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饥饿纪实之一】
一九六二年后半年,令人心有余悸的“三年困难时期”已接近尾声。我作为一个初三学生,已经基本能吃饱了:每月供应33斤粮食、2两油。油虽少点,但平均一天1斤1两粮食,维持生命基本也够了。学校实行的是餐证制,每顿饭凭餐证打饭,早饭:2两小米稀粥;午饭:6两面条或3个2两一个的馒头或3个2两一个的玉米面窝头;晚饭:一碗和子饭、一个2两的玉米面窝头。
可能是因为前两年身体太亏空了,也可能是因为正值十三四岁长身体阶段,还可能是因为伙食中的肉和油太稀少了,所以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男生每天还是觉得肚子里空空如野,老是饿,一般饭量都很大。我在全班二十多个男生中年龄最小、吃得也最少,但一顿吃4个馒头或三大碗面条也觉轻而易举。为了弥补33斤的不足,大部分男生从星期六晚饭开始到星期天晚饭都回家揩父母的“油”。这样就等于27天或26天吃33斤粮食了,一天平均1斤2两还多些,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应付到下个月领餐证的时候。
但也有例外,我们班就有一个从郊区农村来的同学老是不够吃,总是不到20天就把一个月的餐证吃完了。没办法就向女同学借——说是借,实际上就是要。他拿什么还呢?根本不可能还得起。吃得多也有吃得多的好处,他不仅精通农活,力气也特别大。那年代,学校对体力劳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脑力劳动的重视程度(事实上那时只视体力劳动为劳动,脑力劳动根本就不算劳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劳动、市里的义务劳动、到农村去的支农劳动,三两天就有一次,这就显出了他的特长了。他乐于助人,会干农活,力气又大,遇到重活、脏活、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不仅干自己的一份,还替不少女同学干。所以,女同学们都明知他只借不还,也还都乐于“借”给他
他好象是叫荣小宝(或荣什么宝,记不太清楚了)。当时同学们互相好起“外号”(绰号),我们班就有“老汉”、“老婆”、“小地主”“老胖”、“瘦猴”??等“外号”。因为荣小宝老是吃不饱,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永不饱”——与赵树理笔下的懒婆娘“吃不饱”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我记得十分清楚,对他的本名反而记不太清了。他好像比我们一般同学都大两、三岁,一九六二年应该是十六七岁了。他的仪表也很奇特:留一个领袖人物留的那种大背头,一年四季总是
穿一身家织黑粗布做的中式单衣裤或棉衣裤。那时一日三餐基本没肉,饭里油星极少,水果更是不敢幻想,所以人都长的老相,我们十四、五岁像十,他就和现在二十七八岁的大龄青年差不多。 那年秋天,记得是10月间的一天中午,我们班象每天一样,排成两列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齐声高唱着当时红遍全国的作曲家李劫夫谱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向食堂挺进: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领导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歌声激越嘹亮,但其实我们都是使尽了吃奶力气唱的,因为早晨仅仅吃了2两小米稀粥,肚子在下了第一节课后一小便基本就空了。上第三节课时,我总是饿得头昏眼花,只看见老师在讲台上张嘴,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装的都是“快下课,快吃饭”,所以直到初二下学期我连33个俄语字母还认不全,考试时只好作弊抄别人的,就这也只能考三四十分。好不容易熬到下课了,再迈几十步就能不饿了,还不用尽力气吼几声吗?
下午上课时,我饿得头昏眼花,趴在课桌上昏昏沉沉地睡觉。瞅了一眼旁边的“永不饱”,他也正趴在课桌上睡觉。下第一节课后,我悄悄地对李煜说:“‘永不饱’不是吃坏了吧?听说市里有个人和人打赌,一顿吃了8个馒头,吃完后撑死了。”李煜说:“不怕,‘永不饱’的肚子大着呢!再说,馒头一遇水要发涨,煮疙瘩又不涨。”果然,下了第二节课后,“永不饱”就和平常一样生龙活虎地在篮球场上又跑又叫了。
第二年,我们这座城市仅有的四所设有高中的中学只招收8个班
320个高中新生,全市的初中毕业生只有7%可以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永不饱”因为学习太差,肯定考不上高中,所以他干脆就没报考,初中一毕业就报名参军走了。我们上高一时,收到一封他从空军寄来的信。记得信的开头有这样几句话:“告诉你们,的生活可好了!每月光伙食费就九十多块,一天三顿管饱,每顿都有肉”。大家围着看信时,又羡慕又眼红又嫉妒。我们才5块伙食费,“永不饱”就九十多!?当时的九十多块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县委的月工资(那时的县委几乎没有一分钱灰色收入),他一个人吃的比我们18个人吃的还多!但我们嘴上都嗤之以鼻:“这家伙,就知道
吃。参军不为全世界劳苦人民,光顾自己吃饱了!”后来,再也没收到过他的信。听说他一直当到团长后,转业到南方某省当地方官了。今
天算来已45年过去,“永不饱”该有六十三四岁了,应该已退休了。不知他还记得不记得他白吃了我们9个煮疙瘩那件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