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我国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来源:意榕旅游网
我国焊接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目录

摘要 关键字

1、应用焊接机器人的意义

2、焊接机器人的技术研究

2.1踪技术的研究

2.2多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 2.3仿真技术的研究 2.4 遥控焊接技术的研究 2.5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2.6用弧焊电源的研究

2.7机器人用焊接工艺方法的研究

3、焊接机器人的技术展望

3.1视觉控制技术

3.2模糊控制技术 3.3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3.4嵌入式控制技术的应用

4、焊接机器人发展趋势 结束语

摘要:

焊接是制造业中重要的加工工艺方法之一,由于诸多飞速发展着的因素的推动,焊接制造工艺正经历着从手工焊到自动焊的过渡。焊接过程自动化、机器人化以及智能化已成为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焊接技术已成为焊接界研究的新热点。

传统的焊接工艺实施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和人工经验,具有环境恶劣、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特点,难以实现高精度的焊接要求。随着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渗透,已经由传统的手工作业逐步发展成一定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焊接制造。由于焊接机器人具有高效率、质量稳定、通用性强、工作可靠的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焊接生产中采用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稳定和保证焊接质量、实现小批量产品的焊接自动化。采用机器人焊接已成为焊接自动化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目前,国内外大量应用的焊接机器人系统,从整体上看基本都属于示教再现型的焊接机器人。这类焊接机器人对焊接作业条件的稳定性要求严格,焊接过程中缺乏“柔性”和适应性,表现出明显的缺点。为了克服机器人焊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提高机器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的可靠性,研究探索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必需。为了改进示教再现型焊接机器人的适应功能,需要从模仿焊工观察感觉、思考决策、以及协调操作等人工智能行为入手,研究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发展智能型的焊接机器人,推进机器人焊接的智能化水平提高。

关键字: 焊接 柔性 跟踪 调控 高精度 自动化

1、应用焊接机器人的意义

焊接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占据整个工业机器人总量的40%以上,与焊接这个特殊的行业有关,焊接作为工业“裁缝”,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加工手段,同时由于焊接烟尘、弧光、金属飞溅的存在,焊接的工作环境又非常恶劣,焊接质量的好坏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的影响。归纳起来采用焊接机器人有下列主要意义:

1)稳定和提高焊接质量,保证其均一性。焊接参数如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及焊接干伸长度等对焊接结果起决定作用。采用机器人焊接时对于每条焊缝的焊接参数都是恒定的,焊缝质量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小,降低了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因此焊接质量是稳定的。而人工焊接时,焊接速度、干伸长等都是变化的,因此很难做到质量的均一性。

2)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采用机器人焊接工人只是用来装卸工件,远离了焊接弧光、烟雾和飞溅等,对于点焊来说工人不再搬运笨重的手工焊钳,使工人从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3)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人没有疲劳,一天可24小时连续生产,另外随着高速高效焊接技术的应用,使用机器人焊接,效率提高的更加明显。

4)产品周期明确,容易控制产品产量。机器人的生产节拍是固定的,因此安排生产计划非常明确。

5)可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周期,减小相应的设备投资。可实现小批量产品的焊接自动化。机器人与专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可以通过修改程序以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

2、焊接机器人的技术研究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当前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十分活跃。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焊缝跟踪技术、离线编程与路径规划技术、多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专用弧焊电源技术、焊接机器人系统仿真技术、机器人用焊接工艺方法、遥控焊接技术等方面。 2.1 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

焊接机器人施焊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强弧光辐射、高温、烟尘、飞溅、坡口状况、加工误差、夹具装夹精度、表面状态和工件热变形等,实际焊接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焊炬偏离焊缝,从而造成焊接质量下降甚至失败。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就是根据焊接条件的变化要求弧焊机器人能够实时检测出焊缝的偏差,并调整焊接路径和焊接参数,保证焊接质量的可靠性。焊缝跟踪技术的研究以传感器技术与控制理论方法为主, 其中传感技术的研究又以电弧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为主。电弧传感器是从焊接电弧自身直接提取焊缝位置偏差信号,实时性好,焊枪运动灵活,符合焊接过程低成本自动化的要求,适用于熔化极焊接场合。电弧传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焊炬与工件距离的变化而引起的焊接参数变化,来探测焊炬高度和左右偏差。电弧传感器一般分为三类:并列双丝电弧传感器、摆动电弧传感器、旋转式扫描电弧传感器,其中旋转电弧传感器比前两者的偏差检测灵敏度高,控制性能较好。光学传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红外、光电、激光、视觉、光谱和光纤式,光学传感器的研究又以视觉传感器为主,视觉传感器所获得的信息量大,结合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最新技术,大大增强弧焊机器人的外部适应能力。激光跟踪传感具有优越的性能,成为最有前途、发展最快的焊接传感器。另一方面,由于近代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的出现以及应用到焊接这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中使得焊缝跟踪进入了智能焊缝跟踪的新时代。 2.2多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

