量是在逐步上升的。
第三,产品质量仍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的竞争手段主要是价格、规模,所以大家都是在拼价格拿订单。盈利水平低,而且低价格、低水平的形象在国际市场没有得到改变。总的口碑没有得到好的改善,国外特别是非洲市场对我们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抱怨挺多。
第四,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大部分企业都是严重依赖经销商,而且是在流动环节里面的经销商,连生产企业都没有渗透进去。国外有些经销商同时代理我们四到五个企业的品牌。我们没有自己的经销商,议价能力就很弱,竞争能力也很弱。所以很多售后服务就是一锤子买卖,产品出口配带一些零部件,根本没有相应的产品服务。所以质量一方面来自于质量本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因为售后服务没有及时跟上带来的质量问题。
第五,研发能力较弱。我国汽车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一般不足2%,零部件企业大概是0.6%的研发投入,与跨国公司5%的平均水平比差距很大。
所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可能在汽车产业国际化初级阶段还能够适应,但是这种长不大、做不强的机制,特别是在内部因素严重制约出口国际化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要想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转变方式,着力培育新的国际竞争
优势。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出路
第一,我们现在是汽车生产大国,但是是汽车出口小国。像汽车产品这样,产业这么大,出口占比这么小的是唯一一个。我国外贸产品有几百种,是全球第一,机电产品也有上百种,是全球第一。但是汽车出口仅仅占产量的3%,所以空间非常大,是将来新的增长点。
第二,空间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互补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国家的出口是以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家的低端产品甚至二手产品,没有和跨国公司形成正面竞争。
第三,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能力、工业实力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第四,产能过剩的压力也迫使很多企业要“走出去”。要消耗一些产能。
第五,中国承接加工贸易和产业转移的优势在逐渐增强。中国仍然是国际上,特别是跨国公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汽车产品必将成为出口支柱型产业,也必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设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出口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重在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将来我们的政策支持重心是放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主要是在鼓励企业创新、发挥中间作用、重塑出口基础方面出台一些政策。
2009年商务部为了贯彻落实《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和几个部委联合出台了促进汽车产品的出口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汽车产品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包括一些政策措施。今年以来,我们又委托一些中介机构研究制定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要实现两个转变:由国内市场国际化向产业国际化转变,由产品国际化向企业国际化转变。在产品、网络、售后服务、主体结构这几个方面着手工作。具体来讲,我们准备在几个方面做一些推动。
第一,全面推进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建设。目前12个基地约占整个出口量的60%以上,不到70%,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的出口水平。我们想通过中央部门和地方对基地的共建培育,发挥基地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一些公共资金来支持建设,在遵循WTO规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打造研发、检测、认证信息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将以认证和标准作为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出口基地作为企业载体,鼓励企业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技术,进行引进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采取合资、合作、并购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第四,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今年五个部委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企业在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情况作为一个条件,加大规范力度,对企业授权进行分类对待。
第五,推动企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特别是要由单纯依赖国外的经销商,变成建设自主的经销网络。
第六,诚信体系建设。因为出口主体太多,通过建立一个中国产品的优质供应商目录,可以通过影响国外消费者来影响国外对中国产品采购、对企业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七,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包括建立汽车贸易预警机制,特别加强对贸易规则的研究和应用,加大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力度。通过驻外人员及时了解、收集、整理主要出口国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程序。我们整理以后提供给企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第八,充分利用双边合作机制。组织若干个与我国产业互补性较强的市场,分行业、分项目进行对口的交流洽谈,加大企业在合作、引智、引进技术方面合作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