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0093947 A(43)申请公布日 2019.08.06
(21)申请号 201910390056.5(22)申请日 2019.05.10
(71)申请人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杨园和
平大道745号(72)发明人 林蓼 徐军林 费金新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42224
代理人 周磊(51)Int.Cl.
E02D 29/045(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发明名称
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包括顶板、中板、底板、中纵梁、底纵梁、上层支撑柱和下层中柱;中板上承接多根上层支撑柱;每根上层支撑柱均包括上层中柱和中柱分支,上层中柱承接中柱分支,中柱分支均包括多根柱体,这些柱体分布在一上大下小的棱锥的侧棱上,每根柱体的下端均上层中柱连接而上端均与顶板的底面连接。本发明直接在上层中柱的顶部设置中柱分枝,这些中柱分枝设置在棱锥的侧棱上,从而使上层支撑柱呈树枝状分布,可以将上层中柱的轴力充分分散,相邻之间的上层中柱的距离从而得以增大,有效加大地铁车站结构的柱距,最终达到减少钢筋及混凝土用量,节省土建工程费用,为车站提供更多空间的效果。
CN 110093947 ACN 110093947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3)、中板(4)、底板(5)、侧墙(6)、中纵梁(7)、底纵梁(8)、上层支撑柱(10)和下层中柱(9),其中,
所述顶板(3)、中板(4)、底板(5)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布置;所述侧墙(6)连接所述顶板(3)、中板(4)和底板(5);所述中纵梁(7)的数量为多根,它们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中板(4)的底面上,每根所述中纵梁(7)均水平布置;
所述底纵梁(8)的数量与所述中纵梁(7)的数量一致,这些底纵梁(8)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5)的顶面上,每根所述底纵梁(8)均水平布置;
每根所述底纵梁(8)分别对应设置在一所述中纵梁(7)的正下方;所述中板(4)上承接多根所述上层支撑柱(10);
每根所述上层支撑柱(10)均包括上层中柱(2)和中柱分支(1),其中,所述上层中柱(2)承接所述中柱分支(1),所述中柱分支(1)均包括多根柱体,这些柱体分布在一上大下小的棱锥的侧棱上,每根所述柱体的下端均所述上层中柱(2)连接而上端均与所述顶板(3)的底面连接,以用于支撑所述顶板(3);
每根所述底纵梁(8)上分别承接多根所述下层中柱(9);每根所述下层中柱(9)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下层中柱(9)的下端均连接在所述底纵梁(8)上而上端均连接在所述中纵梁(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根所述中纵梁(7)上承接的上层中柱(2)的间距为12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根所述底纵梁(8)上承接的下层中柱(9)的间距为12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中柱分支(1)的柱体分布在一正棱锥的侧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中柱分支(1)的柱体的数量不少于四个。
2
CN 110093947 A
说 明 书
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背景技术
[0002]地铁建设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大中城市的地面交通压力,减轻了地表车辆尾气对城市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地铁车站受设施周边环境的,存在空间狭小、结构复杂等特点。
[0003]地铁车站的主体梁柱结构需要使用众多的梁、柱结构来进行支撑,对标准的双层地铁车站,因为通风等需要无法设置横向梁,因顶板厚度原因,需要设置一些纵梁来与中柱配合,保证板受力安全,较多的中柱和纵梁设置无疑会减小地铁车站的站顶和站内的空间,影响站内设施的布置、规划及乘客的进出站。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可以充分将中柱的轴力分散开,可以加大柱距,而不需增加钢筋及混凝土用量,节省工程费用,并为车站提供更多空间。[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中板、底板、侧墙、中纵梁、底纵梁、上层支撑柱和下层中柱,其中,
[0006]所述顶板、中板、底板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布置;[0007]所述侧墙连接所述顶板、中板和底板;[0008]所述中纵梁的数量为多根,它们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中板的底面上,每根所述中纵梁均水平布置;