多机器人系统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由若干个机器人通过合作与协调组合成一体的系统。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多机器人合作与多机器人协调。当给定多机器人系统某项任务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多个机器人去完成任务,如何将总体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机器人,即机器人之间怎样进行有效地合作。当以某种机制确定了各自任务与关系后,问题变为如何保持机器人间的运动协调一致,即多机器人协调。对于由紧耦合子任务组成的复杂任务而言,协调问题尤其突出。智能体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多智能体系统是研究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各个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智能子系统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或多个控制作业任务的技术。多机器人焊接的协调控制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 2.3仿真技术的研究

机器人在研制、设计和试验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性能分析以及轨迹规划设计,而机器人又是多自由度、多连杆空间机构,其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十分复杂,计算难度很大。若将机械手作为仿真对象,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CAD 技术和机器人学理论在计算机中形成几何图形,并动画显示,然后对机器人的机构设计、运动学正反解分析、操作臂控制以及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障碍避让和碰撞干涉等诸多问题进行模拟仿真,就可以解决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4 遥控焊接技术的研究

遥控焊接是指人在离开现场的安全环境中对焊接设备和焊接过程进行远程监视和控制,从而完成完整的焊接工作。在核电站设备的维修、海洋工程建设以及未来的空间站建设中都要用到焊接,这些环境中的焊接工作不适合人类亲临现场,而目前的技术水平

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主焊接,因此需要采用遥控焊接技术。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对遥控焊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2.5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是激光焊接与气体保护焊的联合,两种焊接热源同时作用于一个焊接熔池。该技术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但由于激光器的昂贵价格,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随着激光器和电弧焊设备性能的提高,以及激光器价格的不断降低,同时为了满足生产的迫切需求,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近年来成为焊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有多种形式的组合,有激光/TIG、激光/MAG和激光/MAG等。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之所以受到青睐是由于其兼各热源之长而补各自之短,具有1 1>2或更多的“协同效应”。与激光焊接相比,对装配间隙的要求降低,因而降低了焊前工件制备成本;另外由于有填充焊丝消除了激光焊接时存在的固有缺陷,焊缝更加致密。与电弧焊相比提高了电弧的稳定性和功率密度,提高了焊接速度和焊缝熔深,热影响区变小,降低了工件的变形,消除了起弧时的熔化不良缺陷。在这点上特别适合铝及其合金的焊接。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是对激光焊接的重大发展,焊接同样板厚的材料可降低激光功率一半左右,因此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该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激光焊接的普及将起重要的作用。 2.6用弧焊电源的研究

在焊接机器人系统中,电器性能良好的专用弧焊电源直接影响焊接机器人的使用性能。目前,弧焊机器人一般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MIG 焊、MAG 焊、CO 焊)或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TIG、等离子弧焊)方法,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电源主要使用晶闸管电源与逆变电源。近年来,弧焊逆变器的技术已趋于成熟,机器人用的专用弧焊逆变电源大多为单片微机控制的晶体管式弧焊逆变器,并配以精细的波形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工作频率在 20~50 KHZ,最高的可达200kHZ,焊接系统具有十分优良的动特性,非常适合机器人自动化和智能化焊接。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的电源,如适合铝及其铝合金 TIG 焊的方波交流电源、带有专家系统的焊接电源等。目前有一种采用模糊控制方法的焊接电源,可以更好保证焊缝熔宽和熔深的基本一致,不仅焊缝表面美观,而且还能减少焊接缺陷。弧焊电源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其特点是焊接参数稳定,受网路电压波动温升、元器件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小,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焊接质量稳定、成型良好。另外,利用 DSP的快速响应,可以通过主控制系统的指令精确控制逆变电源的输出,使之具有输出多种电流波形和弧压高速稳定调节的功能,适应多种焊接方法对电源的要求。 2.7机器人用焊接工艺方法的研究

