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教学设计上
因数和倍数整堂课简明清晰,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站在数论的角度上(整数的性质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来把握概念教学,为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概念知识教学做了坚实的铺垫。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通过利用把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一活动为引子进行学习,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数与形的有机地结合,使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发现规律。
第四,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深化概念。
本节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第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最后,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充分利用了课前交流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
伏笔。紧接着学生通过自学,一点点渗透概念,并逐步使概念内化。后来又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最大化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但同时课中也有一点不足,主要是: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教师想尽量在找的过程中做到不遗漏,体现有序性,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牵得较多。可通过有序无序两种寻找方法的比较,来加深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 从学生表现上
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开始,摆一摆的游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尽快的带入到了学习中。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充分借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观点并学会接受、归纳。除此之外,还利用了同位交流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探究性。
但当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时,有几处出现了疑惑,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如果教师在这些地方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生生质疑、交流,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从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上
教学环节的设计,共分了4个部分。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了5分36秒。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游戏入手,导出乘法算式,为下面学习的因数与倍数做了铺垫。
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用时26分24秒。这部分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数中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再递进到一个数既可以是因数又可以是倍数,推出因数与倍数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最后整理、提炼出如何有序的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将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了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并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潜移默化中突破了重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应用,体验价值,用时5分3秒。此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起来如行云流水,顺利高效。
本课的第四个环节是全课总结,提炼升华,用时1分57秒,简练又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埋下了完美数的伏笔,激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很好的体现了老师的教学艺术。
整节课对重难点在环节上分配合理,层次脉络清晰,知识之间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
四、从教学结构上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旧的教材中,都是经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联系的数,如a÷b=c暗示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在此根本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行教材中没有整除定义,而是经过一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就为课堂上由教师创造性进行情境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大家的集体磨课,共同努力,使我们对概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概念教学指明了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