[0009]所述底纵梁的数量与所述中纵梁的数量一致,这些底纵梁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面上,每根所述底纵梁均水平布置;
[0010]每根所述底纵梁分别对应设置在一所述中纵梁的正下方;[0011]所述中板上承接多根所述上层支撑柱;
[0012]每根所述上层支撑柱均包括上层中柱和中柱分支,其中,所述上层中柱承接所述中柱分支,所述中柱分支均包括多根柱体,这些柱体分布在一上大下小的棱锥的侧棱上,每根所述柱体的下端均所述上层中柱连接而上端均与所述顶板的底面连接,以用于支撑所述顶板;
[0013]每根所述底纵梁上分别承接多根所述下层中柱;[0014]每根所述下层中柱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下层中柱的下端均连接在所述底纵梁上而上端均连接在所述中纵梁上。[0015]优选地,同一根所述中纵梁上承接的上层中柱的间距为12m以上。[0016]优选地,同一根所述底纵梁上承接的下层中柱的间距为12m以上。
3
CN 110093947 A[0017]
说 明 书
2/3页
优选地,每个所述中柱分支的柱体分布在一正棱锥的侧棱上。
[0018]优选地,每个所述中柱分支的柱体的数量不少于四个。[0019]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20]本发明与传统的双层地铁车站的梁柱主体结构相比,可以不需要在顶板上布置纵梁,而是采用直接在上层中柱的顶部设置中柱分枝,这些中柱分枝设置在棱锥的侧棱上,从而使上层支撑柱呈树枝状分布,可以将上层中柱的轴力充分分散,因此只需要使用少量的上层中柱即可承接住顶板的重量,相邻之间的上层中柱的距离从而得以增大,可以有效加大地铁车站结构的柱距,最终达到减少钢筋及混凝土用量,节省土建工程费用,为车站提供更多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平面图;[0022]图2是本发明的横剖面图;[0023]图3是本发明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0025]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双层地铁车站梁柱主体结构,包括顶板3、中板4、底板5、侧墙、中纵梁7、底纵梁8、上层支撑柱10和下层中柱9,其中,[0026]所述顶板3、中板4、底板5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布置,乘客可以在中板4和底板5上行走,而且可以在中板4和底板5上布置站内设施;[0027]所述侧墙6连接所述顶板3、中板4和底板5;[0028]所述中纵梁7的数量为多根,它们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中板4的底面上,每根所述中纵梁7均水平布置;
[0029]所述底纵梁8的数量与所述中纵梁7的数量一致,这些底纵梁8相互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5的顶面上,每根所述底纵梁8均水平布置;[0030]所述中纵梁7和底纵梁8可以支撑梁上结构,有利于提高该梁柱主体结构的整体强度;
[0031]每根所述底纵梁8分别对应设置在一所述中纵梁7的正下方;[0032]所述中板4上承接多根所述上层支撑柱10;
[0033]每根所述上层支撑柱10均包括上层中柱2和中柱分支1,其中,所述上层中柱2承接所述中柱分支1,所述中柱分支1均包括多根柱体,这些柱体分布在一上大下小的棱锥的侧棱上,每根所述柱体的下端均所述上层中柱2连接而上端均与所述顶板3的底面连接,以用于支撑所述顶板3;
[0034]每根所述底纵梁8上分别承接多根所述下层中柱9;
4
CN 110093947 A[0035]
说 明 书
3/3页
每根所述下层中柱9均竖直设置,并且每根所述下层中柱9的下端均连接在所述底
纵梁8上而上端均连接在所述中纵梁7上。[0036]进一步,同一根所述中纵梁7上承接的上层中柱2的间距为12m以上,同一根所述底纵梁8上承接的下层中柱9的间距为12m以上,从而可以使得柱间间距得到加大,有利于在地铁车站内布置设施及便于乘客的行走。[0037]进一步,每个所述中柱分支1的柱体分布在一正棱锥的侧棱上,每个所述中柱分支1的柱体的数量不少于四个,通过正棱锥布置,可以使得每根柱体的受力更均匀,而且也便于施工,另外,柱体的数量越多,每根柱体上分担的负载力便越小,上层支撑柱10不容易被压垮。
[0038]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采用树枝型的上层支撑柱10,充分将上层中柱2的轴力分散开,还可以加大柱距,在中柱分支1与顶板3连接位置,不需要设置顶纵梁;同时,分散开的中柱分支1可以减少车站顶板3结构跨度,优化结构受力,可将中柱间距加大到12m或更大,提高车站的空间利用率。
[003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110093947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6
CN 110093947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2
图3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