目前,弧焊机器人普遍采用气体保护焊方法,主要是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其次是钨极氩气保护焊,等离子弧焊、切割及机器人激光焊数量有限,比例较低。发达国家的弧焊机器人已普遍采用高速、高效气体保护焊接工艺,如双丝气体保护焊、T.M.E 焊、热丝TIG焊、热丝等离子焊等先进的工艺方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优良的焊接接头,还使焊接速度和熔敷效率提高数倍至几十倍。

3、焊接机器人的技术展望

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系统向大型、复杂、动态和开放方向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都在加大力度,对机器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智能化控制技术将是焊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1视觉控制技术

焊接机器人视觉控制技术是通过对焊接区图像进行采集产生视频信号送至图像处理机,对图像进行快速处理并提取跟踪特征参量,进行数据识别和计算,通过逆运动学求解得到机器人各关节位置给定值,最后控制高精度的末端执行机构,整机器人的位姿。视觉控制的关键在于视觉测量,在焊接过程中视觉技术分为直接视觉传感和间接视觉传感两种形式。直接视觉传感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非接触式传感形式,主要优点是不接触工件,不干扰正常的焊接过程,获取的信息量大,通用性强。早先,研究人员直接利用电弧光照射熔池前方的工件间隙获取焊接区焊缝信息,根据熔池前方不同远近处电弧光强度的闪烁来实现焊接过程中的焊缝跟踪,典型的例子是利用带有CCD 摄像机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焊接熔池行为进行观察和控制。现在,基于激光三角形的视觉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而且价格低、精度高、获取信息能力强,不受周围噪声和电弧产生的高温影响,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多种自适应功能。弧焊中使用激光视觉系统可以抗电弧辐射、火焰、热金属飞溅、振动冲击和高温,这种传感器正在成为智能自适应焊接机器人焊接优先选用的视觉系统。 3.2模糊控制技术

由于焊接机器人系统具有非线性和时变特点,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用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实现最佳控制而模糊控制具有自适应和鲁棒性等特点,它为机器人焊接控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是智能控制的较早形式,它吸取了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模糊关系、模糊推理和决策等工具,巧妙地综合了人们的直觉经验,从而在其他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不太奏效的场合能够实现较满意的控制。将模糊控制理论和实际焊接过程相结合,发展成为专用焊接控制器,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通用型焊接模糊控制器。模糊控制具有较完善的控制规则,模糊控制综合定量知识的能力较差,当对象动态特性发生变化,或者受到随机干扰的影响都会影响模糊控制的效果。因此在模糊控制理论方面,人们对常规模糊控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些高性能模糊控制器,有效解决精度较低、自适应能力有限及设备产生振荡现象等问题。 3.3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控制是研究和利用人脑的某些结构、机理以及人的知识和经验对系统进行控制,它是神经网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途径在控制领域的渗透。用神经网络设计的控制系统适应性、鲁棒性均较好,能处理时变、多因素、非线性等复杂焊接过程的控制问题。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信息存储量大,容错性好,能够实现并行联想搜索解空间和完成自适应推理,提高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知识处理能力及强壮性。因此,在机器人焊接质量控制中可采用神经网络建立焊接过程模型从而解决线性控制方法所不能克服的问题,弥补传统专家系统以及模糊控制的不足,现在焊接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中使用较多的是前馈式多层神经网络。 3.4嵌入式控制技术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以其小型、专用、易携带、可靠性高的特点,已经在焊接机器人控制领域得到了应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具备网络和人机交互能力,可以取代以往基于微处理器的控制方式嵌入式控制器具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替代 CRT 显示器在控制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键盘响应也具有很高的实时性,满足信息的输入和对控制系统的干预等工作。经实验和实际应用表明,嵌入式控制器比基本的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嵌入式为焊接工艺的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它能确保焊接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得以实现。

4、焊接机器人发展趋势

焊接机器人在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工业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焊缝跟踪、信息传感、离线编程与路径规划、智能控制、电源技术、仿真技术、焊接工艺方法、遥控焊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以及工业生产系统的不断发展,焊接机器人技术领域还有很多亟待我们去研究的问题,特别是焊接机器人的视觉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目前国际机器人界都在加大科研力度,进行机器人共性技术的研究。从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看,焊接机器人和其它工业机器人一样,不断向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机器人操作机结构

??? 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及仿真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的运用,实现机器人操作机构的优化设计。

??? 探索新的高强度轻质材料,进一步提高负载/自重比。例如,以德国KUKA公司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已将机器人并联平行四边形结构改为开链结构,拓展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加之轻质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性能。此外采用先进的RV减速器及交流伺服电机,使机器人操作机几乎成为免维护系统。

??? 机构向着模块化、可重构方向发展。机器人的结构更加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二者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 采用并联机构,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高精度测量及加工,这是机器人技术向数控技术的拓展,为将来实现机器人和数控技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意大利COMAU公司,日本FANUC等公司已开发出了此类产品。 2)机器人控制系统:

??? 重点研究开放式,模块化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

??? 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控制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由过去控制标准的6轴机器人发展到现在能够控制21轴甚至27轴,并且实现了软件伺服和全数字控制。

??? 人机界面更加友好,语言、图形编程界面正在研制之中。机器人控制器的标准化和网络化,以及基于PC机网络式控制器已成为研究热点。

??? 编程技术除进一步提高在线编程的可操作性之外,离线编程的实用化将成为研究重点,在某些领域的离线编程已实现实用化。 3)机器人传感技术:

??? 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并实现了焊缝自动跟踪和自动化生产线上物体的自动定位以及精密装配作业等,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作业性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 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为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和适应性,多种传感器的使用是其问题解决的关键。其研究热点在于有效可行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特别是在非线性及非平稳、非正态分布的情形下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另一问题就是传感系统的实用化。 4)网络通信功能:

??? 日本YASKAWA和德国KUKA公司的最新机器人控制器已实现了与Canbus、Profibus总线及一些网络的联接,使机器人由过去的独立应用向网络化应用迈进了一大步,也使机器人由过去的专用设备向标准化设备发展。 5)虚拟机器人技术

??? 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以及临场感技术,实现机器人的虚拟遥操作和人机交互。 6)智能体调控技术

??? 这是目前机器人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主要对多智能体的群体体系结构、相互间的通信与磋商机理,感知与学习方法,建模和规划、群体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 近年来,人类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机器人应用也从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发展。像海洋开发、宇宙探测、采掘、建筑、医疗、农林业、服务、娱乐等行业都提出了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要求。这些行业与制造业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工作环境的非结构化和不确定性,因而对机器人的要求更高,需要机器人具有行走功能,对外感知能力以及局部的自主规划能力等,是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可以预见,在21世纪各种先进的机器人系统将会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良好的助手和亲密的伙伴。

结束语

???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但制造业依然是世界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制造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 然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战略必争装备技术与竞争前核心技术、基础制造装备与成套关键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差距更大,这种差距又主要体现在先进装备的自主设计与独立制造能力差,成套与系统集成、优化能力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差。这些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乃至其他行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

??? 21世纪基础制造装备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和高柔性等几个方面。高效率、高精度工艺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精密成形技术,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切削,甚至免除切削,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同时提高制造效率。精密成形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柔性自动化仍是机床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柔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敏捷生产设备。为适应敏捷生产模式,人们正在探求设备自身的结构重组以及生产单元的动态重组问题。

随着我国贸易溶入全球化,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地面对国际同行的有力竞争和挑战。如何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化的世界市场需求,不断以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的手段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已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十五”期间,我国曾把包括焊接机器人在内的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其中包括焊接机器人(把弧焊与点焊机器人作为负载不同的一个系列机器人,可兼作弧焊、点焊、搬运、装配、切割作业)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的开发,激光发射器的选用,CCD成象系统,视觉图象处理技术,视觉跟踪与机器人协调控制;焊接机器人的离线示教编程及工作站系统动态仿真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一方面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制造装备;另一方面,仍然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一些现有的先进技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尽快缩短和别人的差距。并通过应用研究和二次开发,实现技术创新和关键设备的产业化,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吴林,张广军,高洪明.焊接机器人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6,(5):29-35. [2]谭一炯,周方明,王江超,黄志杰.焊接机器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焊

机,2006,(3):6-10. [3]李晓辉,汪苏,刘小辉,朱小波.焊接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J].电焊机,2005(6):39-41. [4] 唐新华.焊接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㈠[J].电焊机,2006(3):1-5.

[5] 唐新华.焊接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㈡[J].电焊机,2006(4):43-46.

[6]陈善本等.智能化焊接制造工程的概念与技术[J].焊接学报,2004,25(6):124-128 [7]孟庆春等.智能机器人及其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 (5):831-838

[8]陈善本等.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研究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12(sup):1-3 [9]李晓辉等.焊接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J].电焊机,2005,35(6):39-41 [10]毛鹏军,黄石生,李阳,薛家祥,王秀媛,陆沛涛; [J];焊接;2001年08期 [11]梁明,王国荣,石永华,刘桑; [J];电焊机;2000年0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